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桓阶没有在孙坚死后继续为孙策和孙权效力?

桓阶在孙坚为长沙太守的时候被举为孝廉,可是随着孙坚去世,孙策和孙权不在长沙为官的时候,桓阶也没有跑去效力于他们,可见桓阶最终忠于的对象是代表着朝廷大义的上司。

正是这个缘故,桓阶也就没有继续跑去效力于孙策和孙权。

一、桓阶其人其事

桓阶是长沙人,在长沙郡做佐官。孙坚为长沙太守的时候就举荐他为孝廉,不久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由于父亲去世,桓阶就回乡奔丧,没有出来做官。

这个时候,孙坚在攻打刘表的时候被打死,桓阶出于道义就向刘表要回了孙坚的尸首。

公元200年,桓阶不满刘表和袁绍联合共同对抗曹操,于是劝说长沙太守张羡反叛刘表。在桓阶看来,曹操代表着朝廷,是正义的一方,即使暂时很弱小,可是有大义的名份,将来一定会取得胜利。

张羡在桓阶的鼓动下,联合周边四个郡一起反对刘表,导致刘表不得不派兵攻打张羡,因此无法全心全意地和袁绍联合。

公元208年,曹操占领荆州后,桓阶也被曹操征召为丞相掾主簿。桓阶先后辅佐曹操和曹丕,为他们出谋划策,为曹魏的巩固和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此其职位获得了逐步提升,最后担任尚书令、太常之职,被封爵为安乐乡侯,食邑六百户。

桓阶死后被谥为贞侯,得享从祀于曹操庙庭,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二、桓阶到底忠于谁?

从桓阶的履历上看,桓阶的上司先是孙坚,再是张羡,最后是曹操以及曹丕,看似主人换了好几个,那么他到底忠于谁呢?忠于孙坚吗?毕竟孙坚曾经举荐他为孝廉,因此他是孙坚的部属吗?其实不是的。

举孝廉是东汉以来郡守的一个职责,也是笼络人心的一种举措。刘备在担任豫州刺史的时候就举荐袁谭为茂才,其目的就是为了建立和袁绍的某种关系,有示好的意思。而孙坚举荐桓阶为孝廉当然也是为了更好的拉拢桓阶家族,毕竟桓阶家族在长沙本地是大族,如果能够有效的拉拢他们也是不错的。

因此,主动示好桓阶,举荐他为孝廉也是孙坚立足和站稳长沙郡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其实以桓阶的家世而言,即使孙坚不举荐,其他的人来担任郡守依然会举荐,而孙坚也只是做一个顺水人情而已,毕竟当地世家大族都是郡守要拉拢示好的对象。

孙坚的举荐也没有白费,在孙坚战死后,桓阶出于这份恩义,就向刘表要回孙坚的尸首。刘表同样也为了拉拢长沙桓氏家族,也同意了桓阶的请求,交回了孙坚的尸首。

从这里可以看出,桓阶是一个非常重视道义的人,但是并不意味他是孙坚的部下或者属下。

毕竟,在桓阶看来,他虽然被孙坚举荐为孝廉,此后被朝廷任命为尚书郎,做的是朝廷的官,可不是孙坚的官,也不是隶属他的部下。

对于桓阶而言,孙坚是他的上级的时候,他就忠于孙坚,因为孙坚代表着朝廷,而张羡是太守的时候,他就忠于张羡,为张羡筹谋划策,当曹操占领荆州,以朝廷的名义真照他为官的时候,他就是曹操的掾吏,那么就忠于曹操。

因此,可以看出桓阶忠于的对象就是自己的上级,也就是谁代表了朝廷,他就忠于谁。

如果此时孙权或者孙策能够代表着朝廷,桓阶会不会转头去效力于他们呢?这个也未可知吧。

三、孙坚去世后,桓阶为何没有继续效力于孙策和孙权?

桓阶把孙坚的尸首要回来后就回到了长沙郡的老家,也没有出来过。而孙坚的儿子孙策和孙权也开始了他们在江东的创业生涯,可是即使如此,桓阶也没有像其他的人那样跑去投奔孙策或者孙权,而是呆在长沙郡老家。

桓阶之所以没有继续效力孙策和孙权主要有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就是地域的限制。桓阶在索回孙坚的尸首之后一直居住在长沙郡,而孙策在江东创业的过程中,打下了江东六郡的基业,可是这些地方并不包括长沙郡,因为长沙郡隶属于荆州刘表,以当时孙坚的实力还不足以占领长沙郡。

直到刘表去世,曹操南下之后,爆发了赤壁战,长沙郡才被刘备占领,再到湘水划界之后,孙权才有机会染指长沙郡,但是这个时候桓阶早已投靠曹操,没有机会效力于孙权。

从这个时间线可以看出,由于地域的限制,桓阶并没有机会效力于孙策和孙权。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桓阶坚守的道义局限了他不会跑去效力孙策或者孙权。孙坚举桓阶为孝廉,这就意味着桓阶属于孙坚集团的人吗?这个其实不然。

比如刘备虽然举荐了袁涣为秀才,但是并不意味袁涣就是刘备的部下,而需要忠于刘备,原因是刘备是以朝廷的名义举荐袁涣,对于桓阶也是一样。

孙坚并非以个人名义举荐桓阶,而是以朝廷的名义举荐桓阶,因此并不产生隶属关系。

这次举荐之后,桓阶就去朝廷做尚书郎了,其职位来自朝廷的封赏,而不是在孙坚。

此后,长沙郡的太守改为张羡,而荆州牧是刘表,可是桓阶却认为刘表和袁绍联合攻打曹操是不道义的行为,因为在桓阶的眼里,曹操代表着朝廷,是正义的一方,因此就鼓动张羡联合周边四郡起兵反对刘表,这也体现了桓阶的思想和价值观。

从桓阶反对刘表就可以看出,桓阶坚守的道义是代表着正义的朝廷,既不是刘表,也不是跑去江东创业的孙策和孙权。

而且,在这个时候,长沙郡郡守是张羡,他忠于的对象也应该是张羡,而不是远在江东的孙权或者孙策吧。

既然这样,他又怎么可能会跑去效力于孙策或者孙权呢?

四、总结

三国时期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大量的人才迭出,为各个诸侯争霸贡献出各自的智慧和力量。作为出生于长沙郡桓阶始终中坚持自己的道义,忠于职守,因此在混乱的时局中做到了不忘本心。

正是基于这个缘故,桓阶才没有跑去效力于孙策和孙权,而是继续留在长沙郡,直到代表着朝廷大义的曹操征召后继续出仕为官。

为什么桓阶没有在孙坚死后继续为孙策和孙权效力?

孙坚最初的立足之地是长沙郡,乱世之中,兵马、钱粮、地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长沙太守孙坚,是荆南地区的武装势力,直到讨伐董卓失败后,被刘表手下黄祖埋伏身死,孙家走向了衰微。树倒猢狲散,许多孙坚部将纷纷改投他人,只有一个人在他死后冒死向刘表讨要尸体。

这个人叫做桓阶,孙坚对他有知遇之恩,当初举荐他担任长沙郡功曹的就是孙坚。可是在孙坚远征讨伐董卓之前,恒阶的父亲病逝了。汉代什么最重要?“孝”当仁不让,做官的第一步就是举“孝廉”,所以桓阶回老家为父亲守孝了。桓阶永远想不到,此次一别就是永别,毕竟那是“江东之虎”啊!

桓阶守孝期还没过完,就听说了孙坚战死的消息。没有人能够料到,“江东之虎”会折损在武力羸弱的刘表手上。桓阶很有古之义士风范,披着麻,头上戴着孝布,就出发前往襄阳了。

正在举行庆功宴的刘表、黄祖等人懵了,载歌载舞的宴会之上,来了个披麻戴孝的家伙。黄祖等将领忿忿不平之际,刘表耐着性子问道:“你是来干什么的”?桓阶不卑不亢回答道:“索要已故长沙太守孙坚尸首,入土为安”。

刘表作为标准的荆襄名士,和皇室宗亲,特别看重自身名声和风评。亲自放下酒杯,走到了桓阶面前,拉着他的手,哭哭啼啼地说道:“守丧之期,不忘旧主,远赴千里,冒死讨尸,伯绪(桓阶的字)真是忠义之人啊”!刘表命人缝合了孙坚的尸身,用上好的棺木储放,交给了桓阶。

桓阶也因此成为了荆襄名士,长期任职荆南四郡的长沙郡。但桓阶深受孙坚之恩,却对孙权很不感冒,始终不选择投奔他,这是为什么呢?其一,孙坚举荐他时,是朝廷封赏的长沙太守,如果说大汉最后一个忠臣是谁,非孙坚莫属。桓阶在孙坚死后冒死讨尸,和汉庭正统有很大关系,他非常向往国家统一。其二,孙坚作为“江东之虎”,是英雄的象征,孙策有些父亲的风范,但去世很早,孙权就没了这份英雄气。

和对孙权的不感冒相反,桓阶非常崇拜曹操,在他还很弱小的时候就崇拜。以许昌等中原地区为中心的曹操,四面皆敌,北边有雄踞青、冀、幽、并四州,带甲数十万的袁绍:东南孙策遇刺,孙权即位,内部乱作一团,无力北上;但西南荆襄富庶之地,还有个带甲十万的刘表呢。

虽说刘表军马战力一般,但毕竟人数不少于曹军,官渡之战曹操不可能同时和袁绍、刘表开战。神奇的是刘表确实也没有招惹曹操,这是怎么回事呢?官渡之战期间刘表在干什么?

崇拜曹操的桓阶,在千里外的荆南偷偷帮了他大忙,刘表后院起火了。荆襄之地大略分为两部分:其一,襄阳、江陵为中心的江北之地,人口稠密、钱粮、兵马众多,也是刘表的根基所在。其二,长沙、零陵、桂阳、武陵荆南四郡,山林密布,开发程度很低。

桓阶说服了长沙太守张羡,起兵征讨刘表,牵制了荆北的主力,为曹操官渡之战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桓阶劝说张羡:“名不正则言不顺”,曹操拥立献帝,属于汉室正统,而袁绍、刘表为割据而战,必然会遭受失败。

张羡听后信心十足,联合另外三郡的郡守,一起发兵对抗刘表。但汉代时荆南地区,和荆北相比,就是没有开化之地。张羡不敌刘表大军,兵败身死,但荆南山路崎岖,浪费了刘表大量时间,偷袭许昌也就不了了之了。

张羡兵败后,桓阶躲进了深山老林,直到8年后,曹操南征占据荆襄后,桓阶才选择出仕。一番交谈之后,曹操认可了桓阶,觉得他是名干吏。如果说起步期的势力,一两个顶尖谋士最重要,可对于占据天下大半的曹操来说,一大批能臣干吏,才是构建政权的迫切需求,桓阶无疑就是这样的人才。

比起老道持重的曹丕,最初文采飞扬的曹植,深受曹操喜爱。但桓阶最初就看好曹丕,就像在曹操弱小之时,看好曹操一样。一方面,桓阶觉得比起轻浮的曹植,稳重的曹丕更有领袖气质;另一方面,桓阶和传统士大夫一样,坚持立长子继位。

可以说桓阶就是那个时代,一个标标准准的有才华的士大夫,或许他没有孔明、周瑜、司马懿那样的经天纬地之才,但他代表了最广大的实干型士大夫群体。

许多人争议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到底是得多还是失多呢?桓阶的事迹告诉我们,得多,曹操得到了天下最广大的中立型士大夫支持。袁术、袁绍、刘表、孙权、马腾、甚至刘备,他们聚集的是一个个利益集团,其中不乏经天纬地之才,试图扭转乾坤。但像桓阶这样,最广大的中立型士大夫,是支持曹操的。小恩小惠无法拉拢他们,如果施以大恩,他们人数又太过众多,而在曹操这里,一个汉献帝的名头就是最好的报酬。

曹丕即位后,对一直默默支持他的桓阶非常感激,让他担任曹魏尚书令,总领国政。从曹丕交好的桓阶、陈群等人可以看出,渐渐趋于稳定的曹魏转变了用人策略,国力远胜蜀、吴的魏国。由极个别的精英政治,转向了大群体的干吏政治,更加符合一个统一国度的需求和气象。毕竟举国重任岂能交付一人,哪怕是经天纬地的诸葛亮、周瑜也是无法扭转乾坤的。

桓阶病重之时,曹丕非常伤心,让他改任太常,安心养病。曹丕在病床别拉着桓阶的手,流下了动情的泪水,表示自己有托孤之意。无奈桓阶病情并未好转,不久憾然离世,曹丕十分伤痛。由桓阶不难看出曹魏由局部征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了积蓄国力。凭借领土的先天优势,渐渐有了吴、蜀两国永远无法撼动的综合国力,甚至经天纬地的诸葛亮,也无法击败曹魏大群体的干吏政治。

参考资料:

《魏书》、《三国志》

本文系头条号汉史钩沉原创首发,欢迎关注,了解中国古代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