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早早就当了旅长和11师师长,我们看到的荧屏上都是少将师长甚至少将旅长,为什么胡琏直到升任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琏是国军中有名的悍将,毛主席曾评价他是“狡如狐,猛如虎”,当年可是让老对手刘伯承、粟裕头疼不已。

胡琏属于土木系将领,背靠着蒋介石嫡系中的嫡系陈诚,1937年任67师119旅旅长,后任11师副师长,1941年任预9师师长,1942年任11师师长,1943年任18军副军长,1944年任18军军长,可是直到1945年6月才被国民政府授予少将军衔。我们再看胡琏的陕西同乡、蒋介石的爱将张灵甫,张灵甫在1941年已经升任74军58师少将师长,但是直到1945年2月才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是不是觉得很奇葩?

为什么张灵甫在1941年已经升任少将师长,可是到了1945年又授予他少将军衔?事实上,“少将师长”中的少将属于职务军衔,只要老蒋的一纸手令便可以了,说白了全看老蒋的喜好。但是1945年授予张灵甫的则是正式军衔,正式军衔由军事委员会铨叙厅负责资格审核,然后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

胡琏很早便有机会或者说已经被蒋介石授予了少将的职务军衔,但是后来被人压下去了。

胡琏生于1907年11月16日,陕西华县人,1925年考入黄埔四期,很巧的是张灵甫也是这年考入黄埔四期。1926年黄埔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后又参加蒋桂战争和蒋冯阎战争,在土木系将领中,胡琏深得陈诚的赏识。随后,胡琏随部参与“围剿”,1933年8月因功升任18军11师66团团长。

1933年9月老蒋发动第五次“围剿”,11月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以及蔡廷锴等人发动“福建事变”,于11月22日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老蒋惊闻“福建事变”急忙回头清扫后院。蒋介石让陈诚部直驱赣南的黎川以切断我党的江西革命根据地与所谓的中华共和国政府的联系,当时胡琏的66团负责跟在36军东侧打游击。在出发的那天晚上,胡琏与黄埔同期刘景蓉喝得醉醺醺的,回去后便收到了要求出发的命令。胡琏率部没走多远便遭遇了红军,然后打了起来,当时胡琏借着酒劲弹出头观察敌情,“砰”,一颗子弹贯穿了他的脸部,嘴里满是血肉和碎牙,只听他吼了声:“冲啊!”

经过血战,以及援军的及时赶到,红军在国民党军猛烈的攻势下被迫撤退,胡琏成功夺取东沅寨。

在团村战役结束后,老蒋问陈诚,守东沅寨的是谁?陈诚马上笑着说,是11师66团团长胡琏,黄埔四期的,才26岁!老蒋听完很开心,尤其是听到胡琏是黄埔出身,好,很好,这个人可以重用,然后写了份手令,胡琏升少将团长!

少将团长!这是胡琏差点拿到手的职务军衔,张灵甫后来拿到的也只是少将师长,还晚了很多年!但是后来怎么又没拿到呢?当时很多人对老蒋的命令很不爽,尤其是11师师长黄维,他是黄埔一期,却只是个少将师长,这胡琏作为四期弄了个少将团长,我脸往哪搁?然后便去找陈诚上眼药水,什么资历不够呀,什么怕军心不服啊,陈诚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同时也考虑到这时候让胡琏升为少将团长也会让他树敌,于是胡琏的少将团长不翼而飞。

当然,胡琏当时的资历确实还不够,资历是阻碍他的军衔和职位晋升的主要因素。

胡琏在团村战役中因为资历不够,没能成功升任少将团长,所以他只能继续熬资历。

胡琏打过的最有名的战役是石牌保卫战,老蒋称“石牌乃是中国之斯大林格勒”,这场战役也为他攒够了升迁的资本。

1943年在日军逼近石牌要塞的时候,老蒋亲自发话必须死守石牌,后来胡琏和他的11师被陈诚安排去守石牌要塞。胡琏接到命令后,当即表示誓与石牌共存亡,随后写下五封遗书并交由崔焕之为他寄出去。

在写给父亲的遗书中,胡琏这样写到:

儿今奉令担任石牌要塞防守,孤军奋斗,前途莫测。然成功成仁之外,当无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较多。有子能死国,大人情亦足慰。唯儿子于役国事,已十九年,菽水之欢,久亏此职,今兹殊戚戚也。恳大人依时加衣强饭,即所以超拔顽儿灵魂也。

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胡琏这样写到:

十余年戎马生涯,负你之处良多,今当诀别,感念至深。兹留金表一只,自来水笔一只,日记本一册,聊作纪念。接读此信,毋悲亦毋痛,人生百年,终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欢乐。

在石牌保卫战中,因为11师的浴血奋战,歼敌1000余人,使敌军始终无法攻破和占领石牌要塞,为友军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从而带来了鄂西会战的胜利。因为胡琏在石牌保卫战中的突出表现,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随后升任18军副军长。

1944年胡琏被调到侍从室,随后又被任命为18军军长。

1945年被正式授予少将军衔,胡琏通过在战功向所有人证明了自己,熬到现在,所谓的资历问题也不再是问题,也没人能够再拿资历说事去阻碍他的升迁。

1977年胡琏在台北病逝,名将陨落。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胡琏,国民党将领中有名的悍将,毛主席曾对国民党军中两个人有很高的评价,一个是薛岳,另一个就是胡琏,毛主席称他是“狡如狐,猛如虎”。

胡琏还和胡宗南并称“两胡”,胡宗南被称为“西北王”,胡琏则因为解放后驻守金门,被称为“金门王”,不过,在国民党军中却流行这样的说法,十个“西北王”加起来也比不上一个“金门王”。能同时得到敌我双方这么高的评价,可见胡琏确实能力不俗。

胡琏

胡琏是1907年生人,毕业于黄埔四期,毕业从排长干起,此后历任连长、营长、团长,1941年任预备第九师师长,1942年任第十一师师长,1944年任十八军军长,1945年授少将军衔。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所有的军都编成整编师,胡琏的十八军被改编成整编第十一师,胡琏任师长。

从胡琏的履历可以看出,早在1941年他就当上了师长,1944年当上了军长,而直到1945年才授少将军衔,也就是说,在这之前他一直是上校师长,甚至是上校军长,这是在不合常理,这是为什么呢?

这要从国民党的军衔体系说起。

在国民党内部,有两套军衔系统,一套是职务军衔,一套是正式叙任军衔。

职务军衔是一种临时性军衔,是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签发的,一般随着职务的变动而变动,如果职务降级或者撤销,那么军衔对应也会降级或者取消。我们在电视里经常听到的上校团长,少将师长,就是属于职务军衔。

虽然国民政府并没有制定明确的法令,规定职务和军衔的对应关系,但是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国军的职务和军衔对应关系大体上如下:

少尉——排长;

中尉——副连长;

上尉——连长、副营;

少校——营长;

中校——副团长;

上校——团长、副旅长;

少将——旅长、副师长;

中将——师长、副军长、军长等;

二级上将——路军总指挥、正军团长、绥靖公署主任、方面军司令;

一级上将——1935年授任在军界德高望重的九人,且采用定额制度,即退役或者除役一人则可择优从高级将领中晋任一人。在大陆期间只有程潜、陈诚、白崇禧三人获得晋任一级上将的殊荣。

特级上将——则从1935年设置直到1980年取消,自始至终只有蒋介石独有。

除了这种职务军衔外,还有一种就是正式叙任军衔。正式军衔是由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授衔者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由铨叙厅正式叙任,并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的军衔。此种军衔由国家政府主席签发命令叙任,除了被剥夺或者晋升两种情况外,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

在这两套军衔系统中,正式叙任军衔的评定、授衔是经过严格把控的,而职务军衔这比较随意,因此,我们看到在国军中军衔泛滥,中将、上将一抓一大把,指的就是这种职务军衔。那么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在正式叙任军衔外,又实行一套职务军衔制呢?

其实国民政府实行职务军衔也是有考虑的。职务军衔可以收回,这样就可以在战时把更大的职责交给军官,又可以避免在战争结束后出现过多、过滥的高级军衔。而且按职务军衔佩带肩章,只要一看军衔就知道大概是什么职务了,职务和军衔相一致,便于对部队的作战指挥和平时管理。

在了解了国民政府两套军衔制度后,我们现在就清楚了,为什么胡琏的军衔升的这么慢,当了军长后才授少将。没错,这个少将军衔指的就是正式叙任军衔,含金量可比职务军衔大多了

其实,不只是胡琏,在国民党将领中很多都是这样的,职务军衔比正式叙任军衔要高的多。比如戴笠,他的职务是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副局长,职务军衔是中将,在一些照片里面,也经常可以看到他佩戴中将肩章。但是事实上,戴笠直到1945年才叙任陆军少将的正式军衔,次年死于飞机失事后才追赠陆军中将。

还有张灵甫,和胡琏同是黄埔四期的校友,因为杀妻案上军事法庭,并且下狱,抗战爆发后被特赦,先是挨74军中担任上校团长,由于抗日战争中表现很勇猛,升迁很快,1941年升任75军58师少将师长,1944年任74军副军长,升迁速度基本和胡琏一样。但他也是直到1945年才正式晋任陆军少将,孟良崮战役之后,被追认为陆军中将。此外,同样位列五大王牌之一的孙立人,已担任新编第一军军长10个月之久,才于1945年晋升少将,1948年晋任陆军中将。

张灵甫

而且,在国民党正式军衔里,中将到上将是一个很大的门槛。比如张灵甫的老上级,74军原军长王耀武,这也是个抗日虎将。早在抗战爆发初期,王耀武的职务军衔就已经是中将了,但同样也是到1945年才正式晋升中将。

此后,王耀武的职位越来越高,升任第4方面军总司令后,下辖胡琏的第18军,韩璇的第73军,施中诚的第74军,李天霞的第100军,廖耀湘的新编第6军。虽然职位越来越高,但是军衔却一直没动过,直到1948年济南战役被俘后,仍然是中将军衔。

王耀武

由此可见,胡琏在1944年就升任军长,而到1945年才被授予正式少将军衔,其实是很正常的,很多国民党将领都是如此,没有什么奇怪的。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首先我们来回答一下是不是的问题:1945年6月28日,胡琏被授予少将军衔,而1944年8月,他就升任第十八军军长。可见胡琏当了18军军长还不是少将军衔,过了快一年才被授予少将军衔的,也就是说胡琏升了18军军长也没有授予少将军衔;另外荧屏上都是少将师长和少将旅长,这些一般指的是职务军衔,而胡琏的少将军衔指的是正式军衔,这两个军衔只差一个词,但是实际差别很大。下面我先简单介绍下国民党军队的职务军衔和正式军衔。

正式军衔:也叫叙任军衔,此系统的军衔由军事委员会铨叙厅根据职务、资历、学历、战功等情况综合考虑,由铨叙厅正式叙任,并由国民政府颁发任官状由国家政府主席签发命令叙任,此“军衔”除了褫夺和晋升外,不随职务调动而变动。这种是属于国家级正式军衔,也就意味你的军衔被国家正式承认。当时铨叙厅规定军衔的晋升要有一定任职年限少尉升中尉一年半,中尉升上尉二年,上尉升少校四年,少校升中校三年,中校升上校三年,上校升少将四年,少将升中将三年,中将升上将用选升,且战时也不缩减年限。

蒋介石的特级上将是正式军衔,是国家主席林森签发的

职务军衔:是国民革命军的一项重要军事制度,为使军人的军衔与其所任职务相一致,对军人授予临时的军衔。类似的制度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实行,或称为临时军衔、或称为职级军衔。如美国规定,军官正式军衔晋升时限未到,若被正式任命或临时任命某一职务,而该职务通常适用于更高级军衔时,则授予同该军官新任职务相适应的临时军衔。被授予职务军衔者,其军衔式样以及权力地位和正式军衔者相同。职务军衔是军事委员会发布“任职令”的职务系统,其位阶和职务一体,随着职务变更而随时变更。

这位萧将军是职务军衔,是蒋介石签发的

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的施行是国民党当局希望通过制定严格的军衔晋升制度来防止晋升过快导致军官素质下降的问题。严格的晋升制度是符合蒋介石理想中的军事等级观念的,但是现实情况使他认识到,这样的制度依然存在问题。一方面是由于战争的频繁,军官队伍增长更新很快,严格的晋升制度使得军衔跟不上实际军事需要,有些军长、师长的军衔仅为中校、少校,影响正常的军事指挥。另一方面是由于军衔能够发挥收买敌对阵营将领、安抚异己势力以及笼络人心的功能,严格的晋升制度则限制了这种功能的使用。在严格的军衔晋升的制度面前,蒋介石不得不从实用主义的角度考虑进行某种变通,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意图。

本题题主的意思是说胡琏升少将很晚,当我们明白了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区别和它们的意义后,我们得出胡琏升少将不晚的结论:1 由于国民党施行正式军衔和职务军衔,正式军衔是严格的按年限进行晋升,并不是跟着他的职务增长而直接增长,而且战时也不缩减年限,所以尽管他已经担任师长军长多年,但是他任职年限有限,45年的时候年限才符合升少将的要求;2 胡琏是黄埔四期,我们可以对比下和他同期的名将,和他同在国民党的老同学老乡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已经担任师长、副军长职务,但是正式军衔也是45年才升为少将的;老同学李弥抗战期间也已经担任师长、军长职务,正式军衔还是45年才升为少将的;而他的学弟廖耀湘,抗战时期担任了师长、军长,解放战争时期已经是兵团司令了,正式军衔还是个上校(感觉很囧的样子),48年7月份正式军衔才升为少将。从上面两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国民党正式军衔的晋升是很严格按年限来的,因此胡琏正式军衔升任少将一点也不晚,完全是卡着年限来的。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一句话回答:国民党军队的长官,不希望提拔比自己能耐大的军官,怕被背刺。胡琏足智多谋,能力出众,是只狐狸,也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能杀敌,用不好,怕他背后捅刀子。

胡琏是何许人?

胡琏(1907年-1977)陕西人,虽然出生在普通农村家庭,但是他喜欢学习。后来参军,在部队当文书,抓住机会考上了黄埔军校,可谓是咸鱼翻了身。最后官至国民党一级上将。具有很高的指挥才能。

毛主席对胡琏的评价是:“十八军胡琏,狡如狐,猛如虎,宜趋避之”

毛主席见多识广,手下一众高级将领。对一位国民党指挥官,做出这么高的评价,还是比较罕见的。

胡琏狡猾多疑,不讲义气,得罪了不少同僚,成为了晋升阻力

虽然胡琏屡立战功,但是他这个人只顾自己,不讲哥们义气,用现在的话讲就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有几次战斗,上级派他增援被围困的兄弟部队。他口头答应,却按兵不动,致使兄弟部队全军覆没。他还振振有词的说:就算是去支援也是送死,何不保存党国实力?

长此以往,没有人愿意和胡琏联合作战。他的口碑极差,每到升迁的时候,他的上司和其他将领都反对,甚至白崇禧也是公开否定胡琏的升迁命令,甚至放话:如果提拔他,我就辞职。

结尾

带兵打仗,除了需要有谋,更重要的是要协同配合。胡琏在战场上是一个投机分子,只求单打独斗。个别战役,可能打的比较漂亮,但是放到全局看,他不是一个合格的将领。所以胡琏的升迁非常慢。他这样做,只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能活命。最后他没有战死沙场,而是病死在了台湾。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楼主其实搞错了一点,胡琏刚当上国民党第18军军长时,叙职军衔只是陆军上校而已,是担任军长三个月后才晋升为陆军少将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还是和胡琏的黄埔军校出身有关。

1935年以前,北洋政府包括国民政府的军衔管理制度相当混乱。督军一级基本上兼职上将,有些军长、师长也是上将军衔,中将旅长、少将团长比比皆是,包括蒋介石本人都当过杨梅都督陈其美手下的少将团长。据说陈其美爱听戏,连唱戏的戏子都封少将军衔,有名无实。

1935年,蒋介石掌握国民政府军政大权后,将军衔制度规范化。整个国民政府也就一位特级上将(蒋介石),九位一级上将(张学良、冯玉祥、李宗仁等),北洋政府的上将一律取消,像段祺瑞、冯国璋、吴佩孚等人。军团长一级叙职二级上将、军长叙职中将、师长少将、旅长上校、团长中校、营长少校。如黄埔毕业生,基本上都授少尉至上尉不等(看成绩优劣)。

胡琏是黄埔四期毕业,叙职陆军少尉,征战多年,至1942年晋升国民党第18军第11师上校师长。1944年晋升第18军军长,本来嘛,军长的职务军衔是陆军中将,但当时正在打仗,没有时间晋升,胡琏就是上校军长。直到1945年6月28日,才晋升为陆军少将。1948年晋升陆军中将。

和杂牌部队相比,中央军军官的军衔普遍偏低。如杂牌军有中将师长、上将军长,但是中央军师长对应军衔仅为少将,很多中央军师长军衔仅为上校。

为什么胡琏当了那么多年师长直到18军军长才被授予少将军衔?

不知道这个说法由何而起,查找了不少资料,并和其他的黄埔军校生对比,对于黄埔四期毕业的胡琏来说,这个晋升速度已经是相当快了。

按照军衔和职务的划分来看,师长对应的军衔正常是大校,军长对应的军衔是少将。当然一些资历比较深的师长也可以是少将,资历比较深的军长也可以是中将。

在这里首先要明确一点,军衔只是一个辅助的荣誉称号,并不代表能力和职务。如果一个少将师长碰上一个少将军长,还是要行军礼,听从军长指挥的。

如果在少将和军长之间,要做一个选择的话,相信聪明人都会选择军长,而不是少将。要知道一点,张学良从1936年底被软禁,一直到十几年后才取消他的一级上将军衔。说明这个军衔,不客气的说不值一文,对于一个领兵的人来说,只是用来装逼用的。对于一个不领兵的人来说,可能还能拿出来吓唬人。

胡琏的特点是攻守平衡,相比较于74师而言,胡琏的军队防守更靠谱,进攻稍稍逊色一点,这也是张灵甫早死的原因之一。

张灵甫指挥下的军队基本上都是以进攻见长的,不管是正面突破,还是侧面奇袭。在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军队之所以战败,就在于防守失灵,进攻又不力,没有把自己的特点发挥出来。如果张灵甫面对华东野战军,发起强攻,说不定还能多坚持几天。一味防守反而失去了自己的特点,守也不守不住,不如攻出去。

孟良崮战役之后的1947年7月,胡琏指挥的山东南麻战役充分把自己的优势给发挥了出来。粟裕想用对付74师的方法,吃掉胡琏。胡琏也不是笨蛋,提前几个星期就在构筑方向。胡琏的计划和张灵甫一样,想吸引华东野战军主力来攻,然后其它友军围过来,毕其功于一役。

胡琏早在华东野战军围过来之前的近一个月,就准备了大量的弹药和粮草。并且依托当地的有利地形,修筑了180度无死角的防御工事,各种火力相互交织的火力网,静静等着粟裕。

这一战经历了七天左右,双方投入了约70万军队,胡琏硬是挡住了华东野战军的围攻。在友军的支持下,华东野战军伤亡惨重,不得不退出战斗。战后粟裕受到了许世友等将领的指责,并且做出了自己的检讨。

在抗战中间,胡琏同样是以防守见长,日军曾经企图经由湖北西部的石牌杀入重庆,逼迫国民政府投降。

胡琏指挥的石牌保卫战同样让日本人吃到了苦头,尤其是双方的刺刀战,让日军见识了中国军队并不输给日本人的气势和实力。

正是凭借石牌保卫战一战成名,得到了蒋介石的充分信任和肯定,更是让自己的老上司陈诚脸上有光。

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大陆和台湾之间只隔了一个金门。蒋介石再次把金门的防务交给了自己的福将胡琏,胡琏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实力,没有让蒋介石和陈诚失望。

等解放军的三个团在金门上岸后,胡琏首先命令炮兵把解放军的所有船只给炸掉,让他们回不去。接下来就是利用自己的防御工事和火力网,把解放军的进攻势头打下去,把他们的弹药消耗完。最后就是全军突击,把这三团消灭掉。

当然胡琏长期以来在国民党中央军中名气不大,这与他个人的作风和特点有关,也与上司的风格有关。

胡琏是那种不张扬的人,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会装逼的人名气大,在这方面胡琏是比较吃亏的人。

再加上胡琏在中央军的靠山陈诚是非常爱惜自己的名声的人,陈诚在国民党中被人称为小委员长,就是行事风格与蒋介石很像,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陈诚不管是在军中,还是在政府中,以不拉帮结派、不结党营私诸称。

在这样的情况下,胡琏只有靠自己的军功来往上升,不可能指望陈诚给自己私下更多的提携,不象其它人可以胡乱的提拔人。

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成名太早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在国民党退到台湾之后,黄埔学生普遍不得重用的时候,胡琏却最终脱颖而出,被人称为金门王,得到了比老大哥胡宗南更大的名气。“军中有二胡,一为西北王,一为金门王,十个西北王,抵不上一个金门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