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末期,清政府签下的十几亿的赔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你怎么看?
这要说起来真是屈辱史,如何从一个泱泱大国衰败成阶下囚,多少事情都要忍气吞声看别人脸色行事,这样的教训我们应该要时刻铭记。
就如今天好多人批评莫言的书怎么怎么与西方沆瀣一气等,真是可悲,为什么就不敢承认自己的缺陷,仔细想,如果不敢正面面对问题,那进步成熟前进从何而来,还是要多改正多发现,从而更加强大。
经过几次的战败,签订数个巨大战败和解投降协议,从赔款到割地到开放通商口岸到独立主权的沦丧,成为彻底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就拿数次赔款来说,加起来少说有十几二十亿,就拿当时中国的经济来说,不知要还多少年才能还得清。既然这样,能有什么办法还呢,钱具体从哪里来。都不可知。统治阶级想到最直接最常用的伎俩,向广大劳动人民剥削收集。这也不够,只能算是九牛一毛,怎么办呢?那就把关税土地拿出去抵债,再不行再让步,只要不发生战争就好,就这样不住地苟延残喘。
巨大的赔款,列强们心知肚明还不上,但为什么还不使用强制手段呢,实则他们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在中国领土上获得更大更长久的利益,这样空幻虚无的赔款只是为成为完成此事的正规理由,如果敢拒绝以后在国土上的利益获得,那就逼迫还钱,这样中国政府就不敢言语。
直至新中国成立,我们终于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走出来,在新的独立的政权下,我们队列强们说出这些靠着武力强迫签署的不合规矩的协议,新中国政府概不承认,这些不过是废弃的垃圾罢了。这样我们才脱离了沉重的重担,赢得了更大的发展。
中国清朝末期,清政府签下的十几亿的赔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你怎么看?
这个说多了都是泪的事,其实也分两个阶段,在甲午战争以前,清政府签下的不平等条约,赔款还能自己扛,最多就是扣海关的收入。但是在1895年甲午战败后,清政府对赔款,确实是扛不动了。
一场甲午战争,清政府就要赔给日本两亿三千多万两赔款。接下来的八国联军侵华,签订的《辛丑条约》里,清政府连本带利要赔给列强九亿八千二百多万两白银,外加地方政府要赔付的两千万两白银。仅仅是《辛丑条约》,清政府就要赔出去十亿,加上《马关条约》,确实是签订了“十几亿赔款”。
那这么多钱,清政府怎么赔?主要办法就一个:借款。好听点就是贷款。比如赔付《马关条约》的赔款,清王朝就向俄国法国英国大量贷款,其中两亿两都是贷的,不但要承受高额利息,还要以海关和内地厘金来做担保,盘剥十分严重。
更严重的还是《辛丑条约》后的贷款。不单是赔款数额巨大,而且每年的利息,几乎是以几何级数来增加。像英国德国都与清王朝有附加条约,不许清王朝提前偿还赔款,以免影响他们的利息收入。更无耻的是法国,他们连赔款的结算方式都要计较。哪个货币是硬通货,就以哪种货币来结算。
就这样,从甲午战争结束到清王朝灭亡前,清王朝的外债里,赔款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五。诸如甲午贷款之类的借款,利息是本金的一点五倍,堪称赤裸裸的掠夺。
当时的清王朝,连贷款都没什么抵押了,所以只能“挖潜”。其关税地丁盐课都大量增加。而且严令各省来摊派,不管有钱没钱,朝廷要赔的钱,你们各省都要跟着摊,如此一来,地方与中央的矛盾也更激化,内外交困里的清王朝,就这样走上了穷途末路。可以说,巨额的赔款,就是晚清王朝最后的催命符。落后挨打的滋味,算一算晚清巨额的赔款,还有坑爹的解决方式,就是多少痛楚在其中。弱国何止是无外交?更是任人宰。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中国清朝末期,清政府签下的十几亿的赔款最后是怎么解决的?你怎么看?
首先说这十几亿的赔款,总数算起来的确有那么多,但在清政府时期就没有按约完全如数奉上,为什么?没钱,这些钱均摊到清政府的税收上,皇帝勒紧裤腰带不吃不喝也不够还列强这些敲诈勒索的钱财的。(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历史三日谈)
先说《辛丑条约》中,这玩意简直很到了骨髓里,赔款4.5亿两白银,按月期39年还清,连本带息合计约9.38万两,再加上其他条约的赔款数额,轻松破十亿不是梦。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都是列强仗势讹人,碰瓷讹的钱,这要是真都听列强的,按他们挖的坑跳,中国人不吃不喝几代政府也还不完,这些条约执行到什么时候呢?
我们知道民国肇始,这些条约被袁世凯一条不落的认了下来,既然敢认就得能还,要不然最高政治人物的位子也轮不到你做,想做傀儡的人多的是。
因此,袁世凯的北洋政府以及他的继任者,无论是段祺瑞还是曹锟,在赔款方面,基本上都是按约进行,一丝不苟的履行着大清给他们挖的坑。
赔钱这事到了蒋介石时期,已经稍有所缓和,但基本上还是按照原来的配方抓药,变动很小,真正的变动是在抗日战争时期,由于中国在反抗世界法西斯方面的卓越贡献,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这一时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废约运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不但取消了很多约定的赔款条约,还收回了部分争议领土和一些租界。
但是真正的废除则是1949年之后的事情,新中国的成立开拓了外交新局面,原来的条约条款被一股脑儿的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轻装上阵,再造一个新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