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亮剑》最后一集,丁伟的论文答辩中先后提出了ABC三个假想敌。
A国,拥有第七舰队,又刚签过《板门店协议》,毋庸置疑,是美国。
B国,在中国的东边,二战期间的军事工业已被全部摧毁,说的是日本。
C国,与我们边境线的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接壤的军事强国,只能是苏联。
丁伟用A国开头,简述了一下东南防务,很快话锋一转,指出A国的体制限制,使它不会轻易陷入大型战争。这句结论已经很与主流不合了,尽管按照我们现在的观点,丁伟阐述的是更接近正确的,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意识形态领域比较泾渭分明,美国是整个阵营中被树立起来的敌方,以它为假想敌才符合当时的政治正确。丁伟的论述显然是非主流——哪怕他一直解释自己不从政治、外交领域分析,而只是从纯军事防御角度来着眼。关于B国,丁伟的论述中更是一带而过,B国充当了丁伟毕业论文答辩中的打酱油角色。
C国才是丁伟毕业论文的核心,虽然论述过程中被考官以“你的政治立场很危险”为由打断并驳斥,但丁伟还是坚持着基本阐述完毕,十几年后的事实告诉我们,丁伟的论文简直是未雨绸缪,他的担心成为了现实,这才是军队优质主官的良好视野。
丁伟在论述中这样说到:一、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加强防御纵深,强化战略预备队。
二、让出无险可守的戈壁草原,主力屯兵在山脉地带,据险可守。
三、不被动防御,要全攻全守。
为了加强阐述第三条,丁伟甚至举了个例子,敌人进攻我们时,我们可以针锋相对的跨越到敌方境内,破坏其运输大动脉——西伯利亚铁路,使他们失去后勤保障。
考官就是在这个时候打断了丁伟的答辩,好家伙,你这小子思想太危险了!那个时候(论文答辩的时间大约在1954年)的苏俄和我国是蜜月阶段,你丁伟居然想到了去破坏西伯利亚铁路,这要是传到对方耳边,那你就是破坏两国和平友好睦邻关系的罪魁祸首。丁伟擅长逆向思维,在晋西北铁三角中,他惯以头脑冷静、喜欢钻研战略战术著称,按军事思想境界来评定,不客气的说,他的这篇论文的军事价值要比李云龙的《亮剑精神》要高上一大截。
再联想到丁伟在论文答辩的开始阶段,曾经举过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例子,毫不客气的指出这个大家庭随着强人家长的死去,未来一定将陷入分裂状态,这简直就是期盼苏俄解体了,无怪乎丁伟的毕业论文“技惊四座,引发了一场军事学院的八级地震”。《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亮剑》剧中南京军事学院院长一句“军事学院毕竟不是总参谋部”,得以延续了丁伟的军旅生涯,刘帅吩咐手下将丁伟的毕业论文通过但是存档(不公开发表),算是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在中苏关系的“蜜月期”将老大哥设定为假想敌,捅出去就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让丁伟脱了军装,尽管,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是对的。
问题中称为俄罗斯当然是错误的,应该是前苏联。这篇论文十年之后的60年代中苏交恶,东北、华北和西北所面临的军事压力,非今天的年轻人可以了解的。小时候常去父亲的办公室玩耍,满眼全部是苏军坦克师和摩托化师的资料,那已经不是什么“假想敌”,ZBD已经打起来了,只是因为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两国的克制,没有爆发全面战争而已。
克劳塞维茨说,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因此,丁伟的论文确实是未雨绸缪,国与国之间本来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或朋友,经常搞搞兵棋推演没有坏处,用刘帅的话说,在军事学院的讨论中“我们可以把任何国家的军队当成假想敌”。
只不过,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下,公开讨论对苏戒备肯定是大忌,丁伟只能打打擦边球,以“C国”代指前苏。至于代号“B”的日本已经无所谓了,抗日战争打完没有几年,血海深仇;而跟代号“A”的美国已于1950年正式交手,即便是丁伟上台发言的时期,仍然处于敌对状态,这俩国家根本没什么可顾忌的,他们被用字母代指,完全是沾了前苏联的光。
术业有专攻,晋西北的“铁三角”在军事上各有所长,李云龙长于战术突击,孔捷贵在执行坚决,而丁伟的战略眼光在抗日战争时期就有所展露,比如凭空判断平安格勒战役的形势、比如分析楚云飞进占大孤镇等桥段,因此在毕业论文中阐述我国未来的国防战略问题,一点也不稀奇。台下的常乃超都听懵圈了,这就是差距,军人不能仅仅是一把枪,需要有思想。
丁伟的论文题目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实际上研判和规划了新中国成立以后,未来二十年的防御重心和应对战略,我们没有必要深究太专业的军事理论,不妨归纳为三点中心思想:
1,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及其军事联盟,它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总有支离破碎的那一天,丁伟用“一个大家族的老太爷总有过世那一天”,隐晦地预言了“华约组织”的解散乃至苏联本身的解体和,兄弟之间反目成仇尚比比皆是,况国家乎?历史发展的事实是,斯大林逝世后,确实产生了巨变。
2、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日本的军事工业和战争能力,在美国的管控下,它至少在20年内形成不了军事威胁;美国虽然帮助国民党协防台海,但蒋介石并无力大规模反攻,最多是局部骚扰,而美国自己刚从半岛抽身,以及国内政治体制的约束,也轻易不会卷入全面战争,那么,ABC谁能对我国构成真正的威胁,已经不言而喻了。
3、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地形无险可守,极利装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队的快速推进和大纵深锲入,应在东北建立永备国防工事,建立两线兵团的纵深防御;华北和西北则让开一马平川的草原与戈壁,后退至山岳地带实施主要防御。这个论点与60年代解放军的防御战略完全相同,不过是借丁伟的嘴提前说了出来。
中国古代历来推崇“文死谏,武死战”,作为一名职业军人,站在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虑军事问题,绝对是本分,也是应该大力提倡的,我们该为丁伟将军点个赞。哪怕是今天,有些将领的言语和论点稍显过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正确的,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看看今天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什么都明白了,记住丁伟的话吧:
“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永远高于意思形态的信仰,别的,都是扯淡”!《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丁伟这是为了自保,因为他的论文不合时宜且存在风险。
一、丁伟讲了什么?
丁伟的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非常宏观,用的是总参谋部的视角,对我国在当时的国土防御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然后归纳出了一个需要未雨绸缪的重点。
从原则上讲,国土防御应该包括八个方向和海陆空三个层次,显然丁伟没打算那么干,而是提炼了一个重点,那就是他口中的C国。
丁伟认为,大国A刚打完朝鲜战争签下板门店协议,再加上国内问题也比较多,一时间没法再次发动一场大的战争。
大国B则刚刚在二战中被打成一堆废墟,二十年之内根本无力再战。
因此,我国的国土防御重点只剩下一个在东北、北方和西北都和我国大面积接壤的大国C,理由主要有三点:
1、兄弟感情再好早晚也要分家。
2、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没有哪个大国愿意自己的邻国也是强国。
3、地理条件导致东北、西北和北方三个区域无险可守,存在巨大隐患。
就是这篇论文,在整个学院引起了巨大争议,在台下听论文的学院领导、教官和学员很多都睁大了眼睛表现出来一些惊慌和惊恐之色。
二、丁伟的论文很有道理
客观来说,丁伟的论文是非常有道理的,而且还具有极强的前瞻性(当然,这个前瞻性是《亮剑》作者给他的,不是丁伟的,李云龙的岳父田墨轩那些话同样如此)
这个道理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现实中的问题,二战中C大国表现出了极强的装甲集群突击能力,大纵深大迂回的战术彻底让我军开了眼。
C大国和我国的接壤地区几乎到处都是适合装甲集群突击的地理地貌,这时候你就算是不打算马上部署防御,至少也应该先纸上谈兵一下,也就是沙盘推演,以免到了真有事的时候连个防御战略预案都拿不出来。
打个比方,你家有个黄花闺女,隔壁邻居家有个大龄男青年,你就算不防着白菜被拱,是不是心里也得先有一个警惕,他有装甲集群,我有大平原大戈壁,一个道理。
另一个方面就是刘院长所说的,一个军事学院的学生原则上可以把全世界任意一个国家的军队当成假想敌,军事学院本来就是纸上谈兵的地方,不可能只学一种进攻一种防御,防御装甲集群突击本来就是二战后很多国家军事学院的必修课,作为本来就有着广袤国土的国家,提前学习并讨论一下相关战略战术当然是合理的。
三、丁伟的论文不合时宜风险太大
虽然丁伟的论文很有道理,但这篇论文却有些不合时宜,因为他把C大国当成了假想敌,不仅是当假想敌,而且还大书特书,整篇论文几乎全都是围绕对C大国的防御进行探讨。
C大国是谁不言而喻,而在当时,我国执行的外交策略是“一边倒”,不仅在政治上,同时在军事上,外交上以及经济上都严重依赖C大国。
实事求是讲,C大国在我国建国初期对我国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效果是非常显著的。
比如军事上的抗美援朝,C大国向我们提供了从飞机到坦克,从高炮到火箭炮,从汽车到冲锋枪,从汽油到弹药全方位的支持,尤其是到了抗美援朝后期,我军甚至已经可以用包含喀秋莎火箭炮在内的重炮部队和敌人展开炮战,这在抗美援朝初期是不可想象的。
长津湖战役中如果九兵团当时能换装苏式装备,美陆战一师逃脱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如果不是后来C大国的空军和我空军联合打出了“米格走廊”,志愿军的后勤供应将会遇到非常大的难题。
有人说那些装备都是我们花钱买的,问题是就算当时咱们有钱,那也得有人愿意卖给咱们才行,没有那些装备,我们依然能取得抗美援朝的重大胜利,但付出的代价将会大大增加。
而在外交上,面对美帝动不动祭出的核讹诈,已经列装核武器的C大国则给予了强烈回击。
更重要的地方则是经济,C大国在十年之内向我国援助了156个重点工业项目,如耳熟能详的鞍钢、本钢、第一机床厂和第一汽车厂都是“156工程”中建立起来的。
可以说,如果没有C大国的援助,我国不可能在十年内就走完了西方国家用百年走完的工业化历程,没有大规模工业化作为基础,我国的国防和经济都会面临极大的困难。
《亮剑》在李云龙和丁伟他们毕业时间问题上有些BUG,正常情况下李云龙和丁伟他们所在的高级指挥系应该是在1952年毕业的,1955年授衔前毕业的是兵团级的战役系学员。
不管是1952年还是1955年,当时我国和C大国的关系都正值蜜月期,C大国给我国提供的资金、装备、工业设备和专家正源源不断进入我国,各地工业化的浪潮正如火如荼。
这个时候,如果丁伟将C大国作为假想敌的论文一旦被泄露甚至发表,虽然C大国也明白这是军事学院在纸上谈兵,但这篇论文无疑将在社会上引起极大的争议和质疑,不利于我国当时正在进行的全面工业化进程。
《亮剑》只提到了我国和C大国之间的政治、外交问题,却没有提到更关键的国防和经济问题,这是有些偏颇的,包括李云龙岳父田墨轩在《亮剑》中说的那些话,其实都是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一穷二白还嘴硬。
从这方面讲,不论是丁伟的论文还是《亮剑》都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而丁伟的论文无疑是具有很大风险的。
四、丁伟的自保
正因为丁伟的论文不合时宜存在一定风险,因此他做了两个举措。
在演讲中,丁伟先后三次强调了一件事:我今天所谈的不是政治问题也不是外交问题,而是单纯的国土防卫问题。
而在具体论文中,丁伟则将三个国家设定成了ABC三国,其中A国和B国就是美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其实完全可以不用代号的。
但是,C国的名字是万万不能明目张胆提出来的,哪怕在座的各位都心知肚明,但你只要没提名字,别人也不能说出什么来,你要非说出来,那可是你说的,我老丁可不认这个账。
因此,为了掩护C国,本来完全可以说出名字的美国和日本也只能委屈一下用A和B来代替,你说这是掩耳盗铃也罢,说是声东击西也罢,反正这玩意就是地图上的ABC三国。
用军事学院刘院长的话讲,老丁要是高兴了,改成阿猫阿狗都行。
其实在动漫里和网络上流行的“鹰酱”、“脚盆鸡”和“毛熊”不过是老丁ABC三国叫法的变种。
不过,丁伟百密一疏,还是在论文中露出了一点小破绽,那就是他讲到要切断西伯利亚铁路大动脉时,这时候傻子都听出来了,你这个C国离点名不远了。
所以,那位台下直接提醒丁伟“你很危险”的学员其实也是在帮老丁,让他适可而止,老丁如果用“X铁路”来代替西伯利亚大动脉,估计也就没这个插曲了。
最后还是要强调一下,丁伟的论文确实有道理,但也确实不合时宜,当然,不论是批评丁伟还是表扬丁伟,其实都是扯淡,因为这些东西都是《亮剑》作者让丁伟说的。
《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分享专业知识,奉献原创精品。我是兵说,我来回答,欢迎关注!
在《亮剑》里,丁伟在最后的论文答辩中讨论国土防御的重点,将我国当时的假想敌列为“A国”、“B国”和“C国”。其中,A国拥有第七舰队,又签署过《板门店协议》,毫无疑问这指的就是美国;而B国位于我国的东方,在二战中,B国的工业基础全部被摧毁,这指的是日本。讲日本与美国这无可厚非,因为无论是抗日战争还是朝鲜战争,都是以中国的胜利而告终,同时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这两个国家又是中国潜在的“敌人”。那为什么要用“A国”、“B国”来指代呢?丁伟作为一名军人,讨论国防政策可以说是单纯地学术研究,在地图上做战争推演是避免不了的。但是如果直接点名“别国”,这就多多少少上升到了政治层面,这是不合适的。
而且,丁伟讲的重点主要是“C国”,他认为在当时的外部环境下,苏联才是中国的主要威胁。在五十年代初的中国,这种观点意味着什么,看看丁伟讲话时台下那些人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丁伟不用“C国”来避讳,直接讲出“苏联是中国的威胁”,那估计他的报告是做不完的。
别说这个情节会在电视剧里引起什么反应了,就是这个虚构的情节,在现实中也差点夭折。丁伟的饰演者王全有曾经在一档访谈节目中讲到,在《亮剑》上映前,这个桥段差点被删除,理由是普京访华。
《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2005版的《亮剑》最后一集中,晋西北的铁三角们都完成了毕业答辩,其中李云龙的毕业论文是《论军人的战斗意志——亮剑精神》,丁伟的毕业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孔捷的论文在电视剧中没有体现出来。
原著中李云龙的毕业论文并非《亮剑精神》,但编剧之所以这么安排,自然是为了点题,这个倒是没有没有什么问题。
而丁伟的毕业论文《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是相当精彩的一篇军事论文,属于战略层面是高瞻远瞩。
在丁伟的毕业论文中,出现了A、B、C三个国家,根据丁伟对这三个国家的描述,我们很容易得出这三个国家的原型。
国A国拥有驻守在台湾海峡的第七舰队,刚刚在板门店签订停战协议,这毫无疑问是美国。
B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军事工业被全部摧毁,位于我国东部,毫无疑问这是日本。
C国位于我国领土的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满足这个条件国家只有是苏联。
丁伟在论文中用ABC代指美日苏三国,其实是非常符合当时的背景的。美国和日本倒是无所谓,但是苏联却是不能提的,特别是丁伟还把苏联当成了假想敌,认为我国内陆领土的防御重点应该放在西北部、北部及东北部边境。
毫无疑问,丁伟提出问题是相当准确的。其实关于这一点,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没有人会明目张胆的提出来,毕竟当时我们和“老大哥”关系还处在蜜月期。
更重要的是,丁伟在答辩中还一一个四世同堂大家族解体的例子,生动形象的预言了后来苏联解体的局面。
所以这个东西是绝对不能被摆到台面上来,搞不好就会引发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危机,这也是为什么丁伟在答辩过程多次被考官打断的原因。
如果我们能切断纵贯西伯利亚的铁路大动脉,那么敌人的突击集团就会失去后勤保障!攻击势头必然顿挫!而后我们就可以……
当丁伟说出上面那句话的时候,考官都吓到,直呼丁伟的立场太可怕!
《亮剑》最后一集丁伟论文里的ABC三国为什么不直接说日本、美国和俄罗斯?
丁伟的毕业论文是《论我国国土防御的重点》首先他很明确就说了ABC三国只是假想敌,而非真实的敌人,但是即便如此,我们都可以推测出A国是当时驻守舰队在台湾海峡的美国,B国在我们的东部被打成残废,那么无疑是日本,C国西北部,北部,东北部,这肯定是当时的苏联,这么明显的暗指为什么丁伟不直接写名字呢?
其实单看后面教官们的反应,我们可以知道丁伟的这篇论文,虽然最后被印证了,但是显然是非常超前的,他的重点是C国,也就苏联将会是我们中国未来在国土防御上的重点对象,教官们听完都是虚汗直冒,甚至认为丁伟有挑拨国际关系的嫌疑,从这一点我们就大概也可以知道,为什么丁伟不能直接在论文中写ABC三国分别是美国,日本,苏联了。另外当时我们和苏联关系还很好,那些教官们也想象不到后面真的两国会爆发珍宝岛战争,所以丁伟很有战略眼光。
另外丁伟等人他们的身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们是我们新中国身经百战,战功赫赫的将军们,另外他们在军事院校的论文是直接报备军委的,直接以真实国名代替假想国,一些内容一旦泄露解密,很容易就会被外部敌对势力利用,想象一下这个新闻标题,中国将领提议重兵驻防苏联边境,这样一个标题,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完全站在苏联一边,西方如果搞出这么个新闻将会造成什么样的外交影响。所以只能用ABC假想国代替真实名字,即便到现在我们和俄罗斯作为盟友也不能指名道姓。
那么我们说说A国和B国,当时侧重点不在他们,虽然世界格局东西对抗,日本当时已经残废了,有实力的还是美国,但是百废待兴,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短时间内大家都认为大国之间很难在爆发大战,另外美国在朝鲜才刚吃瘪,所以这两个国家代指一下,提防就好,并且我们当时要树立的形象是热爱和平的,很多人主要把目光集中在台海,所以暗示一下就好,直接点名也不是很好,同样这也会引起外交纠纷。
那么今天我们一天天更加强大,那就更不能说真名了,西方时不时就说我们威胁他们的“和平”发展,如果直接点名道姓那么有些国家不得被吓死啊?说不定到时候又开始向国际社会黑我们,你们看嘛,他们的将军都一直在讨论怎么打我们,这种黑锅我们可不能背!基于以上原因所以丁伟的论文中,只能够用ABC分别只带美国,日本和苏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