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战役指“挥”还是战役指“导”?为什么?

这是两个不同的军事军令用语,区别在于是否对战场进行直接掌握和军令直达参战部队,一般说来,战役指导是战役指挥的上级司令部或参谋部、对战役提出指导性意见,但不插手下级司令部的具体战役指挥。

以抗日战争中日双方的指挥系统为例,蒋介石及其军事幕僚通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部”,对各战区大型战役经常进行“战役指导”,尤其涉及到战区之间的协同时,这样的指导更加频繁;但战役指挥是由各战区分头落实的,参谋总部不会把指令绕过战区直接下达到集团军、军、师等。

不过蒋介石有个坏毛病,一着急就把指导变成了指挥,经常越级电示中央军嫡系的参战部队军事主官如何作战,由于远在重庆的军委会并不准确了解战场实际情况,一旦越级命令与战区的指示相背,极易造成参战部队的无所适从,结果就是灾难性的。

这方面日军要好一些,上级司令部充分尊重战役指挥官的战役指挥权,比如驻武汉的第11军发起的多次进攻战役中,其顶头上司“华中派遣军司令部”只给出战略上的“战役指导”,并不干预军司令官的“战役指挥”,因为每次战役发起后,第11军司令部都要前移至岳阳,更能准确掌握战场变化,保证指挥的灵活性和效率。

通常说来,战役指挥机构第11军司令部也要服从“华中派遣军司令部”的战役指导,因为上级司令部往往会从宏观上对战役提出指导性意见,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总体军事态势、后勤补给能力、甚至是国际形势等,尤其一些绝密情况军司令官是不了解的,传达不到这一级。

举个例子,第三次长沙会战开始前,华中派遣军给第11军的战役指导是牵制第九战区主力,配合广州方面日军攻取香港,而并没有要求必须占领长沙。结果战场实际指挥官阿南惟畿看见各部进展顺利,临时起意,在请示电没有得到回复的情况下,单方面命令各师团渡过汨罗江攻向长沙,终于钻进了薛岳的“天炉大阵”。

比较刺头的是横山勇,1944年日寇成立第六方面军,以冈村宁次为司令官指挥第11军和第20军,横山勇在桂柳会战中多次违反方面军司令部的战役指导,指挥第11军攻下桂林后直冲贵州,尽管战果颇丰,却严重破坏了冈村宁次的战略布署。不久,冈村宁次升任“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立马就把横山勇修理回本土,甚至连几个主力师团长也一个不留全部换掉。

日本鬼子也是人,也有内部人事傾轧。

说严重点,蒋介石的这个坏毛病不仅在抗日战争中造成了不小损失,在解放战争中危害更大,使国民党军的嫡系部队经常不把直属上级司令部放在眼里,一味只服从蒋介石的直接指挥,造成战役指挥系统混乱复杂,打败仗就是顺理成章了。

学学西柏坡,只做大方向上的战役指导,从不干涉各野战军的战役指挥,淮海战役中甚至专电总前委:“紧急情况下,你们可临机决断,不必请示”。

高下立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