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琅琊榜》里都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有反攻?

琅琊榜

其实大梁也是有扩张的,哪个国家强盛的时候又不扩张呢?只是大渝(应该是北方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扩张性更强。比如滑族(当时应当为滑国),不就是被大梁赤焰军灭国了吗?再如大梁属国夜秦,从第一部结尾夜秦反叛看,这个属国也是不情不愿,应该是被大梁强力压服的。只是大梁内讧,赤焰被灭,国力(武力)有所减退,才使夜秦没有成为第二个滑族。不过在第二部里,我们还是看到,瘟疫之后,夜秦也被大梁吞并(此时大梁在新梁帝治理下,国力恢复,并拥有了堪比赤焰的长林军)。在第一部里,大梁虽然国力减退,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大渝在梅岭损失20万皇属军主力,日子也不好过(从名字来看,“皇属军”应该是大渝皇帝直属部队的意思,北方游牧民族特点,是由诸多部族构成,各部族首领往往自成势力,皇族如果势力衰退,反而是大威胁),也需要十余年恢复,双方“势均力敌”,再加上北燕,梁渝燕形成一种力量平衡。我甚至觉得,梅岭之战后,即使没了赤焰军,梁可能还是强于渝的。只是梁一方面忙于内讧,一方面与大渝比,更多了东海、南楚牵制,另外,梁对北方草原(大渝应在西北和正北,燕则偏东北)也兴趣不大,相对而言,南方对北方更有吸引力。从国力上看,梁的实力一直是诸国最强的,琅琊榜里提及大渝侵犯大梁共六次,第一次就是言侯出使,当时老梁帝还没有在位,即便如此,大渝还需要北燕等多国共同出兵,当时梁的政治应该是并不清明,否则,以言、林心性,若非对朝局极度失望,应该不会仅仅因为与老梁帝的友情就助其起兵“谋逆”,就是在这种情势下,当反梁同盟出现裂痕,大梁仍可将其各个击破,可见梁的实力。第二次就是梅岭之战,此时大渝应该是最为强盛,因此敢单独出兵,另外,赤焰军被裁撤至七万,应该也是大渝犯境的原因之一。第三次,就是赤焰冤案平反后,此时,大渝应当是得到了大梁“宫廷政变”的消息,认为此时梁政局不稳,同时也顾忌靖王主政后梁国力恢复(萧景琰虽不得势,但长年在外统兵,与大渝应该是虽无大仗,小仗还是有的,对其能力,大渝作为敌人肯定了解),想打个“时间差”。而大渝还需要联络除南楚外各方势力共同起兵,也可见当年梅岭一战对其影响之大。第四、五次,萧平章甘州受伤和后来战死,应该是规模都不太大,只能算较大的边境冲突,并且显然是有濮阳缨内应。第五次,就是平旌大捷那一次,新主登基,主少国疑,加上大渝忌惮的长林王年迈,世子亡故,显然是出兵良机,并且大渝并没有大举灭梁的部暑,只是皇属军新任主帅覃凌硕试图占领大梁部分边境州县,借以立威,在大渝内部政争中占据优势。

为什么《琅琊榜》里都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有反攻?

自从琅琊榜于2015年上映到如今,网友们对琅琊榜的争论和探讨一直不绝,琅琊榜的确是难得的精品!现在,我们来探讨探讨为何在琅琊榜中,一直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看到大梁的反攻,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地图!当时大梁的北方有北燕,北狄,夜秦,西北方有大渝,南方有南楚,从整体态势看,大梁是处于被包围的状态的!从版图来看,大梁一国的国土面积几乎相当于其余国家的总和!从富裕程度看,自古以来,天下最富裕的地方就在南方,而大梁的国土面积已经把几乎整个南方囊括!所以,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人口,还是经济,大梁都是诸国之最,可以想象,大梁必定也是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其实,大梁其实和战国时期的秦国很像,都是实力最强的国家!正所谓唇亡齿寒,如若大梁去攻打这几个国家中的任意一个,其他国家都会感受到威慑,所以必定会出兵围魏救赵,缓解大梁的攻势!而由于大梁的兵线纵横过深,必然来不及驰援,得不偿失!

反之,如若大渝或者其他国家攻打大梁,剩余国家必然会争先效仿,这样不止可以逼迫大梁付出某些代价来止战,以此来获得利益,甚至可以因此来消耗大梁的国力,正所谓一举多得!

当然,这毕竟只是一部电视剧,而且主讲宫斗和权谋,主题必然不会是战乱纷争!从国家大势来说,琅琊榜所呈现的家国情义,爱恨情仇其实只是微小的一隅,但是,既然是电视剧,必然要获得各种年龄层面和男女的青睐!作者的笔锋着重来描写引人入胜的家国情怀,宫廷诡诈完全是为受众来服务!所以,电视剧中刻意淡化了战乱纷争,反而着重笔墨去刻画更亲民的兄弟情义,爱恨纠结就很正常了。事实证明,琅琊榜很成功!毕竟,作品什么时候都是给人看的,只要让更多的受众喜欢,其实也不失为成功!

至于,回到我们最初的问题,为何大梁始终被别国攻打,而不去攻打别国!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琅琊榜2正在上映,喜欢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当然,因为世上在无梅长苏!我还没看琅琊榜2呢,不过听说还可以!

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

为什么《琅琊榜》里都是大渝攻打大梁,很少有反攻?

首先,琅琊榜是架空的历史,虽然它有很多情节和人物和真实历史扯上了关系,但并不能从史实分析大渝攻打大梁的原因,我认为还是剧情需要。敌国重兵来犯,才能制造危机感,解决危机就成了剧情发展和人物行为的基础。仅此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