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听说过“莫洛托夫鸡尾酒”吗?这是个知名度非常高的武器,就是装满包括汽油在内混合燃料的燃烧瓶,其实就是土造的燃烧弹。搞笑的是,这一发明原本是苏联人在西班牙内战中最先创造出来的,结果它的发扬光大却是在“苏芬战争”中,被芬兰人大规模用来对付苏军坦克。

(莫洛托夫)

这玩意配方全世界都知道,材料简单、制作容易却威力巨大,其凶猛的火焰连水都浇不灭,成为最便宜有效的反坦克武器,只需将其投进坦克脆弱的发动机排气口里,笨重的坦克立马就起火趴窝了, 搞不好还会引燃车载弹药爆炸,它对坦克的杀伤力甚至超过集束手榴弹。

在苏联入侵芬兰的战争中,苏联红军出动了大批坦克和装甲车辆,而芬兰方面几乎没有坦克,难以匹敌。于是便大批制作燃烧瓶,用手掷或投石机等最原始的方式,大批焚毁苏军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因为坦克内部有些帆布之类的易燃品,一旦燃烧瓶投入会迅速引发火灾,在狭小的坦克密闭空间里很容易将乘员烧死烧伤;同时,坦克的很多零件需要润滑油,这些油脂也会在坦克表面有所渗漏和附着,一旦燃料瓶落上仍然会起火,因此,即便不能个个准确地投进气孔里,仍然会对坦克造成破坏。是一款老少皆宜、妇幼可用的“尖端”杀器。

这款燃料瓶的名字由来也很有意思,莫洛托夫当时是苏联外交部长,是苏芬谈判的苏方代表,在苏联撕毁谈判协定开始轰炸芬兰首都等城市时,莫洛托夫代表苏联政府发布声明时,居然称炸弹是“为芬兰工人阶级投下的救济粮”,引起了芬兰人的极大愤怒,讥称苏军轰炸机是“莫洛托夫面包蓝”,并将那些投向苏军坦克的燃料瓶戏称为“致莫洛托夫的鸡尾酒”。

结果负责宣传战事的西方记者的芬兰语是“二把刀”,错将名字翻译成“莫洛托夫的鸡尾酒”,于是这个名字也就流传开来。

(老少皆宜)

在后来的苏德战争中,面对纳粹德国的装甲洪流,饱受芬兰人燃烧瓶袭击的苏军也回过味来,大批制作和使用“莫洛托夫鸡尾酒”攻击德军坦克,尤其是使用汽油的坦克,非常具备杀伤效果。在斯大林格勒的巷战中,几乎一小半的德军坦克被这东西烧毁,损失惨重。

不仅苏军,在二战中南斯拉夫游击队和波兰华沙起义军,都广泛使用这一武器对付德军坦克,属于性价比非常高的实用武器。时至今日,在很多地区冲突的巷战中,“莫洛托夫鸡尾酒”都是趁手的反装甲利器。

(坦克中招)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要说二战时期的燃烧瓶,其实每个国家都用过,毕竟材料好找,结构简单易制作,只需要一块布,一个玻璃瓶,一些汽油就可以,但是要说最有名的那还得数苏联的“莫洛托夫鸡尾酒”,没办法,谁让东线的装甲集群战斗规模最大呢。

实际上用燃烧瓶破坏敌人的坦克并不容易,要知道坦克外面几乎没有什么易燃物,就是个厚重的钢铁大壳子,用火来烧虽然说也能烧坏,但是就酒瓶子里那点汽油显然不够,实际上用燃烧瓶破坏坦克也是有讲究的,得冲着坦克的尾部发动机舱盖扔才管用。

虽然说坦克的防护是所有陆战装备中最好的,但是也不是没有弱点。由于考虑到通过性和机动性的问题,坦克需要在增加防护的基础上,使得自己不能过于沉重,要不然好多桥梁或者山地丘陵又或者水网稻田都过不去,这也就导致坦克的防护是分地方的。

一般就是前脸最后,侧面次之,顶部装甲最薄,而发动机舱盖为了考虑到散热的问题,是坦克所有部位中防护最薄弱的地方,并且还有缝隙,燃烧瓶主要就是往这个地方糊,尽管钢铁耐高温,但是架不住汽油顺着舱盖窗口往里流啊。一旦坦克发动机过热,或者是引燃了内部设备,坦克也就趴窝了。

不过燃烧瓶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厉害,只是一种应急产物,一般也就是巷战中能有点用,但凡是能执行步坦协同战术的军队都不怎么怕这玩意。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标准破坏坦克的办法就是往发动机散热片那边扔

然后燃烧的汽油或者伏特加就会顺着散热格栅流到发动机舱,烧起来让发动机罢工。燃烧的烟雾还会把人从坦克里逼出来。

另一种是不算是破坏坦克,而是丢在坦克的观察窗,火焰让里面的乘员一脸懵逼的不知道自己在哪,也看不到外面在干啥。然后给扛反坦克雷,炸药的拆迁队创造机会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使用啤酒、白酒等易碎瓶子装满汽油,口部用棉布塞严并使汽油充满整个棉布,这就是一枚最简易的反坦克、装甲兵的武器,俗称“汽油弹或者燃烧瓶”。

别小看了这一个造价极低的燃烧瓶,其破坏力还是很大的,轻者另坦克趴窝,重者能引起坦克爆炸和造成驾乘人员的死亡。

但是电视上有时看到神剧里的镜头只要是燃烧瓶扔到坦克哪里都能歼灭坦克,这是不符合真实的。坦克发动机装甲是其最薄弱的一个部位,由于散热的需要,在坦克发动机周围会有类似于散热片的缝隙,而这就是用燃烧瓶攻击的最佳位置。

燃烧瓶易碎在接触到坦克装甲的瞬间碎裂,口部燃烧的棉布迅速将飞溅的汽油引燃,汽油液体的性质会使它不放过任何的空隙,烧毁发动机,接着继续的高温会引爆坦克内部的易燃物品,此时坦克已趴窝,驾乘员只能弃车逃命,这是运气好;燃爆情况也会出现,此时坦克内部就真的成了人间炼狱了。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燃烧瓶对付坦克?这也只能是二战时候耍耍,现在的坦克可不会给您那机会。

咱首先把这燃烧瓶咋就能破坏坦克的原理来说说,然后说说这燃烧瓶后面的故事。

燃烧瓶的制作咱就不说了,毕竟这玩意太危险,再说咱知道这过程也没啥用。天空挺好,空气不错,天天都能蹲在电脑跟前扯淡,瞅着这个没有必要。

哈哈!其实俺也不会!

好了,咱说正经的,咋说呢?燃烧瓶这玩意他不能击毁坦克,只是给坦克造成一定破坏。

使用的时候,您瞅哇,这要是先拼命的摇晃,只能说明这里边加了很多的料,目的是让火焰能够牢牢的爬在坦克上,燃烧起来更猛。

这要是丢出去砸到坦克上,一团火苗就起来了,当然丢的时候最好瞅着坦克那发动机的位置丢,一说这地最热乎,二说这地是坦克的发动机,他不是开动的时候发烫吗?让他再烫一点挺好的,烫过了头了他不就停下来了吗?

这要是整起浓烟了,这浓烟顺着坦克的缝隙就能够进入到坦克的里边(有排气孔),坦克里边的空间本来就小,这浓烟进去了,您感觉能好的了吗?

里边的人要是憋不住,搁外边爬,两颗花生米就能解决了一辆坦克。

当然您要是凭这来拿下一辆坦克,也不现实,这要是碰到一个能憋气的,也够呛。

另外能给坦克造成破坏的原因是,过去的坦克汽油机多一些,而且要命的是这油箱都搁外边挂的,您感觉这一烧起来这油箱能保得住?保得住才见鬼了。

再说坦克这东西那属于精细物件,里边各种零件的润滑油多的是,这要是火焰把这些个油脂给点着了,您感觉这坦克能开吗?整个就是一火堆了。

所以燃烧瓶这玩意在当时对付坦克,这绝对是好东西。但现如今不行了,因为现在的坦克密封效果也好,有的坦克还能在水底下开一段路,而且现在用的都是柴油,燃点比那汽油高了不少,所以燃烧瓶这玩意对付坦克,除了能给自己一点心里安慰之外,没啥大用场。

那么这东西是咋出现的呢?

最开始的时候,是西班牙内乱的时候出现的,这场内乱您也可以看成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

那个时候的西班牙又乱又穷,整个社会体制还处于偏向封建专制的时候,就这状况军力能好了才见鬼了。

当时叛军屁股后面有德国做靠山,所以这就带着德国人耀武扬威的来打政府军。

德国人厉害,人家有坦克,西班牙人啥也没有,就琢磨着咋打坦克。

要不说人是被逼出来的,后来他们就发明了一种战法。

人先躺在战壕或者沟沟坎坎里边,等坦克一过来,他们就跳起来爬到坦克顶部,要么对着观察孔进行射击,要么用撬棍去撬驾驶员那盖子,然后向里边射击。

这不,打的多了,就有人被逼急眼了,抱着汽油就往发动机里边灌汽油,然后点燃。

结果发现,这还真好使,慢慢的燃烧瓶就出现了。

所以燃烧瓶的出现,其实也是一种巧合。

那么让燃烧瓶真真名声大振的是,著名的苏芬战争。

1939年之前苏联和波兰刚刚掰完手腕,芬兰人就搁国界上怼了一堆不能动的火炮,有那么个防御的心思在里边。

可这家伙靠着列宁格勒有点近,苏联人很不高兴,这就要求芬兰人把这东西都撤了,反正事情就是一笔糊涂账,一个想要撤,一个不想撤,您说还能咋整?

结果就打起来了呗!

这翻脸之后,苏联方面就派了轰炸机把芬兰给炸了,而负责谈判的莫洛托夫说:“俺们不过是给他们投下了面包!”

这把芬兰人气的,后来芬兰人把这说成了莫洛托夫的面包篮。

接着芬兰人要面对苏联人的坦克了,芬兰可没有拿的出手的坦克与之抗衡,所以燃烧瓶就上场了,芬兰人把这燃烧瓶叫做了莫洛托夫鸡尾酒,用来调侃莫洛托夫的面包。

这一战这燃烧瓶很给力。

后来在二战的时候,尤其是东线战场上,这玩意到处都是,往哪排气孔或者发动机这一丢,这坦克的发动机一热乎基本上就抛锚了。

生生的把德国人的闪电战给卡了脖子。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二战时期,燃烧瓶是通过什么方式来破坏坦克的?

二战时期使用的主要是简易燃烧瓶,其中可分为极简的燃料燃烧瓶和更复杂的莫洛托夫鸡尾酒两种,对坦克的破坏性能不能一概而谈。

普通简易燃烧瓶很简单,就是大家电视见到的那种,找个玻璃瓶,往里面灌上汽油、酒精等东西,然后塞个布条在瓶口,使用时点燃布条扔出去就行了。

这种燃烧瓶方便制作,就是傻子都知道如何使用,当它砸到坦克车身上时,流淌的燃料被布条上的火焰点燃,便会四处燃烧蔓延,形成车体高温。

因为过去的坦克密闭性能弱,这些燃烧的火焰极易通过缝隙流淌进车内,点燃乘员身上的衣物和车内可燃物,如果扑灭不及时,引发车内火灾乃至引爆弹药都有可能。至少坦克车组这会儿是没工夫管作战了,人类很容易在这种情况产生恐慌。

如果燃烧瓶被砸到发动机盖上,那么它可以很轻易的在二战坦克上造成发动机大火,这辆坦克便只能宣告报废了。

简易燃烧瓶的使用其实存在许多问题,比如玻璃瓶的点燃问题,有时候因为砸击的问题,会发生瓶头火焰与瓶身分离过远现象,导致点火失败。或者因为砸的太用力,瓶身飞溅过散,反倒烧不起来什么大火。再加上单纯汽油的附着力不够,所以威力并不算很强大。(实际上现在许多城市暴乱都有燃烧瓶加入,但战果寥寥)

总的来说,这种简易燃烧瓶对坦克时并不算好用,它的杀伤效果没有人所想的那么强,限制条件太多,现代一些防爆车都能很好的防御这种单纯火焰攻击。

莫洛托夫鸡尾酒是更加成熟的“工业级”燃烧瓶,尽管现代也经常管普通的简易燃烧瓶叫“莫洛托夫鸡尾酒”,但这二者是有差别的。

莫洛托夫鸡尾酒最初源自素芬战争之前,几个芬兰军官在20世纪30年代设计出了最初的莫洛托夫鸡尾酒,当然,它们当时不叫这个名字。

这种燃烧瓶经过了一系列的改进,不再需要瓶口塞布条点燃,它们是被密封封装在玻璃瓶中的。

瓶中的汽油燃料里被加入了黄磷和20-30%的松香、橡胶等成分,黄磷也称白磷,有自燃的特性,40摄氏度或不到40摄氏度的常温即可自然。松香和橡胶溶液起到了稠化物的功能,可以让燃烧瓶里的液体更容易的附着在物体表面,当燃烧发生时,它又变成发烟剂,爆发出浓稠的黑烟。

芬兰人还在玻璃瓶外捆上了两根风暴火柴(Stormproof Matches),这种粗大的火柴通常用于在大风中或船上点火。需要使用燃烧瓶时,划着风暴火柴,然后将瓶子对着坦克丢出去就行,它们能确保与白磷一起将汽油点燃(白磷起火点在40摄氏度左右,冬季不利于使用)。

在战术上芬兰人也早就摸索了出来,1939年苏芬冬季战争时,芬兰人的标准战术是将燃烧瓶砸在苏联坦克的正面首上部位,这样剧烈的浓烟能确保将整个坦克笼罩起来,熏得里面的人眼都睁不开,气都喘不过来,而且坦克只要在往前开,首上的黑烟就会持续往坦克里面灌……

而且附着性燃烧的,混有白磷的粘稠火焰更够呛,它们可以顺着风势直往观瞄孔中钻,那种高温对车内成员来说,相当于把脸杵到饭店大厨爆菜的锅上头,简直要命。要知道,二战坦克可没有什么全封闭观察口。

总之就是……这破坦克实在没法开了!

(莫洛托夫鸡尾酒是芬兰人为报复莫洛托夫轰炸芬兰所取,当年莫洛托夫狡辩没有没有对芬兰丢炸弹,丢的是面包篮子,所以激起芬兰人的愤怒,扬言要用鸡尾酒招待莫洛托夫同志,实际用的是燃烧瓶,后被记者误传为莫洛托夫鸡尾酒。)

苏军在二战开始的时候,因为需要面对德军独树一帜的大规模装甲集群作战,反坦克装备奇缺,因此想到了芬兰人拿来干自己的宝贝,很快便依样画葫芦仿制了芬兰人的燃烧瓶,并且还进行了一些改良(实际上改良也是芬兰人完成的)。

比如往汽油里兑煤油,省燃料还烧的猛;把橡胶一部分换成白糖,照样增加附着和烧烟,还有什么石蜡、润滑油、肥皂、沥青、樟脑、油漆、洗衣粉、松香等等都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甚至他们还往里面添加氧化铁、铝粉,以增加火焰的爆燃和烧灼效果,或者往瓶身外挂酸管,让酸液代替风暴火柴加热白磷,端的是邪恶无比。

多数时候,一两发砸在首上的燃烧瓶就足以逼出车内的成员并予以消灭,毕竟一被燃烧瓶的浓烟和火焰缠上,这辆坦克就很难拯救了,在它的火焰烧完之前,车组只能选择呆在里面一边吃干锅猪蹄一边用防毒面具硬撑,或者干脆弃车而逃两条路。

砸在发动机上的效果自然也不用再多说,一旦砸中,这辆坦克将很难幸免。一般这种战术会让步兵在堑壕、散兵坑里埋伏,待坦克过去后再攻击菊花,与反坦克手榴弹的一些战术是一致的。

但这种战法危险性很大,容易遭到伴随的步兵、装甲车袭击,在有层次的坦克编组中也很难做出攻击,所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燃烧瓶战术虽然战果辉煌,但牺牲率也相当惊人。当其它反坦克武器充足后,燃烧瓶也就逐步退场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