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真与假本来是相互对立的,彼此不熟悉的两个无交集范畴,但作者为了写红楼梦,亦即为了借假隐真,必须将表达真的文字与表达假的文字采取措施硬性融合交汇的,因此这就形成了真与假的“初见”。把真代化为一个人物,同时也把假代化为一个人物,这两人之见就可表达真与假的“初见”;这个被作者代化为真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代化为假的人物就是“石头”——贾宝玉。“黛”,即“代黑”,被隐藏的真就在黑处暗处,因此,可用“黛”表达隐藏的真。
真与假相比,真是高大高洁的,而假则是龌龊渺小受真嘲笑看不起的,根据此理,被嘲笑被讽被骂的必定是假,贾宝玉就遭受了林黛玉的嘲讽,并受到作者借临江仙词的嘲讽怒骂,可知贾宝玉是假无疑。同时,假与真初见也必定对真充满着高看敬慕,贾宝玉对林黛玉自始至终都是高仰敬慕,并通过摔玉表达自己的渺小庸赘。
贾宝玉与薛宝钗虽然按人物情理想去,也应有初见的。但红楼梦中的人物并不是现实现世真实人物,都是作者虚拟代化的人物,因此,除真与假有初见外,其余并不存在初见初识的。再者,薛宝钗是作者代化来表达掩盖,表达假的,“薛”即“雪”,“雪”就有隐藏掩盖的功能。因此,贾宝玉,薛宝钗都是假,早已是相互熟知的东西,那里存在“初见”呢?孔子春秋编年史就是“年纪”,就是“年”,“丰年好大雪”,就是言儒史文化与假是同类,都是善于掩盖伪装自己的骗人文化。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红楼梦》是一部多线索的小说。写与不写,写什么,都与线索有关,宝黛爱情线索是一条主线索,故要写宝黛初见。除了木石前盟这层关系外,主要是谋篇布局需要写他们初见。而金玉良缘则是次线索,可写宝钗见面,亦可不写。作者取不写,亦不可厚非。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红楼梦》中很著名的一幕是“宝黛初会”,将木石前盟的两位主角初见时的怦然心动描写得唯美无比。
黛玉进府之后不久,宝钗也进府了。但书中对这个过程只是寥寥数语带过,也压根没有安排宝玉和宝钗的会面。
为什么作者没有写宝玉和宝钗的“初见”呢?我想,这正好说明宝钗的地位与黛玉是不同的。在宝黛钗的关系中,宝钗戏份再多,其根本性质也依然是“正主”之外的第三方。
1.书中的感情主线是木石前盟、历幻还泪,这是警幻仙子案前注册的公案,而所谓金玉良姻只是为了完成这出还泪公案所设置的。作为配角,自然不能和主角一样隆重出场。
我以前回答过一个问题《为什么<红楼梦>中黛玉有前世“绛珠仙子”,而宝钗没有前世呢?》,分析宝钗这个角色和所谓“金玉良姻”的安排,其实是上天为了完成这出荡气回肠的“还泪”公案而设置的,就像一出大戏总要有配角和相关的情节来推动主线故事的发展。如果没有宝钗和金玉良姻,黛玉要如何一步步走向“泪尽而亡”的注定的结局呢?
所以,宝钗只是为了推动主线故事而设置的配角,假如把木石前盟的还泪公案看成一出大戏,安排了男主和女主的一场“初会”重头戏之后,一般都不可能再安排男主和女配的“初见”戏份吧?这样会让观众或者说读者产生混淆,以为这是一个狗血的三角爱情故事。
其实不是。从头到尾都是宝玉和黛玉的爱情悲剧,在他们俩人的感情世界里,没宝钗什么事。
2.从情节布局、气氛烘托等各方面衡量,写完宝黛初会的震撼和浪漫之后,再来写宝玉和宝钗的“初见”会很尴尬。因为如果有什么特别之处,就抢了宝黛这条线的风头,而且理论上也不会有什么特别。没什么特别的会面,写来干什么呢?
多少读者对宝黛初会那一幕印象深刻啊!那种夙世情缘的命运感、那种一见如故的亲切感、那种旁若无人的纯粹感,击中了多少人的心扉。这是宝玉和黛玉作为书中绝对主角应有的待遇,但如果写完这一幕,接着写宝钗进府时又来一幕宝玉和宝钗“初见”的话,且不说该不该给予宝钗这样的准主角待遇的笔墨,就算要写,能写成什么样呢?
想象一下宝玉第一次见到宝钗会怎么样。
好奇可能有一点,毕竟是少年心性。仔细端详可能也会,毕竟宝钗姿容丰美。但会不会有像见到黛玉那种“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一样的心灵冲击呢?肯定不会,否则宝黛的木石前盟主线成啥了?作者要这么写的话,读者都难以接受!
既然不会有这种心理上的冲击,那还能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就是觉得这个姐姐好漂亮,家里又来了个漂亮姐姐,好开心,大概也就这样了。这样的宝玉该怎么用文字描写?写来的意义又何在?如何才能让读者区别出宝钗和黛玉在宝玉眼中的不同感觉?写得太轻描淡写,显得莫名其妙没必要。写得详细一点,比如加上“就还是比不上林妹妹”之类无聊且多余的笔触,那就显得不尊重宝钗而且有提前剧透之嫌。
总之,不管怎么写都尴尬,不是《红楼梦》的风格。
反过来,宝钗见到宝玉会是什么反应呢?肯定也不会是黛玉那种心下大吃一惊,觉得眼前之人仿佛在哪里见过的感觉。如果那时宝钗已经知道家里要安排自己跟宝玉的姻缘,可能会偷偷多看宝玉两眼,心下也许会有一点微妙感觉。如果那时还没这打算,大概也就是正常的主客相见,微笑寒暄。
不管是哪种情况,以宝钗的稳重,大概率是不会有太多的语言动作流露出来的。而作者的文字风格又一向是藏了又藏,就算书中人物说了啥话做了啥表情,也绝不会多解释一句其背后用意,而是任由读者去猜。这样情况下,估计对宝钗更是无从着墨,没东西可写了。
所以,怎么写都不妥,就干脆不写,正好说明宝玉和宝钗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情感关联,无须铺垫。
书中是完全没写宝钗进府时和宝玉见过面的,87版电视剧《红楼梦》则作了些改编,拍了宝钗进府时宝玉和黛玉携手迎接的一幕。这应该是从影视作品的视角效果和画面气氛连贯性考虑所加的情节,个人认为这部分改编也处理得比较合适,三个人除了微微笑以外没有多余的语言动作,也算克制了。而彼此的微表情,包括宝玉牵起黛玉手的动作,也都表现得恰到好处,将三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暗示、预示得很自然。
但想象一下,将电视剧改编的这一幕转化成文字放回书里,制造一段“宝玉和宝钗初见”的情节怎样?
一样会很尬。怎么描写这种看剧时观众一目了然的微表情?总不能写什么“黛玉好奇地打量着宝钗”“宝玉微微一笑,牵起黛玉的手”“宝钗微笑看向他俩”之类的文字吧,那绝不是《红楼梦》的风格啊,尬死人的!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林黛玉是曹雪芹浓墨重彩着力刻画的美好形象,她虽尖酸、刻薄、乖僻、爱耍小性儿,但可爱可怜是没说的。
宝玉初见宝钗,觉得她貌美 如同仙女般。一时间看痴了。
黛玉初见宝钗,不在意其他,只望向宝玉,看宝玉痴痴望着宝钗,心有不满。宝玉来牵手也带有抗拒,但最终也与宝玉手牵手走向宝钗。
遇见漂亮的可以欣赏,但不会放开爱的人的手。
并非多情,只是惺惺相惜罢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欣赏不等同于爱。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来到贾府,曹雪芹写了黛玉与宝玉初见的情景,这是书中很重要的情节。宝玉说,“这个妹妹我是见过的”,这句话就把神瑛侍者和绛珠草的经历联系起来,为宝黛爱情的逐步展开,拉开了序幕。
第四回,薛宝钗随母亲和哥哥也来到贾府,当时没有详写见面过程。不过到了第八回,曹雪芹特意写了他俩见面的场景,带出来“金玉良缘”的说法。
从此,“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两条线,一明一暗,迤逦前行。林黛玉给了贾宝玉的一份忠贞不渝的爱情,薛宝钗给了贾宝玉一个有名无实的家庭。
曹公想告诉读者的是,没有爱情的婚姻是痛苦的。应了苏东坡那句名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宝玉与宝钗初见?
原因可能是这样的。
1、薛家来到贾府,是来找靠山的,这在贾母和贾政那里就不那么受待见了。你想,薛蟠的为人和官司难免让贾府里的长辈小看宝钗一家,贾府对待薛家也是看在亲戚的面上。林黛玉则是贾母主动接来的客人,两者在贾母心里的地位不同,另外宝黛初见是小说的重头戏,更重要的是下面一条原因。
2、薛家刚开始并没把宝玉放在心上,宝钗的鸿鹄大志是选秀,和宝玉也只是泛泛之交,再加上男女有别,宝钗不愿和宝玉闹出绯闻来。
第七回周瑞家的送宫花预示着宝钗落选,宝钗大受打击,生了一场病,非有奇特的冷香丸不足以压服。第八回宝玉听说宝钗“身上不大好”,怜香惜玉的心肠就发作了,来探望宝钗以表慰问。这无疑是对宝钗心灵创伤的一剂安慰药,也让宝钗有机会好好打量眼前的美少年,所以宝钗在第八回才算正式见了贾宝玉。
我们看第八回中,宝玉看宝钗看得那个仔细。
“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宝钗同样看宝玉也是看得那个仔细。
“一面看宝玉头上戴着累丝嵌宝紫金冠,额上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身上穿着秋香色立蟒白狐腋箭袖,腰系五色蝴蝶鸾绦,项上挂着长命锁、记名符,另外有那一块落草时衔下来的宝玉”。
人说,只有看见最重要的人时,才会不放过对方一丝一毫的样子,观察的细致入微。从头看到脚,再从脚看到头,不漏下一个细节,恨不得看到心里去,牢牢记在脑海里。看看宝黛初见的情景吧,彼此把对方观察得细致入微,特别是看对方眼睛的神态。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透过这扇窗户,看到对方内心去,彼此把对方的脾气爱好性格也看了出来,只有对人感兴趣,才会这样看了又看,看了又看,并且对方的一切都恰如其分的那么好。
宝玉和宝钗自然也是这样,你看我,我看你,但是宝钗只是观察到了宝玉的穿着,最应该看的脸却没有看,就奔着宝玉佩戴的玉去了。“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朝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中念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可以看出宝钗对通灵玉的关心要多于宝玉本人。在第八回读者借着宝钗的眼睛才算见识到了通灵玉的真面目和宝钗的金锁。
通过和宝黛初见相对比,我们看出宝玉和宝钗的真正认识是多么肤浅,没有撞击出任何的异样情愫。即使是在金玉良缘的背景下,宝钗也只是关注到了宝玉的穿着,更重要的焦点放在了通灵玉上,而不是宝玉这个人怎么样?宝钗关注的只是外表这些肤浅的东西,而不是宝玉的内心,这才是作者在第八回要表达出来的意思,由此金玉良缘浮出水面。
所以,即使在金玉良缘的背景下,宝玉和宝钗两个人之间也没有擦出爱的火花,何况在没有金玉良缘的背景下,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之间又会有多少故事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