《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亮剑》作品是有一定军史素材的,给丁伟的角色设定也不是空穴来风。八路军冀中军区(隶属于晋察冀军区的二级军区)经过几年时间的发展壮大,到1942年初已经下辖五个军分区,新建了第22团、第23团、第26团、第27团、第28团、第31团、第32团、第33团等八个团级建制,赫然就有丁伟率领的第28团,尽管所属分区的番号不那么准确。

李云龙独立团有1000多号人是他在大练兵时提到的,并且在李家坡战斗前,也特别指示张大彪,他的一营360个人要甩在二分钟内甩出3600颗手榴弹,按“三三制”的基本编成原则,《亮剑》里独立团、新一团和新二团在部队规模设置上是比较合理的,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的团级部队,也就这么1000多人。

军事爱好者不要走进一个误区,认为部队的单位编制人数越多越好,其实那是错误的,部队的编制人数要和指挥层级、指挥能力互相匹配才成,才也能把战斗力发挥到最佳状态,否则就是在战场上徒增无谓伤亡而已。

以八路军当时比较低劣的装备、快速扩军造成的单兵素质下降、优秀中级指挥员的不足,团级建制确实不应编制人员过多。二战初期德军一个步兵连有180多人,到了战争后期大多数连队都已不足百人,一方面是兵员补充的能力下降,一方面就是有经验的步兵连长几乎打光了,连队兵员过多反而增加不必要的伤亡。

丁伟的出场身份是八路军冀中军区三分区第28团团长,咱也不知道四方面军的干部怎么就去了冀中,唯一的可能是跟随120师前往的,不去深究它。不过冀中地区倒是华北交通最发达、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地区,当时的情况较为特殊

华北平原在抗战初期爆发了大规模的会战,日寇集结了第一和第二军的重兵,刘峙的中央军和东北军、西北军都进行过抵抗,国民党县级政权以及地方保安团队全部被摧毁,因此在八路军正规部队到来之前,几乎处于“无政府状态”。

这就形成一个特殊的局面,散兵游勇遍地都是,游杂武装多如牛毛,扩军确实相对容易。吕正操将军率领东北军一个团起义,不过千余人马,然而到1938年底在晋察冀军区的帮助下,冀中抗日根据地已经发展到几十个县、人口约700万,军区部队所属发展到约10万人,这几乎是几十倍的增长。

所以丁伟的28团按他的说法已经发展到3000多人,倒是很有可能的,但是这个数量又不足以扩建成旅(八路军新建了若干旅级番号),所以只能以团级番号继续存在,那个年代的编制远不正规,各地区同级建制有较大兵力差也属正常。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兵贵精而不在于多”,28团这3000多人,虽然比李云龙的部队貌似多了近2000人,但整体战斗力却未必高于独立团。八路军129师和386旅活动的太行山区,人口当然没有冀中稠密,日伪顽势力盘踞地区错综复杂,扩军速度也肯定赶不上冀中,但是新建部队都是从老红军部队中抽出一定骨干扩编的。

比如新一团、独立团这样的第二批团队,军政素质并不低,战斗力也仅次于771、772团。然而冀中军区的部队却是以河北的“人民自卫军、河北游击军”为主体发展起来的,人数虽众,在抗战初期战斗力却很一般。

1942年春,调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的日酋冈村宁次,纠集50000多兵力对冀中地区进行了残酷的“五一大扫荡”,八路军冀中部队损失非常惨重。这就是扩军迅速但质量下降造成的,尤其是在没有山地依托的冀中平原地区,侵华日军的机械化优势更为明显。因此从1942年以后,冀中军区下决心开始“精兵简政”,所以说,单位建制人多未必就是优势,战斗力才是王道。

《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李云龙在大扫荡结束之后,跟孔捷,丁伟三个人一起聚餐的时候,李云龙是怎么炫耀他的新一团?

丁伟一直在跟李云龙说我在军分区都已经招兵买马到3000人了,你以为我稀罕去你的新一团,李云龙就说我在新一团怎么了,我的新一团要装备有装备,你凭啥嫌弃他?

对于八路军来讲,没错,八路军扩充人数的能力特别强大,这一点,楚云飞都曾经感叹过,李云龙的独立团在突围以后,只剩下500多人,结果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能够拉到7000人的队伍,而且都是经历过战争洗礼的赤兵,这一点着实让人感到惊叹。

但是军队人数多了,不是说一定是好事,军队人数多了,管理起来也就难了,所以需要更多的干部。在八路军内部,最抢手的东西不是武器装备,是优秀的干部,优秀的干部往往能给一支部队带来别样的面貌,甚至于直接提升战斗力。

对于八路军的士兵来讲,他们最希望的就是跟对一个好长官,一个能够带头的人,带着他们充分待着他们如何加入战斗,带着他们如何撤出战斗,这样的话,八路军的士兵才不会像那些国民党的士兵一样,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能够在敌后战场上面活下来,不是光靠逃命,而是需要动脑子,只有把战绩打出来了,老百姓才会支持否责,老百姓凭啥把自己当肉盾给你抵挡,小鬼子不就是看中你能够把小鬼子给打趴下吗?你不拿出点成绩出来,别人会相信你吗?

所以在一线,八路军的士兵人数,尤其在每个主力团里面人数控制都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因为人数一旦多了就管理处混乱,(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管理一旦混乱就容易露出马脚,战斗力也会低下。面对日本鬼子穷凶极恶的穷追猛打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溃坝。

所以我们去看一下李云龙的新一团,在面对坂田联队的时候,二话没说,直接跟人开干,凭啥?就是因为李云龙的指挥的部队一直在前线和敌人作战,战斗力那根本就没得说的,李云龙也放心,再后来李云龙为什么能够在短期之内拉起一支7000人的队伍,而且去敢攻打平安县城,也因为李云龙敢于将不对化整为零,让自己的部队到前线跟敌人增加接触,扩大人手,在战争之中培养自己优秀的干部,7000人那代表李云龙的独立团得增加七倍的干部!

丁伟指挥的这个22团,所在的地区是冀中军分区,那个地方散兵游勇众多,可以收拢到大量的残兵败将,因此,丁伟能够在短时间之内聚龙起一支3000人的力量,而且不需要承担太大的作战压力,相比较有李云龙来讲,丁伟的这一支部队只能够用人数多来形容,而李云龙的新一团的那是真正的战斗力和装备双重上去了。

所以在李云龙即将离开新一团的时候,左权参谋长都表示,我都有点舍不得他。

《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亮剑》的作者都梁是一个军史爱好者,对军事历史的研究,远超过一般的作家。所以,《亮剑》中每一个细节,都有很强的军事历史背景作为支撑。也正是如此,《亮剑》称为军事爱好者眼中最好的抗日小说和抗日剧。

《亮剑》中丁伟刚出场时,是冀中军区28团的团长,到延安开会时被彭老总临时截下来,让他担任李云龙刚刚带出来的新一团。当时人们发现,丁伟的28团和李云龙的新一团,在兵力上相差了2000多人,28团实际上相当于新一团的两倍到三倍!

按照常理,八路军的一个团,通常都是1000多人,超过1500人就是大团了。比如有名的百团大战,八路军参战兵力是105个团,总兵力达到了40万人以上,平均到每个团,实际上就是3800多人一个团。这样的兵力,实际上和28团相当,却远高于独立团和新一团。

为什么冀中军区的28团会比晋西北的新一团人数多那么多?

这是因为,冀中军区的抗日武装历史悠久,扩军快得多!

早在1935年,北方局就成立了以李菁玉为书记的保属特委,统一领导冀中地区的抗日斗争。石家庄被日寇占据后,保属特委努力奋斗,广泛发动群众,所属的河北游击军一下子扩张到了2400多人,同时还有抗日义勇军第五、第八两个 支队,以及取安新、任邱等 7 个县的民间自卫团。

1937 年 10 月 14 日 , 原属于东北军的国民党军第五十 三军一三 0 师第六九一团在团长吕正操的带领下脱离国民党,成立人民自卫军,下辖三个总队(相当于团)。吕正操在深县,一举消灭了汉奸尹松山一个中队200人,当众处决尹松山。北平、天津和保定等地的青年学生纷纷来到冀中参加人民自卫军。人民自卫军迅速扩大到了3 个步兵团 、1 个特种兵团和 1 个特务营, 人数达 5000 多 人。

不久后,人民自卫军和和别游击军合并一处,成立了八路军第三纵队和冀中军区,吕正操任纵队司令员兼军区司令员,孟庆山任副司 令员 ,孙志远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三个支队和四个军分区。当时的一个支队,实际上相当于一个旅。

1939年,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整训,120师派出大量干部到冀中担负主要作战任务。经过整训,冀中军区形成了 14 个主力团和警备旅第1,2 团。此外 ,还有回民支队、任河大支队和 5 个游击总队,全纵队主力部队 4 万余人。

毫无疑问,从1939年第三纵队整训,到1940年十二月事变,这么长时间内冀中军区扩军很快。而承担过冀中军区防务的120师,去的时候是6000人,6各月回去,就变成了21000人。

冀中军区扩军这样快,主要原因有三:

1, 冀中地区人口稠密,物产丰富,经济相对发达。

2, 冀中地区地处平原,受到日军蹂躏更为严重。

3, 八路军第三纵队和120师,在冀中坚持抗战,战绩辉煌,赢得了老百姓的支持。

4, 冀中地区抗日武装较多,大都经过整编在党的领导下开展抗日斗争。

吕正操建立的人民自卫军,曾操率部攻 克高阳县城,歼灭伪冀东保安队和 高阳县伪自卫团近 1000 人。1938年冀中军区反扫荡中,又取得了毙伤日伪军 1000余人的战果。1940年,日军集中了7000日伪军进行扫荡,120师和第三纵队共同努力,以1500人的代价,毙伤日伪军近 3400 人。据不完全统计, 冀中军民仅在 1941 年就“作战 1100 多次, 毙 伤俘日伪军1 .4 万余人 ,缴获各种炮 13 门 、轻重机枪 27 挺、长短枪1700 余支 。”

冀中军区,在最强大的时候,总兵力达到了10万人,像一把尖刀横在了日军的腹心之地。日本人说,冀中是“八路军的兵站”,必须解决,于是发动了总兵力5万多人的五一大扫荡。这场扫荡,让冀中军区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半数以上的八路军指战员被打死打伤和俘虏,冀中军区大部分的军区机关和干部,转移到了北岳区。

到1943年,冀中军区重新整编精简,编为 6 个主力团和 11个地区队,其中就有一个团叫做28团。

冀中军区的主力团,后来在吕正操将军的带领下转移到了原属于120师的晋绥军区,吕正操也担任了晋绥军区司令员。所以,丁伟到晋西北抗战,其实是带着28团来的。而李云龙,如果还在386旅,那应该在晋冀鲁豫军区下属的太岳军区的某一个军分区了。

《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此问的根据不知来自哪里?

首先感谢《亮剑》这部抗日剧拍得好!凸显了中国军人、尤其是以李云龙为代表的八路军独立团逢敌必先剑出鞘的亮剑精神!

剧中的李云龙有王近山等几位将军的影子,是一个影视剧再塑造的人物。丁伟、孔捷等人也是如此。查军史并无其人,但抗战中团职有很多人经历相同。

《亮剑》中,丁伟是在赴延安学习中被紧急召回接替李云龙担任八路军新一团团长的。

抗日战争使国共实行了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被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一一即八路军。下辖一一五、一二0、一二九三个师,每师辖两个旅,每旅两个团。总兵力约四万余人。

剧中最接近实际人物的是陈庚。虽然未出现真名,但当时的三八六旅旅长正是陈庚本人。

从当时的编制看,一师辖二旅,一旅辖二团(这是当时给的编制),他应是129(师)Ⅹ3=387,(但最初无387旅)386,385二旅,刘伯承师长的部下。每旅辖二团,即386(旅)x2=772团、771团经常出现在《亮剑》中做为主力部队的原因。

抗战中八路军沉重打击日寇的同时,自已也不断壮大,而蒋介石在克扣军饷的同时,扩编更在严控之列。

在这种背境下,新一团、新二团、独立团做为八路军的正式编制应运而生。

题中的二十八团确实有,但名字并不叫丁伟,就《亮剑》剧而言,丁伟的团也没有独立团大。攻打平安县城时,李云龙己拥有八个营,俨然是一个师的编制。

《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感谢邀请!国共第二次合作时,在陕北的红军被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蒋介石只给了八路军三个师的番号,分别为115、120、129,每师实行两旅四团的编制,除此之外,八路军每个师还直辖1个独立团或教导团,加上直属八路军总部的特务团,八路军总共16个团。

随着抗日根据地的扩大和抗日斗争形势的发展,到1938年底,八路军已经发展到了80多个团。由于许多团是新增,其成分、人员和武器装备与原来的标准团有很大的差距,为了提高八路军的战斗力,八路军进行了整编。从1939—1940年,八路军将团分为主力团、地方团。其中主力团人数约2500人,地方团1500人。1942年,八路军为了精兵简政,八路军又实行了甲、乙、丙三种团。甲种团又称为大团,人数大约2000—2500人;丙种团又被称为小团,取消了营级建制,团直辖连,规模较小,便于灵活机动和适应游击战争,人数约1000多人。

在《亮剑》中,新一团和独立团这些都是属于没有番号的团,李云龙的独立团只有1000多人,说明李云龙的独立团属于丙种团,也就是小团;而丁伟的团很有可能就是大团的建制,人数2000—2500人。因此,丁伟的28团不可能比李云龙的团多2000人。

《亮剑》中同样都是团级建制,为何丁伟的28团要比李云龙的部队多2000人?

根据地多大就养多少兵!反正是敌后,没人发装备,粮饷。

一般是先发动群众,教育,团结地方武装,启发阶级觉悟,有一定力量了就要打仗,先打小股伪军,打上几仗有了缴获,老百姓看到了就会相信是真抗日,就会支持,队伍扩大,战斗规模扩大,这时候就要加强正规训练!顺利的话,一两年内拉起两三个连的队伍还是可以的。此后就是滚雪球了,一般速度很快,这时候就会引起日本人重视就会引来大规模扫荡!这就是41年开始的困难的相持阶段,到43年经过残酷的反扫荡留下的都是精英,队伍更加成熟,老百姓政治觉悟提高并巩固,此时队伍开始再度迅速扩大并且更加成熟!此时国民党给的编制完全不够用,完全是根据地养得起多少兵就扩充到多少。比如你有个骑兵连,那么比人家少2000人很正常,养一个骑兵团至少要一个县的财力!

解放战争能三年就完事,敌后百战成钢的部队的素质是重要因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