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元春因为母亲的缘故,干预了宝玉的婚事。不信,咱们且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妃送的端午节礼物。
元妃送礼袭人说元妃打发夏太监送来120两银子,还有端午节的礼物。送宝玉的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袭人告诉宝玉,他的和宝钗的一样,林姑娘和二、三、四姑娘的一样。
贾宝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和黛玉的不一样呢?是不是送错了?袭人对宝玉说礼物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不会错的,你的东西放在贾母那里。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产生疑问,为啥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宝玉的礼物为什么要放到贾母那里呢?
元妃送礼的意图贾母和王夫人都十分关心宝玉的婚事,两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贾母是一家之主,可王夫人有女儿元妃撑腰。
贾母中意黛玉,王夫人中意宝钗。元春身处皇宫之中,她实在没必要管宝玉的婚事,按理也不该她管。可是王夫人需要她帮忙,不然她“对付”不了贾母。
你说送礼就送礼吧!非要清楚的告诉大家,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还要把宝玉的礼物放在贾母那儿。为什么要放贾母那儿呢?这不是明摆着向贾母“示威”吗?元春要是没母亲指示,她何必跟奶奶对着干呢?
宝玉、黛玉、宝钗对这件事的看法黛玉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玉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宝钗心里觉得没意思,不大理会这件事。
《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非常明显。她前后有三次插手宝黛姻缘,甚至最后将林黛玉赐婚远嫁异国。下面从原文三个线索入手,看看贾元春针对宝黛姻缘的所作所为。
一,端午节赐节礼(第二十八回袭人说)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是她对钗黛二人最明确的态度。唯独薛宝钗与贾宝玉节礼相同,认同“金玉”是一对。林黛玉和三春一样只是姐妹。
贾元春未必一定认同薛宝钗,毕竟商人出身配不上贾宝玉,且对他以后立足社会安身立命有影响。但借赐节礼表达不喜欢林黛玉,反对宝黛姻缘是毫无疑问的。
贾元春赐节礼同时,在清虚观打平安醮。贾母带对去清虚观游玩,张道士莫名其妙要给贾宝玉提亲,嘴里说的那个“小姐”,无论年纪,家世都类同薛宝钗。背后显然有贾元春和王夫人授意。
贾母虽然当时回绝了张道士,却已明白贾元春和王夫人用意。贾母可以对王夫人装不在意,但贾元春的态度,贾母不能不重视。所以,宝黛姻缘被无限期搁置下来,贾母无奈只有一拖再拖,不能擅自做主。
二,修改大观园题额贾元春按说不会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有偏好。二人都是初见的表妹,谈不上喜欢薛宝钗讨厌林黛玉。但涉及贾宝玉姻缘,不容她不被母亲王夫人影响。
贾母早有意宝黛姻缘,林黛玉相当于她养的“童养媳”。问题是林黛玉的性格太尖刻,家亡孤女的命格犯克不吉利,林家一无所有对贾宝玉毫无帮助,林黛玉身体不好,不是长寿好生养相。王夫人为了儿子未来,反对娶林黛玉并不错。贾元春长姐如母,自然也与母亲想法一致。她对林黛玉未必有太多意见,反对宝黛姻缘无疑。
(第十八回)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贾元春省亲大观园,只修改了两处贾宝玉题额,都与林黛玉有关。
蓼汀花叙中“蓼汀”出自唐代罗业《雁》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林黛玉第六十二回做“折足雁”酒令,预示宝黛爱情夭折。她的丫头亦名雪雁。
“花溆”一词出自唐代崔国辅《采莲》诗: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林黛玉的本命花就是芙蓉。贾元春去掉“蓼汀”,如雁折足,与林黛玉“折足雁”酒令对应。
三,赐婚远嫁(第十八回)“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红香绿玉”代表贾宝玉对宝黛爱情的愿景。他当初对贾政说用“红香绿玉”才两全其妙。贾政嘴里说“不好不好”,心里是认可的。
曹雪芹一贯善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根据第四回香菱与冯渊有三日婚约却被薛蟠“抢亲”,袭人身为准姨娘,却被嫁给蒋玉菡的线索推测。八十回后,林黛玉和贾宝玉应该在贾政主持下,有过短暂婚姻,结果贾元春再次出手制止,并将林黛玉赐婚远嫁。
贾元春去掉“香玉”二字,又改了绿玉。香玉和绿玉都代表林黛玉。她拆散“红香绿玉”,预示宝黛姻缘因他被拆散。
而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话,又改“绿玉春犹卷”为“绿蜡春犹卷”。薛宝钗的话,证明贾元春确实不同意宝黛姻缘。
(第十八回宝钗)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林黛玉远嫁结局,原文有很多线索影射:
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昭君出塞影射;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影射;
《五美吟》五位女子同为妃妾影射;
潇湘馆两只凤凰风筝被双喜字风筝裹挟而去影射;
《葬花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影射;
第六十二回“折足雁”酒令影射;
《题帕三绝》离别贾宝玉死在他乡的影射;
《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的远嫁影射;
判词“四株枯木,木上一围玉带”影射强权环伺;
贾元春强权修改“红香绿玉”,公然反对宝黛姻缘……
南安太妃选择贾探春与另一人远嫁异国,结果出了意外,不得已林黛玉顶替另一人(莫名飞来的凤凰风筝),与贾探春一起被贾元春赐婚远嫁。这个馊主意与贾雨村有关。林黛玉被远嫁后泪尽而亡,薛宝钗才等来黛死钗嫁的机会。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贾元春只掺和过一次,那就是端午节赐礼。
贾元春赞同金玉良缘?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元妃端午节赐礼,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分量是一致的,林黛玉的分量和迎、探、惜三春的分量一致,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贾元春站在了金玉良缘这一边。
但若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元妃赐礼这个行为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赐礼给宝玉、宝钗一样的分量,明显是在暗示金玉良缘,这一点是确定的。但要考虑一个人——贾母,元春和宝玉都是贾母一手带大的,贾母对宝玉溺爱至极,元春是完全知道的,所以若是元春要撮合金玉良缘,她首先要征求贾母的意见。
贾府其他子孙都好说,唯独贾宝玉的婚姻,贾母这个老祖宗是亲自把关的,而我们又知道,贾母其实一致站在宝黛爱情这一边,所以元妃赐礼这个行为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基本逻辑如下:
元妃赞同金玉良缘——先要贾母同意——贾母没有同意——元妃赐礼暗示了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明显最后一环出现了bug,元妃为何没有经过贾母的同意就擅自赐礼,暗示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呢?
王夫人的骗局而且联系前文,元妃元宵节赐礼的时候,宝钗、黛玉的分量还是一致的,为何仅仅过了四个月,到了端午节,元妃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呢?这四个月期间,元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笔者私认为,应该是王夫人在这四个月期间,借助进宫探望元春的机会,在元妃跟前大肆宣传金玉良缘,甚至假言迷惑元春,让其误以为贾母也赞同金玉良缘,这样以来,元春误以为金玉良缘是人人支持的,包括贾母,这才放心大胆地在端午节赐礼中暗示了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可是端午节赐礼发生后,贾母已然察觉到了不对的地方,于是紧跟着第二十八回的端午节赐礼,第二十九回贾母便发动了清虚观打醮,暗示了自己不赞同金玉良缘,顺带敲打了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然后我们看到,从第二十九回之后,元春再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持金玉良缘的举动了。
也就是说,经过此事后,元妃也知道贾母不支持金玉良缘,贾母和王夫人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两位长辈在斗法,元妃哪里敢插足,只能缄默不语。
本问答乃”红楼不红“原创,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掺合过,贾宝玉与薛宝钗结婚是托她定的。站在她作为姐姐的角度考虑,无可厚非,但从小说的角度衡量,就最是宝黛良缘无法结合的刽子手。
《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贾元春掺合过宝玉的婚姻!
元春是为了贾府的荣耀,进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去的,即使“芳魂销耗”,也托梦劝父母“退步抽身早”!可见,她对贾府前途命运、生死存亡非常关心。
诚如宁、荣二公之灵所言,贾府“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只有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所以,元春对宝玉的成长尤为关心和重视,宝玉的婚事是她绕不开的心事。
贾母最疼爱已故的贾敏,当然希望用婚姻的纽带把黛玉留在贾府;而王夫人跟薛姨妈是亲姊妹,自然更愿意宝钗做儿媳,既维护了姐妹亲情,又可牢牢掌握理家权利。
王夫人虽然可用父母之命左右宝玉的婚事,但贾政是孝子,还得看贾母态度,更何况他也更看好黛玉;贾母可以站在“孝道”的制高点,否决王夫人的如意算盘!
这样,王夫人和薛姨妈又抛出“金玉良缘”的论调,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后来又借“天恩浩瀚,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的机会,与女儿元春说叨,要拿元妃的身份碾压贾母。
在元春眼里,宝黛是“娇花软玉”一般,“比别姊妹不同”,她俩题匾作诗的才能又不分伯仲,“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然而她们诗作内容表现出来的个性却是大有区别:宝钗的七律诗《凝晖钟瑞》,包括题目,字字句句都充满了“颂圣”的气味,宣扬的是封建教化和文风,表现的是歌功颂德、谄媚邀宠的思想;黛玉的五言律诗《题“世外仙源”》,却是格调清新淡雅,不落“颂圣”应酬之俗,表现的是不同于俗世的思想品格。
当贾母和王夫人为宝玉的婚姻之选各持己见时,元春更倾向于宝钗,因为她的性格可以影响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而黛玉的性格,只能助长宝玉“秉性乖张,生情怪谲”。为了宝玉“入于正路”,为了贾府后继有望,元春不能不站在母亲一边。
端午节赐礼物,无妃赐给宝玉和宝钗相同的厚礼,而黛玉与三个妹妹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以此赐婚用意试探贾母及各人表情。宝玉像只“呆雁”,怀疑“别是传错了罢?”;黛玉自嘲“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宝钗“羞笼红麝串”,在贾母那里炫耀;贾母要让宝玉“五更天进去谢恩”,明摆着要叫宝玉问个究竟。
后来元妃出钱清虚观打平安醮,“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演了一曲“张道士提亲”的好戏,差点就揭开了最后一层面纱,只是机警的贾母借“和尚说不宜早娶”拒绝,第二天就“执意”不去“看戏”了。再后来,元妃夹杂在“虎兕相逢”之间,自身难保,就没再掺和贾宝玉的婚姻了。
《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元春对薛宝钗表示出赞赏和肯定。巜红楼梦》二十三回,元妃命夏太监下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二十八回,贵妃端午节赏礼,宝玉问袭人送礼情况,袭人答【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的一样。由此看来,元妃对[金玉良缘]情由独钟。元妃居深宫,何以得知荣国府详细情况?原因在于[每月逢二、六荣府可进宫省亲一次]。当宝玉得知他和宝钗得的赏礼一样时,十分纳闷,笑道:过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袭人道,都是一份一份写着签字,怎么会错了呢。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我去拿了来的。袭人特意强调:【老太太说了,明天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去】。妙就妙在贾母和宝玉最后的表态。看来,贾母也不满元春的安排,他估计到宝玉也会反感,最好是让宝玉直接对元春陈述。所以特安排宝玉独自一人,进宫省亲之机,澄清一切。而宝玉听到贾母安排,表示自然要去,决不错过良机。宝玉如何进宫,如何面向元春陈述,作者点到为止,不再展开。不过此后,再无元春对金玉良缘一事有鲜明表态。《红楼梦》作者,真乃锋而不露,妙笔生花。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