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得看是什么样的母亲,思想认识不同,反应会不同。
(胜似西子林黛玉)
1、以仕为荣的母亲,讨厌黛玉以仕为荣的母亲认为努力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入仕做官,自古以来这样的母亲不在少数。陆游与表妹唐婉青梅竹马,成婚后百般恩爱。他母亲认为儿子被妻子迷惑不思上进,特别讨厌唐婉,于是怒拆一对恩爱夫妻,从此,一曲《钗头凤》唱尽人间凄婉爱情。由此可见,以仕为荣的母亲会讨厌黛玉。
2、宝玉厌恶仕途经济,非黛玉支持所致宝玉是贾府当家人贾政次之,长子贾珠不幸早亡,宝玉对于贾政来讲,可谓是中年得子,因此备受贾母王夫人溺爱。要说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人,应该是母亲王夫人和贾母才对。第三十三回贾政暴打宝玉,其中重要原因就是他痛恨宝玉鄙弃功名利禄,不走仕途经济之路,不在外头大事上做工夫。
可是,当他正打得起劲时,王夫人慌慌张张赶来抱住贾政大哭:“老爷虽然应当管教儿子,也要看在夫妻分上,我如今已将五十岁的人,只有这个孽子,必定苦苦的以他为法,我也不敢深劝。”“既要勒死他,快拿绳子来先勒死我,再勒死他。……”说毕,爬在宝玉身上大哭起来
(贾政训子反被训)
贾母更甚,没进屋就大声呵斥:“先打死我,再打死他,岂不干净了!”当贾政跪下含泪说他教训儿子为的是光宗耀祖时,贾母却啐了一口,说:“…你说教训儿子光宗耀祖,当初你父亲怎么教训你来!”说着又滚下泪来。
本来贾政想狠狠教训宝玉,让他明些事理,在仕途经济方面用点儿心,结果被妻子和母亲搅黄,最后还给母亲赔笑脸。
宝玉从小疯癫顽皮,是母亲王夫人口中的“混世魔王”,对仕途经济是骨子里厌恶,黛玉知道宝玉所思所想,并且她对此也不感冒。她是个淡泊名利、真性情的人,她爱宝玉,希望他精神上快乐,即使宝玉一事无成,心也不会改变,所以才不会劝他,不会说那些“混账话”。因此,如果说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真有点儿冤枉黛玉。
(绛珠仙子林黛玉)
结语:现在社会,选择面宽,同时压力也大。时不时有在各方面看似非常优秀的人做出傻事的新闻,痛心之余明白了一个道理,人活一辈子,就短短几十年,名利并非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人健康,身心健康,人品好,有追求,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最好能找个情投意合的伴侣,开心生活一辈子,这就是幸福。
俗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不一定只有为官步入仕途经济一条路,只要努力上进有追求,即使平凡也幸福。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首先声明,题主的关于关于林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这个问题,只能算作是一个假设,因为没有一处表明林黛玉是支持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
就算是贾宝玉曾说过"林妹妹就不说那样的混帐话",也不过是证明林黛玉不曾劝说宝玉读经济文章,走仕途之路,并不意味着林黛玉就是支持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而是意味着林黛玉并不看重仕途经济而已。
但是,如果林黛玉真的支持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做为一个母亲,又会如何反应呢?一般情况下,有条件的母亲都是希望儿子走仕途之路的,不但是为了光宗耀祖,更为了儿子能活的更好,因而遇到支持自己儿子厌恶仕途之路的,会对那个人即使不厌恶至极,也会有意无意的阻止那个人接近儿子。而对那个劝说儿子好好学习,长大做高官,骑大马的人则会感激。
比如王夫人,她本人对贾宝玉是放任的,却渴望別人能把贾宝玉导入正途。因而对时时劝着贾宝玉的薛宝钗非常满意。而对从来比较放任贾宝玉的林黛玉刚有些不大感冒了。但是如果林黛玉真的支持贾宝玉厌恶仕图经济,那么王夫人内心则必定要先除之而后快了。因为,林黛玉不劝说贾宝玉走仕途经济,和林黛玉支持贾宝玉厌恶仕途经济就两码事了。
如果林黛玉不劝说贾宝玉,这种态度和其他人都是一样的,王夫人可以不感冒,但是恨怨则说不到,因为这也要怨恨的话,王夫人愿跟的人就多了。但一旦升级到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那么在王夫人眼里,林黛玉就成了推动贾宝玉厌恶经济仕途的罪魁祸首了,在一个母亲的眼里,总是自己认定的别人的错误无限夸大的。
但有些母亲则不那么肤浅,她们以孩子的快乐为宗旨,只要孩子不违背国家法律,不违背社会伦理道德,那么他们就不会强迫自己的孩子做什么。有的母亲对儿子是不是走仕途经济就不大在意,只要儿子快乐就可以的了。如贾母,他早就看出贾宝玉是一个"不听妻妾劝的”,因此对贾宝玉并不拘束,让贾宝玉有一个自由快乐的空间。
当然,也有一些母亲因家中有坚强的政治实力做后盾,有充实的经济实力做保障,认为不必刻苦攻读,因为孩子大了,自然会有个官儿做。所以对那些影响儿子追求仕途经济的人也并不在意。也有一些母亲因为家中根本没有条件让儿子去读经济文章,走仕途之路,因此,对别人支持与否也不放在心上的。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这要看是什么样的母亲,母亲的格局不同,对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的反应也不同。
如果是陶侃、陆游那样的母亲,会厌恶林黛玉,不会让贾宝玉娶林黛玉望子成龙,是每个母亲的共同想法。中国古代四大贤母,孟母和陶母都教育儿子读书上进。陶母甚至为了讨好同郡孝廉(即举人)范逵而“截发筵宾”。
原来范逵是孝廉,在当地有很大的能量。他因为访问贤才,遇到大雪,借宿在陶侃家。陶家很穷,没有喂马的饲料,陶母揭下自己床铺上的稻草席,剁碎喂马;没有钱买酒肉招待客人,陶母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居,买来酒菜。
在中国人古人奉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如果剪去头发就是不孝。范逵见陶母竟然剪掉自己的头发来招待自己,大为感动。于是举荐陶侃由县吏为督邮,领枞阳县令,从此后,陶侃仕途一帆风顺。陶侃先后出任郡守、武昌太守、荆州刺史、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后封长沙郡公。这就是“截发筵宾”的典故。
有人说陶母是贤母怎么会讨好人?她对待普通人也能竭尽全力。
不然,陶母教育陶侃,交朋友一定要交比自己更有水平、更有文化之人。如果不是孝廉,而是普通人来家里做客,陶母不会剪了自己的头发招待客人的。
陶母花那么大的力气为儿子的仕途铺路,如果陶侃的妻子怂恿儿子,不走仕途,只是观花修竹,风花雪月,不气死才怪。
如果是陆游的母亲,见儿子娶了媳妇,只知道吟诗作赋,忘记了仕途大业,直接就让儿子休了媳妇。
王夫人一心要让贾宝玉出人头地,自己后半生有靠。
宝玉偏偏不喜欢仕途,经常发表惊世骇俗的理论,反对那些文臣武将。林黛玉不仅不劝诫宝玉放弃这样的想法,反而暗暗支持。王夫人非常不满意。王夫人希望有人替自己管教儿子,把他逼着走上仕途。
王夫人之所以暗中提高袭人的待遇,就是因为袭人“死劝”贾宝玉读书、走仕途。
作为像陆母、陶母和王夫人这样的母亲,都不会同意儿子娶林黛玉,都会选择薛宝钗这样的儿媳妇。因为薛宝钗与她们一样都死劝儿子读书,走仕途,将来光宗耀祖,封妻荫子。
如果是贾母那样的母亲,会赞成林黛玉支持贾宝玉不走仕途的想法孔子说因材施教。就是说这个人适合做什么工作,就教导他什么知识,让他掌握什么本领。
贾宝玉的性格不适合当官。如果强迫他当官,就凭他天不怕地不怕,“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的性格,会给贾府招灾惹祸的。才不配位,必有祸焉。好,则罢官,不好,甚至会抄家灭族。贾宝玉这样的性格,一生一世平平安安的当一个富家翁也没什么不好。
贾母一把年纪,看惯了仕途的起起落落、风风雨雨。有多少人就是因为不够圆滑,而被人陷害,弄得家破人亡。如果强行让宝玉走仕途,无疑是把他往火坑里推。
林黛玉聪明地看到宝玉的性格弱点,支持他厌恶仕途经济是对贾宝玉的保护和爱护。
林黛玉不在乎贾宝玉是否当官,不在乎自己和宝玉结婚后,是否有政治地位,说明她不爱慕虚荣,不是把宝玉当成自己获取政治利益的踏板。不是把婚姻当成交换利益的工具。像林黛玉这样无欲无求的女孩才值得娶。
如果宝玉变成了强盗贼,林黛玉会跟着做强盗婆;如果宝玉是渔翁,林黛玉会跟着做鱼婆。
如果换成袭人就不会像林黛玉。袭人早就跟宝玉说过,难道你变成强盗贼,我也跟着不成?
爱仕途经济的媳妇,一旦丈夫没达到预期程度,就会抱怨甚至离开爱仕途经济的媳妇,爱虚荣的媳妇,一旦丈夫没达到自己预期的程度,就会不停地抱怨、甚至辱骂丈夫无能。辱骂和抱怨还是好的,有的人甚至要求离婚。
现实社会中有多少男人没被媳妇嫌弃过?没被媳妇骂过无能,养活不了老婆孩?有多人人的媳妇没说过:自己瞎了眼找了你这个窝囊废?
大多数媳妇都是宝钗和袭人这样的,要求丈夫有根基,有背景,有官职,有权力,自己可以攀附,可以一辈子不愁吃、不愁穿,而且有社会地位,光鲜亮丽。很少有林黛玉这样的,不求丈夫是官还是民。
《马前泼水》就写了一个嫌贫爱富的媳妇。书生朱买臣一贫如洗,妻子崔氏成天咒骂朱买臣无能,害得她吃苦遭罪。他逼迫朱买臣写休书,改嫁暴发户瓦工张三。
像崔氏这样的女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有很多。
没有几个女人愿意和男人白手起家,大多数女人找丈夫都是“嫁汉嫁汉,穿衣吃饭”都是为了获得一张长期饭票。他们逼迫男人走仕途,出人头地,无非是为了自己。
但是能清楚地看清儿媳妇逼迫儿子的真正原因的婆婆不多。她们一无例外地愿意娶和自己一样,逼着儿子上进的媳妇。认为这样的媳妇不能和儿子一样胡闹。至于儿子是否幸福、是否快乐,她们无暇考虑。
林黛玉那样的媳妇千载难逢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不是投其所好,而是黛玉认为宝玉不适合当官,他只适合当一个富贵闲人。
林黛玉对贾宝玉无所求。
然而许多婆婆不懂林黛玉这样媳妇的好处,反而会认为这样的媳妇没有上进心,只会怂恿儿子胡闹。许多母亲想不明白,是权力地位重要,还是儿子的终身幸福、平安重要。许多母亲都像王夫人一样选择前者,而放弃后者。
世界上,薛宝钗很多,而像林黛玉那样对恋人无所求的人很少。林黛玉这样的媳妇才是千载难求。
结语: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有不同的反应。了解儿子个性的、智慧的母亲会赞成林黛玉;不了解儿子的个性,只考虑自己利益的母亲会反对林黛玉。绝大多数母亲是后者,反对林黛玉。
如果您是母亲,您会支持林黛玉吗?如果您是儿子,有没有被媳妇抱怨过?如果您是媳妇,是否愿意让丈夫走仕途,加官进爵?是否有过“悔教夫婿觅封侯”的烦恼?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小白认为,对于一个母亲来说,黛玉支持宝玉不走仕途经济学的这一行为,是让其非常反感的。
黛玉是宝玉最在乎的妹妹,宝黛二人一同去看望宝钗在那里吃晚饭时,宝玉想多喝几杯酒,他的奶妈便极力劝阻,薛姨妈、宝钗看了非常尴尬都不言语,唯有黛玉支持宝玉尽情喝酒,李嬷嬷便说道,林姐儿,你该劝劝他才是,或许你说的话他还会听呢?
也许,李奶妈的这句话,正是王夫人这个母亲想说的,你既然是她最好的朋友,为何不劝一劝他努力读书呢?
退一步来说,古代男女的婚姻年龄都很小,女的15岁左右,男的17岁左右,此时的宝黛二人,无疑算是早恋了,放在现在,按高中时代的早恋现象来看,不算为过吧。试想一下,那一个做母亲的,愿意看到自己的儿子因为一个女人而荒废自己的学业?
所以,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黛玉的这一行为是很让其反感的,但如果我们再深入一点来看,似乎就能发现,宝玉讨厌仕途经济学,同黛玉的支持或者反对的态度,并没有什么关系。袭人、史湘云、宝玉聊天,正直贾雨村来贾府想见宝玉,贾政便派人来叫,宝玉一脸不乐意,史湘云便说道,你也该走走仕途经济学了,没想到宝玉立马生气;袭人听见,忙让湘云别说了,说上一次宝姑娘也说了这样的话,宝二爷登时生气,甩脸子就走了,独留宝姑娘一个人呆呆的站在那,并且夸宝姑娘真正是一个有涵养的人,这要是换成林姑娘,不知道又会生气成什么样?
宝玉便说道,林妹妹说过这样的混账话吗?她要是这样说,我早和她生分了。
由此可见,宝玉对仕途经济学的讨厌,并不是因为林黛玉的原因;黛玉之所以支持宝玉,是因为黛玉真正做到了一个知己的态度,喜欢他的优点,那便是对自己细心的呵护和幽默;同时也包容他的缺点,比如他讨厌仕途经济学以及喜欢吃胭脂水粉的习惯。
如果明白了这一点,即是站在一个母亲的角度来看,似乎也不能过多的指着黛玉支持宝玉讨厌仕途经济学,毕竟宝玉之所以讨厌,同黛玉的关系并不大。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我有点不同意提问者用“支持”俩字。
书里(36回)是有这么一句话:独有黛玉自幼儿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所以深敬黛玉。
我对“不曾劝他”印象比较深。
不曾劝他,不表态,跟“支持”很有距离。也就是说赞成票和弃权票的距离。
当然,我们可以说:黛玉跟宝玉心有灵犀,十分默契。
但我总疑心:说黛玉“支持”,对热衷功名的贾政王夫人来说,便是个“不是”,那是需要明显证据的。(贾政点名逼宝玉只读熟四书,支持“经济仕途”。)
要说明显支持宝玉的,得是老太太啊。
宝玉被打了一顿,老太太吩咐:宝玉祭了星,不许见外人,其实是不让贾政再查问他功课。
宝玉被魇镇,老太太大骂赵姨娘“挑唆”他老子逼他读书。
黛玉不热衷功名,只要宝玉开心就好。
然而我们想想,十三四、十四五岁,不正是“中二病”明显的“熊孩子”症状吗?
多少孩子在这阶段无限叛逆。黛玉清高,不支持经济仕途,也很符合常理哈。
说实话:黛玉便是有几句蔑视功名的话,也没啥苛责的。
一个母亲,对自己的亲生儿子,该了如指掌。从抓周开始,宝玉就没热衷过读书。
人家女孩又没把自己儿子往不读书上引,并不是“把薛蟠勾引得比当初坏了十倍”,又有啥不是?
自家儿子跟那伶人交好,跟丫头们好,难道怪人家的女儿没去劝他读书?
因此我觉得:(虽然挑唆者宝玉“胡闹”的不止一个,每一个挑唆者也不能因人多减轻责任。那个“可恶”的晴雯,竟让宝玉装吓病,躲避查功课[呲牙]。)既然黛玉跟宝玉只是情深义厚,没教唆宝玉去玩,更不挑唆他做不好的事,王夫人不该对黛玉有啥成见。
从一个母亲角度看黛玉支持宝玉厌恶仕途经济,会是什么反应?
每个母亲都是望子成龙的,希望孩子能有出息,在古代更是重视光宗耀祖,彰显门楣,考取功名,得个一官半职。在贾府这样的人家更需要宝玉成为一个做官的人,才能让贾家世世代代荣华富贵。母凭子贵,在现代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才这样重视高考,考上清华,北大就等于是高官,富贾了,所以人们都削尖脑袋往里冲,那如果你家儿子身边有个女孩天天讽刺说你这么用功是为了当官,是一身铜臭气,只是为了钱,读书并不是你的爱好,只是为了混饭吃,整天想跟你儿子谈恋爱,还经常耍性子,惹得你儿子一天天神思恍惚,做为母亲是不会让她跟自己儿子在一块儿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