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是因为水浒里面都是暴力,都是打打杀杀,小孩子阅历不够,很难看透作者所要表达的是什么?小孩子容易以为这种打打杀杀就是正义的,以为强盗就是好的,阅历不够,辨别能力不够,很容易造成这一种理解。

老不看三国是因为阅历够了,经验丰富了,挫折多了,所以看问题的时候容易看到很多阴暗的地方,那样就不容易享受三国演义带给我们的精彩,反而会看的头脚发麻。

我是专门写三国志方面的内容,我小时候看三国演义和看三国志没有那么多的感觉,但是我现在越写,越觉得其中的复杂,其中的狡诈,远远没有小孩子时候看的那一种简单的,标签式的的乐趣。

如果你对三国志方面感兴趣,可以关注我,你可以搜索三国中感兴趣的人物,加上 知常容就能找到我写的文章。

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这话我是中年以后才想透的。一部水浒讲的是官逼民反的故事。100多条梁山好汉,或因贪官污吏行奸作恶,或因地方恶霸为非作歹,欺压良善,却又不受法律制裁,于是路见不平,诛奸除恶,最后无路可走,逼上梁山,走上造反之路。三国演义讲的是诸候割据,群雄争霸,定国安邦的创业之道,展现给世人的是韬略权谋。两者皆为四大名之一,但内容不同,主题不同,适读人群的年龄也就有差异。

“少不看水浒",是因为年少时“三观"未定,思想不成熟,认知不全面,不懂水浒中梁山好汉们杀人放火是因为官场腐败,社会黑暗,法纪废驰所致,好汉们所为实属无奈之举,非正常之举。他们那种路见不平就拳足交加,刀剑相向,冲动起来就杀贪官诛恶霸,不走法律程序,在当时能赢得百姓称赞,在今天则是法制社会所不允许的。你看武松大闹飞云浦后,血洗鸳鸯楼,18条人命,不分青红皂白一律杀掉,最后一走了之,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最后还成了大英雄!那个鲁智深先是杀人逃亡,继而不守清规戒律,醉酒五台山,损坏大量公共财物,也是一走了之,成了大英雄!若是成长阶段的青少年不加鉴别地加以模仿,遇事一冲动起来,就打打杀杀,那社会不就乱了套吗?现在的青少年犯罪,大概不能说跟看水浒游戏,水浒影视等等无关吧!我朋友有个侄儿,长得牛高马大,少时最喜欢看水浒书,看水浒电视剧,模仿刘欢唱好汉歌,还真的有点味道,高中毕业未考上大学,自主就业,唉!他最喜欢打抱不平,常以好汉自居。他打别人,别人也打他,常常弄得鼻青脸肿的,有次差点弄出人命,家里赔钱,派出所拘留几天才了事。现在30余岁成家立业为人父了,也醒事了,我还调侃过他两回,他脸红红地说,叔,别取笑了,我当年真傻!

至于老不看三国,那就简单了。人都老了,悲欢离合,盛衰荣辱已定格在历史的画板上,无法改变,你还讲什么韬晦谋略?有什么用?不如好好怡情弄孙养老实在!

四大名著我年青时就读了个遍,但真正理解悟彻是中年以后的事。我认为在心智成熟的时候读水浒才能理解其美妙,享受此文学大餐!年青时读三国的确有用!无论职场打拼,商海行舟,宦海竞争,学一学三国权谋非常有用,比你那成天傻干憨拼强多了。生存需要本领,江湖需要谋略。

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这是前人留传后来者的警语,讲的是读书人的忌讳。这里警示的对象只有两种人,一为少年,一为老者。禁书两本,一本是《水浒》,另一本是《三国演义》。

中国人都知道,《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是近代中国史上疯行的四大名著。为什么先人们独独对前两部名著,要设定禁读提醒。而对象又恰恰是中国家庭的两宝呢?我想,还是应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中寻求答案,比较容易理解些。

中国传统文化奉行家国情怀,讲究仁义道德,倡导和谐稳定。家庭伦理中强调敬老爱幼。好了,如果你也同意这两点,我们就有了共同语言了。

首先,我们看这两本小说。《水浒传》是写水泊梁山宋江等一伙乱世英雄,官逼民反,造反起义的故事。梁山一0八将,哪个好汉都不是省油的灯。他们的仗义行侠,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以及所谓只反官府不反朝庭,完全违反了当时的社会秩序,也没有丝毫法律意识。

试问,被示为家庭一宝的少年,正是人生成长的黄金年龄。他们对世事充满好奇,又正处在学习成长阶段,且正处于青春叛逆期的少年时代,身上被寄托了父母亲人的无限期望呢。

这些不谙世事,而又精力过剩、少年气盛的娃娃,自身还不具备鉴别能力。倘若被一个“义”字惑乱心志,缠上灵魂,不走正道,误入歧途,甚至走上反社会的不归之路,那就不仅毁了孩子前程,就连家族的一线希望都被无情斩断了呀!“少不读水浒”,正好符合了中国千百万家庭,以及普通家长的人伦需求呀!即使今天,谁家愿意孩子,结交不三不四的朋友,看打打杀杀,黄赌毒的片子游戏呢?

说完了《水浒》,我们再看《三国演义》。想必各位都读过原著吧。对里面的诸葛亮、曹操以及周瑜等人物故事,耳熟能详不说,有的还常常对“三气周瑜”,“周瑜打黄盖”,“空城计”,“火烧赤壁”段子津津乐道,海吹一通。三国人物熟知兵法,长于计谋,专于攻心,老奸巨滑之谓也。

家中另一宝的老人,一生辛苦,操心劳碌一辈子。他们在人生道路上,有成功的喜悅,跌跤的伤痛,失败的苦衷。他们深知,“吃不穷,穿不穷,不会算计一世穷。”“算计”,陪伴了他们一生。他们退休了,回忆总结往事,理属正当。

但如果让他们沉湎三国,精研其中人物勾心斗角的计谋,一则不利他们老有所乐,贻养天年。如果他们中有人好钻历史牛角尖,并又和家人晚辈,与邻里好友之间,以计相处,“算计”起来,一个不当,把家庭、邻里、亲朋关系搞砸了,谁个心里也不好受呀!

一孔之见,难免孤陋寡闻。愿闻赐教。

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是中国读者几百年的读书经验,告诉我们读书的导向性和教导性。

我赞同少不看水浒,至于老不看三国,我觉得没有这个必要,虽然《三国》里面是各种阴谋和阳谋,至于说老人家能有什么地方可以去施展这些。人老了,多享天伦之乐,享生活之乐了,如果说老时搞那些计谋,费力伤神的,估计也活不到老年了。

对于少不看水浒,我有几点看法:

1.造反的理解。《水浒传》里面是官逼民反,但是少年人能有几个真正理解这个含义。他们面对不确定的坎坷的将来,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难保他们不会联想到世事不公,进而对社会有逆反心理,报复心理。然而,在今天我们不必担心这样的事,因为今天的孩子都不读书了,手机霸占了他们的一切。古代人,没有娱乐,他们就多钻研书,所以那是书籍是他们最大的“导师”,所以古人强调“少不读水浒”。

2.暴力。《水浒》里面动不动就是打打杀杀,一言不合就打架,觉得很英雄,很厉害,这是很不可取的。年轻人本来容易冲动,走极端,遇到一些事情如果“错误偶像”误导了,后果难以想象,毕竟我们生活中没有那么多就“打打杀杀”解决的事。尤其是现代社会,电视视频的引导,这一点上更是比古代导向尤重。就像我们要求电视剧中不能出现吸烟,这是同一个道理。

3.酒肉朋友。一起打架,一起喝酒,一起吃肉,多好的生活,多好的兄弟,容易拉帮结派,不务正业,不听人劝,这一点也是非常不好的。

以上几点是自己对于“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的一家之言,望与更多的朋友们交流。

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中国古代四大名著《水浒传》与《三国演义》,反映的是冷兵器时代人们为了争夺权夺利,所发生的充满血醒和残酷无情的杀人与战争场面。尤其是《水浒传》中的人物,差不多个个都是打家劫舍背着人命案的杀人者,都是被官府通缉捉拿的对象,也就是所谓的官逼民反被迫无奈上了梁山,不然为什么会被后人称之为逼上梁山。

民间百姓所说的“少不看水浒”是基于关心爱护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成长,减少青少年因个人明辨是非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一状况所得出的经验教训。

《水浒传》所描述的故事情节,发生在宋代最腐朽、最黑暗和最残暴的那一段历史。作者罗贯中塑造了以李逵、武松、林冲和鲁智深等为代表的梁山英雄人物,为反抗封建统治阶级所发动的农民起义战争。这种历史背景,如果青少年不甚了解,或者了解的不透,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而《三国演义》,作者更是塑造了刘玄德、诸葛亮、曹孟德和司马懿,还有东吴的周瑜等一大批有勇有谋,充满了尔虞我诈,欺骗瞒哄的故事情节。“老不看三国”所喻的道理就是人到了老年,本身经历就十分丰富,汉语成语中就有关老的成语就有:老谋深算、老奸巨猾、老妪能解和老骥伏枥等等有老的成语典故。如果老年人继续研究《三国演义》中有关人的智谋,不成精也变了妖。

民间就是一个字不识的人就懂得:识字读三国,不识字打骨牌。读三国与玩骨牌都是非常动脑筋的事,并且都是你死我活的拼死斗争,即使我赢不了,千方百计也不能让你占便宜。从大的方面来说,纯粹是为了扩大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不管别人的死活。

所以说“少不看水浒,老不看三国”讲的有一定的道理。尤其是社会稳定阶段,年轻人靠占山为王作为个人的理想是十分危险的。而老年人毕竟是力不从心,凭所谓的智谋行走于江湖终究不是好的生存办法。(2020/07/02)

为什么常有人说“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

少不读水浒,老不看三国,有一定道理。你想,水浒传上的英雄好汉,大都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主,年少之人读了水浒传,不都成了打打杀杀的乱世豪杰,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至于老不看三国,就是说三国演义上的人物都是在用计谋处理各种关糸,老了学三国,那不都成了老谋深算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