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晋绥军虽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但是又有其一定的独立性,除部队番号由国民政府军政部统一核定外,其它一切军制、武器和军装完全由晋绥军自行决定和承担,国民政府也不给任何拨款和军火,毕竟这是阎锡山自己的队伍,只是名义上的全国国防力量。
阎锡山是在北伐战争时宣布晋绥军全体加入国民革命军的,这个时候无论是北伐军和其它各地区军阀队伍,基本都以灰蓝色军装为主,甚至包括北洋军阀的队伍也以灰蓝为主,各方仅以帽徽和旗帜相区别,国民革命军是青天白日徽,北洋军阀是五色徽。
蒋介石夺取宁沪杭一线后,成立南京国民政府,有条件为所属的中央军统一更换军装,从1929年开始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1936年,中央军基本完成了黄绿色军装的更换。
但是各地方武装 ,要么是没有这个财力,要么如阎老西一般舍不得掏出大把银子更换军装,所以仍然沿用了灰蓝色制服,但是因为作战时需戴钢盔,把大盖帽换成了软帽而已,就像楚云飞这样。
一般来说,士兵是粗布浅蓝,尉官精布深蓝,将校级军官为昵料,而我们的八路军虽然也是革命革命军序列,更没有条件,所以官兵一体灰蓝色粗布军装。晋绥军应该可以配备的,可是我怎么看楚云飞上校不像是呢料军装呢。
《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看过电视剧《亮剑》都知道,抗战初期,楚云飞隶属于晋绥军358团,级别为上校团长。
《亮剑》很多内容都是有显示原型的,比如说不同部队军服颜色。晋绥军军名义上的最高统帅是蒋介石,但其实是阎锡山旗下的私人武装,中央军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
用当时的话来说,中央军是亲娘养的,晋绥军是后妈生的。不是同一个妈,军服颜色不一样十分正常。晋绥军作为阎锡山的部队,最开始军装都是由晋绥军自己生产装配,军服的颜色自然也是阎锡山自己决定。
而且当时晋绥军占据山西,物资丰富,颇有一点自给自足的意思。因此除了军服是有晋绥军自行决定外,其余的武器物资等都是晋绥军自己承担,只有部队的番号是由中央政府统一编订。
《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楚云飞的358团隶属于晋绥军,是一个杂牌军。当时除了蒋介石手下的嫡系是中央军身份以外,不是中央军身份的地方杂牌军主要有晋绥军、滇军、桂军等等,主要都是称霸一方的地方军阀。由于吃不到皇粮,军费没有保障,同时为了区别和中央军的不同,这些杂牌军的军装都和中央军不同,比如晋绥军是淡蓝色的军装,滇军是白灰色的军装,咱们的土八路则是灰色的军装。晋绥军是上世纪二十年代的一支举足轻重的地方军阀,其领军人物就是阎锡山。其前身是清末山西的新军,隶属于陆军第43混成旅,下辖2个标和骑兵营、炮兵营各1个,以及工兵队、辎重队各1个。阎锡山是其中第86标的标统。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在新军的基础上组建了晋绥军(含1个师2个旅4个团),各级军事主管均由阎锡山亲信担任。晋绥军区别于其他地方武装最大的不同是,阎锡山一方面大力扶植亲信和年轻军官,同时在太原大力新建兵工厂,所以军官思想统一,部队装备精良,至1927年已有8个军17个师13万人。中原大战期间阎锡山与冯玉祥的联军被蒋介石中央军打败,但晋绥军建制不乱、撤退有序。“七七事变”后,阎锡山被任命为第二战区司令,随即组织晋绥军等所辖部队,面对日军的进攻毫不畏惧,展开了为期三个多月的晋北保卫战。十万多人的晋绥军最终顽强抵抗三个多月,最终只剩下两万余人,但也同样给予日军较大的杀伤和迟滞。
《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因为楚云飞的部队并非黄埔嫡系,不是蒋介石直系的中央军,而是阎锡山手下的所谓“杂牌军”。虽然他们在国民革命军的战斗序列之中,但是无论是服装也好武器也罢,都是要阎锡山自己掏腰包的。
在民国初年,因为军阀割据派系林立,全国军队的军服各式各样没个统一标准。因为中国近代的军服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大,所以乍一看都是大同小异,和日本的尤其接近。仔细辨别的话,军服的颜色、细节和材料都是派系自行规定,极不统一。
到了后来因为兵种越分越细,军服的种类也在增加,这样看来国民党内部各系的军服简直是一团乱。总体来说,老蒋的中央军是明显优于各系部队的。像冯玉祥的西北军或者是条件比较艰苦的川军,军装看起来就没有这么高端了。
阎锡山的部队都是自己养着的,即便挂着国民党番号,但是没有阎锡山的指示,蒋介石也不能直接调动。因为晋绥军实际意义上的独立,所以服装颜色不一样也是很正常的。
值得一提的是楚云飞那身非常帅气的翻领军装,也就是被电视剧粉丝们热捧的美式军服。就是在亮剑之中,也有很多人称赞这个翻领代表的是民主的含义之类的。帅气归帅气,其实在解放战争之中,国军是没有这样的装扮的。
在抗战后期,国军确实有美式的轻武器装备,但是美式军装并没有照搬过来。从今天留存的很多照片上来看,许多当年的将领身上,还穿着仿德山地师式样的中式军装。
还有就是国军女兵的照片,在电视剧之中也被强行进行了“时尚改良”,在当时国军的女兵都是随着男兵穿着的,当然这种浓妆艳抹的还是算了吧,真当军队的军纪不存在呢。
30年代之后,国民党军队几次颁布相关条例,对统一国民党内部的服装还是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是杂牌军的服装依旧游离在外,杂乱不一。中央的物资要有限供给中央军,虽然对于军服的材质用料和颜色有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但是在那种年代大费周章做到全国军队的统一非常困难。楚云飞所在的晋绥军已经算条件比较好的了,除了颜色不一样之外,其他的也按照中央军的规格。而同样比较有钱的桂军则是完全按照中央军的模板来制造的。
《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当时的印染技术和纺织工艺以及成衣技术远不如现在!
《亮剑》中楚云飞358团的军装为什么和其它国军军装的颜色不一样?
不请自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想先往前追溯一下历史,这样也能方便大家理解。
当年清政府在被列强摁在地上蹂躏了好几波之后,痛定思痛。建立了两支新军,全部的西式教学,西式装备。我们姑且称之为南北两军吧。北军就是大家所熟悉的袁世凯北洋军,南军则是由张之洞创立的。总体上北军实力是要强于南军的。
孙中山先生领导辛亥革命,起家的底子实际上就是南军,在革命前期,势如破竹。各地都是望风而降,虽然迅速,但是也留下了问题。发展速度太快,基层官员缺口严重,很多地方官员其实还是清政府的官员,只是改换了门庭而已。
而前期能如此成功的一个原因是,袁世凯受清政府排挤赋闲在家。而他一手建立起来的北洋军只听他的指挥,按兵不动。清政府花了极大的代价才请动了袁世凯出兵。由于北洋军本就强于南军,所以北洋军出动之后,南军的进攻势头受挫。并且越来越糟。鉴于此,孙中山先生主动联络袁世凯,称:只要袁世凯能让清帝退位,愿意禅让大总统之位。于是就有了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然后窃取革命果实。袁世凯及其继任者当政的政府,称为北洋政府。
袁世凯死后,其手下纷纷自立门户,相互吞并。即北洋军阀混战。后来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了黄埔军校,蒋介石任校长,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了北伐军,进行北伐。北伐对象就是这些北洋军阀,蒋介石正是靠黄埔军校起家,他的嫡系部队就称之为中央军,直接受蒋介石指挥。在这个时期,除了国共两党合作破裂,共产党成立工农红军,和国民党进行战斗,围剿与反围剿之外。
之前的北洋军阀其实并没有被肃清,很多地方实际上并未统一,他们的实际统治者有的是北洋军阀,有的是地方势力。蒋介石前期通过战争收复领土。后来所有反蒋势力联合在一起,与蒋介石进行了中原大战。当时双方最高指挥分别是蒋介石和阎锡山。双方势均力敌,打破双方均势,是张学良和他的东北军(张作霖是清军巡防营出身,后来投靠袁世凯接受北洋政府收编,再后来自立门户,称奉系)
张学良支持蒋介石,使得蒋介石赢得了中原大战,这些反蒋势力都接受了蒋介石的收编。名义上听从国民政府,实际上他们依然还是实权人物,军权也从没有交出过。这些实权大佬手上的部队,就是地方军。而晋绥军则是属于阎锡山的私人部队。
实际上,没有这些实权大佬的命令,蒋介石是指挥不动他们的军队的。相应的,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也不会给予这些地方军太多的补助,像武器弹药,粮食被服什么的,都是要地方军自己筹措的。因此,当时的军服种类很多,穿不同军装的军队,也代表着不同的派别。
而楚云飞作为黄埔第五期的毕业生,按理说应该是蒋介石的嫡系将领,而被安排到阎锡山的晋绥军中,我个人是将其理解为国民党中央和这些地方实权大佬之间的扯皮分换拉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