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在1936年时,国民政府向德国购买了三十余万顶m35钢盔,仿制了毛瑟m1924步枪,并新组建三个步兵师,全数装备德械,称为“德械师”。不过这“德械”,最普及的是m35钢盔和“中正式”步枪,再其次是m24型手榴弹。当年进口的1号坦克,一共24辆,得以组建了当时国民革命军唯一一个战车营。105毫米榴弹炮一共36门,组建了两个重炮团,而用于反坦克的pak.36只进口了144门,并在战争初期大量损毁,使得国军根本无法依靠反坦克炮击毁日军的豆战车。

不过当年的装备还算先进,一班10人,装备10支“中正式”步枪,并每人携带子弹200发。一排有一挺“捷克”式轻机枪,机枪射手、副射手各一名,配弹一共400发。一人配两枚m24型手榴弹。对比一下日军,日军一个小队30人左右,3挺大正11年式轻机枪,27支38年式步枪,步枪配弹120发,机枪配弹240发,另2门50毫米掷弹筒。,每人手榴弹2枚。并且单兵装具相差无几,所以德械师在排级轻武器这方面强于日军。

而在重武器方面就弱得多,日军一个乙种旅团(相当一个师)就拥有3个步兵大队1个炮兵大队1个战车中队,而仅有36、87、88三个德械师拥有师属山炮营(24门75毫米山炮)和反坦克连(12门37毫米反坦克炮),不过实际情况是仅有87式拥有6门37毫米战防炮和88师一个满编的反坦克炮连,其余的都没有。。至于上面订购的武器,则大部分都没有运抵中国。就是日军的一个甲种联队(相当一个旅)就能完完全全依靠144具50毫米掷弹筒,6门92式步兵炮,4门37反坦克速射炮,4门山炮碾压国军两个德械师。更何况,在当年淞沪战场上,一个日军联队拥有3个炮兵大队的支援。毫不夸张地说,这个日军联队,比五个德械师还能打。

当年实在是器不如人,20个德械师打淞沪会战,平均一挺重机枪发射弹药不比日军一挺轻机枪多多少。并且各部队电台后撤,丧失制空权,后勤运不进去,就在这种环境下,仍能坚守上海三个月之久。他们是整个中华民族的骄傲。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1937年8月淞沪会战爆发,兼任西安警备司令的宋希濂将军奉命率领第36师千里回援上海,该师是在西安事变后被调往关中弹压东北军和陕军的。第36师乘坐的军列沿途停经之处,当地民众箪食壶浆鼓励将士抗日杀敌。

抵达战场后,宋希濂所部的攻击位置在第87和第88两师之间的天宝路一线,在汇山码头一战中,第36师动用二个团在巷战中索屋攻击,击溃日军一个大队毙伤400余,部分日军走投无路,居然逃过外白渡桥向公共租界的英军投降,宋师长希濂的原话:这是36师“最精彩、最激烈、功勋卓著”的一仗。

(宋希濂卡通像)

然而,第36师也出现了可怕的伤亡,仅汇山码头一战即伤亡570余人,其中一个主力营被打残。另外二个师也没好到哪里去,第88师担任主攻的第264旅旅长黄梅兴阵亡,官兵伤亡过千,该师德国顾问亲自策划了突击队对日军的闪电进攻,号称“铁拳行动”,结果500敢死队员死伤过半,行动失败。中国军队的王牌“德械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强劲对手,与日本军队在武器装备和作战技能的差距立显。

三十年代中期,军事委员会为了应对中日战争,根据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准备在全国军队中挑选60个师进行整训加强为“调整师”,1935年1月,由陈诚出任陆军整理处长负责“调整”事宜。为了堵住杂牌军之口,每批“调整”的10个师中,陈诚特意留出一个非嫡系位置。由于国内局势不停变化,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只完成了第一批和第二批共20个师的挑选和编组,第三批的10个师“调整”到一半,而后面的30个师干脆没有机会了。

第一批的主要部队有:第2师(黄杰)、第11师(黄维)、第14师(霍揆彰)、第25师(关麟征)、第36师(宋希濂)、第57师(阮肇昌)、第67师(李树森)、教导总队(桂永清)和第2师补充旅(特殊情况),其中第11、第14和第67师是妥妥的“土木系”队伍,陈诚小动作还是有的。

第二批的主要部队有第3师、第4师、第9师、第10师、第88师、第89师等,要旨是“嫡系为主、兼顾杂牌”,注意第二批的第89师就是后来的汤恩伯第13军序列,是华北“南口抗战”的主力。

但是国力羸弱,拿不出太多的钱购买德制武器装备,因此只有第一批10个师完成了德制或仿制轻武器的配备,其中勉强能够称为“德械师”的只有三个,即第36师,第87和第88师(前身是国民政府警卫军、之后为两个教导师),以及真正完成调整的、甲种师规模的“中央军校教导总队”,这算是蒋介石能拿得出手的王牌部队了,四个军事主官全部是黄埔一期生(宋希濂、王敬久、孙元良和桂永清)。

其他十几个“调整师”并未完成德械的全部换装,不妨称为“半德械师”,而宋子文的税警总团因为进口了相当数量的英、美、比、法等国家的杂七杂八装备,虽然豪华,根本不算德械部队。

文中图片都是国民党中央军当时的真实影像,虽然国府采购了30多万顶M35德式钢盔,但不是扣上个钢盔就叫“德械师”的,看得出来国军的单兵装备仍然是十分简陋,不仅轻武器配备不全,更严重缺乏德国顾问给计算和计划好的重武器。在日寇陆海空立体优势火力的杀伤下,三个德械师以及教导总队完全是凭借抗日热情和血肉之驱与敌死拼,给日军以极大震撼,惊呼为“德国式的战争”。

毫不夸张地说,这10个德械师和半德械师,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脊梁。从淞沪会战、南京保卫战到武汉会战,以及华北的南口会战、兰封会战,1938年底之前,是打破日寇三个月解决“中国事变”之梦话的中坚力量,历史地位非常重要。

淞沪会战第一阶段,主要是张治中指挥几个德械师试图将盘踞在虹口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消灭,未果;到第二阶段,从全国调来的中央军和杂牌军已达70万人,包括胡宗南的第一军、罗卓英第十八军等精锐部队(下辖数个半德械师),日军也增兵至近30万人,几个德械师在总兵力中所占比例和所起作用已经有限,且由于是第一批登上战场,部队损失较大。

南京保卫战期间德械师成为守城主力,但半数为补充的新兵,战斗力大打折扣,倒是教导总队的德制冲锋枪给日军以重大杀伤。

唐生智在决定弃城之后,大约是担心德械师报销不好跟蒋介石交代,下达了一个非常糟糕的口头命令:允许第87、第88师和教导总队北渡长江突围,而拥挤的下关码头原定只供第36师和宪兵部队撤退所用,于是四个师级单位和宪兵部队拥挤在一起的后果是灾难性的,溺亡者无算,渡江不成逃回城内隐藏或投降者众,几个德械师彻底伤筋动骨,到江北整理时已凑不满一个师的建制,对此,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难辞其咎。

武汉会战期间,三个德械师残部再次经过补充后,编成为宋希濂任军长的第71军,在大别山北麓抵抗日军第六师团的西犯,虽然颇有斩获,但因骨干损失较大,已是雄风不再。尤其是德国在日本压力下撤回军事顾问团、中断与国府的军事采购之后,“德械师”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随着第一军、第二军、第五军和第七十四军换装苏联援华武器,“苏械师”短暂称为中央军的招牌,直到1943年以后“美械师”的出现。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德械师?应该叫调整师才对,咱装备的部队和正宗的德械师差的都不是一个量级,差不多是孙悟空一个跟斗云的距离,差了十万八千里吧!

而且整个调整的过程中完成调整的也就是四个师,其余的也就是弄了一顶德国钢盔而已。

您要问战斗力如何?小编只想说三个字——牛,血性!

那么咱要想把这事弄明白了,小编觉得,咱最好还是从咱组建德械师的过程说起,捎带脚的就把题主的问题给解决了。

德械师的组建

熟悉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咱在1924年六月份的时候,在广州创办起了黄埔军校。

那么有了黄埔军校,这中国国民革命军这才有了第一支的正规军队。

之前各路军阀都不拿正眼瞧国民革命军,毕竟手里没有军队,说啥话都没有分量,说的再多他也是白搭的。

后来就是靠着这个底子,打造出的军队,才有了后来的北伐战争,将旧军阀一股脑的推入了历史,成为了一个名词。

那么蒋介石也是靠着这么一支军队,发动了各种战争,至少在明面上让中国获得了统一。

当中原大战结束之后,这划拉到南京政府名头下边的军队就有二百万。

您听着这数字确实够庞大的,但这些个军队良莠不齐,说不好听点大杂烩吧!

其中三分之一是从黄埔军校分出来的,大约有七十个师,其余的说真格的就没怎么进行过现代化的军事训练,也就是咱老说的杂牌军。

这咋说呢?其实就算是蒋介石的嫡系,接受过现代化的军事训练的部队,因为当时的经济原因,再加上这军事能力等等的各方面因素吧,拿出的装备和西方那些个国家真就没法比。

毕竟就算是黄埔军校出来的,说是经过了现代化的军事训练,掌握了现代化的军事技能,说道根子上,黄埔军校的军事教官很大一块都是来自于保定军校的。

而保定军校是当年袁世凯的提议下开办的,后来因为军阀之间打个没完没了,这资金有了问题,停办了。

黄埔军校建立起来之后,这些个人就转到了黄埔军校。所以一些个军事理论啥的,多少还是跟不上国际那脚步的,毕竟都是一战那会的老一套。

要知道一战和二战那变化可不是一般的大,各个国家都在开发自己的战役理论。

别的不说德国人的闪电战,苏联人的大纵深作战理论都是一战结束后,得到完善,并进行推广的。咱可没那条件,弄一套符合自己自身条件的战役理论。

那么在装备上呢?咱就拿步枪来说,那会就已经是万国造了,什么汉阳造,什么毛瑟,什么捷克式,甚至小鬼子的武器咱也有,这些东西不管怎么说,他都算是正儿八经的厂子里头出来的东西,这还有民间造出的东西,性能就不要说了。

面对这些个林林总总的武器,首要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弹药的统一,你别需要弹药了,让后勤整一匹上去,你到是需要那个口径的?

你前边口径没法统一,子弹用光了,结果拉上去的弹药不对口,这跟没有没多大区别。

再有就是枪械不统一,会让火力没法组成想要的火力网,这对行军作战是相当要命的。

所以在这种大前提下,蒋介石就感觉到了这一点,而这个时候,他身边的老外幕僚,或者是合作伙伴就是德国人。

那没跑了,蒋介石就把军队这事的整理,看向了德国人,这就是德械师的由来。

咋说呢?和老外合作,咱在清末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那会最大的俩贸易国,一个就是英国人,另一个就是德国人了。

所以咱和德国人的这种交往,早就有底子了。

那么德国人和英国人比较,德国人还算是比较客气一点。那英国人纯粹就是为了钱,他赚不到太多的钱,就要拿大炮来打你。

不了那会他咋叫日不落帝国呢?那那都有他的影子,拿大炮打别人家的门,然后闯进去抢别人家的财物。

当然德国人他也是,但比英国人还好点吧(其实也仅仅是因为他比英国人下手晚了点,八国联军里头有德国就是证明),晚晴那会咱就开始向德国采购装备了。

您比方说克虏伯大炮,咱旅顺大沽炮台都有克虏伯大炮,火来的定远号,经远号、来远号这都是从德国人哪里购买的。

当时咱家最大的军械厂汉阳铁厂,这也是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弄起来的。

而且军队这块,也有德国军事人才帮着训练晚晴时期的军队。

那么到了蒋介石想要对军队进行改革的时候,这德国咋又出现了呢?

咋说呢?最开始蒋介石的部队,其实是苏联人帮着弄起来的,要经费给经费,要枪给枪的。

其实蒋介石一开头就不想和苏联人打交道,后来军队起来了,再加上德国人在一战战败,身上加上了一个《凡尔赛条约》的锁扣,德国军队剪的就剩下十万人了,很多军官这就没地搁,这些个军官除了一手军事技能之外,啥都没有了。

所以这些个军官就被遣散到其他国家,担任军事教官。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德国的军事人才就来到了咱中国的土地上了,蒋介石顺道就掐断了和苏联人的合作。

好咱接着说。

这里头有一个叫鲍尔的人,到了咱中国之后,就针对咱中国军队写了一份《现代化军队组织建议书》。

这建议书蒋介石看了,就非常满意,当然德械师这事不是一波两波德国来的人能弄完事的。

真正帮着蒋介石完成这德械师的是一个叫法肯豪尔的人,当时的想法是通过三四年的时间,中国陆军整编六十个步兵师,各种武器都打德国进口。

其实当时对于日本人那点小心思,很多人都看出来了,这六十个师就是针对日本人来的。

当时日本人有十七个常设师团,咱三个师对付一个日本师团那是没啥问题的,所以六十个这就足够应对接下来的问题。

说道这里估计有小伙伴要说了“最后咋就弄了四个呢?”

时间啊!金钱啊!这都缺!

当时按照标准装一个德械师出来,那一个师就必须装三十六门野炮,咱全国的野炮也就一百三十八门。

咱六十个德械师,一百三十八门这那够啊!就这些炮您别说数量差多了,而且质量还不行,压根就达不到德械师的要求。

而且一个德械师还要装备四门一百五十毫米的榴弹炮,您别说一百五十毫米,咱连榴弹炮都没有一门。

再加上发炮就需要炮兵,而炮兵可是一种技术兵种,不是随随便便拉一个人上去就能开炮的,多少都得有点文化底子。

咱那会能上学的还真就不多,所以就算是死记硬背的去训练,这也是一个问题。

当时就这榴弹炮,咱准备分成十批,五年内采购完成。

所以第一批咱就打德国人哪里进了二十四门,其实哇在整个组建过程中,咱就买了这二十四门。

因为咱不仅缺钱,日本人全面侵华的脚步他也不等咱的。

不管怎么说吧,整个德械师,就装备了四个,八十七师,八十八师和三十六师,外加一个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当然有人要说税警团,那压根就不在这六十个军的调整序列当中,是宋子文挂靠在财政部下边的非正规军。

其实就算是这四个德械师,那八十七师还缺编的呢?缺四个步兵炮连,一个高炮营,一个炮兵营的。

您要说厉害程度吧,当年刚组建完毕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合编为第五军和十九陆军在淞沪会战的时候,把日本人打的四次换将,您说厉害吧!

至少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威风。

当时四个德械师从上海撤出来的时候,伤亡已经过半了。

此后,还没来得及修正,又加入了南京保卫战。战斗结束之后,教导总队的番号取消了,而留下的八十七师和八十八师,虽然还有一个番号,但早已经不是原来的那两支德械师了。

而唯一还有着德械师风格的就只剩下三十六师了。

担任交道总队总队长的桂永清说过:“德械师的一流人才都牺牲在了南京城下,剩下的都是二流,包括我!”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首先要更正一个错误,“德械师”只是一个代名词,其真正的称呼是“调整师”,这是国民政府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中日战争,对国民革命军陆军进行现代化升级整编而成立的示范性种子部队。由于这些部队配备造型独特的德式 M1935 钢盔,并使用德国军队的制式武器,比如德国造 1924 年式毛瑟步枪,捷克造 ZB26 轻机枪、身穿黄绿色驼绒夹衣军常服(春秋季)或草绿色卡其布衫军常服(夏季)、腰佩铁制饭盒水壶及防毒面具,所以经常被称为“德械师”

1927 年 11 月,蒋介石正式会见了曾经当过德国名将鲁登道夫高级助手的兵工炮兵专家马克斯 鲍尔上校。两人相谈甚欢,蒋介石欣赏鲍尔的才华,为了掩人耳目,蒋给鲍尔的头衔是“经济事务顾问”。鲍尔接受委任,并且回国挑选了 46 名德军退役军官来华组成了一个精简而又实用的军事顾问团(后在历任军事顾问团团长的发展下,阵容扩大到 120 人)。在鲍尔的居中联络下,德国著名的军火商哈布罗(又称合步楼)、西门子、克虏伯、法本公司纷纷与国民政府签订军火贸易合同。中国也在鲍尔的牵线下,派遣军事、经济代表团访问德国,中德军事合作正式开始。

国民政府与德国以及德国军工企业的合作关系,源远流长,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军政府期间,就宣称,一战后德国是战败国,与中国“地位平等”,其二,中德两国都受到“不平等条约束缚,有反对帝国主义之共同立场”。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孙中山曾设想引进德国军事人才与资本家,助力中国发展。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与克虏伯兵工厂直接进行合作的计划就提到了日程上来。1928年4月,国民政府委派军事委员会委员陈仪为首的考察团赴德,4年后,行政院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宋子文再度访德,与克虏伯初步达成建设投资额达5亿马克兵工厂一座的初步意向,1934年,克虏伯公司代表普泰受克虏伯董事长鲍仪(Bon Boben)之委托来华,与兵工署长俞大维多次接洽后,正式达成合资兵工厂之具体方案,总投资国币8820万元,共有制炮,炮弹,炼钢,发动机,火药等七座厂房。另外,从1928年至1938年,先后有142位德籍军事顾问来华,负责人中,不乏诸如汉斯·冯·泽克特,或冯·法肯豪森等声明卓著的军事天才。1933年,泽克特在考察中国防务现状的基础上撰写了《陆军改革建议书》,高瞻远瞩地提出加强长江中下游战略防务的设想;具体要塞构筑,布防工作大多在法肯豪森任上完成,至抗战爆发前,已经建成南京,镇江,江阴等9个要塞区,炮台41座,各种要塞火炮273位,大多为克虏伯产品。另外,在德国顾问团的策划下,克虏伯公司协同南京政府构筑完成了平汉铁路,与湘贵线铁路之大部;并完成第88,87师以及首都教导总队等中央军嫡系部队的整训与装备。这三项工程,为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自西向东的逐次抵抗,迟滞日军攻势,以及东南沿海工业物资与人员西迁,立下了汗马功劳

德国军事顾问团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改革中国军队的军制和装备。鲍尔在1928年北伐胜利时,就向蒋介石提出《改组中国军队的备忘录》,改革了中国军队的中枢指挥体系。继任团长格奥尔格.魏采尔将军则在1933年提出了《关于整理中国陆军的建议书》,他的重点是改革军官的培养制度,使当时的中国军队完善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通信兵的专业培训,并推动中国装甲兵的发展进程。而真正推动中国军队改革的,则是第三任团长汉斯·冯·泽克特将军。泽克特在一战期间,是德军总参谋部中著名的战术与组织专家,也是一战结束后德国“十万陆军”的缔造者,在改编、精简军队上有着丰富的经验。塞克特到任时,就向蒋介石分析了当时中国军队内的种种弊端,他认为中国军队“人浮于事,差强人意,装备落后,官兵素质低劣,陆军高级指挥所缺少之要件太多,无训练完善之参谋团”,他建议应该立即进行军事改革,编练新军,并主张首先裁汰那些只有理论而无实干的“无用军官”,随后成立一个高级教导队,招收高级将领学习新式练兵之法。泽克特同时还提交了《陆军改革建议书》,要求国民政府进口国外的优秀武器装备,从官兵素质和武器装备两方面来提升军队的战斗力,使其具备应当承担起的国防能力。这个改革计划简单来说,就是从1935 年下半年开始分五年十期为陆军编练出60个国防师。这60个师的理论编制为 :师司令部一、步兵旅二、步兵团四、骑兵连一、炮兵营一、工兵营一、通信兵营一、辎重兵营一,全师人员编制为 11423 人(野炮挽马师)或 11579人(山炮驮马师),装备野(山)炮12门,小炮24门、82迫击炮24门、重机枪74挺、轻机枪336挺。这些部队称为调整师,它的特点是步兵连为9班混合制,班增编轻机枪 ;原来的团属迫击炮分属各营为排,增强战术单位火力 ;原来的营属小炮排集中成连,由团直辖,作为战防火力。在编制上,调整师的步兵、炮兵数目与日军的师团接近,师直属部队则较日军师团略小,全师人数相当于一个日军常备师团的 75%—80% 左右。而没有列入调整师的部队,则从中挑选出 60个,按照1932年6月颁布的《陆军师暂行编制表》进行整理,这60个师称为整理师。

蒋介石接受了泽克特的建议,并挑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为试点部队,接受德国军事顾问的训练和改编。时,国民政府与德国政府官方正式签订了多项军火购买合同,以国内特产,德国紧缺的钨、锌、锡等战备物资作为交换。到了1935年底,从德国进口的军械累计包括1924 年式毛瑟步枪一万支(含一亿发子弹)、ZB26 轻机枪 5000 挺、M1932 型毛瑟自动手枪(俗称盒子炮或驳壳枪)5000把(含 500 万发子弹),20 Pak35/36 型37mm反战车炮、迫击炮 240 门及其他单兵装备,全面抗战爆发前夕和开战后,德国克虏伯军工厂还通过第三国芬兰等,向中国出口了一批150毫米重型榴弹炮等大口径火炮。

1935 年 3 月,塞克特因病辞职,继任团长的亚历山大 · 冯 · 法肯豪森将军不仅继续推进改革计这项划,还倡导国民政府自行发展军工业,以最终完成自给自足的目标。在法肯豪森的建议下,国民政府从德国兵工厂要到了 1924 年式毛瑟步枪的设计图纸,并根据图纸仿制出了著名的中正式步骑枪(又称二四式步骑枪)。国民政府仿制成功后即停止进口步枪,全部改为自产,将更多的资金用在其他武器的采购上。此后国民政府又成功仿制出 ZB26 轻机枪、马克沁二四式水冷重机枪和82 迫击炮等步兵武器。

1935年 3 月 1 日,陈诚被任命为陆军整理处处长,负责具体的“调整”事宜。第一批入选“调整师”名单的国民革命军陆军部队包括第 2 师(师长黄杰)、第 11 师(师长黄维)、第 14 师(师长霍揆彰)、第25师(师长关麟征)、第 36 师(师长宋希濂)、第 57 师(师长阮肇昌)、第 67 师(师长李树森)和第87 师(王敬久),以上总计 8 个师。在这8个师中,第11师、第14师、第 67 师属陈诚的土木系,第 36 师和第87 师出自国民政府警卫军系统,第 2师和第 25 师源自黄埔军校教导团。

另外被列入“调整师”名单的,还有中央军校教导总队和第 2 师补充旅,教导总队的理论编制是 :总队部一、步兵团三、军士营一、骑兵队一、炮兵营一、工兵连一、通信兵连一、辎重兵连一、自动车连一、卫生队一、特务连一、军官教育队一、军乐排一、修械所一,人员编制为 13517 人,装备山炮12 门、75 步 兵 炮 20 门、37 战 防 炮 20门、20 小高炮 20 门、迫击炮 42 门、重机枪80挺、轻机枪278挺。

1935 年 10 月,第二批 10 个师也都挑选完成,包括隶属西北军的第27师,以及中央军嫡系的3,4,9,10,88,89师。遗憾的是,由于进口德国轻重武器均不足,所以只有第一批十个师换装了德制轻武器,部分装备进口德式重武器;第二批十个师也只有部分接受了德制轻武器。由于当时中日关系已经日趋紧张,为了尽快完成整军备战,国民政府于1936 年5 月向德国政府续下订单,其中用于步兵部队的装备计有 22 万顶德式 M1935 钢盔、步枪子弹 1 亿 3000 万发,子弹盒 600 万套、马克沁重机枪 1131 挺、高射机枪 120 挺、37mm反战车炮 224 门,炮 弹 124000发。1937 年 3 月又续订马克沁重机枪900 挺、手枪 30000支、手枪子弹 1200万发、37 战防炮 124 门、战防炮炮弹50000 发,le.IG18 型 75mm 步 兵 炮 60门。这些订单大部分都在抗战全面爆发前夕到货并拨给调整师各部。

与装备配套的,就是关于部队指挥官的培训,国民政府陆军大学为此特地开设了“将官讲习班”,以分批培训的方式由德国军事顾问专项培训各部队副旅长以上军官,这个班前后一共开办了六期。对于校、尉级军官或者是在中央军校开设专项教育班次,或是在部队里成立军官教导队和军士教导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时间到了1936年,本来国民政府原计划再以第三第四批继续“调整”20个陆军师的部队,却因为“两广事变”和“西安事变”而终止。而第一二批调整部队,因装备有限,也有许多缺编单位:

番号 步枪数 轻机枪 重机枪 迫击炮 缺编部队 完成调整时间

第3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9 月28日

第4 师 4000 324 72 24 11 连 8月13日

第6 师 4000 324 72 24 14 连 9 月3日

第9 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9 月18 日

第10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7 月29 日

第27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7 月29 日

第80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不详

第83师 4000 324 72 24 12 连 7 月29 日

第88师 4000 324 72 24 11 连 8月18日

第89 师 4000 324 72 24 11 连 8月13日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调整师根据所处的不同位置分别开赴不同的战场。最先与日军交手的调整师,是奉命参加淞沪会战的第 36 师、第 87师、第 88 师和独立第 20 旅(原第 2 师补充旅改称,会战期间又扩编为第 6师)。在战斗力方面,由于装备与兵员依旧不足额,训练仓促,国军抗战初期指挥水平也落后于日军,所以各调整师战斗力虽然明显优于未经改编的老式部队,但依旧无法像预想中那样击败日军。尽管如此,各“调整师”官兵,在淞沪,南京,山西等会战中奋勇杀敌,以大无畏精神与占据优势之日军展开血战,打破了日军“三月亡华”的梦想,为中国抗战史写下了浓重悲壮的一笔。

最后,按照惯例,附上一些曾在这些调整师部队服役的将士的战场回忆片段:

第87师261旅旅长兼副师长陈颐鼎:1937年12月10日,日军通过连日炮轰,突破我南京光华门附近259旅阵地,敌人步兵以战车为先导,突入光华门纵深达百公尺,并占据街道两侧建筑,试图扩大战果。上级向我和259旅旅长易安华下达命令,一定要在当日内恢复原阵地,否则提头来见。易旅长遂亲率一个加强团,从通济门方向向光华门之敌进行突击,经过8小时浴血奋战,将进入光华门之敌全部歼灭。但易安华旅长,以及本旅参谋长倪国鼎等,皆于此战中慷慨成仁。

教导总队副总队长兼第一旅旅长周振强:南京保卫战,教导总队负责防守岔路口,紫金山,孝陵卫到工兵学校一线。8日拂晓,大批敌机开始轰炸紫金山我军阵地,敌人炮兵也集中火力轰击麒麟门一线,日军战车先遣队已经达到通济门外红茅山附近,守卫红茅山的第一旅第二团兵力单薄,伤亡很大,我急令下属战防炮营增援,并电请总部,派遣粤军邓龙光部增援红茅山,9日,敌人继续进攻紫金山老虎洞我军阵地,我军在敌众我寡局势下,依旧给日军以重大杀伤,阵地前日军尸体堆积密集,几无落脚之地,入夜后,我下令守军撤出,退守紫金山第二峰主阵地。

十日到十一日,敌人对紫金山主阵地发动数十次冲锋,由于教导总队在孝陵卫一带驻扎许久,熟悉地形,又是保卫国都,所以士气高昂,虽然阵地数次易手,但日军终究未能占领,十二日晚十时,城防总指挥部电话已无法打通,参谋报告,88师雨花台阵地已经落入日军之手,其他部队如粤军邓龙光部已经出太平门后撤,后来才知道总撤退令已经下达,但因各种原因没有抵达教导总队,我遂命令,第一旅第一团为后卫,扼守紫金山天堡城一线,其他部队逐次向燕子矶,煤炭港一线后撤,并设法渡江。

教导总队第二旅第三团团长李西开:十二月十日拂晓,敌机向我紫金山第二峰主阵地猛烈轰炸,炮兵也开始延伸射击,敌之坦克分两路引导步兵向前猛冲,左路敌军从孝陵卫攻向西山,右路从灵谷寺向中山陵挺近。我战防炮连奋勇开炮还击,击毁敌人战车数辆,使其不敢前进,午后,敌军在坦克引导下,炸毁一段通济门附近城墙,总队第二团和战防炮营一部,将其击退,并不顾敌人轰炸炮击,连忙将城墙轰塌处进行修复。

十一日至十二日,紫金山战事进入高潮,由于我工事坚固,敌人调来加农炮发射穿甲弹,我多处机枪掩体阵地被毁,官兵死伤甚多,下午六时,第五团阵地被敌军突破,威胁我阵地右侧后方,我急令第三营接替第二营防务,第二营暂时撤下休整为预备队。夜晚间,教导总队官兵与接近防线之日军展开白刃战。第二天,在接到撤退至下关的命令时,许多官兵非常激愤,拒绝离开,一个姓颜的战防炮连长说,自己连同部下和这几门炮,死也要死在这里,他还拿出两枚手榴弹挂在身上,说“日军最后上来,我就用这个和他们同归于尽”,后来就再也没有这位连长的消息,估计是得偿所愿,壮烈殉国了把。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所谓德械师,并不是德国师,这是完全不同的2个概念。

所谓国军德械师,仅仅是装备部分德式武器的国军师,和纳粹德国的步兵师基本没有可比性,也大大弱于日寇。

以德械师的轻武器来看,步枪基本都是国产,主要是中正式和老套筒。

轻机枪也是国产,是捷克式。

迫击炮,是自产的81或者82迫击炮。手榴弹是自产的巩县木杆手榴弹。

甚至还装备日本制式的掷弹筒。

以上这些,基本都是中国自产的武器,和德国没有什么关系。

只是有些精锐部队,装备数量很少的德国购买的毛瑟步枪,迫击炮而已。

装备数量最多的是德式钢盔,大概30多万顶。但钢盔不能杀死敌人,只是减少伤亡而已。

再看重武器,德械师下属一个炮兵营,火炮五花八门,包括日式在内什么都有。

而德国步兵师一般下属一个炮兵团,就重武器上有巨大差距。

所以,德械师只是有少量德式武器的国军部队,根本算不了什么,也远远比不上日寇。

日军师团配备炮兵联队(团),攻坚时候还会给予增强。

但德械师的战斗,是中央军中最好的,也是战国最大的。

以孙元良的88师为例,在淞沪会战中浴血奋战,前后四次补充兵力,每次都是伤亡过半才给与补充。日寇在88师阵地前无法推进,苦战2个多月,没有什么进展。日寇高级军官抱怨:88师是中国军队中最可恨的部队。

大撤退期间,88师留下的谢晋元八百孤军,在敌人四面包围的情况下,在四行昂哭从10月27日至31日夜血战四昼夜,抗击日军数十次攻击,毙敌两百余,最后奉命杀出重围退入公共租界。

因淞沪会战拼的太惨烈,原本1.4万人的88师退到南京仅剩8000多人。

在南京,88师又参加了惨烈的南京保卫战。他们死守雨花台中华门一线,任兵力火力绝对优势的反复猛攻。88师以巨大牺牲,一直坚守到日军从其他城门攻入南京。

此战中,88师几乎全军覆没。辖下三个旅长阵亡两个,六个团长阵亡三个(韩宪元、李杰、华品章),营长阵亡十一个,连排长伤亡占全员的十分之八。8000多人战后近幸存2000多人,其中大部分还是伤员,提前被用船只运出城的。

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当年的德械师在战争中的战斗力如何?

德械师是国府首屈一指的主力部队,在抗战初期与日军多次血战,立下诸多战功。我们就来盘点下德械师的战绩:1、德械师

德械师主要是36、87、88三个师与教导总队。其中87、88师分别由国民警卫1、2师改编而成,36师由这两个师的补充旅组建而成。教导总队是作为种子部队去培养。

(德械师)

在轻武器与一般重武器上面,德械师装备比较齐全,虽然比起德国师来说差远了,但无论装备还是训练,在当时的中国部队中间都是首屈一指的。

2、抗战血战

1937年8月13日,为了打破日军由南向北的战略,国府主动在上海发动进攻。张治中指挥三个师向日军海军陆战队发起攻击。

(淞沪会战)

由于日军的防御严密以及国军的战术协调水平问题,虽然取得一定战果,但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突破。日军援兵到达,双方陷入苦战中。

此战可以看出德械师是国军为数不多对日军有进攻力的部队。

(南京保卫战)

南京保卫战中,三个德械师与教导总队都参与其中,与日军血战,最后从北面突围而去。此战除了36师之外均损失惨重。

在第二年的武汉会战中,宋希濂指挥36师在富金山与日军多次血战,对日军造成重大伤亡。

(武汉会战)

3、尾声

经过抗战初期的血战,大量的武器与人员伤亡,德械师名存实亡。在相持阶段,德械师被整编为71军,长期驻扎在滇缅边境,在滇西反攻中表现出众。

(德械师)

教导总队在兰封战役之后就编入到胡宗南序列中。

欢迎关注、点赞、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给你不一样的史学评析,期待你的评论,期待你的分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