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科普,以60年代我国国防纵深划分的标准,首先弄清楚你的家乡处在几线?为了应对两个超级大国的威胁,当时的口号是“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一线地区指陆地边境及沿海地区,大致可以界定为北京、上海、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內蒙古、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新疆和西藏各省和自治区。属于国防最前线,部署守备部队,建立守备区、警备区和卫戍区。
三线地区则是指四川、重庆、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和青海各省区,基本是以我国大西南山区为主,同时也包括山西、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和自治区的腹地部分,是战略防御的核心部分,部署战略预备队。
那么,介于一线和三线之间的所有地区,都属于“二线”,部署随时支援一线的机动部队,应该说在作战预案中,精锐部队肯定置于二线。
我国60年代进行的“三线工程”,主要是把原集中在东北和华北的国防工业内迁,将一线和二线的重要项目、工厂撤入三线,完成“靠山、分散、隐蔽”的中心任务,于是从1964年起,三线建设宣告大规模开始,400万工农兵在大西南和大西北挥汗如雨,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像著名的西安交大、西南交大都是在这个时间段从上海和华北抽调师资和人员组建的。
当然,每个国家的国防棱线都是根据自己的国土特点具体划分的,不能一概而论,我国幅员辽阔,南北端和东西端距离都比较长,拥有较好的“防御纵深”,才可以划出一二三线,很多国家领土狭小或形状奇特,不仅缺乏防御纵深,也很难在军事上划出国土防御线区别来。
比如二战时期的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等低地国家,根本不具备战略纵深,德军装甲部队一天几乎可以横贯其领土,毫无回旋余地,只能投降。法国的防御纵深也不好设计,它的主要经济和政治中心都在西北部,一旦被德军包抄合围,南部地区只能投降,因为已经无力抵抗了。
而二战苏联就拥有非常大的战略纵深,尽管纳粹军队在战争初期进展迅速,也仅仅占领了其欧洲部分的一小块,苏联军队节节抵抗,同时将大批军工企业后撤内迁,利用天然的国土面积优势,最终粉碎了希特勒的“闪电战”。
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一线,二线,三线这些说法都是指军队的战斗队形中的位置,现在有的时候引申开来也会把原来中国六七十年代为了准备核战争时期,把国土分为不同的区域。
一二三线这种叫法可以从很早的冷兵器时代的战斗队形说是。最早的使用冷兵器时代,步兵在交战时都是排成方阵,方阵中的士兵都是手持长兵武器,方阵一般是横宽纵短的长方形,就是排成一个像刺猬一样的长兵器阵型,在前排的士兵最先接触敌军,这些象描写古代战争的电影中就会有,而面对敌方横排也被叫做正面,方阵都是要正面对敌,方阵的竖排叫做纵深,一般方阵纵深不会太大,太大了后排士兵的武器就够不到敌人了,最大纵深有8排就不错了,不过亚历山大的马其诺方阵有16排。
当战争进入到了热兵器时代,在使用滑膛枪的时代,也就是所谓的排队枪毙时代,一开始还是采用方阵队形,但是这时候的方阵正面很宽了,但是纵列一般只有3排,第一排放枪,第二排准备,第三排装弹,这种状态来回循环,排队枪毙战术正规的名字叫做线式战术,这个时候一线二线三线的概念开始开始出现。
随着兵器的发展,交战距离的不断加大,排队枪毙终于被散兵战术淘汰,但是用一二三线来代表部队的任务和投入战斗的顺序的做法被延误了了下来。
现在说一线部队就是指战争一开始就投入战斗的部队,二线部队就是在一线部队投入以后再投入的部队,三线部队以此类推。如果是说阵地,就是紧挨着敌人的阵地是一线阵地,后边是二线阵地,然后是三线阵地,通常一线阵地最强,一线部队的战备程度最高。
而防御纵深是指防御阵地的厚度,一般来说,防御战斗或者战役都是一种以空间换时间的战斗形式,由于防守一方通常处于力量较弱的一方,所以如果在一个阵地上防御的时间太久,很容易被占有优势的进攻一方用火力压倒,通常在一个阵地坚守一定时间后会撤到下一个阵地,当然如果防御纵深很浅,那么就只能是死战不退,通常作为防守的一方会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防御纵深,来为自己增加回旋的空间。
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军事上所说的“一线、二线、三线”,是国家为了应对复杂的国际政治局势,以及发生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在战时设置的防御范围,根据轻重缓急,布置了一线、二线和三线。
一线是北部边境和沿海地区;二线为广大的中部地区;三线则属于崇山峻岭的大西北地区,国内面积最大的区域,有着最大的防御纵深,足以支撑起大规模的战争。
曾经一段时间,国家特别重视三线建设,即便在山区都有许多军工企业,是支援前线作战的战略大后方和战略基地。
防御纵深, 是一个军事术语,意为防御地区或防御部署的纵向深度,国家的国土面积越宽广,就有足以支撑战争的防御纵深。
防御和进攻,是相对立的战争形态,防御是比进攻强的作战形式,一般战争以防御开始,而以进攻结束;尽管进攻是结束战争的主要手段,但防御在战争中的地位,显然也是极为重要的。
防御与进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的,两者缺一不可,不可偏废,对弱势方来说,防御就显得尤为重要。
倘若国家非常小,则战时就谈不上什么防御纵深了,数句笑话,射程300公里以上的远程火箭炮从A国发射,火箭弹就可能飞到B国去了。作为军迷个人非常有体会,由于欧洲国家小,在欧洲旅行时,国与国公路都是相通的,不似某国到处设卡收费,所以旅行车一路畅通无阻,没开几个小时就到另外一个国家了。
二战时期,纳粹德国之所以无法在短时间内让苏联投降,或者说彻底征服苏联军民,除了苏联政府不屈服的顽强意志,军民的拼死抵抗作战、英美对苏联源源不断的军事和经济援助等因素以外,苏联本身有世界上最大的领土,有着广袤的国土面积足以与德军周旋,宽广的防御纵深可依托,也是最终战胜纳粹德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倘若苏联的领土只有法国、比利时那般大小,苏联早就被纳粹德国装甲集群闪电般征服了。
实际上,战争打到后面,德国军队坦克、自行火炮和军用卡车,在苏联无穷无尽的国土上开着,即便苏联军队不抵抗,德国军队的进攻也会放慢,因为燃油和粮草供应不上了,其摩托化部队不得不停下来,等待后勤补给供应。
德军战败,一大半原因是被后勤拖死的,譬如过冬的棉衣没有及时运上来,因为1941年10月18日莫斯科周边下了场大雪,提前一个月入冬,部队缺乏过冬物资,坦克发动不了,士兵缺衣挨饿,莫斯科会战,德军岂有不败之理。
天不灭苏联,倘若不是莫斯科周边提前一个月进入冬季下了大雪,那么莫斯科就被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占领了,二战历史就要改写了。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军事术语上的的“一线部队”“一线防御阵地”指的就是于敌人直接接触的部队,是军事行动中最前沿的的地方。而二线则是相对一线部队以外的其他准备投入一线战斗的部队,而其中也包括了后勤、医疗、情报、指挥、炮兵、雷达、防空等。许多单位构建程一个保障中心为一线提供任何支援,是大规模开进的主力。
而三线应该是预备役部队,这其中包括要投入作战从其他地方抽调补充来的野战部队,也包括了真正的预备役部队。而这个划分基本上按照危险程度来划分,数字越往前,其危险程度越高。关家脑战役中彭老总直接怼上一线,这里的战场环境是十分危险的
而防御纵深是看你的管辖国土面积的大小来算,国土面积越大,在国土防御上来说防御纵深越大,特别是像中国和苏联这样的大国。而像日本这样的岛国就别谈防御纵深了。而防御纵深就是用来撤退时在后撤之后有没有进行下一步抵御攻击或者反击的能力。防御纵深越大消耗敌人有生力量的机会越多。
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三线防御是种战术,一线为核心,二线为重要区域,三线即外围。战略纵深指的是国土面积,面积越大纵深越大。
军事上的“一线、二线、三线”以及防御纵深等是什么意思?
一线防御,其实就是外围防御,二线防御,就是靠近核心,三线防御,就是核心防御,就是心脏,,梯层次防御,保护核心的安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