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军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自1916年,袁世凯死后,中国彻底陷入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虽然袁世凯曾统一过北洋军的军服,并一定程度上使其规范,但是由于袁世凯称帝后迅速死去,分裂为三大集团的北洋军阀,为了区分彼此,军服也开始出现差别。而与此同时,一直盘踞各地的军阀们,军装更是极为混乱。

例如,在孙中山组织护法战争期间,云集广州的各支军阀部队,不仅装备极为混乱,军服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当时集结广州的粤军、滇军、桂军、湘军、闽军、鄂军等军阀部队,有的部队穿灰色军装,有的穿蓝色,有的穿黄色,有的甚至穿百姓服装,军服上有的有军衔,有的没有军衔,有军衔的,有的军衔横跨,有的军衔竖挂,堪称全国军阀部队博览会。

1924年,认识到“南与北皆一丘之貉”的孙中山,决心建立国民革命军,并为此创办黄埔军校。有了新式军队,自然也要有新的军服以区别就军阀部队。

根据曾担任黄埔军校教育长的王柏龄回忆:当时是黄埔军服设计的,原则为庄严、战斗便利和经济。而王柏龄以日本样式为基础参与设计的黄埔军服,主要特点为:有翻领、改内袋为四个外袋、以臂章代替竖领肩章、五个扣子等等。另外,对于军服的颜色,虽然王柏龄回忆说为黄绿色和灰色,但从现存的军服来看,灰蓝色居多。

在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争中,以黄埔学生为主力的东征军,为区别陈炯明的部队,在脖子上系上了红颈带,东征的辉煌胜利,也使得红警带在黄埔军校和其他部队中迅速流行。但是,由于在平定杨刘叛乱之后,部分配有红颈带的粤军在广州烧杀抢劫,红颈带的荣誉彻底被毁。孙中山也正是下令取消了红颈带。

黄埔军服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近代以来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服饰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军服当然也不例外,北洋新军成立后就模仿了西式服装。

随着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军装也各式各样,毕竟哪个军阀都希望自己的军旗能够成为国旗,希望自己的军装的颜色染遍中国,然而哪有那么容易,只能是越打军阀越多,服装也越来越多。

黄埔军装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也并没有一直延续下来,但却是国民党军队最有意义的一套军服,黄埔军校建立后,国民党不但在军队上加强管理,就是在黄埔学生军的军服上也进行了统一。

黄埔军校的学员,无论官兵,一律灰色中山军装,头戴大盖帽,最大的特点是上衣四个衣袋外置,服饰上看不出军衔标识,从服饰无法判断出官员的官阶。

黄埔军装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根据黄埔军校教授部主任王柏龄回忆在设计黄埔军装的时候,主要从三个方面考虑,一个是看着庄严,一个是便于打仗,最后一个就是经济实惠。毕竟军装是军人穿的,打仗才是第一要务,既要看起来穿着庄严肃穆,有利于军风,又要便宜,毕竟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手头也不宽裕。

基于这样的思想,王柏龄在日式军装的基础上进行改良,首先是在领子上采取了翻领,领子前面低,后面高,扣子就一个,舒适度比较高,对于喉管卫生有一定的帮助;

其次是改内袋为外袋,日本军装都是采取内部口袋,在战斗场合不太合用,外袋则可以多装一些物件,比较实用;

再次是扣子从五个改为七个,根据王柏龄的说法是中国人比日本人高,因此要多俩扣子,实际上仍为五个;

然后是外皮带,日本平时刀带在内,战斗的时候外面系皮带,实际上国民革命军基本没有刀,所以采用了简单化处理,只有在仪式的时候才用刀;

最后就是颜色上选取了灰色,主要是灰色的造价比黄色的低一些。

黄埔军校步入正轨后,军装也逐渐规范化,随着老蒋逐渐成为国民党的军事领袖,黄埔军校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黄埔军服也成为了国民革命军军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