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美国早就想打德国了!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的确是日本坑了德国人

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波兰,二战帷幕正式拉开。波兰在遭到入侵后立即向英法求救,而英法也迅速对德国宣战。但是此时的英法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英国首相张伯伦和法国总统阿尔贝·勒布伦仍旧希望德国在占领波兰后能够继续向东进攻苏联,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

英法当时的战略是:敌不动,我不动。敌若动,不冲着我,我也不动。

而此时德国的盟友日本表示不会掺和欧洲战事,而美国也发表声明将继续严守中立,此时的欧洲战场还没有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但是令英法万万想不到的是,德国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而是在次年4月攻占了丹麦和挪威。5月10日 德军正式入侵西欧,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相继投降,英法这才意识到大事不妙。

可面对着早有准备的德军装甲洪流,英法联军在战术上却一直摇摆不定,导致迅速崩盘。

5月26日—6月3日 英法联军在敦刻尔克下海逃往英伦三岛,6月14日 德军进驻巴黎,6月22日法国正式向德国投降。

(德军进驻巴黎,通过凯旋门)

德军的一系列骚操作直接打得英军没了脾气,要不是有英吉利海峡的保护,伦敦上空估计早就飘扬着纳粹旗帜了。

为了迫使英国投降,德国随即对英国发动了不列颠空战,并触动潜艇对英国进行海上封锁。不过英国人并没有因此而向德国就范,英国皇家空军最终挫败了德国空军,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但是德国U型潜艇的海上封锁仍旧是让英国人的日子苦不堪言,于是英国紧急向美国求救。

可美国作为中立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很高,美国政府也不敢直接援助英国,只能通过正常的国际贸易给英国人输血。

在美国“事不关己”的态度下,英国人很快消耗掉了所有的外汇储备,而此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也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罗斯福深知这场战争美国是躲不过去的,一旦英国沦陷,那么局面对美国来说则更加危险。为此罗斯福不断游说国会为英国提供支持,但遭到国内反战势力的强烈阻挠。不得已之下,罗斯福提出了一个折中方案,就是把物资租给英国人。

在罗斯福的推动下,1941年3月11日美国国会通过了《租借法案》,通过该法案,美国向英国提供了大量的军事物资。2个月之后,在国民政府的强烈请求下,该法案也将中国纳入其中。

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欧战战场全面铺开,华府对此高度关注,罗斯福参战之心已经非常的急切。但此时美国国内的反战之声还是很高,而宣战权又握在国会手中,罗斯福十分为难。

不过欧亚大陆的战事还是让美国人有了不少危机感,从1940年开始美国的军费就大幅提高,美国军方也密切的注视着日本和德国的行动。

在苏德战争打响之初,德军一路高歌猛进,德国甚至向盟友日本表示,对苏战争将在年底前结束,德日有望迅速在西伯利亚会师。面对德国人画下的大饼,日本军方无不为此欢心鼓舞。

德国人这番话的初衷是希望日本能够加入对苏作战,但日本人此时早已放弃了“北上”战略。对美英宣战,然后横扫东南亚和西太平洋已成为日本既定计划。1941年7月28日,日本趁法国沦陷之机进而占领了法属印度支那,开始进军东南亚。

这一时期的东南亚除了泰国以外,基本都是美国、法国、英国、荷兰的殖民地。日本人的占领法属印度支那的行动显然对美英荷构成了威胁,美国随即宣布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冻结日本在美国内的所有财产,包括实行石油禁运。英国和荷兰也紧随其后,宣布对日本进行石油禁运。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为缺乏的国家,而石油又是极为重要的工业燃料,如果没有稳定地石油供给,一个国家连日常的社会运转都难以为继,更别提发动大规战争了。

日本的当时石油主要依靠美国以及荷属印度尼西亚的油田,虽然日本在占领中国东北之后就组织了大规模的石油勘探行动,但是日本人最终没能在东北发现石油。因此美英荷对日本的石油禁运直接将日本逼到了悬崖边上。

这时的日本只有两个选择,

第一个选择:停止战争,与美英荷讲和,撤出法属印度支那。

第二个选择:孤注一掷,对英美荷宣战,将战争扩大化,直接占领东南亚。

喜欢豪赌国运的日本最后选择了后者,而德国人在欧洲的节节胜利也给了倭人信心,日本人认为对美国作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了,大日本帝国将续写日清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辉煌胜利,完成铃兰制霸天下的野心。

出击吧,泷谷源治!

哦,不对。

出击吧,山本五十六!

1941年12月7日清晨,经过精心的准备,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偷袭了美国位于夏威夷珍珠港的太平洋海军基地,给美国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

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本土遭到敌人入侵,上一次还是在1813年,美国在“美加战争”中被英军攻陷了首都华盛顿,在那场战斗中美国总统府白宫被英国佬一把火给点了。

此后128年间美国本土再未遭受过入侵,直到日本端了珍珠港。

(日本零式战斗机飞临珍珠港上空)

偷袭珍珠港直接引爆了美国国民的愤怒,美国国会次日便对日本宣战,并将12月7日定为国耻日。

其实美国高层对于日本的行动是非常开心的,罗斯福早就想参战了,甚至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珍珠港事件就是美国高层一手策划的苦肉计,为的就是引导民众同意加入战争。

但是对日宣战并不是美国的主要目的,对德宣战才是华府想要的。只是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人,不是德国人,美国一时半会儿也没有理由对德选择,只能等着德国对美国宣战。

好在美国并没有等太久,仅仅4天之后,德国便主动向美国宣战了。

在得知日本偷袭珍珠港后,希特勒立刻召见日本驻德大使大岛浩,元首并没有像传言中描述的那样对日本大使暴跳如雷,反而是希特勒对大岛浩进行了安慰。元首表示德国会依照《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的约定对美国宣战,他告诉日本老铁千万不要害怕。

《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是德意日于1940年9月27日签署的正式的军事盟约,条约中第三条规定:

“三国并承允如果三缔约国中之一受到目前不在欧洲战争或中日冲突中的一国攻击时,应以一切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相援助”。

因此根据条约的规定,德国和意大利于1941年12月7日对美国宣战。

在得知柏林对美国宣战之后,华府开心的不得了,当即决定礼尚往来,也对德国宣战,此后二战正式演变为一场全球性的战争。

虽然珍珠港不是德国炸的,但是美国参加二战的主要目标就是针对德国,毕竟欧洲与美国的关系更加紧密。而美国高层早在战前就制定了“先欧后亚”的战略,将美军主要精力放在欧洲战场,先搞定德意,再回头弄死日本。

(944年6月6日早6时30分,以英美两国军队为主力的盟军先头部队总计17.6万人,从英国跨越英吉利海峡,抢滩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拉开了著名的诺曼底登陆)

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江湖上有三个魔头,一个是嗓门喊得挺高实际是跟着混事的意大利,一个是脾气挺暴能力有限的小日本,一个是小日本军队的师傅德国人,黑科技发达占据大半个欧洲资源的大魔头,你要是大侠罗斯福,想着能一统江湖,你先打哪一个?

其实早在日本人偷袭珍珠港之前,美国人早已经定下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指导思想,并且是朝野上下从白宫到军方的一致意见,即纳粹德国才是“最凶恶的敌人”。

太平洋战争爆发的1941年底,正是纳粹德军在欧洲战场横扫的时期,虽然没有能够一口气拿下莫斯科,但是苏联的军事形势依然很不乐观,美英都有苏联会崩溃的担心,若此,他们将独自面对最强大的法西斯德国陆军,而为了防止出现这种最坏的情况,他们甚至在后面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拟定了“大锤计划”,准备一旦斯大林顶不住就提前入侵法国,从而吸引德国陆军回援。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轴心国的三个国家中只有纳粹德国是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国家,巅峰时期经济总量和工业出产比例占全世界的20%,仅次于美国;比如1943年德国的钢产量达到3460万吨,年产几十万辆的军用卡车和万余辆装甲车辆,霸占着罗马尼亚油田、乌克兰产粮区和大半个欧洲的人力物力,高峰时期总兵力超过1000万人,甚至差点造出原子弹来。到战争末期,什么喷气式飞机、V2火箭纷纷问世,如果不是崩盘过早,天知道德国人还能发明出什么新式武器来。

相比之下,日本的资源潜力、工业实力和武装能力与德国差的不只是一个档次,日本没有油田,全部依赖进口(大头还是从美国进口);钢产量每年不超过500余万吨,刚够纳粹德国的零头;整个二战期间生产坦克5000余辆,还不如希特勒一年造出来的数量;到战争末期举国动员也才600多万军队,陆军装备用德国武官的评价“还停留在一战时期”,甚至日本在明治维新之后,军备、军制和训练本来就师从德国,以美国的综合国力,打败日本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想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打败纳粹德国才是关键。

别看日本鬼子在太平洋战争初期进展顺利,舞舞扎扎侵占了东南亚大片地盘,那是因为美英的军队主力根本不在亚洲,英国人忙着防御德国登陆,忙着在北非对付隆美尔,实在是没有余力跟日本人在远东扯蛋;而美国人虽然参战了,国家还没有转入战时经济轨道,海军主力在宣战之前就已经在给英国船队护航,陆军完成动员后最先投放的地区也是北非,一切以打败德国为中心。

当时的欧洲是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心,是美国全球霸权的根本利益所在,实际到今天也是如此。被希特勒征服的许多欧洲国家比如法国、捷克等都是工业化很强的地区,一旦被纳粹充分调用起来,危害巨大。相比较而言,日本在东亚侵略的中国、朝鲜包括后来的菲律宾、缅甸等都是农业国,对其国力和军力的增强都没什么实质性帮助。

另外,打败日本其实更多的是需要海军的力量,而舰船的制造周期显然更长,美国人需要点时间。

(德国无条件投降)

美国高层在欧战爆发不久后就清楚早晚会卷进世界大战,也一直想早些参战,因为英国和苏联确实比较困难了,参战时间越晚,希特勒赢得战争的机会越大;但是美国的政治体制和国内的孤立主义思想让白宫不能放手施展,只能搞搞“租借法案”什么的擦边球。结果想睡觉就有人递枕头,日本人自己送上门来了,然后就是美国对日宣战;希特勒知道跑不掉,抢先对美国宣战,罗斯福安逸了。

于是美国以有限的援助利用中国拖住日本,倾全力联合英国和苏联打击纳粹德国,1943年意大利退出战争,1945年5月纳粹德国投降,当两个军事超级大国美苏都腾出手来时,日本人当然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如果日本没有偷袭珍珠港,估计日、美之间会保持克制尽量避免战争,因为美国的重心在欧洲,在德国。但珍珠港事件发生了,这无疑给了美国很大的压力,双线作战,这可是非常危险的事情。该先打谁?主要打击谁?美国人又会怎么做?

日本偷袭珍珠港并非事出无因,早在日本入侵印度支那之时,美国就已经预感到日本会有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于是联合英国、荷兰对日本采取中止石油贸易。由于日本近90%的石油依靠进口,如果失去了这一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无疑会对日本南进策略造成巨大的阻碍。日本要么中止南下,要么加紧发动战争进军东南亚夺取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尼)的油田。日美之间围绕石油问题展开谈判,而美国为了防止自己在东南亚处于战略劣势,也加紧了向菲律宾输送部队。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知道谈判已经无果,但依然利用谈判做烟雾弹。1941年12月7日由联合舰队总司令山本五十六作为总指挥官,对位于太平洋夏威夷瓦胡岛的美军珍珠港基地发动突然袭击。

偷袭珍珠港,让美军太平洋舰队损失惨重。8艘主力舰,4艘被炸沉,4艘遭到重创,188架飞机被击毁,2390名士兵丧命,而万幸的是当时美军航母集群并不在港内躲过了一劫。珍珠港事件让日本再也不用遮遮掩掩。12月8日,即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的第二天,美国对日宣战,在亚洲有大片殖民地的英国也宣布与日本处于战争状态。接着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二十多个国家也宣布对日宣战。而轴心国的德、意又对美国宣战,美国反过来又对德、意宣战。珍珠港事件后续竟然演变成了一场影响范围更大更广的世界大战有点让人始料未及。

珍珠港事件让一直置身事外的美国被卷入这场世界大战。众所周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打的如火如荼的时候,远在太平洋另一边的美国并没有受到波及,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始终保持中立状态,同时又能通过武器买卖大发战争横财。但是,作为美国在欧洲重要盟友的英国此时却深陷战争漩涡,如果没有英吉利海峡隔绝了英国和欧洲大陆,说不定纳粹军旗就要插到英国本土了。德国在欧洲横行无忌的嚣张气焰无疑深深刺激到了美国,但彼时美国民众反战情绪很激烈,而话语权又掌握在国会手中,尽管罗斯福总统很想介入战争但也无计可施。

直到珍珠港事件爆发,让一切不可能变的有可能。本土遭袭震惊了美国人,而随着德军挺进苏联苏德战争爆发,美国预感是时候介入战争承担起大国该承担的责任了。随着美国对日宣战,德意对美宣战,美国的洪荒之力彻底爆发,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数十万美军士兵从本土出发开赴亚欧前线。而美国痛殴的第一个对象为什么不是日本而是德国。

首先,德国是轴心国的带头大哥,最嚣张实力也最强,都说枪打出头鸟,打德国不仅可以使美国在二次世界大战赢得空前名誉,还能为美国一直以来所追求的全球霸主地位得到世界认可和拥护。而日本,早在南侵东南亚之前就已经深陷中国战场,且日本摊大饼式的战略攻击明显后劲不足,对美国来说日本不足为虑,集中精力打败德国,还能彻底击垮轴心国的信心。这就是为何美国在介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为什么把战争重心放在欧洲战场的原因。

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偷袭珍珠港后美国彻底卷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是问题说的美国没有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去先打德国是错误的题目!

因为从整个二战进程看,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便进入了全面动员,作为盟国中唯一一个本土未处于战火中的大国,美国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往东,美国面对的是咄咄逼人的德国闪电战对西欧的席卷。这时候,美国陆军并没有做好准备,也无力直接介入欧洲战争。因此美国的角色是一个战略大后方,通过武装装备和军用物资的输出为英国和苏联这两个前线国家输血,始终将这两个国家的军力顶在前方。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向北极圈中的苏联摩尔曼斯克港运送武器弹药,不能让苏联倒下。

往西,美国面对的是贪得无厌的日本。其实珍珠港事件后,美国的战略方向就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向西彻底击垮日本。因为在这个方向上,除了中国在大陆上牵制日本陆军外,美国几乎是独立与日本联合舰队作战,英国、澳大利亚的帮助非常有限。而随着中国战场趋于稳定,日本将其精锐陆军又布放到了太平洋岛屿上,美国不得不一个岛一个岛的争夺。所以太平洋战争和伟大的卫国战争以及中国抗日战争一样,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战争命名的独立名词。

而珍珠港事件后,中途岛海战、瓜达康纳尔岛海战等一个个海战几乎是接踵而至,美国海军后期发挥出了机器大工业的强大实力,几乎是一个月就有一艘航母下水,这些都证明了日本在当时是美国必须认真考虑的最主要的威胁。

而美国实际上的对德作战,是等到北非沙漠上支援蒙哥马利对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作战,然后才是登陆意大利的安其奥作战,再后面是开辟第二战场的诺曼底登陆。这个时候整个二战的各个转折性战役都已经完成,比如中途岛海战、斯大林格勒战役等,盟军已经开始了全面的反击。美国也就可以凭借自己强大工业作为后盾,对德国和日本进行了两线作战。

最后要知道,对日本的太平洋战争,是美国独立打下来的,而对德国的战役,是各国盟军一起打的,而明显投入到太平洋战场上的那些航母、战列舰和舰队的造价以及人员明显比投往西欧的那几个军的坦克装甲车辆要昂贵得多。

你说美国在二战的主要作战方向在哪里呢?

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为什么日军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没有全力进攻日本,而是首先去攻打德国。

其实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这个其实与德国的综合国力有关,当时的日本还不是美国的战略对手。

德国才是美国最强大的敌人,他们正在抢核武研究的时间。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其实二战时期的德国也正在研究核武器。

其一、如果不对德国进行打击的话,德国很可能率先研制出核武器,那么美国就会在核武问题上落后。

事实上正是美国通过空中打击,把德国的核研究能力彻底摧毁掉了。如果美国不把战略进攻的重点放在德国,任由德国进攻苏联和英国,而不对德国进行有力打击的话。

德国是非常有可能成为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

由埃里希·巴格领导的德国科学家在1942年,成功研制出了第一台离心分离机。

德国位于挪威的重水反应堆也取得很大的进展,在二战接近尾声的1944年至1945年间,德国科学家在党卫军的保护下,曾经在德国的吕根岛和图林根地区进行过3次秘密原子弹试验。

事实上,德国在研究核武器方面要比美国更早一些。美国研究核武器的主要人员和科学家都是来源于德国。

后来美国的导弹技术也是吸取了德国的火箭技术。所以说美国一定会把德国作为最大的敌人。

所以,尽管日本对美国实行了珍珠港偷袭。但是美国却没有把这个小日本当作战略上的对手。

他先还是先进攻德国,然后再用两颗原子弹就能够解决日本的问题。

这个才是美国做出先攻击德国的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其二、事实上美国也没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因为他的战略盟友英国整天在罗斯福耳边催促美军,尽快对德国宣战。

美国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战争借口,正好在1941年末,日本对珍珠港发动了偷袭,这是美国参战的一个机会。

对美国来说,也就是千载难逢的一个发动战争的机会,所以美国很快就对日本和德国宣战。

事实上,美国开始也没有把进攻的重点放在日本,而是派出了大量的飞机和军舰进攻德国,特别是寻找德国的科研基地。

美国的战略轰炸机将德国的很多科研基地都摧毁掉了,所以德国才没有在导弹技术上和核武器方面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毕竟在战争年代各种科研材料都很难获取,特别是核武器研究需要的各种原材料。

比如铀矿等关键性的金属核材料,德国并不生产。海上以及空中的打击,让德国难以应付,最终丧失了战略上的优势,从而加速了德国失败的步伐,最终在1945年德国宣布投降,然后美国才把主要的军事力量对准了日本。

但是日本的抵抗相当顽强,所以最后美国被迫使用原子弹来解决对日战争。

综上所述,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是很多盟国,特别是英国和苏联的频繁催促,促使美国必须尽早对德宣战。另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德国拥有研究核武器的基础,有可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

所以,美国才迫不及待的要对德国发动战略轰炸,来摧毁德国的核武器的研究力量,最终确保美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拥有核武器的世界超级大国。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为什么偷袭珍珠港的是日本,美国不全力攻打日本而是先去打德国?

二战期间,在美国人眼里,日本就是一个列岛,所有资源都需要进口和掠夺,是鼻屎之国,疥癣而已。

而且从31年卢沟桥事变起,十年来在中国的占领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就像是个烂泥潭,让日本无法轻易脱身。

美国自认为,拨给中国的那些援助,完全可以阻挡住日本吞华的步伐,只要中国不倒,日本在亚洲就会永无宁日。

欧洲则不然,是美国工业产品的市场,也是美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更是美国人精神文化宗教思想的发源地,那是他们梦里的故乡。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美国放手不管,那些土地、资源、人才和市场将会被纳粹德国占领和获取,将会形成一个超级大国,与美国抗衡。即使不主动打击美国,但只要限制贸易往来和人员交往,那么美国也将会损失惨重,直至奄奄一息。

所以,与其坐以待毙,不如放手一搏。与其仰人鼻息,不如只争朝夕。与其听之任之,不如与命运抗争。既然闭关锁国就是等死,何不主动出击求得一生。

至此,美国向德国宣战是顺理成章,做了精心准备,必须要这样做。而对于珍珠港事件爆发后对日本宣战,则是既来之则安之,顺势而为,不得不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