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金陵是贾府的祖籍所在地,贾府目前住在京城,题面上的金陵城应该改为京城。说晴雯是京城里唯一认识雀金裘的人,不准确,起码还有贾母认识。晴雯只能算作在那个时间段见过雀金裘的人当中,唯一认识的一个。
怡红院的老妈妈拿着雀金裘外出寻求织补匠的时间有限,见到这件雀金裘的人原本就不多宝玉回来怡红院,咳声跺脚,抱怨身披的翠光闪灼的雀金裘被烧了一个破洞。麝月用包袱包好,交与一个老妈妈,令拿出去寻能干织补匠织补。
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说:“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
这个老妈妈出去了“半日”,这半日究竟是多久?她在这时长以内能见到多少织补匠人呢?
宝玉回到怡红院的时候,已是掌灯时分。掌灯时分就是天刚擦黑的时候,没有准确的时间,每个季节都不一样。现时正直初冬(前几天刚下完十月的头场雪),且天气阴冷,一般在五点多就天黑了。
宝玉五点多钟回来,和麝月说过几句话,麝月将雀金裘包好,交给老妈妈送出去。老妈妈出去的时间大概在六点左右。
老妈妈去了半日回来(目前半日的时长还是未知数),说没人认识,无人敢揽。晴雯接过来细看了一会儿,认出是孔雀金线织就的,知道用孔雀金线,以界线法,可以织补。
由于怡红院里除了晴雯,没人会界线,晴雯为怕宝玉着急,忍着病痛,恨命咬牙捱着。
晴雯先将里子拆开,用茶杯口大的一个竹弓钉牢在背面,再将破口四边用金刀刮的松松散散的,然后用针纫了两条,分出经纬,亦如界线之法,先界出地子后,依本衣之纹来回织补。织补两针,又看看;织补两针,又端详端详。无奈头晕眼黑,气喘神虚,补不上三五针,伏在枕上歇一会。
这样一针一线,比比看看,喘气歇息,直到凌晨四点才补完。
界线之法,是缝纫、刺绣手工里的一项术语,指一种特种的纵横线织法。这个织法不但考验人针线活的精细度,还非常耗时费神。晴雯本来就得了重感冒,她得边做边歇,哪怕只是指顶大的一个破洞,要想缝好,至少也得花费四个钟头。
补好的时候已经是凌晨四点,织补的时间大概需要四个钟头,也就是说,晴雯大概是从十二点开始缝补。老妈妈是从六点左右时出去的,她应该在十二点之前就回来了。老妈妈在外面奔走寻找织补匠的时间,最多只有五六个钟头。
第三十七回,袭人派宋嬷嬷给湘云送红菱等吃食,提前给送宋妈妈雇好了车,这样宋嬷嬷出行才有车坐。麝月派这个老妈妈拿着雀金裘出去找织补匠,并没有给老妈妈雇车。老妈妈很可能是提着灯笼,顶着朔风,用三寸金莲一步一步走去的。
就这么五六个钟头的时间,老妈妈能找到几个能干织补匠和裁缝、绣匠及做女工的能人呢?她最多找到那几个比较熟悉的,或者别人临时介绍的,不可能见完整个京城缝纫界的能人。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不认识,不代表整个京城没人认识。
贾母说这件雀金裘是俄罗斯裁缝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进口货,属稀罕物。老妈妈找的人有限,又大大的降低了认出的几率。因此一时之间就只有晴雯认得出来。
晴雯是从贾母屋里出来的针线活高手,她有得天独厚的机会,见识雀金裘雀金裘原本是我国织造业的传统工艺,到清朝时期失传。明朝时期,织就雀金裘的机构是南京司礼监。明朝南京司礼监是清朝江宁织造府的前身。
我们都知道江宁织造府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关系,也能琢磨出江宁织造府和贾府的微妙关系。贾母手上有工艺已经失传的雀金裘,或者认识罕见的雀金裘,就一点都不奇怪了。
贾母把雀金裘给了宝玉,说:“就剩下这一件,你糟蹋了也再没了。这会子特给你做这个也是没有的事。”
“就剩下这一件”,表明这不是唯一的一件,而是最后一件。既然贾母屋里曾经有过不止一件雀金裘,贾母屋里的近身丫鬟,和针线活精妙的丫鬟,就有缘得见了。
贾母曾经夸过晴雯:“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晴雯的针线活水平在整个贾府都算超前,早就引起了贾母的注意,这就决定了她有见识雀金裘的机会。
晴雯曾经是贾母屋里的女工能人,而贾母又和雀金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造就了晴雯与雀金裘的特殊缘分。不过京城藏龙卧虎,一山还有一山高,既然能从俄罗斯进口雀金裘,就不会只有贾府的人认识雀金裘,更不会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晴雯之所以能为宝玉病补雀金裘,除了出自对宝玉的关心,关键还在于她在贾府无人能及的针线活功夫。晴雯的女红技艺超群,源于她天生的心灵手巧,也离不开贾母的器重和栽培。
晴雯十岁时被赖大家的买为自家的奴才,因为常常跟随赖大家的进贾府,深得贾母喜欢,就被赖大家的顺势送给了贾母。在贾母赏给宝玉房里之前,晴雯就一直在贾母身边伺候。若非心灵手巧之辈,贾母不会留在身边,更不会派到宝玉房里,贴身照顾宝玉的饮食起居。在贾母身边的那些日子,晴雯必然做过不少针线活,见多识广,技艺愈发成熟。
后面王夫人撵走晴雯向贾母汇报的时候,贾母仍然不忘夸赞晴雯的心灵手巧,“我看她甚好,言谈针线,(这些丫头们)都不及她,将来还可以给宝玉使唤的”。
贾母赏给宝玉的雀金裘,是来自俄罗斯的舶来品,本来就珍贵,金陵城见过它的人少之又少。再加上做工精致,工艺复杂,能够缝制这种衣服的人自然也就是凤毛麟角。
在晴雯的判词里,曹公称其“风流灵巧招人怨”。晴雯的心灵手巧,在贾府的确无人能及。但这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晴雯最终也因此遭人诽谤,含恨而亡。
此外,晴雯能认识和修补雀金裘,除了在贾母身边的见多识广和自身的心灵手巧这个缘故,也或许与晴雯的出身有着密切的联系。晴雯十岁被赖大家的买下,但她十岁之前的身世我们不得而知。作为薄命司金陵十二金钗副册里的女子,晴雯也很有可能出自织造之家,幼时就见过雀金裘这样的珍贵之物,才会深谙“界线”的复杂工艺。
香菱出身于诗书望族之家,也曾被拐卖,在阴差阳错之中,进入了贾府。纵使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也难掩其由内而外的书卷之气。风流灵巧而且技艺超群的晴雯,或许也是家族的耳闻目染,才有了这掩盖不住的风流与灵巧。
《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恕我直言,这个问题提得不甚严谨,并不是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贾母也是认识的。这件衣服正是贾母给宝玉的。
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呢,这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前儿把那一件野鸭子的给了你小妹妹,这件给你罢。”因为贾母认识,晴雯才认识。晴雯本是赖大家的买来的丫鬟,因模样出众被贾母相中,才进了贾府,又赐给了宝玉,从此开始了“五年八个月”的开挂人生。晴雯自幼心灵手巧,是贾母跟前模样好、嘴巧、针线活最好的“三好”丫头,一开始贾母是打算把晴雯给宝玉做妾的,肯定少不了栽培一番。贾母又是“惯会调理人”的老祖宗,放到今天就是知人善用,又能因材施教。想来对于晴雯的长处,贾母应该添了不少助力。除了在针线活上倚重她,闲暇时也会翻出各色新奇少见甚至珍贵的“针织品”,指点晴雯长见识、学本领。晴雯应该就是在那个时候认识了雀金呢,也掌握了“界线”的技巧。才有了后来的“勇晴雯病补孔雀裘”。
都说晴为黛“影”,从晴雯看到黛玉,我们发现,贾母给宝玉挑媳妇的标准一直没变过:
一要绝色美貌。黛玉长什么样,我们都没见过,但是薛蟠见过,凤姐和宝玉中邪祟时,众人忙作一团,薛蟠就在混乱中见到了女神:
忽一眼瞥见了林黛玉风流婉转,已酥倒在那里。薛蟠向好女色,经手的漂亮姑娘不少,香菱就是一个;更兼天天对着一个丰肌雪肤的亲妹子宝钗,绝对算是在脂粉堆里见过世面的。然而一见黛玉便被电酥了,可见林黛玉之美多么罕有。罕有到不但引人爱怜,还引鸦鸟儿爱怜。二十六回写黛玉因误会宝玉哭了,连树上的鸟儿都不忍卒闻:
原来这黛玉秉绝代之姿容,具稀世之俊美,不期这一哭,把那些附近的柳枝花朵上宿鸟栖鸦,一闻此声,俱忒楞楞飞起远避,不忍再听。再看晴雯,原著没有直接写过晴雯是人间绝色,但是晴雯被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夫人嫌她水蛇腰,削肩膀儿,眉眼又像林黛玉,连在病中蓬头垢面地都不能掩盖她的美丽;一向掐尖要强的凤姐也说过:“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比起来,都没有晴雯生得好。”这不是人间绝色又是什么呢?
二要聪慧灵巧。黛玉智商、情商都惊人的高,六岁进贾府,既懂得在众人面前藏拙(些许识的几个字),又能看穿王夫人的阴险(让她坐贾政的座位),还能跟邢夫人打机锋;后来在贾府连诗作对,几乎次次都是头筹……女工方面也很出色,从没伺候过人,一上手就把宝玉的草帽戴得妥帖;绣工精致,宝玉只稀罕黛玉做的荷包;宝玉的风筝放不起来,她说是顶线不好,按她说的方法一试,果然灵验。晴雯更不必说,智拖王夫人,勇补雀金裘,一等一的聪慧手巧。
三要率真可爱。《红楼梦》里,美丽的女子很多,聪明的也不少,但说到率真可爱,也只有黛玉和晴雯当得起。这也是二人最神似的地方:都有一颗赤子之心。林黛玉因为《西厢记》重新认识了薛宝钗,耿耿于怀多年的心结说抛就抛,从此认宝钗为姐、薛姨妈为干妈,一言一行皆出本心。晴雯是块“爆炭”,在怡红院里怼宝玉、说晴雯、讽麝月,骂小红……生生活成了一朵浑身是刺的玫瑰,但这只是表面现象,里面掩藏的是她对宝玉纯真的爱。从撕扇子一回可以看出,宝玉之于晴雯,不是主子,也不是改变命运的工具,而是倾心相爱、地位平等的爱人。与袭人、麝月等人相比,晴雯对宝玉的感情真挚而纯粹。正是这平等而热烈的感情终究为封建腐朽所不容,才导致了晴雯悲惨的结局。
生逢末世,愈是美好便愈遭摧残,这是黛玉和晴雯的不幸,但细观贾府那些“不甚美好”的人,又何尝有幸呢?
《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这个问题很好。不过,不是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而是整个都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贾府的老家在金陵,荣国府和宁国府在都城。
王子腾生日前夕,贾母给了宝玉一件雀金裘。可是当天,就被烧个洞。麝月让婆子拿出去修补,可是跑了半天没有一个,仍旧拿回来,说:“不但织补匠人,就连能干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
麝月道既然坏了,明儿不穿了。可是宝玉说:“明儿是正日子,老太太太太说了还叫穿这个去呢。偏头一日就烧了,岂不扫兴。”
晴雯正在生病,听到这里,忍不住翻身要看看。晴雯看了一会,说道:“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像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
那么晴雯不过是一个十几岁的丫头,她如何认得俄罗斯进口的雀金裘呢?
【润杨的红楼笔记】有文章论述了晴雯的出身问题。晴雯出身于苏州织造家。贾府那扇珍贵的慧纹璎珞作者慧娘,是晴雯的长辈。
由于家学渊源,晴雯耳濡目染,她的女红水平在贾府是非常拔尖的。但是与擅长书画,更擅长于把唐,元名家的折枝花卉,配上古人题花的诗词,用黑绒线以草书字体绣在扇上的慧娘相比还是有差距的。尽管如此,她的水平比京城有名的织补匠人、女工、绣匠还是强许多的。
另外由于家庭出身是织造,因此对于各国先进的纺织品,纺织技术,他们家都非常熟悉。晴雯不做这些工作,但是女红是女孩子的必修课,更何况制造家的小姐。因此晴雯不仅认识雀金裘,而且会织补。
晴雯之所以被卖为奴,是因为家庭被抄家,她逃过一劫,不敢以真面目示人。
《红楼梦》作者用晴雯勇补雀金裘来告诉读者晴雯的真实身份。晴雯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具体说是苏州织造之后。因苏州也属于金陵省,林黛玉,香菱都是苏州人,因此晴雯进入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位。
润杨阆苑恭候您多时了!欢迎关注!欢迎留言探讨!《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红楼梦》中,为什么只有晴雯认得雀金裘?当然是晴雯事先见过了。第五十二回,在雀金裘被烧毁之前,贾母赏给宝玉的这件“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衣服”就在怡红院展示过了。做为宝玉的贴身大丫头,晴雯当然会认识。
至于京都满城的织补铺子,因为没有见过雀金裘不敢接活儿,自然是因为雀金裘的料孑非常珍贵,并且年代久远,而且储藏量特别少,就是赫赫扬扬的国公府,也只有贾母收藏了这么一件。因此,不要说京都满城的织补铺子不认识,就是贾宝玉初一见到也不认识。还以为和贾母给宝琴的凫靥裘差不多呢。
至于为何没有人敢接修补雀金裘这件活儿,不是他们手艺比不上晴雯,而是胆量比不上晴雯,底气比不上晴雯。织匠们如果接了荣国府上的活儿,就要负责做好,不然就会砸了自己招牌,还可能会惹上麻烦。但是荣国府的活儿是好做的吗?荣国府本身就有很多能工巧匠,不说做不好,就是做好了,荣国府吹毛求疵怎么办?而荣国府怡红院中本就有很多难缠了的。
其实晴雯也没有补好雀金裘,只不过是“混得过去”,但是,有宝玉撑腰,又要掩贾母耳目,怡红院里却没有人敢说罢了。
《红楼梦》为什么整个金陵城只有晴雯认识雀金裘?
晴雯未必认识雀金裘,贾府认得雀金裘的只有贾母。
红楼梦第52回,贾母赏给宝玉这件衣服的时候,宝玉也不太知道这是什么衣服,他以为和贾母给宝琴的那件野鸭子毛做的凫靥裘类似,其实完全不一样。
宝玉看时,金翠辉煌,碧彩闪灼,又不似宝琴所披之凫靥裘。听完贾母介绍,宝玉才补上这一课,认识了这件衣服的名字及其不凡的构成。
只听贾母笑道:"这叫作"雀金尼",这是俄罗斯国拿孔雀毛拈了线织的。头回听见外国货,这种经验一般的作家不可能有:曹公家族是皇宫织造,和当时的欧洲,西亚,俄罗斯的纺织业应该都有交流,当时中国丝绸非常有名,各国拿出最好的织品与中国贸易,曹公家族拥有俄罗斯进贡的“孔雀毛拈了线织的衣服”并不奇怪。
这样的衣服不得了,因为有年头了,贾母说,都是手工做的,而很多制作的工艺今天已经失传,所以这件雀金裘因为极其稀少而显得特别珍贵。
怎么突出表现这一点呢?贾母给完衣服,特地让宝玉穿上,给王夫人也看看。宝玉回来,带来了王夫人对这衣服的反馈:
"太太看了,只说可惜了的,叫我仔细穿,别遭踏了他。"雀金裘无疑也震撼了王夫人,如果是一般好衣服,肯定不会这样交待。
贾母道:"就剩下了这一件,你遭踏了也再没了。这会子特给你做这个也是没有的事。这是贾母原话,也是最权威认证。都知道贾母有好东西,但像这样的衣服,贾母也只有这么一件,真正是绝无仅有,足见其珍贵。
只因实在太少,所以雀金裘谁也不认识,才有了婆子拿了这件衣服去修补而无果返回的局面:
婆子去了半日,仍旧拿回来,说:“不但能干织补匠人,就连裁缝绣匠并作女工的问了,都不认得这是什么,都不敢揽。”由于是外国货,外面寻常的织工不认识,当然也就不会做。晴雯是贾母房中的丫头,女红在贾家丫头中名列前茅,但是雀金裘她未必见过,否则“不会移过灯来,细看了一会。”才说:
“这是孔雀金线织的,如今咱们也拿孔雀金线就象界线似的界密了,只怕还可混得过去。”“孔雀金线”和贾母说的“用孔雀毛拈了线”看起来相似,但实际不是一回事,幸好这衣服只是破了一个“指头顶大小”的洞,用晴雯的话说:拿孔雀金线补上去,还能混得过去。
由于贾母手中只有一件雀金裘,贾母将晴雯当成贾宝玉的妾来培养,对她装饰、打扮、女红等有专门的培训。但是作为丫头的她也不可能有机会得见这件珍品,更不可能对其织品进行研究,幸而晴雯心灵手巧,女红方面的悟性极高,凭借自己精益求精的才能,用高级的孔雀线和“界线”织法她是会的,所谓触类旁通,修补类似织法的雀金裘自然没问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