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说德国没有给隆美尔强力支持的全是扯淡,轴心国能够在北非投入的力量不取决于他们能够抽调多少兵力投入北非,而在于他们能够在北非支持多少部队作战!

要知道,北非作战,对轴心国来说,每一滴汽油,每一发子弹,甚至每一块面包,都要从意大利装船运到北非,而前线甚至连饮水都需要用汽车从后方水源地运输,由于利比亚战区完全没有铁路,可以说整个北非战局补给完全系于港口和卡车车轮之上,然而轴心国在北非的港口,仅有的黎波里一处可以说比较安全而且吞吐能力还凑合(可同时提供3-4条货轮卸载,月吞吐数万吨),其他港口来说,班加西还算凑合能用但是危险系数已经很高,卸载效率很低,只能说将就作为辅助,而再往东到托布鲁克的港口,除了极少数小型沿岸船只偶尔偷运之外,几乎就是死地,运输船去一条死一条,而从的黎波里到阿拉曼的海岸公路有两千几百公里里程,跟北京到广州的距离相差仿佛,这意味着要支持前线作战需要海量的卡车进行物资转运。

实际上,有数据显示,整个北非战局轴心国被盟军击毁和俘获的(destroyed & captrued)卡车就超过7万台,这个数据很可能还没有包括哪些因为路况和气候以及使用过度而报废的车辆,而1941年东线四个装甲集群加起来也不过1.4万台卡车,即使这样隆美尔还是高喊补给不足要求增加卡车——都这样了如果还要更强力支援北非,东线干脆别要了,直接让苏军一路杀进柏林好了。

所以说,轴心国并不是没有强力支援北非,实际上相对其战略地位,轴心国在北非投入的资源已经非常过分,已经从实质上影响到了东线作战——我不知道题主还打算怎么支援北非,彻底放弃东线吗?

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谢谢邀请!我是“新兵卫”,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

二战中,很多人认为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援去夺取北非。但实际上,这个问题绝不是简简单单的没有强力支援,可以分为战略上的失误和战术上的失误。

从战略上讲,北非并不在德国人的势力范围内,这是意大利人的势力范围,这块区域属于墨索尼里为实现把地中海变成意大利内海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意大利人战斗力太渣,前期打了英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等英国人回过神来,把意大利人打的鸡飞狗跳的,两个月推进了800公里,意大利人险些被赶出北非。40年底,德国人应意大利人的请求前去帮忙,去帮忙,而不是去打北非,所以隆美尔只带了一个装甲师和一个步兵师,由于后勤方面由意大利和德国联合负责,带太多部队,意大利人会不高兴,后勤也会跟不上。

而且从另一个方面讲,北非中东虽然有石油,但大规模的开发那时候并未进行,而罗马尼亚、高加索的油田却早已经成规模,与其在北非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干点正事。1941年德国人发动了著名的“巴巴罗萨”行动,而早先3月的时候,隆美尔在没有等到部队来齐的情况下,就已经发动了进攻,德意联军势如破竹,也让德国认为北非有一个装甲师足以,至此,德国人准备投入2个装甲师的计划被搁置了。

如果说战略上的失误是没有办法避免的,那么战术上的失误,就显得很人为。

北非战场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特点,那就是一旦对方战线拉长,那么另外一方就会发动反击,直到自己的战线拉长,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美国人的介入,而且德国人并没有建立起有效的运输体系,特别是马耳他岛始终无法攻占,德军密码泄露,掩护运输船队的德国空军被抽调,导致隆美尔的北非军团始终无法得到有效补给,最终崩盘。

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那个时候中东根本就没石油,还没发现!本来计划是用两个师帮意大利人守守的,谁知被隆美尔打破了,节节胜利让希特勒冲昏了头脑,人员物资不断投入,意大利的海军、空军又无法争夺到制海权和制空权,一路被吊打。如果按原计划,二十万训练有素的德军投入东线,鹿死谁手还不一定!

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经济的延续。所以归根结底战争是为经济服务的。没有强大的空军和海军,怎么打赢北非战争?即使依靠隆美尔的天才指挥能暂时取胜,能顺利开采石油吗?即使你陆上无敌,石油顺利开采并顺利装船了,你能运到纳粹需要的地方吗?隆美尔是军事指挥的天才,但他仅此而已。他不懂纳粹需要什么,北非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纳粹需要石油,但他还需要安全的石油通道。所以纳粹需要的是苏联的石油。其实二战的实质就是一群屌丝试图逆袭高富帅而失败的过程。

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最直截了当的回答就是二战时期除伊朗外的中东地区还没有发现大量石油。海湾和中东地区成为世界主要石油产地是二战结束后50 60年代的事。所以这个问题的提问前提就是错的,看历史问题要有历史眼光。

为什么二战中德国没有给予隆美尔强力支持去夺取北非,中东来获取石油?

二战德国元首希特勒对北非战场确实不够重视,这时候的德国将眼光全部放在了苏联,而北非只是意大利墨索里尼节节败退,向希特勒求援。于是希特勒派出自己得力干将隆美尔去北非支援,派去非洲的军团并非太多,最多的时候德军好像有8万人左右,再加上意大利军队大约有20万人吧!最多的时候有30万人左右。

从装备上就可以看出希特勒对北非战场是不够重视的,比如德军装备的坦克大多装备的为德国Ⅰ 号、Ⅱ号、Ⅲ号坦克,少量装备Ⅳ号坦克,意大利军队装备更差,大多为轻型坦克,战斗后期装备了少量的虎式坦克,虽然虎式坦克非常威猛,但是已无法流转败局。而且投入到非洲的空军也是非常少,隆美尔作战空军的支援很少,如果有更多的飞机支援将极大缓解战场困难的局面。

另一个表现德国不够重视的地方在隆美尔第一次因病回德国修养的时候,德国的司令部的军官们确实对形式相当的乐观,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北非的失利将造成多大的影响,当然还有隆美尔是一个侧头侧尾的反意大利人士,他总认为意大利军队就是没有战斗力的代名词,在战场上多次表现出对意大利军人的不满,这确实很不利于作战的协作团结。

而相反英国则非常重视北非战场,因为控制了埃及就控制了苏伊士运河,就相当于掐住了英国的脖子,已运河为界英国被斩为两段,极大的限制了英国英国资源的汇集,因此从二战开始英国就极为重视北非战场,地面兵力和空军支援都是德军的2~3倍,为最终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然后评价一下隆美尔,不可否认隆美尔是个天才型元帅,将装甲车机动性发挥到了极致,在《隆美尔传》中对隆美尔有一个比较中肯的评价:隆美尔是个战术天才,意志坚强,他在作战中认真的考虑当前局势,洞察发生的一切,善于随机应变和施展计谋,他在进攻中非常强调攻击速度。但是隆美尔却不是一个战略家,几乎从不以战略的角度考虑战争,经常忽视整个战略全局。最典型的例子北非战场,隆美尔为了赢得战场上的胜利,把希特勒的指示完全抛在一边不顾,指挥自己的装甲军团一直推进到阿拉曼。终因战线过长和后勤补给陷入困境导致了在阿拉曼的战败。在从阿拉曼后撤时,隆美尔又过分强调保存兵力,不顾希特勒要他坚守现有阵地的命令,从埃及边境退到利比亚,接着又退到突尼斯。他甚至还向希特勒建议放弃非洲。他的这些做法完全脱离了希特勒的战略意图。这不能不说是一名高级指挥员所犯的重大错误。在英法联军诺曼底登录成功后,又向希特勒建议放弃西线战场,与英法谈判议和,集中兵力对付苏联战场,最终因为其手下高级将领参与刺杀希特捏行动,而失去了希特勒信任,难逃杀身之祸。

因此北非战场虽然通过隆美尔的神奇指挥一度占有绝对优势,却也因为隆美尔的个人战略眼光不足造成彻底崩溃,当然最终隆美尔一度有力挽狂澜的机会,却因为墨索里尼的胡乱干预造成大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