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首先要注意,诺门坎事件最初的交战双方,本来就不是苏联和日本军队,而是蒙古共和国的边防部队骑兵第六师,与“伪满洲国”的兴安北警备军因为越境纠纷先打起来的。这个“兴安军”也是伪军的一支,主要由内蒙地区的蒙古族组成,负责“伪满洲国”与蒙古国之间的边境线巡逻。

(关东军司令植田谦吉)

双方发生冲突后,背后的主子才分别出手,最先帮忙的是日本关东军驻海拉尔的第23 师团,然后是苏联第57 特别军出马助战。也就是说,这场战役的爆发点不是苏联和日本直接对峙的地区,属于苏日仆从国之间的意外武装冲突。

再注意时间,“诺门坎战役”的战争时间是1939年5月11日起到9月中旬,对日本来说,正是在关内战场与中国军队打得正激烈的时间段,当年冬天国民党军队甚至有能力发起“冬季攻势”,侵华日军主力正在全力应付。

对苏联而言,希特勒德国正在欧洲大搞扩张,先后已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在诺门坎战役期间的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日益紧张的欧洲形势不允许斯大林在远东牵扯过多精力和实力。

同时还要注意双方高层的态度,向来我行我素的日本关东军从上到下“迫切与苏军一战”,因为几十万关东军除了少量“东北抗联”外已无重要对手,非常渴望进行新的军事冒险,以便试探苏军实力和态度,如有可能便彻底击败苏联这个大敌,在他们心目中,苏联远东驻军始终威胁着“伪满洲国”的存在和安全。

(朱可夫在诺门坎前线)

而日本政府和军部却对与苏联开战持谨慎态度,一方面深知苏联军事实力的庞大,一方面中国关内战场胜负未分。因此当关东军上报冲突要求出兵后,日本高层吵成一团,主张扩大和不扩大的两派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陆相坂垣拿出个主意:“一个师团的小事情,就让关东军自己处理好了。”

言外之意,日本政府决定装死,先潜水看看关东军作战结果,再决定是否全面开战。

斯大林的态度正相反,为了早日断绝日本人的北进野心,从而腾出手来专心欧洲局势,就必须一战打疼日本。因此苏联方面调集了陆空精锐部队增援诺门坎战场,同时选派了名将朱可夫指挥所有参战部队。

最后要注意的则是三国关系,1939年8月23日诺门坎战役正酣时,德国与苏联签定《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希特勒为先对付英法,暂时抛弃了军事盟友日本的利益,与苏联眉来眼去,致使日本朝野深感被出卖,决计不再单独挑战苏联。

(日苏中立条约签署)

战役过程和结果不再赘述了,日军惨败,关东军向国内求援,日本政府和军部立即明确了态度:“知难而退”,专心解决他们嘴里的“中国事变”,同时借机对一直不听招呼的关东军进行整肃,司令官植田和参谋长矶谷全部撤职,一边派出政府代表与苏联谈判。

而斯大林则是:“见好就收”,不但让朱可夫在战役最后阶段手下留情,还迅速答应了日本的求和谈判要求,两国政府如此的态度,使诺门坎事件极速降温,不久双方签署了《日苏中立条约》。

诺门坎战役刚刚结束,1939年9月17日苏联红军就侵入波兰,斯大林为什么见好就收,则一目了然。苏联对重庆政府的军援也告停止,日本人亦有收获,只苦了无助的中国。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诺门罕战役本来可能演变为日苏大战

可能只在与日本一方

日本将在亚洲由国土且毗邻日本的苏联视为自己称霸亚洲的头号敌人一直有心与苏联一战。尤其是在日本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就已萌生了北进战略,即通过占领西伯利亚将苏联的势力赶回欧洲,同时也可确保刚刚占领的富饶的中国东北地区真正成为日本称霸亚洲的后勤基地和大后方。

在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苏联芒刺在背的感觉愈发严重,同时欧美国家军事禁运也让日本感到战争难以为继。因此出现了北进攻打苏联和南进占领东南亚取得战争物资两种战略。但以日本的国力完成一项就很困难,因此试探性的进攻了苏联结果惨败,就全力南进导致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战争的另一方

苏联则根本没想过扩大战争。当时苏联的战略重心还是在欧洲,当时纳粹德国正磨刀霍霍准备在欧洲开开战,苏联也在坐看西欧开战的同时西进。比起相对发达的东欧地区和近在咫尺的西欧,苏联对待远东地区只是防守战略。因此诺门罕战役结束后就同意签订日苏中立条约。给了日本一个承诺让它放心南进,同时也消除了日本北进的思想。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日俄双方争夺库页岛石油资源冰冻三尺由来已久。故而导致了一百多年后,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日本依然贼心不死,试图染指远东库页岛石油资源,从而与苏联两次爆发张鼔峰、诺门罕(哈勒欣河)之战。

一九三八年日本挑衅苏联的张鼔峰战役,以及一九三九年日本再次挑衅苏联的诺门罕战役,实际上是试探性的投石问路。由于两次挑衅都归于失败,故而日本陆军控制的战争内阁最终放弃了染指远东库页岛的石油资源,决定采纳海军一直主张的南进战略,占领拥有巨量石油的爪哇岛、婆罗洲、西里伯斯、新几内亚、苏门答腊等荷属东印度群岛,以及东南亚英属马来半岛和中南半岛,掠夺当地的稻米、锡、油棕、木材、铁矿石、天然橡胶等战略资源。所以,日本由于知难而退因此没有与强势的苏联爆发全面战争。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这是两个原因引起的!一个是英法两国的态度,这些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相当仇视苏联,一直都在挑拨与苏联的战争,这使得苏联有加入轴心国与英法大战的想法。

其次则是德国的关系!当时的苏联是德国的盟友,日本是德国的小弟,两个国家都听德国的。德国的出面调停使得两个国都不得不停止相互敌对的军事行动。

在诺门罕战役中,日本是战争的挑起者也是战争的失败者。虽然苏日两军的伤亡人数大致相当,可是苏军伤亡大都发生在战役前期,这是因为苏联军队是完全机械化的,前期缺油缺弹药导致战争机器卡壳不能动,不得不跟日军近战导致以己之短攻敌之长;而在战役后期,苏军的物质就位以后,苏军则是以一种碾压的姿势毁灭日军的。所以,在诺门罕战役结束后,主动权是在苏军手里的!

德国这时候已经向波兰发动进攻了,德国占领波兰的速度让苏联震惊。苏联对德国的惧怕是与生俱来的!俄国人与日耳曼人的战争持续了一千多年,俄国人从来就没赢过。俄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不平等条约就是跟德国签的,列宁建立苏联后为了跟德国签订停战协议,被迫割让两百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以及相当苏联三年财政的60亿美元。苏联虽然在这时候与德国结盟但不代表他对德国完全没有防备,他十分害怕德国攻下波兰以后直接进攻苏联本土。所以,与日停战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在里头的。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真正的战争是要建立在两个国家实力相差最大的时候才会爆发。如果说两个国家的实力保持均等,或者是实力相差不大的话,两个国家爆发战争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当时前苏联跟日本之间经济实力或者说军事实力虽然有所差距,但是差距都不是太大。前苏联的t26坦克面对日本的八九式坦克,坦克的防御力还有火炮的穿甲力都相互之间是持平的,只能够说t26坦克在机动性上面要超越日本的八九式坦克,除此以外,前苏联对症日本在外蒙古地区,它更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补给问题,这和当时日俄战争旅顺战役时,沙皇俄国面临的问题也差不多,虽然说有一条西伯利亚铁路进行输血,可是谁又能够保证在冬天到来之际,这条铁路不会断掉呢?朱可夫在准备这场战役的时候,前期为什么要忍让那么长时间就是因为补给一直不到位,所以必须得忍,忍到前苏联的军队补给全部到位以后才能够发动,这一场战争。

总之一句话,前苏联虽然赢了诺门坎之战,但是都是有自己的困难,需要去处理,不可能扩大战果,双方经过这一次交涉以后,发现对方的实力,并没有自己想象中的那么弱,所以暂时的也就互相停下了追击的步伐,不是有其他的就是为了能够在接下来的里面积攒力量。

前苏联是害怕逼迫日本人逼得太急了,最后导致日本人真的跟德国人一起进攻前苏联这样的话,前苏联将面临两线作战的尴尬局面,日本人则是害怕前苏联和美国人联手前苏联虽然跟德国人签署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但谁都知道这一张废纸,连沙子都不如。如果说前苏联和美国一起联合进攻日本,那就会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即1945年8月份中旬所出现的那一种日本人的惨状,日本人也将面临两线作战的情况,即便是。美国不参加前苏联进攻日本的计划,前苏联大规模的派出自己的军事部队支援中国,就可以让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所有吞到的东西全都得打到吐出来。

所以我们去观察诺门坎之役,这一场战役的爆发本身就是一个问题,(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因为根据日本方面表态,这是关东军一部分,自己要求发动的一场战役,跟日本军方无关。这批人就送给你们打,前苏联则是表示你们侵犯外蒙古这个地区就是影响到其他国家的个人主权问题,所以作为外蒙古地区的保护国,前苏联出兵帮助外蒙古,将你们这批侵略者赶出去也是义务的事情,所以说你们只要不侵略外蒙古,我们就不会与你们作战。双方都已经把基本条件摆出来了,剩下来的问题就是入侵诺门坎的这一批日本军队和前苏联军队之间的争夺,谁赢了谁就是表示外蒙古到底该听谁的。

所以说,对于当时参战的其他的国家来说,这场战争实际上就是日本跟前苏联之间小规模的军事上的交锋。跟两个国家之间,国家层面的外交没有任何影响!至于说这一场战争演变成为大规模的战争,日本方面没有做好准备,前苏联也没有义务去做这样的准备,双方也就是点到为止。

哈勒欣河战役(诺门罕事变)为什么没有扩大为苏联和日本的全面战争?

诺门罕战役,是前苏联与日本的军队在中国北部进行的一场战争。起因于侵华日军和外蒙军为诺门罕以西直至哈拉哈河这块呈三角形地区的归属问题,最后引起战役。日军的骑兵遭遇苏联的坦克机动部队,战役结果以日本关东军的惨败而告终。

今天,我们之所以关注这场战争,不仅是因为它改变了日本战略的进攻方向,更重要的是战后苏日之间达成的互不侵犯条约,确实对中国战场产生了重大影响:苏联停止了对华一切援助,断然切断了从苏联进入中国的国际物资援助线,直接加剧了中日在缅滇地区围绕国际运输线而展开的一系列战事。

1939年5月18日清晨,蒙古人民共和国边境第24骑兵警备队的几位牧马人像往常一样赶着马群,渡过哈拉哈河来到水丰草美的东岸放牧,但他们却遭到驻哈拉哈河岸边锡林陶拉盖哨所之兴安北警备军骑兵守备队的开枪阻截与凶狠驱赶,被迫撤回河西苏联占领区。

随后,50余名一时头脑发热的蒙古人民共和国骑兵以武力攻占了这座锡林陶拉盖哨所,日本关东军总司令部听闻后,极为兴奋,认为这是一个向外蒙与苏联宣战,进而击溃苏军以期达到占领外蒙之战略目标的绝好机会。

因此,关东军第23师团,第1坦克师团(这可是日军唯一的坦克师团!)迅速被通过铁路运往哈拉哈河前线。苏蒙两国同样毫不示弱,立刻依据《苏蒙友好互助条约》组建第57联合作战突击军,还在距前线125千米,位于外蒙境内的塔木察格布拉格设立前线指挥部,苏军的伊-15歼击机也开始在哈拉哈河上空盘旋。

1939年8月中,欧洲形势急剧变化。苏、日两方亦在八月底后加紧外交谈判。苏军虽然在远东取得战役的胜利,但无意扩大战果。双方于9月16日停火,事件最后以日本退让,承认现存边界结束冲突。1940年6月9日,苏、日两方正式缔结协议。

那么,诺门坎战役后日军为什么放弃北进了呢?因为石油问题,1941年8月美国对日本石油禁运,日本只有2年石油储备,而那个时候西伯利亚大油田和中国大庆油田都还没有被发现,只有远东有百来万吨的油田。日本1年至少需要400万吨以上石油,那就只有南下夺取印度尼西亚的大油田了。

而此前苏军与德国有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与日本又是轴心国同盟,因此与苏联冲突演变成大战本就是日本外交部不愿意看到的。诺门罕之战,历时135天。双方投入战场兵员20余万人,大炮500余门,飞机900架,坦克、装甲车上千辆,死伤6万余人。

单从战场情况来看,日本惨败,参战部队遭受毁灭性打击,自日俄战争以来日本对俄(苏)的心理优势荡然无存。苏联也只能算作惨胜,兵力三倍优势,武器装备绝对优势,兵员损失甚至超过日本,绝对算不上完胜。公平地说,双方都没能从战场上占到什么便宜。

军事上的损失对参战各方来说都不是大事,重要的是战争的结果。1939年8月31日,双方结束交战状态,9月9日,日方提出停战,9月15日,双方签定停战协议,9月16日,双方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40年7月,双方开始会谈,并于1941年4月12日达成协议,次日正式签署协议,那就是《苏日中立条约》。

《苏日中立条约》,主要内容是:缔约双方保证维持他们之间和平和友好关系,并相互尊重缔约另一方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如果缔约一方成为第三者的一国或几国的战争对象时,缔约另一方在整个冲突过程中将保持中立。

双方还同时声明:苏联政府和日本政府庄严地声明苏联保证尊重满洲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日本保证尊重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领土完整和不可侵犯。

之后,苏联停止了对中国抗日战场的援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