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军队中,有的长官称将军、都统,而有的为何叫提督、总兵呢?

清代总督、提督、总兵都应该有级別的。

例如:

康熙五十九年四川总督年羹尧于康熙六十年因功升川陕总督驻四川成都。

蒙应瑞于康熙五十九年因战功荐升湖南镇筸总兵因镇守经验不足待旨历练。乾隆八年调补湖北宜昌镇总兵因在总兵官内练选新授湖广镇筸总兵官驻今凤凰古城。

注:雍正七年至乾隆二十三年镇筸总兵官上奏文献为湖广镇筸而非湖南镇筸。

清代军队中,有的长官称将军、都统,而有的为何叫提督、总兵呢?

努尔哈赤创建了八旗制度,到后来已经发展成为了满八旗、蒙古八旗、汉八旗,一共24旗,但仍称为“八旗”。入主中原之后,清朝将20万的八旗军分别驻扎在各省的要地,其最高军事长官为“将军”,官阶为从一品。清朝在全国共设立了14个将军,分别驻防在盛京、吉林、黑龙江、乌里雅苏台、绥远、伊利、江宁、福州、杭州、荆州、西安、宁夏、伊犁、成都和广州。都统是满语固山额真的汉译,是八旗各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每旗设三名都统,八旗一共有24名都统。都统和将军是平级,二者都是从一品。只是在旗的归属上,将军低于都统。

清朝入主中原后将投降的汉军改编为绿营,仍然使用明朝的称谓。其最高军事长官为提督,其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官阶为从一品,和八旗军的将军、都统平级。清朝在每省设一名提督(福建有两名,福建水师提督),清朝后期有北洋水师提督。提督受总督的节制。绿营的二把手为总兵,如吴三桂曾经为山海关总兵,官阶为正二品。其下为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外委。

(关天培)

清代军队中,有的长官称将军、都统,而有的为何叫提督、总兵呢?

因为是两个军事系统的部队,所以产生两套军职体系。“将军,都统”是满洲八旗部队的军职,当然这里也包括汉军八旗和蒙古八旗,是清廷直辖的“中央军”。而“提督、总兵”是各省防军“绿营兵”的军职,属于地方守备部队,归各总督指挥 ,没有总督归属的地区由巡抚代领。

这两套军事系统的并存,清王朝是煞费苦心的,基本保证了清朝260年统治期间没有大规模的军队叛乱,一直到清末新军的出现。



“八旗兵”定位是皇帝和朝廷直接统帅的野战部队,除一部(正黄、镶黄和正白旗)拱卫京畿及皇城外,大部驻于全国若干重要城市,一是镇压可能的反叛,一是监视全部由汉人组成的各省“绿营”,防其异动。

清初剿灭完“三蕃之乱”后,选择的战略要点是福建福州、广东广州、浙江杭州、江苏江宁(南京)、湖北荆州、陕西西安等地,驻屯一定数量的八旗兵,城市里单独再建设“满城”,旗兵和家眷均驻于“城中之城”,一把手就是“将军”,比如年羹尧曾被贬为杭州将军,各驻防将军仅听从皇帝命令,总督不能调用。

而“都统”则是八旗中各旗的最高军政长官,每旗设满、汉、蒙各一名,这二十四人驻地情况则要根据本旗兵力布署情况了,一般驻防将军之下分率各旗兵丁的仅有副都统了,因为都统级别很高。

(八旗兵行头和旗帜)

绿营是因为其旗帜为绿色而得名,主要以清初的汉族降军组成,慢慢演化成各省属的地方部队,每省设“提督”一名,类似于省军区司令的职务,直接归分管本省的“总督”提调,再下面就是统率一部绿营的“总兵”。

总督管理各省军政事宜,但不能调动驻防将军,也没有隶属关系;将军直对皇帝负责,却不可以插手地方军政,互相牵制互相监视 ,形成了清朝独特的双重军事体制。

清初,驻京师附近的八旗兵大约10万人,各驻防将军的八旗总兵力约10万7000人,各省绿营兵大约80万人。

(绿营兵行头)

清代军队中,有的长官称将军、都统,而有的为何叫提督、总兵呢?

满八旗在地方驻防的省级指挥官称为将军,如福州,广州,荆州,江宁,成都将军等,省下的主要区域设都统如热河都统察哈尔都统等!汉绿营一省最高军事长官称作提督,有的省份同时还有水师提督!全国划分为若干镇(军分区)设总兵,协设副将,标设参将,以下分别是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

清代军队中,有的长官称将军、都统,而有的为何叫提督、总兵呢?

清代军事力量分为两大部分。

八旗军及绿营。

八旗军又分为上三旗,下五旗。上三旗军队属于皇帝亲兵,驻军在京畿附近。下五旗分驻各地监控地方。上三旗军队又分御前侍卫,前锋营,善扑营,骁骑营,火器营等,各营设置两黄正白都统各一。下五旗分驻各重点城市,领军者称将军,比如杭州将军,江宁将军,黑龙江将军。

绿营是汉族编制武装,实际是防御部队,各省设置提督,下有总兵、副将、参将、游击、都司等管军层,再分驻各地,称为讯。汛就是基层驻军,长官为千总把总。

太平天国后,绿营八旗都已腐化,清政权允许地方汉族官绅组织团练,湘军淮军因此逐步崛起,成为正式武装力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