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史湘云的一枚戒指,确实扯出了人情世故。因为这个戒指引起的故事,可以很好的理解林黛玉、薛宝钗以及史湘云三个人之间关系和各自性格。除了三大女主之外,还牵扯到了《红楼梦》中最重要的两个丫环之一,袭人。

这个情节,在《红楼梦》的三十一和三十二回中。《红楼梦》的作者特别善于利用一些小小的道具,加强小说的故事情节。贾宝玉有玉,薛宝钗有金锁,史湘云有金麒麟。除了这些之外,绛纹石戒指,是另一个小道具。

这里提到了人情世故。这里先说一说世故。它常常被认为是一种圆滑的处世态度,而带有贬损的意味。但世故确实是一种洞察世态的精明。世故的态度是在处世中尽力达到一种人人满意的状态。世故的人虽然功利,但并不唯利是图,相反,他们能准确的看到别人的内心需要,并在不损害自己的前提之下,给予满足。世故的人,是在意道德约束的。他们会尽力把自己的行为纳入道德规范。因此,世故的人,在世俗的眼中,会表现出有“德”。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位有德之人。

“人情世故”四个字中,除了“世故”之外,还有一个“情”字,林黛玉与薛宝钗相比,薛重在德,在林重在情。林黛玉是一个真正的性情中人,至情至性。在那个时代。女孩子的性感是不能随意表露的。婚姻之事,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可是林黛玉不管这些,既然爱了,就毫不遮掩。这是林与薛的性格底色。春兰秋菊,各擅胜场。

这个故事发生的时候,林黛玉对贾宝玉已经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可是,由于贾宝玉博爱的个性特征。林黛玉还没有与贾宝玉搭成心里的默契,患得患失,正是爱情中最主要的特征。而女人陷入爱情中时,大概会有很强的攻击性。

在史湘云送戒指之前,贾宝玉偶然得到了一只金麒麟。由于史湘云也有一只同样的麒麟,林黛玉因此对史湘云产生了敌意。并因此,引起了史湘云的不满。以上这些,都是这个问题的背景。

史湘云送戒指分了两次。第一次是派史府的小厮送来给黛玉宝钗以及贾府小姐们的。第二次史湘云自己来,亲自带给与自己关系好的四个丫环,袭人、金钏、鸳鸯、平儿的。见到袭人的时候,发现袭人已经有一只了。因为湘云只送了宝钗、黛玉及三位小姐。当袭人说她已经得了的时候,史湘云第一反应是林黛玉送的。而袭人告诉她的结果是宝钗送的。为什么湘云会有这样的误解?其原因皆来自钗、黛、湘三人性格的不同。不同的性格,体现出对人情世故理解的不同。因此,题主说,一枚戒指引出人情世故,是很有眼光的。

宝钗是世故的,黛玉是性情的,而史湘云是介于二人之间,世故不及宝钗,却远超黛玉;性情不及黛玉,而又远超宝钗。于是史才能与薛林鼎足而三,成为《红楼梦》中最光彩照人的女主之一。

我们一起看看这两回中的世故。三十一回,史湘云来到贾府,当她说到给袭人他们带礼物的时候。贾宝玉说:“你到不如把前日的那绛纹石的戒指带两只给她。”史湘云打开绢子说:“这是什么?”里边包的果然是宝玉说的绛纹石戒指。这个情节说明什么?史湘云前两天给小姐们送戒指的事贾宝玉知道。贾宝玉为什么这样说,很明显他知道袭人喜欢这东西。贾宝玉为什么知道袭人喜欢,说明袭人也知道了史湘云送戒指的事。或是神情和语言上有所表露贾宝玉才知道的,因此,才向史湘云讨要。可见,宝钗送戒指给袭人,宝玉是不知道的。但是,宝钗已经做了的事情,正是宝玉想做的。薛宝钗的处世水平可见一斑。真正是“人情练达”。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说这是薛宝钗的心机和做作,故意做给贾宝玉看的。或许真是这样,但这有错吗?况且。大观园里的人们,恐怕谁也不会想到史湘云送个戒指还分了两次。这是宝钗的世故。

史湘云给大观园的丫环小姐们送戒指,也是她的“人情练达”之处。她既是重情的。但也还是懂得情感在某些情况下,要有点利益加固一下会更好。

这一次,史湘云和林黛玉之间,闹了点别扭。肇事者应该是黛玉。说起史湘云与林黛玉以及薛宝钗的关系。史与林,类似于发小;而史湘云与宝钗之间,更象闺密。发小之间特点是打不散,今天吵了,明天好了,类似于亲情。而闺密之间更多的是友情,友情的维系,更需要人情练达的处世技巧。

我们把这个故事颠倒一下,假如史湘云分别把林黛玉和薛宝钗的东西送人了。二人分别会是什么态度呢?表现肯定不一样。林黛玉是重情派,她送朋友的东西,代表着双方的情谊,你把它送人,那还得了?而薛宝钗是现实派,在她看来,东西都是拿来用的。不代表什么。达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才是重要的。

史湘云是中间派,有时候重情,有时重实际。所以,她是无可无不可的。因此,当湘云听袭人说戒指是宝钗送的时,才会说:“我只当林姐姐送你的,原来是宝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没妨碍的!”

史湘云与薛宝钗和林黛玉谁的感情更好一些,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但这里史湘云与袭人一起说林黛玉的不好,而夸宝钗。有一个主要原因,是因为林黛玉刚刚攻击侵犯了史湘云。林黛玉的行为,是因为“吃醋”,史湘云的表现,也有吃醋的意味。可是,二人吃的醋不是一个牌子的。林黛玉吃的是爱情醋,史湘云吃的是友情醋。林黛玉因为在爱情上没有安全感,把史湘云当成了“情敌”。而史湘云这时,已经定婚了。自己应该也是满意的。所以,她对贾宝玉的感情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兄妹之情,与林黛玉,也差不多。可是,现在长大了,这种从小一起感情总会改变,总会失去。曹雪芹以他细腻的笔触写出了少男少女们从儿童走向青春时这种情感的变化。

在史湘云来说,她第一时间想起林黛玉,说明在她的心里,和林黛玉是十分亲密的。既然亲密,就会理解,她与袭人之间从小一起长大的情感。如果林黛玉做为小姐,不太在乎这种一般的戒指,把她送给袭人也挺好的。史湘云的这种下意识的想法,恰恰表明了一个重要问题。在《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孤独的。在思想情感上和她保持一致的,只有贾宝玉一个人。薛宝钗、史湘云以及袭人等等,他们的思想和情感要更近一些。他们都是懂得人情世故的。而只有林黛玉与贾宝玉二人,他们或者是不懂或是不屑于去懂得所谓的人情世故。他们只是生活在自己的情感世界里,时时向社会展示他们的真情真爱。而社会却容不下这一切。于是他们悲剧了。

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以黛玉的性格不入眼的小玩意儿会随手扔掉或给人,并不太多考虑赠者和受者的感受。而宝钗考虑更多的是人情世故,转赠戒指,一表明敬重袭人,二加深湘云和袭人的友情,三让戒指物尽所用。湘云了解釵黛个性,知道若黛玉转赠戒指是随意,而宝钗转赠是善意,所以同样的事,湘云会有不同的反应!

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其实,袭人的戒指是不是林黛玉送的,史湘云都会讽刺林黛玉一番。因为史湘云判断事情的对错与好坏,不是事情本身,而是做事情的人。

比如薛宝琴得了贾母珍藏的凫靥裘,薛宝钗说自己嫉妒宝琴,史湘云认为是薛宝钗在开玩笑,而且猜测林黛玉一定在嫉妒薛宝琴。如果是林黛玉说自己嫉妒薛宝琴,史湘云一定会把这句话坐实到底。并且会脑洞大开添枝加叶,添油加醋。

比如薛宝钗在绛红院为宝玉绣肚兜,林黛玉见了要去奚落几句,史湘云赶紧把林黛玉拉走了。如果换成林黛玉在绛红院为贾宝玉绣肚兜,史湘云一定会上去讽刺挖苦,甚至会当做一个笑话进行宣传。

而这一次送戒指也是一样。史湘云刚送了薛宝钗和林黛玉戒指。林黛玉如果转手把戒指送给了袭人,史湘云一定会认为林黛玉不重视与她的感情。然后把薛宝钗扯出来,说薛宝钗比林黛玉更看重自己。而薛宝钗把戒指转手送给了袭人,在史湘云看来,这一切都应该是理所当然的。

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第三十一回,已经定亲的湘云再次来到贾府,亲自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四大丫头带来了礼物——每人一枚绛纹石戒指。在此之前,湘云已经打发人给贾府的姐妹们各送了一个一模一样的戒指。当她送给袭人时,袭人说:“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这就明确告诉湘云,已经有人把从湘云处得到的礼物,转送给了袭人。

湘云第一时间就想到应该是黛玉送的:“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

湘云为什么会认为是黛玉送的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基于湘云对黛玉的认知,以及她眼里的黛玉与袭人的关系来作出的判断。

湘云对黛玉的认知:黛玉并不在乎这些饰品,戒指对她没什么用处。

因为书中侧重写了宝钗不爱花儿粉儿,追求“淡极始知花更艳”,读者便以为只有宝钗不爱打扮。其实,黛玉也不爱打扮,不过她和宝钗的的追求不一样。

宝钗追求的是极简、本真,黛玉追求的却是超凡脱俗。她对自己的美貌和才华有着充分的自信,以“草木之人”自居,不需要通过外物装饰来突显自己。

这里顺便纠正一下部分读者对黛玉的误解:黛玉很美,但不是世俗眼里的美,更不是宝玉眼里的美。黛玉的美主要是“秀美”,有别于世俗的艳丽。什么是“秀美”?也就是草木之美,不像花一样靠色彩争艳,草木代表的是文化,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美。这种美,如宝玉这样的纨绔子弟欣赏不了。所以,不但广大读者没有发现黛玉之美,就连宝玉也从未挖掘过黛玉独特的美。

草木之秀美,自然不需要装饰,反而会因装饰而失其大美,就像有些人在兰草上挂假花一样,俗不可耐

湘云每次来贾府都是与黛玉同住,自然了解黛玉的习性,知道戒指这样的装饰品对黛玉来说是无用之物。既然自己不用,那就有送出去的可能。

这是第一个原因。

湘云深知黛玉对袭人的感情很深

受阴谋论的影响,很多读者把黛玉和袭人放在了对立面。其实,只要愿意深入文本,用心感受作者曹雪芹先生的匠心,就会发现,黛玉对袭人的感情很深,而且远远超过了她对紫鹃的感情

黛玉初进贾府的第一天,就因宝玉摔玉而受到了惊吓,而且这份惊吓无人慰藉,以至于当晚便忧心抹泪,陷入深深的自责中:“今儿才来,就惹出你家哥儿的狂病,倘或摔坏了那玉,岂不是因我之过!

黛玉进贾府,本就小心翼翼,内心藏着各种担忧。没想到第一天就闹出这么大事来,敏感如她,怎么不难受?

此时,是袭人安慰了她:“姑娘快休如此,将来只怕比这个更奇怪的笑话儿还有呢!若为他这种行止,你多心伤感,只怕你伤感不了呢。快别多心!

看似一句简单的话,却给黛玉传达了一个重要信息:宝玉摔玉,不是黛玉的过错,而是宝玉本身就行为奇怪。这在贾府已是常事,大家见怪不怪,也没人会因此而怪到黛玉头上,所以无需自责。

这一句话,犹如久旱之甘霖,滋润了黛玉这颗惊惧不安的心。袭人无心,但这种温暖的感受,会让黛玉对袭人产生难以言说的情感

这是黛玉对袭人感情深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就与宝玉有关了。

黛玉从进贾府开始,就与宝玉关系亲密,而袭人又是宝玉身边最贴心的人。心思细腻的黛玉,自然能看到袭人对宝玉的尽心尽责和无微不至。她越是关心宝玉,就越会感激袭人,因为宝玉能无忧无虑精力充沛地做“富贵闲人”,与袭人的付出是分不开的

当袭人因回家奔丧而短暂离开,黛玉表现得比宝玉还希望她的回归:“袭人到底多早晚回来”?

所以,黛玉会称袭人为“嫂子”,虽是玩笑,却是她的心声。在她心里,袭人像贤妻一样照顾着宝玉。

对袭人的感情,湘云是感同身受的。袭人身上有着母性的光辉,同为孤女,湘云和黛玉一样,感受过袭人带给她的温暖。因此,在她看来,黛玉将自己用不着的东西转送给袭人,是合情合理的。

然而,湘云却误判了,情理上黛玉会送,事实上却没有送,这又是为什么呢?

这也正是湘云和黛玉最大的不同的。

湘云是入世的,她身上其实有很多宝钗的影响,比如“随分从时”,接纳命运的安排;比如务实,劝宝玉“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所以,站在她所习惯的人情世故的角度,袭人的这枚戒指,就该是黛玉送的。

但这些人情世故恰恰是黛玉所缺少的,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不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宁愿让物品搁置蒙尘,也不知道要为它们找到合适的去处。

正因为黛玉不懂得“物尽其用”的道理,才把自己卓越的才华浪费在宝玉身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从而也让自己这块玉蒙尘了,失其光彩

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因为史湘云早已看出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不一般,另外她认为林黛玉是了解自己与袭人之间的深厚感情的,所以在袭人没得到降纹石戒指的时候,她认为是林黛玉将自己的给了袭人。

那么,这件小事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件事发生在史湘云第二次进贾府的时候。《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原文如下:

“袭人感谢不尽,因笑道:‘你前儿送你姐姐们的,我已得了,今儿你亲自又送来,可见是没忘了我。只这个就试出你来了。戒指儿能值多少,可见你的心真。’史湘云道:‘是谁给你的?’袭人道:‘是宝姑娘给我的。’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史湘云先是将降纹石戒指赠送给三春、宝姑娘和林姑娘,接着又赠送给四位丫鬟:鸳鸯、金钏、平儿和袭人。到袭人时,发现她早得了,便发问谁给的,袭人说是宝姑娘,这让史湘云有些意外,她本以为是林姐姐给的。

那么,她怎么就认为是林黛玉给的呢?

1、史湘云了解林黛玉对贾宝玉的感情,而袭人又是贾宝玉的首席丫鬟,自然想到是林黛玉给的

见《红梦楼》第二十回,史湘云第一次进贾府。湘云走来笑道:“二哥哥,林姐姐,你们天天一处顽,我好容易来了,也不理我一理儿。”可见史湘云早已知道宝黛之间的亲密关系。

又见《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史湘云接着笑道:“倒像林妹妹的模样儿。”宝玉听了,忙把湘云瞅了一眼,使个眼色。史湘云拿黛玉比戏子,贾宝玉会意忙使眼色,但于事无补,林黛玉当即就恼了。可见林黛玉恼的并不是史湘云,而是使眼色的贾宝玉,夹杂着醋意。

这两回可以看出,史湘云是了解林黛玉的小心思的,对于照顾贾宝玉的丫鬟袭人,相信林黛玉也是上心的。

2、林黛玉早早就来到了贾府,史湘云认为林黛玉是了解她与袭人之间的深厚友情的

袭人曾经服侍过史湘云,两人情同姐妹。见《红楼梦》第三十二回,袭人道:“这会子又害臊了。你还记得十年前,咱们在西边暖阁住着,晚上你同我说的话儿?那会子不害臊,这会子怎么又害臊了?"史湘云笑道:“你还说呢。那会子咱们那么好。后来我们太太没了,我家去住了一程子,怎么就把你派了跟二哥哥,我来了,你就不象先待我了。”

加上林黛玉与史湘云从小一起长大,相互比较了解。林黛玉早早进了贾府,和宝玉袭人住一块,按理更清楚史湘云与袭人之间的友情。

综合以上两点,史湘云便说只当是林姐姐给的。

当然她这样说,有人认为是为了引出薛宝钗,道出宝姑娘的为人处事更受欢迎。也有人说,这是为了暗示宝黛爱情悲剧,两宝才是金玉良缘等等,不一而论。

为何湘云会认为袭人的戒指是黛玉送的?

这事发生在书中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带了四个绛纹石戒指,分别送给袭人、鸳鸯、金钏、平儿。这种戒指之前她已经派人送过一次,不过不是送给丫环们,而是送给宝钗、黛玉这些小姐们。

当她在怡红院拿出戒指给袭人时,袭人说她已经有一个了,就是之前湘云送过来的,其中一位姑娘转送给了她。湘云问是谁送的,袭人说是宝钗。湘云这时说,她还以为是黛玉送的呢,原来是宝钗。然后就说了一串关于宝钗的好话,巴拉巴拉的。

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为什么湘云会认为是黛玉把戒指给了宝钗?她那时不是对黛玉很有意见的吗?怎么发现有人把戒指送给了袭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有这份心意的是黛玉?

其实湘云当时的第一反应,真的不认为把她送的戒指转手送给袭人的那位姑娘是出于好意,而更可能是因为看不起、不喜欢她这份礼物,所以就当作无关要紧的东西随手送给丫环了。谁会这么做呢?湘云当然会第一时间想到林黛玉。因为第一,在她看来黛玉的性格就是这样的,不喜欢的东西就会随手扔给别人的,第二,她那时并不喜欢黛玉,很自然地觉得黛玉同样会看不起她送的东西,会把她送的东西转手送给别人。

换言之,当时听到袭人说某位姑娘已经把戒指送了给她时,湘云下意识的反应并不是不带感情色彩的好奇“谁送的”,而是带了主观色彩的猜测:我上次专门派人送来的戒指,居然有人不要?送给袭人了?这么看不起我的东西吗?想都不用想肯定是那个小气鬼啦。

只不过为了求证,还是得先问一句谁送的,结果袭人说是宝钗,湘云这才发现自己的猜测落了空。

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不过我也不是完全臆测。众所周知,在那段时间湘云就是对黛玉颇有偏见的,而就在湘云走进怡红院找袭人之前,湘云和黛玉之间也有一些容易引起误解的互动,很容易导致湘云听到袭人的话后,第一时间错想到黛玉身上。

细细捋一下这段前情,很有意思的。

当时的情形是这样:湘云又一次来到贾府,正和贾母、王夫人、宝钗、黛玉等人闲聊。她问起宝玉,宝钗笑她只关心宝玉。这时宝玉来了,黛玉就对湘云说了一句:“你哥哥得了好东西,等着你呢。”

黛玉为什么说这句话?因为宝钗的玩笑让她心里有了芥蒂。之前清虚观打醮,宝玉专门留起了据说和湘云是一对的金麒麟,当时黛玉就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了。要知道她对这种“金玉之说”特别敏感的,老拿这个来挤兑宝玉的。所以宝钗一说湘云关心宝玉,黛玉就故意说了这话,其实是说给宝玉听的,那个“好东西”就是宝玉留起来准备给湘云看的金麒麟,黛玉意思是我看着呢,我知道呢,你留这个不就等着你的湘云妹妹来么,现在人家来了,还不赶紧的。

宝玉知道黛玉这是又吃醋了,而且他也不可能在贾母和王夫人都在场的时候拿出金麒麟来,于是当湘云问是什么好东西的时候他用一句含糊的“你信他呢!几日不见,越发高了 ”转移了话题。湘云也没追问,只是向宝玉问起袭人,说有礼物要送给她,之后就拿出了一包四个绛纹石戒指。

注意接下来的对话和情节,都是下文的伏笔。

林黛玉笑道:“你们瞧瞧他这主意。前儿一般的打发人给我们送了来,你就把他的带来岂不省事?今儿巴巴的自己带了来,我当又是什么新奇东西,原来还是他。真真你是糊涂人。”史湘云笑道:“你才糊涂呢!我把这理说出来,大家评一评谁糊涂。给你们送东西,就是使来的不用说话,拿进来一看,自然就知是送姑娘们的了,若带他们的东西,这得我先告诉来人,这是那一个丫头的,那是那一个丫头的,那使来的人明白还好,再糊涂些,丫头的名字他也不记得,混闹胡说的,反连你们的东西都搅糊涂了。若是打发个女人素日知道的还罢了,偏生前儿又打发小子来,可怎么说丫头们的名字呢?横竖我来给他们带来,岂不清白。”说着,把四个戒指放下,说道:“袭人姐姐一个,鸳鸯姐姐一个,金钏儿姐姐一个,平儿姐姐一个:这倒是四个人的,难道小子们也记得这们清白?”众人听了都笑道:“果然明白。”宝玉笑道:“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林黛玉听了,冷笑道:“他不会说话,他的金麒麟会说话。”一面说着,便起身走了。

这长长一串啥意思?

湘云拿出戒指,别人没说啥,黛玉率先发言:我还以为是什么新鲜玩意呢,原来还是这戒指。上次你都派人送给我们了,干嘛不把袭人她们四个人的份儿也算在里面呢?非要自己专门再跑一趟,糊不糊涂?

对想啥说啥的黛玉来说,这样说话再正常不过。但听在本来就对她有意见的湘云耳里,能舒服吗?于是湘云立马反击:你才糊涂!来,我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大家评评理,看谁糊涂!

然后湘云就巴拉巴拉说了一大通,解释为什么要把姑娘们的和丫环们的戒指分开送,分两次送。因为姑娘们都有谁,送东西来的人是不会出错的。但丫环们谁知道谁是谁?得一个个名字告诉送东西的人。谁能保证送东西的人不会糊涂弄错?要是记不住名字乱说一通,连带把准备送给小姐们的也弄乱了多不好?如果是个女人可能还明白些,可上次派的是个小子,怎么跟他说丫环的名字?算了,还是这次我亲自带来吧。

湘云说这么多,其实有没有道理?反正我是看得稀里糊涂,根本不明白她的道理在哪里。戒指都是一样的,为什么名字说多几个就会弄乱?要是怕弄乱,像她自己说的派个精细的女人不就行了?为啥非要派个小子来?

总之,湘云解释完了,我还是看不出她为了给四个丫环送戒指,自己专门跑一趟的必要性。估计当时在场的也看不出。关键是这本来是一件小事,也没啥好解释的。现在湘云气势十足地说了一通,让大家评理,大家怎么评?于是宝玉只能笑她:还是这么会说话,不让人。

黛玉一听就不高兴了,冷笑一声:她不会说话,她的金麒麟才会说话!然后当场离开。

这又是怎么回事?

本来湘云火气十足的反击已经让黛玉不爽了,偏偏宝玉还一副和事佬的样子。黛玉的不爽只能向宝玉发泄了,再次提起金麒麟,其实就是又敲打宝玉了:是啊,你们都有金麒麟,你们是一对,我走就是。

这拈酸夹醋的交锋是不是很微妙?所以大家都懵然不知发生了什么,只有薛宝钗抿嘴一笑,显然也是看明白黛玉的醋意了。

之后又是怎样的情节呢?

湘云要去怡红院找袭人。路上,她捡到了宝玉不小心弄掉了的那个金麒麟。书里描写了湘云看到这麒麟的反应:

湘云伸手擎在掌上,只是默默不语,正自出神……

为什么见到这个东西要“默默不语,正自出神”呢?想想刚刚黛玉说的“金麒麟”三个字,湘云估计是猜到这东西跟自己和宝玉有关系,而且是让黛玉耿耿于怀的。

但湘云还是不能确认这东西是不是就是黛玉刚刚说的那个跟自己有关的金麒麟啊,所以宝玉过来的时候她赶紧把这东西收了起来。直到进入怡红院,宝玉说有好东西给她看,结果却发现东西不见了的时候,湘云才拿出来问是不是这东西。

为什么湘云这时可以确认了?因为她把黛玉说的“好东西”、“金麒麟”和宝玉现在说的“好东西”对应起来,猜出来了。

说明啥?说明这时候的湘云,其实一心还想着黛玉刚才的言语刚才的表现,简单地说,在下意识里还在念念不忘地对黛玉不满着呢。而黛玉刚才的言语除了金麒麟还有啥?就是说戒指的那一段了。那段话除了让湘云不高兴的“糊涂”之外,是不是还会给湘云一个错觉?林黛玉根本看不起她的戒指!

带了这一个下意识的错觉,当袭人说已经有姑娘把戒指送给她时,满脑子还想着黛玉的湘云是不是会第一时间反应为:一定是那个看不起我的戒指的小气鬼送的吧!

所以才会有那句“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

只能说那时的湘云真的很不了解黛玉。黛玉嘴巴不饶人,但是心很热,对待情义更是非常珍惜。她那时介意的是宝玉不够明朗的态度,对湘云她还真没什么意见。湘云派人送来的戒指,她也不可能不当一回事随便扔给别人。湘云对黛玉的误解真的很深。

那么,当湘云知道其实送戒指的是宝钗时,为什么不会生气,反而说起了宝钗的好话呢?按理,得知是她喜爱的宝姐姐把她的戒指随便送人,她应该难过伤心才对呀。

这就反应出人性中很有趣的一面了: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出现双标。

简单地说,就是看问题不是客观分析,而是单纯从主观喜好出发。同一件事,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人做的,自己就会认为那人肯定没安好心。但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做的,就会下意识去替他寻找理由:他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用意。

头脑简单的人很容易这样。而湘云无疑是书中头脑相对简单的代表。

那时她对黛玉充满偏见,对宝钗则是崇拜得不得了,下意识里认为宝钗是大好人,热心又善良,如果她做出什么自己不理解的事,那只能是自己的水平有限,而不是宝钗有问题。

基于这样的心理,当得知是宝钗把戒指送给了袭人时,湘云的想法立马就改变了:是宝姐姐送的?宝姐姐那么好,肯定不可能是看不起我的戒指,她为什么把戒指送给袭人我不知道,但肯定是最好的安排。

一想起宝钗,湘云就忍不住迷妹上身,于是就对袭人吹起了宝钗的彩虹屁:是宝姐姐送的呀?说起宝姐姐这人啊真的好,我常常想,要是我有宝姐姐这么个姐姐就好了……

大概就这样。

其实宝钗才是不把湘云的情义当一回事的人。把湘云送的戒指转送给袭人,只能是两个原因:要么自己对这个戒指不屑一顾,要么是作为人情笼络宝玉身边的袭人。只是以湘云的简单,自然是想不到这些的了。

参见之前回答过的相关问答:

《宝玉为何不把金麒麟给湘云?》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