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李云龙、丁伟、孔捷三人都授少将衔,为什么三人都很抵触,难道是授衔授低了吗?如果客观授衔,三人应该授什么衔?

晋西北铁三角对授衔结果都很抵触,不完全是他们觉得自己的军衔授低了,而是他们认为评衔不公平。如果所有的军长、副军长统一都授少将,所有的师长都授大校,铁三角肯定不会有那么大的意见。

其实仔细看电视剧就可以发现,李云龙一开始只是心里不痛快,但并没有公开表达对授衔的不满意。最早咋咋呼呼,对授衔结果不满意的是丁伟。

丁伟认为四野的纵队司令除了他,至少都是中将,陈大麻子和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这次也是个中将,却单给他授一个少将,这让他上哪儿说理去?

言外之意,如果四野的军长都是少将,他肯定没意见。但是跟他同资历、同级别的老战友都是中将,就单单他是少将,他的脸上很没有面子。

李云龙听丁伟在倒苦水,还是没理他。只是没好气地说:你瞎吵个什么?你以为你该授个啥啊?是不是该授你个元帅呀?做你的白日梦去吧。

丁伟被老李这么一激,他就反激李云龙:心里不痛快是不是?一颗星嫌少?要我说,你老兄该知足啦,没授你个大校就不错啦,犯了这么多错误,才和我扯了个平,这么多年了,咱小媳妇似的,处处管着自己,大错没犯过,现在可好,你现在是少将,老子也是少将,你还有啥不知足的?

李云龙被丁伟这么一激,他才真的是脾气上来了,他立即反呛道:你刚当红军那会,老子都是副班长了,和老子比,你就是新兵蛋子,只配背老套筒。你凭啥肩上也挂一颗星,跟老子平起平坐?

言外之意,李云龙真正恼火的原因,是他认为自己资历老,像丁伟这种当年在他眼里是个新兵蛋子的人,现在也跟他平起平坐,让他们心里觉得很不爽。

孔捷不满意的原因,跟丁伟正好相反。丁伟是因为跟他平级的人都授中将,他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而孔捷是因为比他级别低的人也授了少将,他心里不痛快。

也就是说,三个人对少将这个军衔本身没有什么意见。他们真正恼火的原因,是认为评衔不公平。

孔捷恼火下级的师长与他平级,丁伟恼火平级的军长比他多一颗星,李云龙恼火丁伟和孔捷这两个新兵蛋子与他平级。

简而言之,人比人,气死人。如果所有的军长都授少将,所有的师长都授大校,铁三角也就不会闹那么大的意见了。

那么,晋西北铁三角的军衔到底低不低呢?

平心而论,李云龙和孔捷都不低。尤其是李云龙,少将是他能授予的最高军衔了。丁伟确实是低了,他有发牢骚的资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李云龙在授衔之前的级别不高,他只是副军长兼代理军长。

天湖山训练结束后,李云龙被任命为副军长,由于军长彭志患了肝炎长期住院治疗,李云龙成了代理军长,主持军里的工作。——《亮剑》

众所周知,1955年的评衔是根据1952年解放军评级的结果为依据而进行的评衔。李云龙因为在战争中经常犯错误,所以职务经常在降,导致最后只是个副军长(副军级)。

按照他的副军级进行评衔,他最后被授一个少将,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副军级的最高军衔是少将)

相比来说,身为军长(正军级)的孔捷和丁伟都有一点吃亏。不过授他们少将,也说的过去。

首先是孔捷,他没有犯过什么错误。在铁三角中,他的党性是最强的。但是,孔捷的能力不够。

根据孔捷的履历来看,首先他是红军时代的老兵,参加过长征,打过八年抗日战争,抗战胜利后,他率新二团出关,三年的解放战争,他的部队参加了所有的重大战役,三下江南、四保临江、血战四平、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从松花江一直打到海南岛。从北打到南,可谓是功勋满满。

但是,尽管他有这么多的战功,并且他还没有犯过错误,结果才只是个军长,这侧面表现了一个问题:孔捷能力不够。

这也就是说,李云龙当副军长是因为“能力足够,但是因为犯了错误只能当副军长”,而孔捷没犯错误,却只是军长,那就是“没犯错误,能力只够当军长”。

换言之,李云龙授少将,是因为他经常性的犯错误,导致他级别不够,只能授少将。孔捷授少将,是因为他的能力不够,只能授少将。

再说丁伟,相比孔捷,丁伟的能力足够,但是他跟李云龙一样——喜欢犯错。

用孔捷调侃他的说话:在东北时,你们二师偷着开烧锅酿酒,自己喝着还卖着,一边打仗一边做买卖,你丁伟是能够委屈自己的主儿?部队一到休整,你小子就把部队扔给政委管,自己跑到哈尔滨下饭馆、跳舞,上次我亲眼看见你小子搂个娘们儿跳舞,那脸都快贴上啦,也就是林总老护着你。

另外,剧中丁伟说“四野的军长全是中将,就单单他一个是少将”。这句话其实也是有深意的。

1955年授衔,四野有元帅2人,大将3人,上将14人,中将43人,少将298人,合计360名将帅,居四大野战军之首。

但众所周知,1955年授衔名单,是考虑到政治平衡的结果。不能因为哪个野战军的战功多,就把所有军衔都给那个野战军。就拿丁伟所在的纵队司令一级来说,一二三四加上华野,一共有50多个纵队,正、副司令、政委、参谋长,加起来有200多个。但中将的名额就175个,不可能每个达到标准人都授予中将,因此只好牺牲掉一部分同志。

丁伟犯过错,并且他的提拔速度太快(三年时间,从团长提拔到军长)。从多维度的角度来考虑,委屈他一下,只授少将,也不是说不通的结果。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1955年人民军队授衔时,曾经担任过一线部队长不很满意的,主要就是二野的王近山将军和四野的钟伟将军,而《亮剑》李云龙的人物原型,偏偏就包含或浓缩着这两位将军的历史故事,所以李云龙、丁伟和孔捷的举动并非空穴来风,也是在侧面反映一段真实的历史。

王近山1930年参加革命,1931年入党,到解放战争期间与陈赓、陈再道、陈锡联、杨勇等将军一起,都成为中原野战军的主力纵队司令员,就战功而言确实不分伯仲;中原野战军1949年初整编为第二野战军及三个兵团时,陈赓、杨勇和陈锡联成为兵团司令,王近山为三兵团副司令员。

授衔的结果是陈赓为大将,杨勇和陈锡联为上将,这三位兵团司令也就罢了,原二纵司令员、河南军区司令员陈再道也是上将,而只有王近山被授中将,“王疯子”当然不干,这不是追求什么“高官厚禄”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军人的荣誉问题。《亮剑》剧中丁伟曾经特地提到同样是纵队司令的“陈大麻子”,并且严重表示不服。

之前我一直试图在第四野战军里寻找这个历史原型,如今看来,确实应该是二野的陈再道将军,不仅因为陈再道历史上确实有“陈大麻子”的绰号,更重要的是,王近山不太平衡的主要因素,很可能就出在同是副兵团级的陈再道将军身上。客观的说,从战功来说,两位将军确实难分高下,陈再道也是第386旅(副旅长)出身,“再道之勇”名冠三军,抗战期间两个人都兼任二级军区司令员。

细微的区别在于资历,陈再道1926年参加革命,最关键的是参加了1927年11月的“黄麻起义”,这是红四方面军建军的里程碑事件,遗憾的是王近山履历中没有这一条。评衔需要综合考虑的因素太多,王近山的不理解,我们应该可以理解。

钟伟将军则是东北野战军最后一个组建的主力纵队第12纵队司令员,1949年3月东野整编为第四野战军时改称第49军军长,我查了一下,其它所有的11位纵队司令员最低授衔中将,李天佑、韩先楚、黄永胜等则授衔上将,而只有钟伟获授少将,这事换谁谁也不干,从白山黑水到纵横中南,钟伟将军的确战功赫赫,是四野名将的后起之秀。

问题还是出在“后起之秀”上,钟伟原来曾经是东野二纵第5师师长,直到1948年成立第12纵队时才被总部酝酿出任纵队副司令员,确实与其它主力纵队司令在职务资历上有些差距。钟伟则以“宁当鸡头不当凤尾”的魄力,最终让林彪改变态度,直接擢升为12纵司令员,有点“火箭提拔”的味道。而钟伟将军也是1929年入伍的老红军,资历不弱,既然跻身纵队司令员行列,惟独自己成为少将,自然心中难平。

实际上,关于钟伟的评衔略低,军委也是清楚的,后面一直按照中将甚至上将的标准使用的,1957年出任北京军区参谋长就是主席亲自提名,这是很明显的“低衔高配”。第三野战军也有一位参加过“黄麻起义”的兵团副司令员王必成中将,也是1955年授衔时比较委屈的三野纵队司令员之一,与王近山情况类似。

《亮剑》中李云龙、丁伟和孔捷都是浓缩和虚构的人物,讨论他们的合理军衔是没有意义的,剧中这一桥段是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描述了一段真实的人民军队历史,所以这三位在剧中获授什么军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我们了解,确实有几位开国将军在军衔评定时不太合理,这事本来就很复杂,不可能尽善尽美,也难怪主席戏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晋西北铁三角虽然都对授少将衔不满意,但出发点却各自不同。

孔捷不满意的地方是他正军级职务,却和手下有些师长一个级别,心里非常不平衡。

李云龙骂骂咧咧就是因为程瞎子以前是他手下兵蛋子,他还教过程瞎子打枪,如今他授中将军衔,而自己仅是一个少将军衔。

丁伟不满意是因为都是东北野战军纵队司令员,大家都是中将,有些还是上将,而他只有一个少将军衔,他觉得不公平。

虽然他们都有抱怨,但从授衔标准来看,其实他们都不冤。

孔捷比较有自知之明,他的资历够,党性也高,但仅同丁伟、李云龙比,指挥能力都不如他们,理论水平也不及丁伟,同其他中将就更没法比,所以他授少将衔是合理的。

李云龙就更不冤了,首先按级别他就不够,他是副军级,而中将基本条件是正军级。

丁伟在剧中笑话他说:“你还觉得委屈,不授你个大校就不错了。”这话是很有道理的,李云龙虽然作战能力强,但老犯错误,有时还违抗命令,所以他的官职一直上不去。

就连调到华野二师当师长也是他自己要来的,要不是强行跨了这一步,他弄不好后期也就是师长,加上他的“光荣史”很多,可不就是个大校军衔呗。

李云龙老是在程瞎子面前摆谱,其实程瞎子只是加入红军稍晚一点,但进步很快,党性也高,除了资历不如他,其他都比李云龙强。

在李家坡战斗中,程瞎子已是386旅主力团772团长,说明他的指挥能力不输李云龙。

在接到程旅长撤退命令时,程瞎子说他们都消灭一半日军了,此时让李云龙“捡便宜”他不服,后来急得都快哭了,但还是执行了命令。这就是李云龙和他的最大差距。

要说委屈丁伟是有点,论资历、论职务、论能力他都够评选中将的条件。

不过孔捷在调侃时指出了他的毛病:私自开锅炉酿酒,不仅自已喝还做起了“买卖”。而且部队休整时,丁伟不是下馆子,就是搂个“小娘们”跳舞。这说明丁伟也是“小错误”不断。

李云龙的原型在授衔时,也曾经非常不满意,闹得很凶,他认为另外一个不如他的人授了上将他非常不服气。

他去找首长理论时,首长说了一句:“他除了打仗不如你,其他任何方面都比你强!”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评衔是综合考核的。

而当时符合中将条件正军级及副兵团级、准兵团级将领,一共有200多人,但名额只有170多个,所以必定有一部分人选不上。

都符合条件,而名额有限,那只能全面、综合地去考虑,此时小错不断的丁伟落选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有不同观点,欢迎留言区分享。了解更多历史请关注花木童说史!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中国人有句话叫人比人,气死人。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对授予少将军衔有抵触,就是跟别人对比的结果,心中实在难以平衡。

比如丁伟说陈大麻子跟他一起提的纵队司令,陈大麻子就是中将。孔捷在朝鲜战场上指挥的那个军,下边有两个师长这次也是少将。军长是少将,师长也是少将,这不公平。

李云龙也一肚子火,他说,孔捷当兵的时候,自己已经是副班长了。红军时期就已经是团长了,和他资历相同的,很多人都是中将。

当然孔捷也指出了李云龙从红军时期就犯错太多,授大校军衔也不应该叫屈。丁伟在四野期间,偷着开烧锅酿酒,一边自己喝,一边卖。不是四野首长护着他,早就被降级了。

刘伯承元帅当时兼任南京军事学院的院长,就把他们三个人叫过来训话。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抗战期间都是129师的团长,刘伯承作为129师的老师长自然是有资格教训他们的。

刘伯承语重心长的讲,如果董振堂、左权、刘志丹、寻淮州等同志没有牺牲的话,他们应该授什么衔呢?作为斗争几十年的老同志,能活下来都应该感到庆幸。

他接着说,就你们的指挥能力,给你们一个师去和国民党的74师正面对抗,能打胜吗?对现代化军团作战,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朝鲜战场充分证明我军在现代化战争方面需要做很大调整,不认真学习,整天在这个地方会职务高低闹意见,有意思吗?

最后刘伯承强调,李云龙和丁伟就怕被老战友耻笑,所以才来在中将军衔上争一争。孔捷是为了讲义气,来帮老朋友说话。跟那些倒下的战友们比较,还有什么不满意的?这三个人彻底被老师长教训的服服帖帖,再也不在这件事上闹了。

1955年授衔的时候,按照授衔小组的决议,原计划要授予毛泽东为大元帅,被他拒绝了。他还建议在地方任职的同志不要参加军衔评比,陈毅元帅例外。

粟裕同志表示以大局为重,和那些牺牲的同志相比,做过的贡献不算什么。他坚决要求连大将军衔也不要,但没有得到批准。

许光达将军回到自己的家中,就把自己关在书房中,给中央军委写了一封信,要求把自己降一级军衔。

罗荣桓和叶剑英都认为自己应该降一级军衔,李先念更是认为自己能够担任上将就可以了,大将军衔可以让给其他同志。

当时像李云龙、丁伟和孔捷这样的人不少,比如王近山,参加革命时间比较久,功劳也不小,但他进城以后犯了错误。

毛泽东听到这个消息后,讽刺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授衔时。当时打仗的时候连命都不要了,现在却为了这一颗星非要争一争,有什么意思呢?

憨厚正直的朱德元帅说:都是革命老同志,肩膀比别人少了一颗心,脸上就没有光。回去后对老婆和战友都会有点不好意思,有情绪其实也正常嘛。

授衔工作从1952年到1955年才宣告结束,其中也考虑把方方面面的关系,比如革命的资历问题,解放军中各大山头之间的平衡问题,战争期间的军功问题。

绝对做到公平是不可能的,有一些人受一点委屈也是正常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不管授予什么军衔,他们曾经离过的赫赫战功,永远不可能被抹杀,这才是他们真正的军衔!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作者:民国史学者、专栏作家王凯

这是个老话题了,1955年评定军衔总的来说是公平的,但也有个别同志或者高配,或者低授,与他们的资历、职务不太相符。

1955年评定军衔工作,共设6等19级,获得元帅、大将、上将、中将和少将军衔的解放军高级将领共计1000余人。当时评定军衔的标准有三:职务、战功和资历。

按照中央和军委的文件,时任军委主要领导和各大军区军政正职的可授予元帅军衔;军委委员层次的授予大将;正兵团级和部分副兵团级的授予上将;副兵团和准兵团级授予中将;正军、副军和准军级可授少将。当然,除了这些硬件外,还有一些平衡因素,在此不赘。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是电视剧《亮剑》中虚构的三位我军高级将领,当然,他们也有各自的历史原型。在小说和电视剧中,他们都是红军出身,抗战时期的团长,解放战争中后期期至建国前后担任军长或者纵队司令。这个职务应该授予什么军衔比较合适呢?

梳理抗战时期八路军的团长名单,刨除牺牲、病故或者叛逃的,1955年大部分都是上将和中将,少将极少或者没有,从这个资历看,授少将衔确实有点低了;解放战争至建国前后的军长干到1955年,这个资历一般会任兵团、副兵团或者准兵团级职务,从这个角度看,他们三人授予中将军衔比较合适。

这就是李云龙等人对授少将军衔有抵触、有情绪的主要原因。

李云龙、丁伟、孔捷对授少将衔抵触吗?原因是什么?

抵触是必然的,这一点在原著和剧中都多有交代!

在原著里面,李云龙拿到新礼服后原本挺高兴的,穿上之后还显了显神气,毕竟这种军礼服都是仿苏军样式,面料和样式都特别好看。

有抵触是发生在看了授衔名单后,跟李云龙一样资历的基本都授予中将衔,除了李云龙有抵触外,孔捷和丁伟也都有抵触,丁伟是抵触最大的。

李云龙抵触的出发点是,老子资历最老,从长征时候就是团级了,到现在给弄个少将,太丢人。

其实,要是以《亮剑》中的李云龙的资历和功劳来说,混个上将都有一定的理由,授予中将应该是合情合理的,然而以其多次犯纪律的情况来说,授予一个少将都很不容易了,尤其是解放战争中后期基本没有表现。

丁伟的出发点显然要比李云龙现实一点,丁伟不但资历和李云龙差不多,后期表现则比李云龙强太多,李云龙在解放战争时期受伤,没有参加三大战役,妥妥被甩在了后面,而丁伟就不一样了,丁伟是在解放战争最重要的东北战场上的纵队司令,是林老总的爱将。

丁伟说,我们四野的纵队司令除了我,剩下都是中将,就连和他一起提纵队司令的王大牙也评中将,唯独拉了丁伟,隔谁谁都有抵触啊!

孔捷虽然挤兑李云龙和丁伟,但是孔捷显然也并不满意这样的授衔,很明显自己最起码也要混个中将,才够本。

其实能参加在当时南京高级智慧系学习的,都是军师一级的长官,军一级的大部分是中将,师一级的大部分是少将,他们三个就有点不伦不类,也就是没当上鸡头,事事都争先的这三个人,哪里受得了这个气。

这种思想相信大多人都深有体会,跟你一起入职公司的,明明表现不怎样,后来升迁却比你快,年终奖的时候比你多,工作评先进的时候也大多都是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反正老子当年就是一怒之下离职的。

因此,第二天出操时,满操场只有他们三个没有穿新军礼服。特意在操场上出洋相,闹得最后刘老总出来主持大局,可以说他们三个人就是三个钉子户。

以李云龙、丁伟、孔捷在战争中的表现,授衔的时候,完全都可以授中将,以在八路军建制的时候,原本的16个团长,参加授衔的有13个,其中6个授予上将,7个授予中将,再来看看他们这三个红军时期的团长。

授衔如此之低,很可能是作者都梁想要刻意表现的,那就是这三个人都是红四方面军的团长,张国焘叛变的时候,很多指战员都受到了牵连,这应该也是授衔时候的重要考量之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