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我听看守所朋友讲过,后来自己也亲身经历的。女性比大多数男性镇定。女死刑犯很多是情感纠纷,走到最后这一步几乎心如死灰。当时为了震慑作用,还搞公审大会那一套,我现在还记得一对通奸杀人的,女的在审批会上见到那男的的表情,疼惜,思念都写在脸上。而那男的一听到死刑当场大小便失禁了。出于人道,死刑犯的最后一个愿望大多会满足,男的很多要吃的,一斤肉包子,一个肘子,一瓶啤酒一类的。女的是要洗发水,沐浴露的比较多,当时给她们买蜂花的袋装洗发水,洗完了干干净净香喷喷的上路。第一次看行刑,深刻的感觉就是一腔热血不是流出去,是喷出去的,人一瞬间可以喷出去那么多血呀。被执行的犯人大多很配合,一枪了结痛苦最小,拼命挣扎打到耳朵脖子一类补枪犯人也是惨叫不止。我自己并没有心理障碍,可能因为我参与起诉,了解案情,知道受害者的悲惨无辜,受害者没有机会见证这一刻,我代替他们来亲证这个犯人死了,有法医签字,封了卷,盖上火漆封,受害人可以安心了。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死刑犯在执行前,都会与亲属会面,执行的当天会宣读死刑执行命令。
死刑执行命令下达后,七日内应完成执行。但通常都是执行当天向犯人宣读,这样可避免犯人出现过激反应,也便于管理。
在面对死亡时,犯人与普通人一样都有恐惧心理,所以死刑命令多在执行当天宣读。在执行前,看守所会安排一顿好饭菜。
之后会洗澡换上新衣服,在法官验明正身执行完毕后,犯人的遗体都会被送去殡仪馆火化,最后再通知家属领取骨灰。
这里的验明正身只要是对犯人身份的核验,同时法官会询问犯人是否有遗言,及财产如何处理等,这是执行时的必要环节。
死刑犯在作案时,视生命如草芥,但在自己面对死亡时,很多死刑犯都会极度恐惧,面色苍白,全身抖动,甚至会尿裤子。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都是什么状态?
对死刑犯来说,等待确实是一种煎熬,他们在行刑前会表现出极度的紧张与恐惧。这段紧张恐惧期主要出现在在判决之后。
虽然死刑犯都清楚自己的结局,但能淡定的面对死亡的没有几个。下面举一个女死刑犯的实例,看看她行刑前的状态表现。
女死刑犯艾某曾因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在执行的当天,艾某与往常一样,早上六点起床,先是整理完内务,后自由活动。
这时的艾某已经释然,她最痛苦的时期是在宣判后的那段日子。同监舍的犯人知道艾某死期将至,都为她送来好吃的东西。
艾某当时最放不下的是孩子,这是她唯一的牵挂。早上十点半左右,艾某家人及亲属前来会见,女儿与80岁老母没有同来。
这两人一直被瞒着,在得知女儿考试得了第一后,艾某显得很欣慰。会面结束后就是行刑时刻,狱友送上最后一碗鸡蛋面。
这是艾某的最后一餐,她的反应一直都很镇静,直到行刑结束。
死刑犯在最后日子心理起伏都很大,从一审被判死刑到执行前,这段时间跨度大多在一年左右,死刑犯的恐惧也最为严重。
在宣判后的一周里,死刑犯很难正常作息,经常会哭闹不止。在面对生死大关时,很多死刑犯会抗拒逃避,甚至情绪崩溃。
在一年的期间,死刑犯大多会经历哭闹、崩溃、平复、忏悔、释然等情绪阶段。这些情绪都会周期性出现,直到最后面对。
很多死刑犯都知道,生命即将进入倒计时,在经历哭闹及情绪崩溃后,都会慢慢开始忏悔反省,直到想明白才能变得释然。
自宣判日起,死刑犯都会被安排吃病号饭,通常是鸡蛋和面条,有时也有肉菜,这时没有打扰他,自己设法过这个心理关。
在死刑复核通知当晚,死刑犯通常都很放松,互相道别。对死刑犯的看守很严格,防止他们因情绪崩溃而发生一些意外。
在终审宣判后的两天内,多数死刑犯会坐着仰头空想,有的还会小声哭泣。在等待执行之前,看守所会近距离监管死刑犯。
很多死刑犯到这时,抵触和恐惧已经慢慢消失,不少都在忏悔反省。等到他们想通了之后,最后的执行可能就是一种解脱。
有人会敞开心扉与人交谈,有人则会口授遗书,由轻罪在押人员代写。不少人的遗书能断断续续的写几个月,甚至是一年。
当最刑执行复核通知抵达后,死刑犯会进行签收。这时不少人情绪会再次发生变化,大多会沉默一个下午,晚上恢复正常。
同监室的人会提醒死刑犯将事情安排好,除了留给家属的遗物外,其余物品都会分给他人,这时往往是犯人最放松的时刻。
在执行命令到达的当日,便是死刑犯生命终结之日。
总的来说,犯人在执行前的情绪大多是平静的,在之前的一段等待期中,他们已经经历过了各种情绪起伏。
即便如此,很多人在临刑前还是难以坦然面对。但遗憾的是,世上没有后悔药,人生不能重来,犯罪了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普通人来说,莫要以身试法,否则会后悔莫及。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所有问答,瞎吹者众!什么吓哭了,什么吓尿了,又什么监狱了,又什么拿刘汉吓哭比例子,统统都瞎扯。
首先能执行死刑的人肯定没资格进监狱,能进监狱的死缓是一个红线!只有死缓一下的所有犯罪才有资格进监狱,因为进监狱服刑就意味着有刑满释放的一天,执行死刑的人进监狱干嘛。执行死刑的罪犯会一直在看守所,直到最终执行死刑。看守所和监狱是两个概念,看守所关押的都是没判刑的,以及少量拘役或宣判后刑期只剩三个月就要释放的人。
其次别拿刘汉哭了什么的说事,说那是吓的,刘汉那是在法庭上想取得生机的伎俩。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的死刑面对执行都不会哭!也不会所谓的吓的尿裤子! 因为本质上从逮捕到最终宣判要经历的时间太久,一般死刑最起码在看守所呆两年,这期间会经历开庭,上诉,再开庭,维持宣判,然后执行死刑是需要最高院最后拍板的! 在旷日持久的关押时间里,加上能判执行死刑的人要么就是杀人,要么就贩毒,他们心里早都给自己把刑判了!对于底线他们早清清楚楚,执行死刑对他们来讲本质就是预料之中的一个事情!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这要具体看是行刑前的多少个小时,剩余在世时间的长短,决定了死刑犯内心的情绪活动。
但我查阅了不少资料,发现关于死刑的行刑时间,因地方而异,并非每个地区都会把具体的“上路”时间告诉囚犯。
有的地方是提前3天通知,留够足够的时间去帮死刑犯完成一些遗愿;而有的则是24小时前告知,让囚犯做好心理准备;也有不做通知的,但一般囚犯从前一天的看守所对待自己的“方式”中也能察觉到:比如突然换新衣服、加菜、递烟等。
那么,死刑执行前,犯人都在想些什么,处于怎样的情绪和状态?和我们设想的可能不太一样,绝大多数死刑犯内心是毫无波澜的。我朋友认识个在监狱看守所系统里工作的人,平时能接触到很多形形色色的犯人,死刑犯也不在少数。
他所说的,并不是所有的死刑犯都像我们想的那样,临到行刑双腿发软、吓哭、甚至是吓尿,因为他们有些人就是犯下不可饶恕的罪,已经做好了面对死刑的准备;另外在看守所待了处刑的时间,内心早已不再起伏,行刑对他们来说或许是种解脱。但也不排斥有些死刑犯是难以接受的,毕竟死亡这个“议题”,永远具有强大震慑性。
所以大体上,死刑犯在行刑前大致也可分为以下几种状态:
01:心燥如焚,坐立难安,想迫切完成一些遗愿有的囚犯在处刑前是非常急躁的,因为他们意识到这是人世间最后一日,但如果还有很多心愿未完成,就会寝食难安。比如,有的想见上亲人的最后一面,有的是要吃上妈妈煮的饭菜,也有的想饱餐一顿,恶狠狠的吸包烟。
但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被满足的,部分看守所会尽量去帮助他们满足遗愿,尽个最后的人情;但如果是不合理、超出能力范围内的要求,就不会得到满足。
02:不动声色,非常淡然的接受其次,死刑犯还有有另一种状态,那就是坦然接受到来的处刑。这种人一般是狠角色,生前可能干了很多穷凶极恶的事情,例如杀人放火、贩DU等,所以才会那么淡定。他们的经历已经多到不畏惧死亡,并且他们自身也意识到自己犯下的罪恶,不足以用死亡来抵消,所以心态才会这么“平和”。
有人曾说,有个死刑犯临行前淡然地和其他人打了个招呼,面无表情的被压走了。所以这类人,内心没有太多的情绪活动,默默接受到来的安排,因为这都是他们要承担的后果。
03:全程蒙圈状态,整个人陷入迷茫有人淡然,就有人茫然。部分的死刑犯在接到通知的时候,整个人都慌乱了,大脑是空白的,要僵在原地很久才缓过神。这也是人正常的状态,在得知自己明天就要被处刑时,当然会感到害怕、窒息。
因为每个人犯下罪的动机不一样,有的人本身在犯罪前就没做好面临死刑处罚的准备,所以当接收到通知时当然无法接受。
04:对过去忏悔,回顾、反省自己的一生最后一类,是在前一晚不断的忏悔,脑海里去回顾自己的一生,因为这是他们最后一次回顾过往的机会。自己为何犯罪?如果不犯罪现在会是怎样?那些后悔的、生命中美好的片段,会在这一天里在他们脑海里不断呈现。
但不得不说,后悔是没用的。早知今日,在犯下罪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些事纳入考虑了。
最后,要纠正一下,死刑犯临刑前一般不关押在监狱,都是统一关押在看守所。“死刑”是我国的极刑,尽管很多国家已经废除了,我们仍然在使用,这是因为有些十恶不赦的犯罪分子,必须用这种极端的方式去处置,才能起到震慑惊醒、维护秩序稳定的作用。
有人哭,有人淡然,有人绝望。但无论如何,结果无法逆转,犯下的罪要自己承担!人生本就短暂,一定要做个遵纪守法的好人。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看了大家的回答,基本都是听说,没有亲眼见到或者和死刑犯在看守所一个号房待过,我来告诉大家真实的同号房夹控死刑犯是什么样,本人12年二月至13年四月在江苏某地级市看守所待了十四个月,我是一直在过渡号,没下劳动号,我号房里常年二十人左右,其中有三个死刑犯,我们都叫他们大蹽,本市看守所一般犯了命案的,或是贩毒超过两公斤的,都是进了看守所就带蹽,直到开庭如果不是判立即执行的话,就当庭卸蹽,我号房里三个大蹽两个抢劫杀人,一个强奸杀人,其实他们在号房里没有任何特殊照顾,只是会有两个长留犯夹控,所有日常生活都是自理,一般从被捕到执行都要两年左右,甚至更长,下面说下执行的过程,最高院死刑复核到达中院的当天是不执行的,但是中院会告知看守所,第二天谁要执行了,那么当天晚上该犯会吃到一碗鸡蛋面之类的面条,没有你们想象的好饭菜,晚饭后管教会通知号长,提两桶热水让他洗澡,并换上他家里送来的新衣服,这时候该犯自己已经很清楚这是最后一夜了,但是情绪没有大家想象的恐惧或是焦躁,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执行也是解脱,因为带着18斤的镣铐生活两年真是煎熬,有的人甚至希望早点执行,夜里没有特殊的对待他们,和平时一样,号房晚上九点开始有两个人站小岗,十二点换班,每两小时一班,直到大家起床,上午带班所长查过号以后,两个管教到门口喊某某出来。他跟着管教到大厅,中院宣布复核书,然后安排二十分钟家属会见,见完就压赴刑场,2013年我们这基本都是枪决,我14个月时间自己号房走了两个,都是自己走出去的,没见一个哭叫的,一年多见了十来个执行的,都是打着招呼自己走出去的。奉劝大家遵纪守法,遇事冷静切莫冲动,共勉
死刑执行前的犯人一般都是什么状态?
我因为之前是医务工作者的原因,接触过三个与监狱有关的人员。死刑犯心理的问题,一会我会讲到。
先讲讲这三个与监狱有关的人。
第一个、是一个狱警
他是和几个领导陪同羁押的犯人来我们科给犯人看病的。跟我接触比较多,喜欢问我们医院的事情,但是从不说他们监狱的事。一问他,他就会茬开话题。
第二个、是刑警大队长
他会来医生办公室,问我们带来的那个犯人的病情进展。在我一边写病历的时候,一边跟他聊天。
他是那种什么恐怖场面都见过的刑警,他的眼睛非常有力,就像鹰眼一样。我问他,你们做这个工作时间久了,心理是不是会有问题,他说有。我问那怎么办?他说他们也会定期找心理医生辅导。要不没有发泄的出口,会抑郁。
他不会跟我聊过多的关于工作中的事,但是让我们治疗的这个罪犯,因果还是给我们讲了。
第三个、看病的犯人
这个犯人是我们本地的人,然后在当地杀了一对父女之后,逃到湖南,被湖南警方抓获后,由两名警察押送回我们这里。押送回来的当天,犯人犯病了,直接送往我们医院。
我去门诊拿犯人的资料的时候,我看到两名湖南警察长的非常帅,有点不好意思。还看到他们腰间的皮带上挂着手枪,手枪外壳是褐色的牛皮壳。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手枪。
我拿完资料后回到科室。
犯人对接的就是那名刑警大队长。我们给犯人单独一个病房,病人手铐和脚镣都有,为了保险起见,给病人在床帮上又上了链条。
我和主任去问病史,犯人低头回答,不看我们。通过诊断是小面积心梗。我们给予治疗。每天进那个病房都十分害怕。
通过一些资料和了解,死刑犯在被行刑前的心理活动非常复杂。
大脑空白型因为在行刑前,会有三四小时的准备时间,谈话,穿衣,押送等过程。
这一过程,随着行刑的倒计时,死刑犯的心理过程也不一样。从最开始听到的麻木,然后开始恐惧,后悔。这时候,他会有急迫的倾诉欲望,希望通过倾诉,缓解被调度高涨的恐惧压力,其内心深处,还有渴望被改刑的奇迹发生。
但是死刑犯,独自关押,没有可以倾诉的自由人或者犯人,假如有自由人坐在他面前听他讲述,他会痛哭,或者请求自由人给他上诉翻供。最大的目的,他还想利用这种时机逃走。
倾诉只能是和狱警,但是狱警一般不会听他倾诉。这时候,他内心巨大的压力,他是一点一点承受和捱着的。
随着时间的临近,有可能爆发声嘶力竭的嚎叫。
沉默安静型有部分死刑犯,既不喊叫也不倾诉,就安静地躺着或坐着。然后开始回忆自己的一生。那些回忆离他此刻的意识是相对的,根本不可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所以那些回忆,对他来说,像是看电影或者看别人的故事。
只有到了时间,被通知要出发去刑场时,意识才能回到身上。
焦虑不安型有些死刑犯,从知道枪决时间开始,大脑就处于混乱状态。他既不想倾诉,又不会安静,因为那一刻,所有人的人对他来说,都无法解救他的死刑决定,而承受的只有他自己。
为了缓解压力,只能焦虑不安,在牢房走来走去。走可能会好一点。有时候那个走来走去都是无意识状态。大脑受到高强度信息刺激之后,反而会关闭认知和思维系统,所以,那些看上去焦虑恐惧的行为,或者嘴里不停自言自语的行为,都是因为无意识状态下的躯体自主活动。
牢房和被带入行刑场心里区别非常大一般在牢房时,行刑的倒计时还有时间反馈心里活动,这时候,病人的自主意识还算正常,该吃吃,该睡睡。
但是对于很大一部分死刑犯,他们会表现出心慌、气短、胸闷,口干舌燥,甚至屎尿失禁,忽然意识不清,出现晕厥和攻击现象。
但是,当压向刑场之后,尤其是在荒野林带之后,大多数死刑犯都会对自己所犯的罪恶反悔,这时恐惧感加大,心理对恐惧的阈值降低,因为马上就要行刑,再加上行刑场本就是坟场,整个环境的冷调和阴森,还有马上被爆头的高强度恐惧,所有作用一起来,犯人会有双腿发软,晕厥现象。这不是耍赖,这是真正吓傻了。
这时很少有犯人,在行刑场大喊大叫,因为身体肌肉僵直,听从大脑对恐惧指令迟钝,所以,行刑场一般只有爆头的闷响,和被世界遗忘的告别。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