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没有王夫人抄捡大观园,入住大观园近三年的薛宝钗会不会想要搬出去呢?

一个绣春囊引发了沸沸扬扬的抄检大观园事件,宝钗第二天便搬出了大观园。如果没有发生抄检大观园,起码在短期内,在重大的人生转折变迁未出现之前,宝钗不会搬离大观园。

理由一:宝钗搬离大观园,与抄检大观园直接相关

抄检大观园当晚,从抄检的第一站怡红院走出来,凤姐对邢夫人的陪嫁王善保家的说:“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王善保家的也赞同,笑道:“这个自然,岂有抄检亲戚家来?”

凤姐和王善保家的商议完毕,便向黛玉居住的潇湘馆走去。除了宝钗居住的蘅芜苑没有抄检,宝玉、黛玉、李纨、迎春、探春、惜春的住处都抄检了。

第二天,宝钗来稻香村向李纨辞别:

“只因今日我们奶奶身上不自在,家里两个女人也都因时症未起炕,别的靠不住,我今儿要出去伴着老人家夜里作伴儿。要去回老太太、太太,我想又不是什么大事,且不用提,等好了我横竖进来的,所以来告诉大嫂子一声。”

虽说宝钗的辞别语非常的隐晦,且留有余地,以照顾病中的母亲为借口,母亲好了还回来。但是,不管是谁,都知道她的心思。

李纨和尤氏听到她的告别语,相视笑了笑,说明她们心里都清楚宝钗搬离的原因。只不过这层窗户纸不好捅破,所以谁都不挑明。

王夫人向凤姐问起宝钗搬离的原因,凤姐说:

“我想薛妹妹此去,想必为着前时搜检众丫头的东西的原故。他自然为信不及园里的人才搜检,他又是亲戚,现也有丫头、老婆在内,我们又不好去搜检,恐我们疑他,所以多了这个心,自己回避了。也是应该避嫌疑的。”

可见凤姐对她的心思也是了如指掌。

宝钗住在大观园里,正如黛玉所说:“你如何比我,你又有母亲,又有哥哥,这里又有买卖地土,家里又仍旧有房有地。你不过是亲戚的情分,白住了这里,一应大小事情,又不沾他们一文半个,要走就走了。”

住在这里,丫头、婆子是自己家的,生活费用也是自己家的,不沾贾府的分毫。而且看见谁有困难,便毫不犹豫地解囊相助。这是何等的底气,何等的优越。

如今别人家里发生了需要满园抄检的事,却因为她的原因,不能彻底抄查。这说明自己住在这里,给别人带来了不便。宝钗第一次体会到寄人篱下的尴尬。

所以说,宝钗搬离大观园,与抄检事件直接相关。

理由二:在抄检大观园事件未出现之前,宝钗没有短时间内搬出大观园的计划

第七十六回,中秋之夜,宁荣两府的主子齐聚大观园凸碧山庄赏月。贾母叹息,如今不似当年热闹,又提及宝钗与宝琴回家与家人赏月,触及到黛玉的伤怀。

黛玉对景感怀,俯栏垂泪,湘云见了,上来开解安慰一番,又说:“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道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

宝钗曾与湘云说好,中秋节时与黛玉、湘云等人一块儿赏月联诗,可见她先前并没有搬离大观园的计划。

其实宝钗虽说是搬回家,并未离开贾府,因为薛家住的就是贾府的房子。从大观园东南上小角子门出去,便可以抵达薛家的住处。

既然搬到哪里都在贾府的范围之内,在没有发生特别事件的前提之下,宝钗完全没有必要搬出去。住在园子里,有这么多同伴,大家在一起开开心心热热闹闹,亲密又方便,多好。

没发生抄检事件之前,宝钗没有搬离的理由,发生之后,宝钗又有了不得不搬离的理由。

首先就是上面所说的,住在这里,与贾府出现了互相不便的尴尬。其次,因为宝钗住在园子里,大观园东南上小角子门就专门为她常开着,多一道门,就多了一道管理隐患。宝钗早就特别警惕这道门的开关问题。

第六十二回,宝玉、宝琴、岫烟、平儿生日,薛蝌送了巾、扇、香、皂四色寿礼给宝玉,宝玉过去薛家陪薛蝌吃酒。吃过酒后,宝钗、宝琴和宝玉一块进来大观园,走的就是东南上的这个小角门。

一进角门,宝钗便命婆子将门锁上,把钥匙要了自己拿着。宝玉说:“这一道门何必关,又没多的人走。况且姨娘、姐姐、妹妹都在里头,倘或家去取什么,岂不费事?”宝钗笑道:

“小心没过逾的。你瞧你们那边,这几日七事八事,竟没有我们这边的人,可知是这门关的有效了。若是开着,保不住那起人图顺脚,抄近路从这里走,拦谁的是?不如锁了,连妈和我也禁着些,大家别走,纵有了事,就赖不着这边的人。”

宝钗早就因为贾府频频发生偷盗事件,严格把控着自己常行走的门,避免不必要的麻烦。

抄检大观园的真实原因是为了找出绣春囊的主人,而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多。凤姐带队抄检怡红院,宝玉询问原因,凤姐说:“丢了一件要紧的东西,因大家混赖,恐怕有丫头偷了,所以大家都查一查去疑。”

绣春囊有关风化,不能浮出水面,凤姐等人对外放出的查抄理由是丢了要紧的东西。这个理由是大伙儿普遍认可的。

宝钗本来就对这事怀有警惕,现在大观园里发生这么大的偷盗事件,都到了满园查抄的地步,自己搬出去,将东南上的角门彻底的关上,就再也不会和贾府的偷盗事件有任何勾连了。

薛家虽说住着贾府的房子,却是独门独户,自进自出,另起炉灶,和贾府可以做到互不相扰。那里住着的都是薛家的主仆,有什么问题自己解决,与贾府无涉。如果贾府有什么事,与他们也没关系。

现在大观园成为是非之地,住在里面很难置身事外。别人查与不查都尴尬,只有搬出去才彻底清净。

查抄事件没发生之前,宝钗不会思索这些问题,对于东南上的角门的管理她也有很有自信。

如果没有发生查抄事件,宝钗会一如既往地住在园子里,直到她的人生转折重大变迁出现。

什么是她的人生转折重大变迁呢?就是她的婚姻。我们都知道宝钗最终嫁给了宝玉,而现在她和宝玉的婚姻还没有提上日程,她还不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节奏。

查抄大观园之前,宝钗短时期没有搬离的理由;查抄之后,宝钗却也没有不搬离的理由。

假设没有王夫人抄捡大观园,入住大观园近三年的薛宝钗会不会想要搬出去呢?

你好,我是国风

薛宝钗搬离大观园是迟早的事,因为毕竟不是一家人,年纪大了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必然将会搬出园子。成就大人所做的事儿!就像史湘云并不能常驻园子一样,因为史湘云已经有了人家。按照古人的礼节,成人事,就要避嫌了。(虽然史湘云的年龄并不大)

薛宝钗也是一样,古人到15岁叫及笄之年。这个岁数马上就可以谈婚论嫁,只要定下人家就只能严守深闺,再也不能孩提一般行事。后面刑岫烟定亲后家人要把她搬出去,(后因贾母阻止未成)贾迎春定亲之后马上搬离了大观园。都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王夫人有没有抄检大观园,薛宝钗也住不了多久了。但是因为王夫人抄检大观园,让薛宝钗意识到了大观园的危险性,是故:“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她自己先躲开了,宝钗这样的行为也体现了她为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以为大观园众人所厌弃。就连与之交好的林黛玉和史湘云都怨她无情。

假设没有王夫人抄捡大观园,入住大观园近三年的薛宝钗会不会想要搬出去呢?

第二十九回、贾母在张道士提亲时说“宝玉不该早婚”,又为宝玉指出“金麒麟”,之后第五十回贾母独宠薛小妹详问宝琴八字。最普遍的解读就是,贾母在以此抗衡王夫人薛姨妈姐妹所谋划的“金玉良缘”。然而事实上,贾母自从“元妃省亲”以来的一系列操作,包括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亲自求宝钗(叫莺儿)为宝玉打络子、独宠宝琴问八字、为薛蝌邢岫烟定亲等,都是在越来越亲近薛家。贾母的这一系列操作,同时也让黛玉想依靠贾母为自己婚事做主的希望越来越渺茫了。

很显然,比宝钗黛玉年纪更小的湘云宝琴都定了亲,剩下宝钗黛玉姐妹二人在大观园中寄人篱下。正是因为有了共同的遭遇和失望,钗黛二人才会越走越近、相知相伴,孤苦伶仃的黛玉收获了人生难得的家庭般的温暖。

第四十五回黛玉羡慕宝钗有母亲哥哥有家有生意,可以从大观园中“说走就走”,并且感叹自己“一草一纸”都靠贾府供应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

第五十七回薛姨妈知道贾母未必会有成就“金玉良缘”的愿望,老太太“硬做保山”给邢岫烟与薛蝌定亲之后,对宝钗继续留在大观园的愿望并不大。宝钗继续留在贾府的大观园,就是给宝玉当备胎,外面的人家基本上都是不会考虑跟贾宝玉一起住在大观园的姑娘提亲。薛家早就想要把宝钗解脱出来了,只愁没有机会。

这时薛姨妈出于对孤苦伶仃黛玉的同情,甚至在潇湘馆里放风说,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然而贾母对薛姨妈发出的这个信号毫无回应。

宝钗黛玉对自己就这样子被贾府放在大观园中住着,一住近三年纪越来越大了,贾母却每每王顾左右而言他,从来也不给个说法的局面都很郁闷。等到第七十三回第七十四回贾母查赌王夫人抄检,宝钗搬走的机会终于来了。

贾母的言行一直在表明“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在贾府中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项,钗黛二人在婚姻大事上未必形成敌对关系。林如海去世和元春封妃几乎是同时发生的,在贾府“烈火烹油、鲜花簇锦”的同时,林黛玉父母双亡成为了贾府收养的孤女。“元妃省亲”后贾母贾政母子一直都在寻求钗黛二女之外更加理想的政治联姻。

最终宝钗搬出了大观园,也没有给“木石姻缘”更增添一线希望,反而让黛玉少了宝姐姐的陪伴更添孤独寂寞了。比起宝钗曾经作为亲戚家女儿住在大观园中的备胎地位,黛玉做为已经被元妃和贾母公开定位过的“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甚至连升级成为备胎的希望都没有。

抄检大观园之后中秋之夜,黛玉发出了“冷月葬花魂”的自我谶语。宝钗搬出大观园后就不再进贾府露面,反而具备了可以与宝玉定亲的客观条件。贾雨村被降职、元妃失宠、贾府中内斗暴发,在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四大家族之间更需要抱团取暖了。薛宝钗搬出大观园,薛家主动退一步,贾府没有了更理想的选项后,最终还是需要向薛家主动再靠拢一步的。

命运就是这样安排的,四大家族的败落让贾薛两家越走越近终于成就了贾府末世中的“金玉良缘”。

把“木石姻缘”与“金玉良缘”看作是非此即彼对立关系,是对《红楼梦》宝黛钗爱情婚姻悲剧主线剧情的一种误读。当然认为薛宝钗为了“金玉良缘”一直想赖在大观园不走,王熙凤内心支持“木石姻缘”故意提出不抄蘅芜苑,借此把薛宝钗排挤出了大观园,当然更是误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