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先上结论,退居二线这个制度对优化公务员队伍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对于优化数量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增加了在编人数。
首先,我国领导干部虽然废除了终身制,但是,能上能下这一制度一直没有能够很好地实施,只要领导干部本人没有违纪违法,其领导职务是不会被免去的,也就是常见的能上不能下。
这就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有些领导干部年纪增大后,政绩又不突出,没有了提拔的希望,出现了消极怠工、得过且过等种种情况,组织又没有理由将他们撤职,造成工作推进不力。
第二:随着时间的流逝,各地各级领导干部的年纪会逐渐增加,也就是说,从基层乡镇到中央部委,各位领导的年纪都会很大。到那个时候,就会发现,没有年轻干部顶上,青黄不接,事业将后继乏力。
第三:年轻干部没有了提拔的希望,没有了上升的渠道,做事的干劲就会逐渐减弱,不利于干部队伍的战斗力。
在这种情况下,退居二线这一制度就能够使年纪偏大的干部提前退下,让年轻的干部提前顶上,既能发挥年轻干部的闯劲和旺盛的斗志,也能培养储备各级干部,优化干部结构,为新时代的建设。
换句话说,退居二线这一制度对优化公务员队伍的质量有一定的帮助。
但是,退居二线这一制度也有不少的劣势:
一个方面,单位对于退居二线的领导干部是非常宽容的,这些干部很少会像之前一样上班做事,也就造成“在编不在岗”、另类的吃空饷状况,既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又浪费财政支出。
另一方面,目前人的寿命大幅增加,50多岁还有着充沛的精力,人生阅历达到巅峰,提前让这些领导干部退下,浪费了他们丰富的经验,对组织的事业造成了一定的损失。
再一方面,各个单位都是要有人做事的,有一些领导干部退居二线不干活,那么,单位只能再招人做事,这就导致公务员队伍逐渐增多。
也就是说,对于优化公务员队伍的数量,是明显的弊大于利。
欢迎关注@瑛杰小猪,一起聊聊体制内的小知识。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回答是:并没有。
1、退居二线存在吗、有法可依吗?退居二线本来已经过时了,随着对公务员日常管理的规范、严格,原来实行的退居二线的制度,或者是默许,已经基本消失。2018年后,随着党政机构改革,各党政机关的领导职数的大幅减少,为了消化因机构改革多出来的领导干部,为了使实职岗位领导干部年轻化,各地又纷纷重拾“退居二线”,规定市级以上领导男满58岁、女满53岁,县区以下领导男满55岁、女满50岁,即可提前离岗,不再担任实职,退居二线,只享受职级待遇。而一般干部或者职级人员则没有这个规定,也没有这个政策,即使个人自愿,也没有可能。退居二线的政策,都是地方党委、组织部门自行规定并实施的,并没有什么政策法规依据。
2、退居二线会减少公务员数量吗?不会的。退居二线的公务员,都会在原单位就地退出实职,或者是调整到其他有空缺行政编制的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因而公务员退居二线,空出来的只是领导职数,是实职职务、职位,而不是公务员岗位,也不会减少公务员数量。公务员退居二线,根本不可能退到事业单位,退出自己的公务员身份。即使是党政机关公务员岗位满编,他也会想尽一切办法留在公务员单位,保留公务员身份。
3、退居二线会提高公务员质量吗?不会的。公务员退居二线,唯一可以实现的,就是使现有领导职数年轻化。年龄大的都离岗了,退出实职,当然剩下的就都是年轻人了,最起码不会有距离退休年龄不足5年或者3年的了。
4、退居二线可以长期离岗吗?当然不能,即使是退居二线,依然要按时上下班,遵守单位考勤纪律。如果想长期请假,无论是事假,还是病假,都要和其他职工一样,符合相应的规定、出具相应的证明,才可以,没有任何优先权。现在对考勤都有严格的规定,严禁长期离岗“吃空饷”,否则除了追究本人的责任外,还会追究一把手、主管人事的领导的责任,不会有人为了别人轻松,默许或者允许退居二线人员长期离岗的。可以不干工作,或者少干工作,但不能不到岗。
退居二线只是机构改革中,对超职数领导干部的一种暂时性管理措施,机构改革有两三年的缓冲期,目前实施的退居二线的政策,其寿命也是如此,待这些机构改革的遗留问题全部解决,退居二线也会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个人认为,退居二线的安排,虽然你腾出位子,在提拔干部上有利,但整体考虑更是弊大于利。具体如下:
首先,目前我国公务员只要入职后,只要没有违纪违法,几乎没有退出机制。而领导也是如此,基本上是只能上不能下。这就是人们常说公务员队伍稳定,是铁饭碗。
于是就出现了一些问题:
- 有些人一旦入职,佛系十足,混日子,只要不犯错,对工作得过且过。甚至更有一些人就是熬日子,消极怠工。本着不干活不犯错的原则,只求自保,不求发展。
- 有些人年轻时积极进取,到了一定职位,升职无望,也失去了进取心,也就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 有些老领导占据职位,年轻干部看不到前途,特别是基层公务员,就想办法逃离,形成在基层年轻的留不住,年老的没精神,中年的混日子的现象。
在这种状态之下,各地为了调动相对年轻人的积极性,保持基层干部队伍活力,采取了一些让年纪偏大的干部提前退下,让年轻的干部顶上,但这些人还没有达到退休年龄,这就形成了所谓的退二线。
不可否认,退二线政策能够激发年轻干部的积极性,增强整个公务员队伍的活力,也为优化干部结构,带来好处。
但是,退二线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带来了很多弊端:
- 客观上,退居二线的政策是随着单位层级减小,二线的年龄也不断减小。在中央部委,由于层级高,升职状况好,甚至年龄偏大在体制内不好解决待遇的出口较多,一般不存在退二线一说。在省级,一般掌握在57~58岁;到了市级,县处级57~58岁,科级就55左右啦;到了县里,也就52~53,甚至更小啦。
- 而50来岁的干部,正是年富力强,工作智慧成熟的时期,退出领导岗位,也是人才浪费。
- 退居二线后,没有分工,呆在原单位,新任领导不好开展工作,索性就不再去单位。一方面造成有编无人,形成吃空饷,另一方面,单位人员紧张,工作每人干,增加招聘人员,形成新增财政开支。
娘子曰:退居二线政策,造成结构没优化,支出加大啦!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
我是职场娘子白许氏,与你共同探讨职场小事儿。欢迎留言讨论关注。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我觉得还是有利的。
在政府工作是有天花板存在的,大多数基层公务员能干到科级就不错了。
基层干到科级或者天花板后,提拔无望。刚开始的几年,心怀感激组织的提拔,还会努力工作。但是随着时间推移,激情衰退,慢慢变成职场老油条,不仅影响团队进取心,还不利于年轻干部成长。
到了一定岁数退居二线,对自己来说也是一种解脱,没有工作的压力,可以更好地享受生活。对于年轻人来说,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总之,我是支持退居二线这个制度安排的。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赞成退居二线制度
退居二线的安排有利于优化公务员数量和质量吗?
退居二线是一些地方政府为了加快干部流动速度,促进年轻干部成长一种万全之策,领导干部53—55岁以后从领导岗位退下来,转成非领导职务,待遇保持不变,有的地方从领导岗位退下来以后是可以不用到单位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公务员质量,促进了年轻人成长。
在国家不断延长退休年龄大背景下,退居二线是与国家政策背道而驰的,是不允许的,退居二线就是一种变相的在编不在岗,吃空饷。当然被退居二线领导也是不情愿的,因为在领导岗位待的时间长了,突然从领导岗位上下来肯定有点不适应,这个转变是很痛苦的。
如果53岁退居二线,真的有点可惜,领导50多岁正是集经验和精力于一身美好时光,退居二线或者闲赋在家也是一种优质资源的浪费。
我们当地以前严格按照53岁退居二线标准执行,上级多次督察,情况有点好转,现在有的局长干到将近60岁了,也没有退居二线,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利用优势资源。
随着新的职级并行方案实施,退居二线可能将成为历史,因为不在设置非领导岗位,厅级以下在职领导职务必须套转职级,退居二线的领导将在没有生存土壤。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用,欢迎大家讨论留言!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