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因为做不做大总统,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拥有北洋政府的控制权。

袁世凯在1916年6月6日病逝了之后,黎元洪坐上了大总统的位置,而段祺瑞则“屈居”内阁总理。

可是,黎元洪因此掌控了北洋政府吗?并没有。

段祺瑞虽然只是内阁总理,不是大总统,但是一点也不影响他主导北洋政府。

原因何在?

这就在于黎元洪手中并无一兵一卒,而段祺瑞却手握重兵,而且获得了北洋系几乎所有人的支持。

段祺瑞曾经担任过北洋六镇其中三镇的统制官,之后又担任陆军总长,他在北洋政府的威望仅次于袁世凯。

黎元洪在入京之前,是一个拥有实权的副总统兼湖北都督。

然而他被袁世凯强行调入京城之后,那就是一个没有一兵一卒的副总统,是一个空有其名的副总统。

他在派系上既不属于北洋系,又不属于革命党阵营。

这也就导致了黎元洪即便当上了总统,也得不到北洋系和革命党任何一方的支持。

他之所以能够在袁世凯病逝了之后当上大总统,说白了也是因为他是一个“非南非北”的人物而已。

如果段祺瑞不顾南方革命党的反对,执意要当大总统的话,其实大总统这个位置还真轮不到黎元洪。

只不过为了平衡南北两方,段祺瑞才选择了退一步,把“非南非北”的黎元洪推出来堵住了悠悠众口。

但是,实权仍然还是在段祺瑞手上。

1920年,段祺瑞在直皖战争中输给了曹锟和吴佩孚之后,曹、吴二人控制了北洋政府。

不过,这时候的曹锟立刻就当上了大总统吗?并没有。

1918年,冯国璋辞去了副总统之职,也因此结束了以副总统代行大总统职权的生涯。

冯国璋一走,大总统一职再度空缺,谁来当大总统?是资历足够深厚的徐世昌。

曹锟和吴佩孚控制了北洋政府之后,曹锟也并没有马上取代徐世昌成为大总统,因为时机还没到。

虽然曹锟没有当大总统,可这耽误了直系掌控北洋政府吗?并没有,北洋政府一样在曹、吴二人手中。

一直到了1922年,直系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中取胜,才逼走了徐世昌。

徐世昌走了之后,期间还历经周自齐、黎元洪、高凌霨三人,当然周、高二人是以总理之职摄行大总统之权。

一直到了1923年10月,曹锟才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

这都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当不当大总统,对于能不能控制北洋政府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除非是像曹锟这样对于大总统拥有执念的人,否则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其实并没有必要一定要当大总统。

张作霖在1924年取得了第二次直奉之役的胜利之后,也是类似的情况,只不过比曹锟吴佩孚面临的情况更加复杂。

他之所以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之后没有选择当大总统,第一个最直接的原因在于他没有马上控制京城。

张作霖在和直系开打之前,的确拉拢了冯玉祥。

可是,当时第一时间控制京城的人并不是张作霖,而是冯玉祥。

冯玉祥趁着张作霖和吴佩孚打得不可开交之际,悄然返回了京城,然后软禁了曹锟。

他既然已经在第一时间返回京城并控制了京城,张作霖再想在打败吴佩孚之后挥师入京就难了。

而且当时的冯玉祥虽然实力不如张作霖,可是也已经不可小觑了。

至少张作霖在刚和吴佩孚打完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贸然再对冯玉祥出手,而是选择休整以积蓄实力。

这也就是说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之役之后,即便有心想当大总统,在没有控制京城的情况吓也不可能实现。

而冯玉祥虽然控制了京畿地区,但是他也自知实力不如张作霖,所以也只能选择退一步。

这一步怎么退呢?

那就是冯玉祥一定不能自己当大总统,不然就会成为“天下共击之”的目标。

不仅是张作霖饶不了他,各省督抚也不会答应。

毕竟冯玉祥的资历和威望摆在那,谁会服他?

在张作霖和冯玉祥两个人都不可能出任大总统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选择相互妥协。

经过了妥协之后,张作霖和冯玉祥才选择把资历够深,但已经没有威胁的段祺瑞推出来当临时执政。

段祺瑞虽然当上了临时执政,成为了北洋政府表面上的第一把手,可实际上呢?

北洋政府实际上还是服从于冯玉祥和张作霖,当然张作霖的影响在冯玉祥之上。

张作霖对于冯玉祥一直占据京城也心有不满,于是在1925年选择和直系合作,这才打败了冯玉祥。

冯玉祥在1926年通电下野并出走之后,张作霖才算相对完整地控制北洋政府。

那么到了这个时候,张作霖能不能选择当大总统呢?

可以,但是没有必要。

因为当时的局势太过复杂,直系孙传芳盘踞在东南一带,吴佩孚盘踞在长江中游,南方也对北方虎视眈眈。

张作霖根本没有必要为了一个大总统的职衔而成为众矢之的,或者说是落人以话柄,让别人能够名正言顺地对他出手。

这就和曹操选择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选择直接称帝一个道理。

他一旦到了京城,不管当不当大总统,他都已经成为了北洋政府实际的掌控者。

他虽然没有当大总统,但也弄了一个海陆空大元帅的职衔给自己。

在张作霖之前,可没有人拥有过海陆空大元帅这个职衔,这也算是一种特殊性,也一样彰显了他在北洋政府的地位。

至于当不当大总统,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实权最重要。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直奉第二次战争期间,奉系张作霖与直系大将冯玉祥暗通款曲,冯玉祥突然反戈,发动兵变,从前线回师北京,扣押了直系首脑、当时的北京政府大总统曹锟,直系政权随之垮台。

奉系军阀张作霖

早在直系控制北京政府期间,南方孙中山、皖系段祺瑞与奉系张作霖就结成了“段、孙、张三角反直同盟”,共同对付直系军阀。直系垮台后,由于张作霖、冯玉祥威望和资历都不足以控制北京政府,所以他们共同商定推举北洋元老段祺瑞出任北京政府首脑,收拾战后残局。冯玉祥、张作霖、卢永祥等人先后通电拥戴段祺瑞,1924年11月10日,段祺瑞在天津私宅与张作霖、冯玉祥举行会议,划分了张作霖和冯玉祥的势力范围,确定津浦路为奉军发展方向,京汉路为冯玉祥国民军发展方向。会议还决定:1、对东南不用兵;2、允许吴佩孚下野,不通缉他;3、召集全国善后会议,讨论组织政府等善后问题。

段祺瑞执政府旧址

11月15日,张作霖、卢永祥、冯玉祥、胡景翼和孙岳五人联名拥戴段祺瑞为中华民国临时总执政,执行政府职权;22日,段祺瑞进入北京,24日在陆军部宣誓就职;25日,段祺瑞任命政府各部总长,临时执政府正式成立。

北洋元老段祺瑞

段祺瑞当时无一兵一卒,他的这个临时执政职务事实上是总统兼总理,名义上权力非常大,但实际上政府实权却操纵在张作霖和冯玉祥手中,这种局面为日后的乱局埋下了伏笔。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北洋时期的军阀很有意思,皖、直、奉三家你方唱罢我登场,南方还有虎视眈眈的革命军。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皖、直、奉三家没有一个有绝对的实力压制其他军阀,而但凡哪一系控制了北洋政府,立刻就会遭受其他军阀的联合攻击。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们分崩离析,先是段祺瑞和冯国璋的直皖“府院之争”,加上南方革命军虎视眈眈,最后三方各退一步,找了个吉祥物黎元洪来当总统。

此时的张作霖还在发育阶段,自然没实力染指中原。

这个时期虽然是黎元洪担任总统,但北洋政府实际上是控制在段祺瑞这个皖系军阀的手中,所以段祺瑞是这个时期的出头鸟。

所以冯国璋死后,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阀就剑指段祺瑞。

这个时期的张作霖已经发育得差不多了,可以出来打团了,然后他看了看形势,最终和曹锟、吴佩孚走到了一起,最终段祺瑞被直奉联军逼迫下台。

张作霖的手第一次伸到了关内,借着这次联直,他的声望也渐渐大了起来。

这一时期控制北洋政府的是直系的曹锟和吴佩孚。

张作霖在直皖战争中也是出了力的,怎么可能愿意让直系吃香喝辣自己只能喝汤,于是直奉战争就打响了。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准备不足,加之吴佩孚确实能打,张作霖大败,最终在西方列强的调解下,双方罢兵。

但这之后,张作霖就开始夜以继日、发愤图强,积极扩军备战。

4年后,奉系实力大增,孙中山联系上了张作霖,第二次直奉战争开打。

而第二次直奉战争也是闹了个虎头蛇尾,以冯玉祥发动政变而草草收场。

张作霖为了确保战争顺利去找冯玉祥是说得过去的,但大概率双方谈得并不愉快,于是就有了直奉打得正酣之时,被冯玉祥摘了果子。

这个时候局势就变得有些微妙了,张作霖想染指中原,而京城在冯玉祥的控制之中,革命军也同样不能小觑。

最终三方再次各退一步,把段祺瑞又给推了出来。

但在直奉战争中出力最多的张作霖自然是最憋屈的那个,于是联系了山西的阎锡山,又让张宗昌去山东,把冯玉祥给围了个结结实实。

冯玉祥一看情况不对,于是投靠了革命军。

张作霖终于真正掌握了北洋政府的大权。

这一时期可以说是张作霖的人生巅峰风,手最远都已经伸到了上海。

但这又能如何,因为按照北洋各路军阀的尿性,这个时候张作霖应该成为众矢之的了。

眼见张作霖做大,各路军阀纷纷倒戈革命。

因此实力得到壮大的革命军于1926年7月9日在广州誓师,北伐战争正式打响。

只是让张作霖都没想到的是,老蒋在革命军一路势如破竹,扫平吴佩孚和孙传芳后也悍然发动了政变,窃取了革命果实。

只是老蒋政变后并没有善罢甘休,依旧继续北伐,张作霖见革命军势大,无奈坐着火车打算回到关外,伺机东山再起。

只是这次日本人对张作霖的忍耐已经达到了极限。

1928年6月4日5时23分,当张作霖的专列行驶到皇姑屯时突然发生了爆炸。

张作霖重伤,不久后不治身亡。

少帅接班后不久就宣布了“东北易帜”,至此北洋军阀时代结束。

可以看出来,自袁世凯死后,其实没有一个军阀能真正压制住其他军阀形成长期对北洋政府的控制。

一旦谁站到了历史的舞台中央,必然会遭受群起攻之,段祺瑞如此,曹锟如此,冯玉祥如此,张作霖也是如此。

甚至就连老蒋当权后都和阎锡山、李宗仁、冯玉祥大战于中原,甚至一度被这些军阀逼迫下野。

所以不是张作霖不想当总统,而是他不敢。

不止是张作霖,不管这些军阀哪一方上台,都是选择一个没有利益冲突的人出来做吉祥物,绝对不敢把自己置于风暴的中心。

至于张作霖贿赂冯玉祥授意他推翻曹锟,这事就更离谱了。

就像上面说过的,张作霖在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肯定赵国冯玉祥,但冯玉祥当时已经有一定实力了,虽然不如张作霖,但他也根本没必要给张作霖脸,听张作霖的。

所以冯玉祥发动政变应该是他自己的主意,冯玉祥也是有着争霸中原心思的。

而且若是张作霖授意冯玉祥的,他干嘛还在后来联合革命军、阎锡山等人逼冯玉祥下野呢?

段祺瑞成为傀儡张作霖能接受,但牵线的人是冯玉祥张作霖是无法接受的。

只是饶是如此,张作霖的奉系在此后依旧成为了一众军阀的眼中钉。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因为第二次直奉大战中,张作霖用五十万银元收买冯玉祥临阵倒戈,反了吴佩孚,抓了曹锟。并不是张作霖不想做第一把手,只是当时形势不允许!因为当袁世凯一死,皖系段祺瑞当了最高领导权,张作霖联合孙中山和曹锟一起推翻了段祺瑞。后来张作霖又与曹锟吴佩孚大打出手,发动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张作霖战败。过了两年张作霖卷土重来,他深知自己不可能在正面战场上打败吴佩孚,就用钱收买冯玉祥,让他倒戈,反了直系,导致吴佩孚战败,带着2000人逃往南方。冯玉祥就占领了京津冀,陕西,河南,甘肃,青海大片地区,收复了很多直系的部队。当时张作霖刚进关内,没有根基,没有百姓支持,很多部队和粮草都在进关的路上,实力还没有到当大总统的时候,不说冯玉祥,就是很多地方实力派都不会服张作霖的如孙传芳,孙中山,都不服他,所以他推出段祺瑞做临时执政,好做自己的傀儡,谐天子以令诸侯,为奉系谋福利,好为奉系做大做强争取时间,和三国曹操是一个套路,既可以做大做强又不会成为众矢之的!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大概是文化有所欠缺吧。

张作霖以五十万银元贿赂冯玉祥推翻曹锟统治,为什么请段祺瑞做临时执政,不自己做大总统?

张作霖虽然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击败了曹锟、吴佩孚,但是想做总统也是有困难的。

首先就是冯玉祥不会同意。毕竟在推翻直系统治的过程中,冯玉祥功劳是最大的。要不是他在背后捅刀子,张作霖想彻底击败吴佩孚,还是有些困难的。吴佩孚可是北洋最能打仗的大帅。

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后,控制了北京周边。之后他又迅速招兵买马,麾下已经有了二三十万人,可以跟张作霖抗衡。

冯玉祥背叛直系,当然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跟张作霖合作只是迫于形势。其实冯玉祥是更希望请孙中山来当总统的。

若张作霖直接来北京做了总统,冯玉祥能同意吗?依靠武力,张作霖想灭掉冯玉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曹锟、吴佩孚倒台后,直系失去了北方地盘。但当时长江流域,如湖北、湖南、江西、浙江等地,大部分还处于直系控制之下。实力依然是不容小觑的。

南方的直系大将,如齐夑元、孙传芳等,是不会拥护张作霖这个对头的(更不会拥护冯玉祥这个叛徒)。

而段祺瑞呢,他是皖系大佬,已经下台4年了。他已经没有什么实力了,对各方都没有威胁。而且段祺瑞很有威望,北洋各方对他还是很服气的。他当国家元首,各方都能接受。

总结一下,就是第二次直奉战争之后,张作霖、冯玉祥、直系残部三方都还很有实力,达到了均衡状态。三方之中的任何一方人物当了总统,其它两方都不会同意。最后三方妥协,请了一个中立方的段祺瑞出来,当了临时执政(段祺瑞实际上是个傀儡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