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感谢悟空小秘书的邀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交友要交心,真诚是第一。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优秀,但是林黛玉比薛宝钗真实,并且真诚。所以做朋友,找林黛玉没错,不会当背锅侠,那薛宝钗给林黛玉送的锅还少吗?+
一、林黛玉优秀,但是却大方,她只是在贾宝玉这个问题上,真小气。
林黛玉可以不在意一切,除了贾宝玉的爱情。其他一切皆是身外之物。所以常能看见林黛玉的义气,她能雪中送炭,可是薛宝钗多的是锦上添花。
二、林黛玉是真性情,虚伪起来,别人也看得一清二楚,是个真读书人,而薛宝钗更多的是城府。比如她在滴翠亭偷听到了丫鬟小红和坠儿的对话,第一时间想到的是奸淫狗盗,然后本能地自保,把锅甩给了无辜的林黛玉。急切中最能看出人的真本性。再比如她去探视贾宝玉,几多次也暴露了内心的真想法。这个薛宝钗,就是姐妹们要防的那种好闺蜜:防贼防盗防闺蜜的那种闺蜜。
三、短暂相处,人们都喜欢薛宝钗;但要长久相处,人们都喜欢林黛玉。识人是要通过时间和事情考验。有的人跟你貌似走的近,心却远在天边;有的人貌似和你走的远,但心却在身边。林黛玉是个知心人,有个玲珑比干心。
四、林黛玉在贾府的时日久,跟众人相处的时间久,日久还生情呢。到哪里,林黛玉是一个比薛宝钗还没公害的绿色植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复合体,她们就是贾宝玉心中的红牡丹和白牡丹,有的时候林黛玉多一点,有的时候薛宝钗多一点,身在尘世谁能免俗?但谁都有一颗不俗的心不是?
一家之言,多有偏颇,原创不易,期待大家的完阅、关注、转发、评论,谢谢!想看作者更多的文章请点击@晨曦小荷。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谢谢邀请!宝钗从一进贾府,就开始笼络人心,而黛玉呢,从进入贾府追求的都是自然。宝钗笼络下人们,是因为一直把他们看成下人,时不时地给些小恩小惠。但是黛玉不一样,他追求自然,真诚相待,把贾府里的下人当做自己的朋友。 在贾府中,很多人都认为薛宝钗行为大度豁达。但是当时薛姨妈对周瑞家的吩咐是“你家三位姑娘每位两枝,剩下六枝送林姑娘两枝,剩下四朵给凤哥儿。”可是周瑞自己擅自变动顺序,把黛玉放在最后一位。从这里可以看,是周瑞家的先不尊敬黛玉在先,所以黛玉受了委屈发泄一下又有何不可? 史湘云也说林黛玉使小性子,一味地赞赏薛宝钗,甚至说那些姐姐们都没有宝钗好,凡是有那么个亲姐姐,又是没了父母的,没有什么妨碍的,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而对黛玉的看法,除了耍小性子可就是使小性子。但实际上,黛玉什么时候耍过小性子呢?史湘云说她像戏子,黛玉都没有生气,只是将贾宝玉一时兴起的话与史湘云同看,要知道在封建社会,戏子那可是地位特别低的存在就这样黛玉都没有生气。也许是一个人好的地方,要接触久了才能看出,所以再后来的日子里,史湘云才明白林黛玉才是一个可以共患难的朋友,而宝钗只是一个因不想惹麻烦而离开大观园的人。 黛玉是发过火的,但都只是对着贾宝玉发的,且大部分都是因为金玉良缘这件事,发火也是因为黛玉太在乎宝玉的表现。纵观以上,林黛玉其实不是别人口中所说的小性子的人,而是一个很注重礼貌,懂得人情世故的这样的一个人。至于黛玉在刚进贾府的时候,处处小心,不愿意多说话,只是怕留下什么不足,别人会耻笑她。在对待下人上,黛玉恐怕比宝钗要好得多,比如,薛宝钗派人来给林黛玉送烟的时候派来婆子给黛玉送燕窝时,临走前黛玉命人给她几百钱去买些酒吃避避下雨来的湿气。所以除了下人,贾府的长辈们姑娘们,也会更愿意亲近林黛玉的。一开始只有王熙凤觉得林黛玉这个人很好,慢慢的,也是因为林黛玉的人格魅力吧,香菱、湘云等人也都变得喜欢和黛玉在一起。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无论是才华,还是容貌,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大观园中最拔尖的。又因为两人跟贾宝玉的关系,因此,两人在书里书外都经常被人比较。
林黛玉使小性子,最终却交下一众好姐妹,薛宝钗虽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性格原因除了初进贾府时,林黛玉在为人处事上,很大程度上都保留了一些真性情。她是心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没有太多城府。而薛宝钗则不一样,她是习惯藏拙,在为人处事上就比较圆滑,对府里的婆子和下人会刻意施恩笼络,对贾母、王夫人等长辈则会不留痕迹地讨好,对平辈的姐妹也会周到体贴。
其实我们在现实中也经常会遇到这两种人,林黛玉这样的属于心直口快,有什么话当时就说过了,事后便不会再放在心上。可能初识,你会觉得这人太不通人情,甚至会觉得这人是不是刻意针对你,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种人其实很好相处,没什么恶意;而薛宝钗这样的人,无论高兴不高兴都不露声色,刚认识时,你会觉得这样的人好,不会当面给你难看,还周到体贴,会给你解围,总是能在你需要时帮到你。但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其实很难交心,因为她对谁都这样,自然也就很难成为知心的朋友。
所以薛宝钗这样的人更适合做同事和合作伙伴,因为他们理性、有能力;而林黛玉这样的人则更适合做朋友,因为他们待人真诚,不藏着掖着,这样的人,相处久了,你反而会觉得轻松、自在,毕竟谁都不会愿意把自己的真心交付给一个自己看不透的人。
林黛玉虽然爱使小性子,但她懂得适可而止林黛玉并不是一个恃宠而骄的人,她虽然偶尔爱使小性子,却懂得适可而止。比如薛宝钗过生日时,史湘云说小戏子的扮相像黛玉,后来黛玉也只是跟宝玉生了声气,跟史湘云,却并没有太多计较。在古代,戏子的地位其实是很低的,属于贱籍,是给人取乐的。因此把一个千金大小姐跟戏子连在一起,确实有些不尊重。
而贾母给薛宝钗过生日,林黛玉虽然有些吃醋,却也只是在贾宝玉面前说过几句酸话,并没有在其它地方有任何失仪的地方。
林黛玉虽爱打趣人,却并不带什么恶意林黛玉无疑是个爱书之人,也是个博闻强记之人。她打趣人其实并没有恶意,更多的时候是她的超强大脑里储存的知识体系丰富,而又才思敏捷,因此,她的打趣人,更多是一种幽默。
比如在探春给自己起名为“蕉下客”时,她便立马想起了“焦叶覆鹿”的典故,打趣说要把探春烤了。许多读者因为林黛玉称刘姥姥为母“母蝗虫”而不满,只能说读者太受现代思想的影响了。那个时代的等级制度是非常森严的,如果林黛玉真的对刘姥姥有歧视的想法,那么她应该连提都不会提这个人。就好像妙玉,连刘姥姥喝过茶的茶杯都要放远一点。而林黛玉愿意称刘姥姥“母蝗虫”来取笑,反而说明她心里没有太多等级的想法。
林黛玉眼里,并没有太多的等级观念紫鹃是林黛玉的大丫头,两人却相处得如同亲姐妹。紫鹃有什么话都会跟林黛玉说,也是真心为黛玉打算,有时也会规劝她的一些言行,林黛玉从来不会跟她生气,或是觉得她犯上;香菱渴望学诗,林黛玉便认真地教她,在她的鼓励和引导之下,香菱由不会写诗进步到可以写出立意不俗的佳作了;在贾宝玉、袭人和晴雯吵架时,林黛玉会打趣地叫袭人嫂子。。
林黛玉自身的人格魅力林黛玉无疑是个非常有人各魅力的人,先不论其它,就只是她的一身才华便足以倾倒许多人了。她是一个有雅趣的人,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她绝对是诗意地栖居的代表人物了。日常里没事就是吟诗作对,连她的鹦鹉都学会了念诗。心情不好了,就拿把小锄头去葬花,葬完花再吟一篇长诗,绝对的行为艺术家。
林黛玉才高、智慧、幽默,但她又跟妙玉不同,她的孤高更多的是从人性和道德上,去俯视别人,而不是社会对人等级的划分。曹雪芹在妙玉和林黛玉身上都同时用到了“洁”这个词,写妙玉是“过洁世同嫌”,而写林黛玉是“质本洁来还洁去”。林黛玉更多的是一种精神洁癖,她所蔑视的是道德的沦丧和社会的肮脏,她更多的时候是对事不对人。因此,连李纨这样的老好人都会说出不喜妙玉为人的话来,而林黛玉却能跟王熙凤这样的精明人交好。
抄检大观园时,查了黛玉的潇湘馆,却没有查薛宝钗的蘅芜园,这就很能说明问题。在贾府,林黛玉不算外人,而薛宝钗却是客人的身份。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人是各有所爱的,你可以喜欢林黛玉,你也可以喜欢薛宝钗,而并非如题主所说的林黛玉有知心朋友,而薛宝钗却鲜有。不是这个样子的。
林黛玉确实纯认性灵,他的诗词最能突出这一点,他有《葬花吟》,他有《桃花行》,特别是他与湘云凹晶馆联诗。我们都可以体会到其中“悲”的基调,这是黛玉心里的真实写照。他悲自己无父无母,是一个孤儿,他悲自己客居他乡,孤单一人。
林黛玉可以对周瑞家的针锋相对,在周瑞家的送宫花时,他说,我就知道不把别人送剩下的不给我。
他可以对宝钗含沙射影,宝钗被哥哥说他与宝玉有关系而伤心的哭,结果被黛玉发现后,黛玉说把眼泪哭干也医不好棒疮的,这显然是他在多心宝钗与宝玉的感情了。
林黛玉任由了自己的性灵,但他是真实的,人们亲近他也正是基于此。
紫鹃为了林黛玉,他有情辞试莽玉。湘云和她联句更是心灵碰撞,有一种知心知己的心灵欣赏。
宝钗呢?他重视环境氛围和人事关系大协调,他与众姐妹在柳絮词中,看到总不免有些颓丧?他有词“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一句写出了年轻人的朝气与活力,而且对前面的沮丧之词,做了反转。
宝钗过生日了,这个生日是由贾母牵头来进行的,那么宝钗应该感激与贾母,特别是贾母还是长辈呢?因此在生日会上,为贾母点菜以适合贾母的口味,自己点戏,也是迎合贾母的欣赏品味,应该说宝钗能够理解人,而且尽量的满足他人的心理。
哥哥从南方带来了礼物,他要赠送给周围的人,而特别是他没有遗落赵姨娘,我们知道,赵姨娘是不被所有人所待见的一位。
这里她照顾了贾母,照顾了赵姨娘,同时为众姐妹营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自然周围的人也会亲近他的。
莺儿在第8回,不是要点名金玉良缘吗?史湘云不就与他交心说出自已在史家受累之事吗?
黛玉和宝钗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并且这个圈还有交叉。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原因有三,其一黛玉虽也出身书香门第,也有一点点小脾气,但为人和善,待下人如兄妹。也许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吧。
其二黛玉十一岁才投奔贾府,虽受贾母和王夫人关照,但与宝钗不可同日而语。宝玉姻缘和石玉姻缘中她知道自己的条件是宝玉身边的人。然最终露干草竭,葬花葬己,(十七岁凋零),为爱一生。
其三宝钗家势显赫,才高气傲,如出仙界,。对下人也是礼仪效仿,所以看似融洽却高低自明。封建制度的枷锁束缚了平等相处的夙愿,以上三点现实社会也无处不在。曹雪芹先生的文笔不是书写历史,而是阐述社会。
为什么《红楼梦》中林黛玉使小性子却有一众好姐妹?而薛宝钗与人和善却鲜有知心朋友?
其实,这只是一种主观解读。私以为,黛玉和宝钗,都鲜有知心朋友。黛玉的好姐妹,也并不比宝钗的多,像贾府的三春姐妹、后来的薛宝琴、邢岫烟等人皆为她们共同的朋友。要论在贾府的人缘,明显宝钗更胜一筹。正如原文所讲:
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宝钗却浑然不觉。
爱使小性子,的确是黛玉身上无法回避的缺点之一。只不过因为有神话色彩和角色设定的加持,使得黛玉瑕不掩瑜,更让人感觉可爱与真实。但是不管如何喜欢,都不要忽略当时的时代背景,温良恭谦而豁达从容的宝钗,才是彼时的淑女典范。
也正因为如此,湘云才会成为宝钗的忠实拥趸。在湘云眼里,宝钗是任林妹妹都挑不出错处的完美之人,是自己一生都想拥有的嫡亲姐妹。中秋赏月湘云关于宝钗不在的抱怨之语,哪是什么疏远与生分,而是赤裸裸的羡慕与思念。
尽管湘云也能与黛玉玩到一起,一起同吃同住,但她们从未走进彼此的心里。抄检大观园后的中秋赏月,面对黛玉的触景生情而勾起的身世之悲,湘云也只不过敷衍地安慰道,“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像你那么心窄。”
反观宝钗与黛玉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谁是知心朋友也就一目了然。一向孤高自许而目下无尘的黛玉,敢于在宝钗面前诉说自己吃穿用度皆出自贾府而不敢索要燕窝的畏手畏脚。一向懂得藏愚守拙的宝钗,也能说出感动黛玉的动情之语:
“你放心,我在这里一日,我与你消遣一日.你有什么委屈烦难,只管告诉我,我能解的,自然替你解一日。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咱们也算同病相怜。你也是个明白人,何必作‘司马牛之叹"?”
一向克制冷静的宝钗,四处给人温暖,可何曾在除了黛玉的其他姐妹面前提及自己的身世之悲。因而综合来看,黛玉与宝钗金兰契之后,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而湘云、探春等人,只不过是玩得不错的姐妹,谈不上知心。
那么,大观园姐妹众多,为何只有宝钗与黛玉才能成为知心朋友呢?其实,主要与她们各自的个性有关。看似以情至上的黛玉和以礼为重的宝钗是截然相反的两种人,其实她们对命运的认知和世事的处理上,走向了殊途同归的道路。
黛玉:“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
黛玉作为前世的绛珠仙子降临到世上,她骨子里的以情至上,其实就是儒家讲求的恩义伦理。她为还泪而来,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她这一生,不仅要耗尽自己的眼泪,更要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与生命。
除了报恩于前世为神瑛侍者的宝玉,黛玉对待生命里的亲人朋友,也秉持了这种“君以国士待我,我必国士报之”的恩义理念。因而面对真心关心她的宝钗,黛玉也会放下此前的成见,一笑泯恩仇。自从金兰契之后,黛玉真心喜欢并亲近宝姐姐。
宝钗:“处世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
行为豁达的宝钗,其实从来不是以一个盲目遵从封建礼教之人。她的处事原则,更像是,“以不即不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宝钗对待万事万物,既不强求,也不会违背自己的本心去刻意追求。但是缘分一旦到来,宝钗也不会去逃避。
就像宝钗善待林妹妹,倘若没有发自内心的真正欣赏与尊重,不会如此关心黛玉,更无法博得黛玉对她的好感。整个大观园,受过宝钗恩惠的人多了,可哪一个能让宝钗愿意倾诉自己命运里的有苦难言。只有在黛玉面前,宝钗才会一吐为快。
此外,整部《红楼梦》,在才干上能与黛玉比肩之人,也惟有宝钗。即使宝钗不像黛玉将诗词视为生命,可她的博古通今和博闻强识却从来不逊色于黛玉。能够欣赏出“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妙处的人,在内心深处足以与黛玉引发精神共鸣。
总之,“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黛玉此生的知己,惟有宝玉一人而已。而在姐妹里能让黛玉视为知心朋友的,也只有宝钗。红楼一梦,大观园里可以一起吃喝玩乐的朋友有很多,但可以互诉心事而心意相通的知心之人,却寥寥无几。
不管黛玉与宝钗的性格看似如何千差万别,但在知心朋友的判断标准上,都不会草率与随意。知心朋友,未必非得性格相同。人生罕见的从来不是相遇与离开,而是拥有懂得。即使一个像春天,一个像冬天,黛玉也能看到宝钗无情背后的动人,宝钗亦能呵护黛玉内心的纯粹,始终温暖着彼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