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怎样一支部队?

北伐战争成功后,蒋介石定都南京。蒋介石依靠在广州的黄埔军校起家,1927年将该校搬迁至南京,改名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在南京中央军校建立了一支教导部队,这支部队拥有最先进的武器装备和训练课程。

中原大战之后,中央军校以德国的军事训练开始组建教导总队。组建初期只有两个步兵营、1个炮兵连、工兵连、骑兵连、迫炮连、特务连及通信连,总队长为唐光霁少将。1933年黄埔一期毕业的桂永清少将担任了中央教导总队的总队长,桂永清上任后进行了扩编,成为了具有较高战斗力的正规部队。1936年中央教导总队扩编为下辖三个团的编制,西安事变时参加了“渭南战役”,这是中央教导总队参加的第一次实战。

抗战爆发后,中央教导总队根据军政部的命令扩编成为使用德械拥有3旅6团的甲种师,具体战斗序列如下:

总队长:桂永清(中将);副总队长:周振强(少将)

参谋长:邱清泉(上校)

参谋处:万成渠(上校)

第1旅旅长:周振强(兼);参谋主任:马连桂(中校)

第1团团长:秦士铨(上校)

第2团团长:谢承瑞(上校)

第2旅旅长:胡启儒(少将);参谋主任:廖耀湘(中校)

第3团团长:李西开

第6团团长:刘开淑

第3旅旅长:马威龙

第4团团长:雎友兰

第5团团长:邓文僖

除此之外还配有炮兵团、工兵团、辎重团、骑兵团、通信营、军士营、特务营、兵工连、小炮连。

中央教导总队的第1、3、5团参加了淞沪会战,第2、4、6团在南京保卫战时被南京卫戍司令唐生智强留在南京参战。中央教导总队经淞沪会战和南京保卫战之后,几乎全军覆没。

1938年军政部将中央教导总队的残部和第46师合并,桂永清任该师中将师长。

中央军校教导总队是怎样一支部队?

它的全名是“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27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的汪精卫政府对立,为了直接领导黄埔军校,决定在南京另行建立“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习惯上仍称为黄埔军校之“南京本校”。

此时蒋介石已经与苏联决裂,转而联络和聘请德国军事顾问,开始在中央军校推广德国军制、训练方式和武器装备。而教导总队就是中央军校所组建的、给国民党部队起示范作用的教导部队,是精锐的德械部队一部分。

1930年中原大战爆发,蒋介石以中央军校毕业生为骨干组建了两旅六团的“教导第二师”,师长为八大金刚之一的张治中。教二师在与冯玉祥西北军作战中表现出色,装备和素质明显优于其他蒋系中央军,曾经把虎将吉鸿昌击败,从而深得蒋氏青睐。

于是在中原大战结束后,1931年1月以教二师部分部队为基干,在德国顾问的规划和协助下组建了“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用以培训中央军其他部队的军官和军士,为组建更多“德械师”做人员和技术教育方面的准备。

1933年黄埔一期的桂永清(后为海军司令)接任教导总队长,将教导总队逐渐发展和打造成为一支野战部队,1936年扩编为3团制的乙种师级别,骨干军官基本具备“留洋”资历。该部首次亮相是“西安事变”之后调往关中,与东北军和陕军发生小规模战斗,后驻防陕西渭南。

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时,教导总队已经再次扩编为全副德械的甲种师编制,总队长桂永清中将,参谋长邱清泉上校,下辖三旅六团,以及炮兵团、工兵团、骑兵团和辎重团,师部直辖通讯营、军士营、特务营等。不过仅有三个团在11月6日投入上海战场,另外三个团在后方湖南整训。

教导总队在淞沪战场上接替胡宗南第一军的部分防区,与日寇在苏州河八字桥一线展开血战,毙敌甚众。日军在金山卫登陆后,教导总队奉命撤往湖南整补,不料南京防卫司令唐生智坚决要求教导总队参加南京保卫战,蒋介石无奈只好答应。

(桂永清)

结果,教导总队全部六个团都进入了南京防卫阵地,这支精锐的德械部队与日军在南京外围、光华门等地死战过后,在唐生智慌乱的撤退指挥中,几遭毁灭。残部在武汉与湘军系统的46师合编,组建新的第46师,仍以桂永清为师长,至此,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的番号不复存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