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搬离蘅芜苑时,薛宝钗顺便将史湘云撵走,究竟是为什么?作者淡淡四个字,暗示她们前一晚出现了争执。

史湘云跟薛宝钗,实在是两个世界的人。

史湘云生性豪爽豁朗、气量宏大,虽为女子却以“名士”自居。她最厌恶假道学,憎恨别人假清高。醉卧过花丛,大啖过烤鹿,俨如一位侠气男儿。

再看薛宝钗,初入府便以“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为人所知,她端庄稳沉,凝重寡言,素日最不喜玩笑。

按理,这样一个毫无生趣的人,基本不会被爱玩活泼的史湘云青睐。然而在早期,因为对林黛玉多有不满。对比之下,提升了史湘云对薛宝钗的好感。加之薛宝钗方面有意拉拢,甚至离间林史二人,不久,判断力尚未成熟的天真少女史湘云,就成了薛宝钗的小迷妹。

迷上薛宝钗后的史湘云,经常背着薛宝钗,在别人面前大谈这位宝姐姐的好,甚至借此打击林黛玉:

“指出一个人来,你敢挑她的不是,我就服你”“我算不如你,她怎么不及你呢?”

她明知林黛玉最忌惮薛宝钗,却非要这般捧一个踩一个,难说不是故意。

她与袭人交好,两人谈悄悄话时说起宝姐姐,她甚至很伤感地表示想要位这样的亲姐姐:

“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难以知晓薛宝钗私下究竟跟史湘云如何相处,以至让她如此感叹。但在螃蟹宴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薛宝钗为其策划筹谋出力的样子。可是啊,这顿螃蟹宴后,人们只知道这是宝姑娘出的资,根本没人念史湘云的好,好处落在谁手中?一目了然。

史湘云是不会想到自己被懂事温柔的宝姐姐利用的,照常崇拜宝姐姐,照常与林黛玉对立。

后来,史家阖家外迁上任,贾母留下了她,如果她想要,是可以在园里另寻一院住下的,奈何她对宝姐姐太过痴迷,乐颠颠只说要与宝钗住。

她没想过,薛宝钗是否欢迎她。

至大观园抄检后,次日宝钗便急忙忙赶到稻香村,称母亲病了,家里人手不够,要搬回家住。

李纨和尤氏一听就大概知道因为什么事了,两人相视一笑,也不挽留“你只管去”,但为了到时不被王夫人责怪,她还是在后面加了一句“ 你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别让我落不是”。

薛宝钗听后也不知怎么挤出笑容:

“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

这话说得莫名其妙,两人才说几句话,不曾提到什么“贼”不“贼”的,薛宝钗却自己愤愤然说了出来。

随后提到了史湘云,建议李纨把史湘云请来稻香村住。这就更令人不解了,你一个客居的亲戚,说句不好听的,论跟贾府的关系,你可能还不如史湘云亲呢,你走就走了,怎么好意思管主人家如何安排其他客人住宿?

这实在不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薛宝钗的作风。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史湘云并不在现场,在尤氏问到史湘云哪里去了时,薛宝钗回道:

“我才打发他们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他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他。”

注意,这里的“他们”,绝对不是指史湘云,而是两人以上,从其用“打发”两字来看,必须是丫头。

那么打发丫头去探春那里做什么?找史湘云,而在说到史湘云时,她用的是“他”字代替。

“我也明白告诉他”,就是跟史湘云把话说清楚。

有什么话需要讲清楚?应该是关于薛宝钗要离开的原因。

而史湘云一大早好像怄气跑到探春那里,可见两人昨晚就发生了不愉快的事。

具体什么事?联想薛宝钗莫名其妙说出“放贼”这种话,随后提到史湘云。可以猜想是两人昨夜在抄检风波中,薛宝钗的蘅芜苑成了漏网之鱼,大觉不妙。当夜就说起要搬离园子一事,史湘云劝阻中,好意提醒这样可能会被人当成“畏罪潜逃”,触怒薛宝钗,两人就此翻脸。

正因此,两人从李纨处回来后,文中写道:

湘云和宝钗回房打点衣衫,不在话下。

重点在“不在话下”四个字,这是什么意思?就是两人没有告别,两人只沉默地收拾自己的衣裳行李,分道扬镳去了。

而临走前将史湘云推到稻香村,除了因为对湘云有气,薛宝钗大概还有一个心思:没有被抄检的蘅芜苑,不仅我薛宝钗自己住,还有史湘云。如果你们怀疑我,史湘云也有份!

当初蜜里调油的两个人,怎么会走到这一步?绝对不仅仅因为一个抄检事件,而是因为“道不同不相为谋”。

前面我们说过,史湘云和薛宝钗不是一个世界的人,可史湘云非要强融,一旦亲密接触薛宝钗,两人的矛盾便立竿见影。

薛宝钗是什么人?

她自诩贞静,却大中午独身探入宝玉午睡的房间,坐在别人床前绣鸳鸯肚兜;

她总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劝诫姐妹们女红才是正经事,别读书。可是她自己满肚子文章;

她表面上“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可是背地里整个荣国府的任何事都逃不过她的耳朵,那贾宝玉都不认识的林红玉,她不仅只听声音就识人,还对其人性情了如指掌……

这样一个薛宝钗,就是史湘云所厌恶的“假道学”。

而薛宝钗呢,史湘云于她而言,真的不过是她千百个讨好对象中的一个罢了,宝姑娘要打造好修养、平易近人的形象,连赵姨娘和贾环,她也能照顾到。她是成天发愁“人人跟前失于应候”的人,说白了,在薛宝钗面前,你史湘云跟赵姨娘分量相差不大,横竖都是她要“应候”的对象。

如此情况下,两人一旦亲密接触段时间,各种矛盾就层出不穷了。

史湘云会发现薛宝钗的假道学之气越来越远,人也是那样虚伪,原本活泼的她住进去不久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某日丫头素云经过蘅芜苑,到了怡红院后感慨:

你瞧宝姑娘那里,出去了一个香菱,就冷清了多少,把个云姑娘落了单。”

而薛宝钗则嫌弃史湘云的存在碍手碍脚,甚至给她带来麻烦。譬如那一次她暗指林黛玉会嫉妒薛宝琴,如果不知道情况的,会以为这也是跟她日夜相处的薛宝钗的意思。薛宝钗绝对无法接受别人这么认为她。

所以,两个人就这么渐渐疏远了。史湘云也在这过程中得到成长,在见证自己的单纯中,她一定会认识到林黛玉的真诚。如此才有后来两人中秋联句时的推心置腹。

从推崇薛宝钗抑制林黛玉,到亲近林黛玉远离薛宝钗,史湘云的行为绝对不是朝三暮四,而是充分说明了一个事实:相似的人终究会走到一起,不同的人总要背道而驰!

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宝钗要搬出大观园,只是虚晃一枪,没想真的不回来

抄检大观园后的第二天一大早,薛宝钗就让湘云去找探春,然后让湘云和探春一起去稻香村。薛宝钗安排好湘云就来到了稻香村,向李纨辞行。此时尤氏正在李纨这里洗脸。宝钗说:

“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宝钗不去向老太太汇报自己要搬走,就是怕自己一说,真的不能回来了。她和李纨说,是因为她知道李纨怕担事,会苦留她继续住在大观园。

宝钗没想到李纨的挽留太勉强,宝钗只好安排湘云住在稻香村

宝钗想错了。当她看到李纨和尤氏的表情时,就知道自己这招棋走错了。

李纨听说,只看着尤氏笑。尤氏也只看着李纨笑。

李纨和尤氏妯娌相视而笑,心照不宣,谁都没说话。直到尤氏盥沐结束,大家开始吃面茶。

李纨才笑着和宝钗说回家住一两天还进来,“别叫我落不是。”

宝钗真是聪明人,她一见尤氏和李纨的表现,就知道,她们并不喜欢自己。自己骑虎难下,但是话已经出口,就只能搬走了。宝钗勉强笑道:

“落什么不是呢,这也是通共常情,你又不曾卖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

宝钗跟李纨说,让湘云住到稻香村。宝钗安的什么心呢?

宝钗和尤氏等解释:“我才打发她们(湘云)找你们探丫头去了,叫她同到这里来,我也明白告诉她。”

从宝钗的话里可知:此时湘云还不知道宝钗让她找探春,然后到稻香村,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宝钗将湘云安排在稻香村安了以下的心思。

第一,希望李纨因为湘云,而苦留自己。

李纨也属于不干己事不插手的人,而且李纨喜欢清静,不喜欢有许多人。在稻香村里放一个话匣子湘云,李纨肯定不喜欢。宝钗希望李纨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接收湘云。而是死劝宝钗留在大观园,这样湘云就只能住在蘅芜苑,不必打扰自己。

李纨宁可接受湘云,也没劝宝钗回来。

第二,希望湘云跟大家说,不让自己走。

湘云把宝钗当作亲姐姐,希望跟她不分开。湘云乍一听到宝钗要走,让她跟着李纨,湘云肯定不会同意。而且湘云是个炮筒子,有什么说什么。湘云自己就会反对宝钗的安排。

宝钗没想到,湘云在稻香村一声没言语,她默默地接受了被安排在稻香村的事实。没有挽留薛宝钗,也没有反对和李纨住。

第三,宝钗希望探春也能挽留她留在大观园。

宝钗知道探春一心投靠王夫人,对宝钗也是非常看重。大观园写诗的时候,探春总是推举宝钗的诗。宝钗以为探春一定会以主人的姿态来挽留她。

正说着,果然报:“云姑娘和三姑娘来了。”大家让坐已毕,宝钗便说要出去一事,探春道:“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得,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

“亲戚们好,也不在必要死住着才好。”

探春的话出乎宝钗的意料,探春简直是撵亲戚了。

宝钗的三个打算都落空了,她只好搬离了蘅芜苑。

结语:

搬走之后,宝钗不能住大观园了,她也不希望其他人住在大观园。于是她建议王夫人关闭大观园,省下一笔费用。果然后来大观园关闭了,当然流光溢彩的大观园,变成了衰草枯杨的荒凉之地。

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注意,薛宝钗搬离蘅芜苑,是发生在抄检大观园的次日。没有这个时间点,一切解释就容易走空。

薛宝钗是个冰雪聪明的女孩子,昨夜虽然没有查抄她的丫鬟,但是她从中看穿了自己的亲姨妈,荣国府的掌门人王夫人很不舒服,很不满意,疑窦丛生,怒火攻心,随时可能再次引爆。薛宝钗深知,鲜花盛开的世外桃源大观园再也没有太平日子了。

昨夜没有查抄薛宝钗的丫鬟,不是不搭理她,而是给她面子。也是给薛姨妈面子,给王夫人面子。但是以后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因此,薛宝钗是真心实意离开的,没有留下回旋余地。至于她对史湘云,不是撵走,而是安排她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地方。在这件事上,薛宝钗没有暗使心计,没有虚晃一枪,没有耍花招。

薛宝钗是个小心翼翼的人。荣国府发生夜赌事件后,她就毅然决然地锁上了通往自己家的小门。宁可大家绕路,宁可自己不方便,也不可以留下漏洞。她的名言是,小心没有过逾的。

薛宝钗是个不爱管闲事的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她深知自己的客居身份,因此,她所做的事情,都是为她加分的事情。例如,资助史湘云开设螃蟹宴请客,与林黛玉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并随后赠送林黛玉滋补身体的燕窝等等。可是,抄检大观园后,小姐丫鬟们人人自危,薛宝钗加分的事情没机会做了,减分的,得罪人的事情倒是有可能找上门了。因此,薛宝钗离开蘅芜苑是自觉自愿的。她找李纨请假,合情合理。李纨相当于他们的辅导员或者说班主任老师嘛。

史湘云最崇拜薛宝钗,住蘅芜苑是她主动选择的结果。因此,蘅芜苑主人薛宝钗离开时,当然要合理安排一下房客般的史湘云了。否则,之后万一出事,又是王夫人眼中不好的事情,谁负责呢?薛宝钗必须对王夫人负责。她最注意自己的形象,最守土有责,决不能让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出什么麻烦。

至于把史湘云交给李纨,也是顺理成章,最为稳妥的办法。李纨是大观园负责人,把史湘云交给她,是另行分配还是就地住宿,李纨自然会全权负责,那就不是薛宝钗考虑的事情了。

此事跟贾探春说一下,反映了薛宝钗心思细密,办事稳妥。毕竟,探春,李纨,宝钗,曾经是管理大观园的三驾马车嘛。探春精明能干,跟她说一下堪称此事办得周到完美。程序滴水不漏,人情世故也面面俱到。真不愧鲁迅所说,红楼梦是一部人情小说。

总之,薛宝钗也许在别的事情上藏奸使坏,但在安排史湘云搬家上,没有包藏祸心,也没有给自己留下回旋余地。

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史湘云其实挺可怜的。

因为大观园里面那么多房子,没有一间是给史湘云的。

后来史湘云又来贾府玩,王熙凤就要给她安排一个住的地方,她又没什么心眼,自己主动要求和宝钗住。

史湘云这个憨憨,她想和人家住一起,也不问问人家愿不愿意和她住一起。

主要是大观园里面史湘云最崇拜的就是宝姐姐了。

自此宝钗的房子也就成了史湘云在贾府的行宫。

也就是说宝钗认为自己拥有蘅芜苑的居住权,是蘅芜苑的独一无二的主人,史湘云没有权力使用蘅芜苑,所以宝钗离开蘅芜苑的时候,就把史湘云也轰出去,目的就是我薛宝钗还会回来的,蘅芜苑在我回来之前必须空着。

人在蘅芜苑在,人去蘅芜苑空!

史湘云是绝对不能因为宝钗的离开而成为下一任主人。

这就是宝钗的小心机,小算盘。

那么把史湘云安排到哪里呢?

宝钗跟李纨说,让湘云住到稻香村。大家不觉的有问题吗,史湘云又不是薛家的人,宝钗怎么能安排人家的住处,史湘云毕竟和贾母有些血缘,她宝钗才是不相干的人。

居然就安排史湘云了,她安排到探春那里,此时湘云还不知道宝钗让她找探春,然后到稻香村,葫芦里装的是什么药。

无非就是想借史湘云这个没脑子的憨憨,通过史湘云来挽留一下自己,但是史湘云并没有这么做,湘云在稻香村一声没言语,她默默地接受了被安排在稻香村的事实。没有挽留薛宝钗,也没有反对和李纨住。

探春也没有挽留。

搬走之后,宝钗不能住大观园了,她也不希望其他人住在大观园。于是她建议王夫人关闭大观园,省下一笔费用。果然后来大观园关闭了。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博而化易】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这个问题其实有两处说法是不对的。一,薛宝钗向李纨辞行时,并没有想着搬离稻香村,而只是暂时离开而已

王夫人命王熙凤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薛宝钗到稻香村去向李纨辞行,说家中母亲有病,要离开几天,等好了还要过来的,并且认为事情太小,根本连向老太太、太太提都不用提:

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好在家里的两个女人。也都因时证病着没下炕呢,别人靠不得。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做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告诉大嫂子一声。

只是后来发展出乎了宝钗预料,先是李纨的挽留很勉强,说让薛宝钗好歹住一两天还进来,原因只是李纨怕落不是。薛宝钗冰雪聪明,当然听得出李纨的潜台词是:如果不怕落不是,我是不会挽留你的。接着陪史湘云过来的探春则更直白,说什么“很好,不但姨妈好了,还来的,就便好了,不来也使得。”再后来,当王夫人强力挽留宝钗而宝钗婉拒时,王熙凤又来了一个"这话竟是不必强了"来个一锤定音。于是在李纨、探春、凤姐等人的挤兑下,由原先打算的暂时离开,变成了永久性的搬离。

二,薛宝钗并没有赶史湘云,只是如果史湘云在薛宝钗走后,继续住在蘅芜苑已经不合适。

蘅芜苑是安排给薛宝钗的院子,住在蘅芜苑的人员大多是薛家的人马,如果薛宝钗离开,势必要带走自家的下人,那样,史湘云住在那里就会很不方便。而如果将史湘云安排在李纨那里,李纨本身是带领众姐妹的大嫂子,所以非常合适。

薛宝钗虽然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是如果不触碰他的底线,薛宝钗许多时候还是与人为善的。

搬离蘅芜苑时,宝钗为何要撵走史湘云?她安的什么心?

抄检大观园事件是邢夫人和王夫人的一次斗法,抄检一事的发生,致使宝钗觉得大观园是个不适宜居住的是非之地,必须搬离。宝钗搬走的时候,先把湘云交给了李纨,这是她为人处世合宜得体的一面,不存在安什么坏心。

宝钗搬走,让湘云也搬离蘅芜苑,是不越俎代庖,做好自己的本分。

大观园发生了抄检事件,站在宝钗的立场,是无论如何也在那儿住不下去了——就连探春也怒气冲冲地说:“有叫人撵的,不如我撵。”聪慧的宝钗,又如何不知道自己处境的尴尬呢。

宝钗必须得走,不过一向处事细心周到的她,没有风风火火的去正式向贾母、王夫人辞行,而是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向李纨作个非正式的辞别,日后再慢慢行动。这样可保住双方的体面。

宝钗向李纨辞行的时候,给出的理由是母亲和家中的女仆都生病了,母亲无人照料,她得先回去给母亲夜里作伴儿,等好了便回来。宝钗的言词非常婉转,但是她的去意已定,这一走就不会再回来了。

湘云自四十九回叔叔出外省任职,贾母将她接来,到现在已经快两年了,一直随宝钗住在蘅芜苑。宝钗决定一去不回,而她又是个有责任心的人,做不到对湘云不管不顾,不得不给湘云安排一个去处。

这几年来,宝钗是蘅芜苑的临时主人,湘云只是跟随她居住在这里。宝钗搬走,不能自主地把蘅芜苑直接转给湘云,她得先把屋子交还给贾府,由贾府的人来做下一步的安排。

湘云是贾府的客人,宝钗走之后,湘云要住哪里,是贾府和湘云的事。宝钗最合宜的做法,便是将湘云交给贾府的人,后面的事,就不需要她操心了。

宝钗走的时候,将湘云交给李纨,这选择于她而言是最合宜的。李纨是贾府的人,对大观园有一定的话事权——晴雯病了,宝玉请医,只告诉李纨一声,便可省去的麻烦,可见李纨在大观园里有担待的分量。把湘云交给一个做事稳妥、有话事权的人,等于是完成了责任的交接。

对于湘云而言,也许李纨这里不算是个理想的住处,宝钗走后,湘云最想住的地方,应该是潇湘馆,湘云和黛玉投契。只是宝钗不能做主把她交给黛玉,黛玉不过是个寄居的客人,只有交给贾府的人才合适。下一步贾府如何安排湘云,或者湘云要住哪里,这不是宝钗分内的事,她无须越俎代庖。

宝钗搬走后,蘅芜苑一时之间不适宜居住,湘云必须离开。

宝钗住在贾府,和黛玉住在贾府不太一样。黛玉来的时候,随身伺候的只有奶妈和雪雁两个人。后来贾母又为她安排了一个贴身丫鬟、四个教引嬷嬷和五六个粗使丫鬟。和黛玉屋里的仆人大多是贾府的人不同,宝钗住在贾府,使用的仆人都是薛家带来的,宝钗要搬走,这些仆人也会跟着一起离开。

湘云来贾府做客,也不会带太多仆人在身边。湘云这两年都住在蘅芜苑,那里也容不下太多的仆人,湘云身边最多只有一个贴身伺候的翠缕。

湘云是史侯府的千金,按礼规,她得要人伺候,很多事情不便亲自动手,否则就有失体面了。翠缕是贴身大丫鬟,只管做一些细活,有很多事都不该她做,而且她也是在豪门大户待了这些年,一个人做不来那许多事。

湘云和翠缕每天要使用的热水、冷水,衣服浆洗,屋里屋外打扫,都得别人来替她们做。宝钗把自己的一整条线仆人都带走了,叫湘云和翠缕主仆二人,在蘅芜苑怎么生活呢?

李纨那里上上下下有条不紊,生活每天都有序的进行着。湘云住进李纨屋里,起码最基本的生活有保障。在这儿,无论如何都比人去屋空的蘅芜苑好。

宝钗搬走,将湘云托付给李纨,是做过精心的考量的。这样安排,于她,是最合宜的,于湘云,也不是个太差的选择。这里体现出宝钗的高情商、会做人的一面,我认为她做得体,不该受到指责。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