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红楼梦》第七十四回,因为绣春囊事件,凤姐奉王夫人的命令带领一众陪房媳妇连夜抄检大观园。
入夜后,众人先从怡红院抄起,从怡红院出来后,凤姐向王善保家的道:“我有一句话,不知是不是,要抄检只抄检咱们家的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检不得的。”
宝钗是亲戚,自然抄检不得,就像王善保家的说的那样:岂有抄起亲戚家来的。这话在理,如果那样,那不是明着往外撵人吗?不但宝钗面子上挂不住,薛姨妈跟前也说不过去,就连王夫人那里也不好交代。
所以,为了避嫌,查抄大观园时凤姐绕过了蘅芜苑,其实,这个理由有点牵强,不太能说得过去,因为,黛玉也是亲戚,众人还不是说话间就进了潇湘馆吗?
其实,对于抄不抄检蘅芜苑,凤姐还是存了私心的,现在我们就从以下两个方面来逐一分析。
第一,我们知道,凤姐虽是一介女流,但其杀伐决断的能力绝不输须眉男子,她有能力也喜欢权利。
可是,自从薛家进府,王夫人就和薛家一起制造出了金玉良缘一说,这是明摆着要和木石姻缘打擂台啊,薛宝钗上位的心已经蠢蠢欲动了。
如果薛宝钗上位,成了宝二奶奶,凭着宝钗的精明能干,王夫人有了自己的亲儿媳妇后,还能把理家的权利拱手让给大房的媳妇吗?可见,凤姐管家的位置已经岌岌而危了。
答案是肯定的,当然不会,到那时,凤姐就什么也没有了,回贾赦那边,邢夫人又不待见她,婆媳本就不睦,日子也好过不了,而贾政这边王夫人又容不下她,那才是进退两难。
所以,凤姐对宝钗是有戒心的,毕竟,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眠?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让金玉良缘得逞。
第二,凤姐和宝钗是亲表姐妹,论亲疏,比黛玉近,可论亲厚,却远不及黛玉,自从宝钗进府,二人就鲜有交集,可以说几乎没有。
凤姐时常和黛玉取笑逗趣,却从未和宝钗有过说笑,甚至连日常正常的交流也没有。观众唯一一次见二人牵手还是宝钗进府时,凤姐出于礼貌才牵了她的手。
凤姐不亲近宝钗,宝钗也打心眼里瞧不上凤姐。人前人后,总是凤丫头凤丫头地叫着,从未称呼一声表姐。
比如,为了讨好贾母,她说,“凭凤丫头再怎么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又比如,见了邢岫烟大冬天当了棉衣,只穿了单衣冻得瑟瑟发抖,张口就责怪凤姐,说:“如今凤丫头也不上心了”,等等。
如此种种,这样的情形多了,自然也会传到凤姐的耳朵中去,凤姐听了心里能舒服吗?现在就这样瞧不上自己,将来还不一定会怎么样呢。
所以,综合以上两个原因,我们可以说,凤姐不抄大观园是别有用心的,大家都知道,查抄大观园,人人自危,只有敞开让人查,才能洗去嫌疑,才能说明心里没有鬼,然后才能坦坦荡荡地面对众人,人前说话才能有底气。
但是,如果过家门而不入,故意不查,明知赃物在园子里却又查不出来,那么,没有被查到的地方,就有最大的嫌疑,这一点,凤姐心里比谁都明。
这其中暗含的意思,不但凤姐清楚,宝钗心里也明镜似的,所以,查抄的次日,宝钗一大早就急着辞别众人,带了丫鬟婆子忙着搬了出去,因为她知道,这是凤姐给她的警告。
所以,凤姐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表面上看,是给亲戚留脸面,顾及亲戚情分,其实,凤姐真正的目的却是醉风之意不在酒,那是她和宝钗之间的一场没有没硝烟的较量,是她维权之路的开始,其中高下已经立马可见。
我是刘玲子candy,一家之言不喜勿喷,欢喜留言讨论。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王熙凤带人抄检大观园,为何放过了宝钗的蘅芜苑,于是引起读者的纷纷猜测。于是出现了公说公理,婆说婆理的局面。
有的说是王熙凤担心宝钗会成为宝二奶奶后夺了自己的掌家权,因而为了掌家权,一直都对宝钗有敌意,故借此孤立宝钗,挤兑宝钗,第二天一大早,薛宝钗就因为避嫌,到稻香村向李纨请辞便是明证。
有的说是王熙凤在照顾亲戚。因为薛宝钗的蘅芜院里人员复杂,如有薛蟠的小妾香菱等,又因宝钗拿着通向外边角门的钥匙,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较多,王熙凤怕真的抄出什么来,丢了薛家的面子不说,还丢自己的面子,还会被王夫人埋怨。毕竟薛家姨妈与王夫人、王熙凤三人都是王家姑娘,薛宝钗是王家再正经不过的亲戚。于是以亲戚的名义放过了蘅芜苑。
当然,王熙凤不是这样说的。她自云她提议不抄检大观园时就是单纯地说薛宝钗是亲戚,放过蘅芜院吧,而王善保家的也同意了。但到底王熙凤是怎么想的,书中没说,所以也没有定论。
无论读者怎么想,薛宝钗最后搬出大观园是事实。王熙凤提议不抄检大观园到底是好心还是恶意呢?读者因为经历不同,立场不同,会有不同的猜测,但是最终定论的应该还是看当事人本身。
鞋子舒服不舒服脚知道。王熙凤不抄检大观园到底是好心是恶意,别人可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薛宝钗不行。薛宝钗本来就是“事不关己,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人,可是抄检大观园的第二天一大早就向李纨说自己要搬出大观园,回家住两天,把住在蘅芜苑的史湘云托付给李纨。因为她觉得自己在这次抄检中受到了排斥。她要搞出点儿事情来提醒大家她并不是好欺负的。
虽然薛宝钗把回家住的理由说的是母亲病了,自己去陪伴两天,理由冠冕堂皇,但实际目的却是借这点儿动静,提醒王夫人自己在这一次抄检中受了委屈。
果然,王夫人得知后马上想到可能有人得罪了薛宝钗。为此,王夫人以长的妖乔而赶走?贾兰的一个新进的奶子,以此来责罚李纨在宝钗搬走时的不挽留,并且把自己赶走了宝玉院中的晴雯、四儿、芳官等人的事特意告诉王熙凤,以此来警告王熙凤,说明荣国府真正掌家的人是自己。
好在王熙凤口齿伶俐,能说会道, 不但把薛宝钗搬出大观园的真正理由,而且当着王夫人的面,借着宝钗的话成功的赶出了大观园:
凤姐听了这篇话,便向王夫人笑道:“这话竟是,依我的主意,竟不必强她(宝钗)了。”王夫人点点头道:“我也无可回答,只好随你便罢了。”
王熙凤提出不抄检蘅芜苑时,心情应该是很复杂,有想趁机挤兑宝钗的意思,提醒宝钗在大观园里只是一个客人,也有怕真搜出什么连累自己与王夫人的名声,但想趁机赶走宝钗的意思却绝对没有。后来薛宝钗趁机请辞,怕是也很出乎王熙凤的预料。《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抄检大观园的目的在于导引读者通过抄检大观园得到“大观”。大观园里就是“大观”,也即通过解读者(王熙风就是作者描写高超解读者)抄检可筛检出红楼梦中的真。真就是大观,掩盖真的假就是井观。薛即雪,“雪”的作用就是暂时掩盖,等雪化后真即可出现。真与假,大观与井观各有自己的集合范畴,两者是不相交的独立存在,即假里范畴里无真无大观,真范畴里无假和井观。薛宝钗属于假和观范畴,其所住的蘅芜苑就是井观之地。这就是抄检大观园不去薛宝钗住的蘅芜苑的原因。王熙凤主动提出不去薛宝钗之处抄检,可知其高明的解读者无疑。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红楼第74回,作者写了抄检大观园这一重大事件。从整个抄检顺序来看,实质上还是以贾宝玉为中心而展开的内部夺权斗争。一行人先从宝玉房里抄起,重点描写的人物是晴雯,紧接着是黛玉,到探春、李纨、惜春、迎春。
整部红楼都是以贾宝玉为中心而展开的,我们看金陵十二钗的顺序与抄检大观园的顺序,都是以与宝玉关系的亲疏程度来排列的。但是抄检大观园又不一样,正如凤姐所言,这是贾府内部的事情,外姓人的确不适合参合进来。也正如探春所言,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从宝玉房里出来,凤姐提出了断不能抄检薛宝钗屋里,这说明本应抄检的第二个是薛宝钗,被凤姐给挡了下来。这一挡,首先要思考的是,作者不抄检薛宝钗的意图何在?其次,为什么是由凤姐提出这样的建议?
作者不抄检薛宝钗的意图红楼小说两条线索,一条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与婚姻纠葛为主,一条以贾府的衰落为主,这是主流看法。实质上根据红楼小说众多的穿线人物,主要人物都可以作为一条线索,比如可以说以林黛玉还泪为线索,也可以说以贾宝玉由石化玉,又由玉化石为线索,还可以说以薛宝钗在贾府的出入为线索。
林黛玉与薛宝钗先后进入贾府,都是长期客居,两人的关系由羡慕嫉妒再到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可以说宝黛钗三人的关系集中在小说的前三分之一部分,到后半部分,作者将更多的笔墨用在写贾府的家事和人事上。
抄检大观园后,最直接最明显的一个结果就是久居大观园的薛宝钗居然搬走了,这是一个重大事件。表面原因可以理解为,薛宝钗为避嫌搬离了贾府,而实质原因,是作者为大观园的解散打响了第一枪,钗黛作为红楼的灵魂人物,大观园的毁灭以薛宝钗的搬离起首,以林黛玉死亡作为收尾,代表着一众女儿少女时期的结束。
薛宝钗搬离后,在抄检大观园中搜出问题的丫鬟都相继离开了,宝玉身边一下去了三个,有重量级的晴雯,还有芳官、四儿,迎春的大丫鬟司棋,惜春的大丫鬟入画,至79回便有薛蟠娶亲和贾迎春出嫁,都在暗示贾府的女儿们也到了待嫁的年纪,同样薛宝钗也到了待嫁的年纪,自然也是回自己家才称得上是“待字闺中”。
当然宝黛二人也到了一个要娶一个要嫁的年纪,但是他们都被划在了自己人的范畴,凤姐的提仪基本也代表着贾府的态度。到续书84回,宝玉的亲事被提上日程,实际也符合曹公之意。
凤姐提议不抄蘅芜苑王熙凤在宝玉的婚事上一会儿刮东风,一会儿刮西风,摇摆不定。依据王熙凤的性格,她完全不像一个左右摇摆的人,为什么在宝玉的婚事上会呈现出这样的一种风格,实是耐人寻味。
王熙凤的身份很特殊,一人连接着兄弟俩,左手贾赦和邢夫人,右手贾政和王夫人。贾府里贾母选定的接班人是贾政,理应由王夫人当家,但凤姐进入贾府后,这担子就落到了她的头上。为什么?因为她一人能平衡这兄弟俩之间的剑拔弩张。
凤姐是贾赦的儿媳妇,是王夫人的内侄女,一人牵起两只手,这是体现她能力的位置,她身边还有一位叫平儿的丫鬟,从丫鬟的名字中也能体会到,作者对王熙凤前期能力的肯定。惜春擅绘画,丫鬟叫入画,迎春擅下棋,丫鬟叫司棋,黛玉的命运藏在紫鹃的名字中。作者在人名的命名上都植入了密码。
王熙凤很有活力,前期的生命力很旺,很善斗。但是到了后期,她开始生病了,而且一度把手中的权力让位给了探春、宝钗和李纨,再往后看,她的势力逐步在下滑,直至失势。她的生病,她管家权力的削弱,都在说明她的平衡力在逐步的下降,不再适合担任赦政两兄弟之间的杠杆。
一旦有缝隙可钻,邢夫人自然不会放过,捡到绣春囊这样的搅局机会,简直是千载难逢。最后我们看到的实质上是邢王二人在管家权上的一次激烈博弈。
从抄检大观园的过程中,很明显可以看出,迎春的丫鬟司棋,明着是打王善宝家的脸,实质上是打邢夫人的脸。探春也是王夫人一派的,她的表现更是出彩,几乎一巴掌解了王夫人的恨。
王夫人之所以抄检完大观园后又火速处理怡红院,其原因在于有人说宝玉已解人事,都是由屋里的丫头们教坏的。这“有人说”自然也是邢夫人放出来的,王夫人亲自出马,将晴雯、芳官、四儿一并撵了出去,其意正是在于,一为“清君侧”,二为向邢夫人证明,她有能力管好贾府未来的接班人。
在75回中秋夜宴会上,贾赦讲了一个暗示贾母偏心的笑话。贾宝玉与贾环各赋新词,宝玉得了贾政的赏赐,贾环却是得了贾赦的赏赐。可见,贾赦处处在与贾政作对,这与邢夫人处处找茬与王夫人作对是一致的。
那么夹在中间的凤姐,势力渐衰,她就需要站队来延缓自己衰落。她肯定优先选择王夫人,毕竟是亲上加亲。我们还要注意到,凤姐生病,参与理家的宝钗那时可以当作自己人,怎么到了抄检大观园就成了凤姐口中的客人了?实际上前后都体现了宝钗的重要性。
薛宝钗参与理家,一是她能力所至,二则是王夫人选定的重点媳妇人选。作为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王熙凤,对于自己的未来也要打算一下,正如平儿所说,她迟早是要回到那边的。贾府迟早也会有下一位“二奶奶”来接管她的位置,而这个人很可能就是薛宝钗。
因此,我们看到王熙凤在宝玉的婚事上,前期挺黛玉,后期挺宝钗,这实际上与她个人的人生境遇有很大关系。
还是探春那句话,一个大家族,若从外头杀来,一时是杀不死的,必先从家里自杀自灭起来,才能一败涂地。贾府衰落的一大重要原因也在于内部管理权力的斗争。
综上所述,凤姐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既有作者的意图,也有凤姐的用意。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很高兴可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红楼梦》里抄检大观园是以贾宝玉为首的这些青春少男少女无忧无虑的生活开始终结的开始,也是贾府开始显出衰落之相的开始。王熙凤其实也很喜欢大观园,也很心疼这些弟弟妹妹。给他们的诗社提供资金,有时也去那里一起玩乐一下,大观园是这些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庇护所,也是青春的象征。
抄检大观园是几个已不再青春,或者已经世故麻木的人提起的。第一个是邢夫人,自私势力,只认得钱,不喜欢王熙凤与贾琏,也不喜欢贾母偏心贾政,王夫人,乘机就会报复与问责,显示自己的威风的一个老女人。邢夫人看到傻大姐捡到了绣春囊,好像终于抓住了一个修理作为管家媳妇王熙凤的错处,到王夫人那里兴师问罪,王夫人没有什么主见,很容易被糊弄,所以开始她以为是凤姐的。
凤姐给王夫人分析了几条理由,就打消了王夫人对她的怀疑(凤姐可能也真不会戴那个绣春囊),接下来就跳出来个王善保家的。一个这样公报私仇,搬弄是非的下人说的话,竟然让王夫人觉得主意不错——王夫人确实没有管理才能,由此可见一斑。
凤姐其实是不想和她们一路的,但是不能得罪王夫人与邢夫人。凤姐对宝玉,黛玉,宝钗自己迎春,探春,惜春几个人的看法,有次与平儿交流过,她知道宝钗是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而且宝钗平时则是行事谨慎,对自己的丫鬟家人要求也很严格的人,宝钗和这个事情本身也没关系。这样会得罪薛姨妈与宝钗,还会让王夫人责备。
薛姨妈是王夫人妹妹,投靠贾家才住在贾家的,如果去搜蘅芜苑,有种赶客的意思,这样就得罪了薛姨妈,也得罪了王夫人。凤姐也知道宝钗对这件事情的态度,绝对不会装作不知情的。这样不抄检蘅芜苑,一则既不会让王夫人等怪罪,二则又不得罪薛姨妈,宝钗,凤姐这是顺水人情。
事实证明抄检大观园的罪魁祸首——王善保家的,确实是一个跳梁小丑,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被探春打了一巴掌,还把司棋的私情给抖出来了,导致司棋被赶出贾府。司棋是王善保家的外甥女。
由此也可见,凤姐是一个世事洞明,左右逢源的高手!
《红楼梦》中抄检大观,为什么凤姐会提出不抄宝钗住的蘅芜苑呢?
凤姐奉王夫人之命率领抄检队抄检大观园,从宝玉的怡红院出来,凤姐对王善保家的提出只抄咱家人,薛大姑娘屋里断乎抄不得。王善保家的即刻同意凤姐的提议,抄检队没有进入蘅芜苑。凤姐提出不抄检蘅芜苑,很是得体,正是她惯来精明能干、处事妥帖拿捏的延续体现。
贾府爱弘雅家声,不能唐突客人。我们中国有句古话——主雅客必勤。一个家庭待客的风貌,可以判断出这个家庭的修养。这个家庭若善待客之道,一般在社会上会有好名声。贾府是老牌贵族,书香门第,当然会注重家声,在待客方面细致周到。
第四回,薛家三口来贾府,贾政、贾母不约而同,都派人去王夫人处,挽留薛家三口住下来,表达出好客的态度。
第四十九回,邢家三口、薛蝌兄妹、李婶母女一齐来到贾府,贾母和王夫人都表达出欢喜非常。贾母说:
“怪道昨儿晚上灯花爆了又爆,结了又结,原来应到今日。”
一句话就让客人感觉到自家的热情有礼,为客人营造出安心、舒适的氛围。
主客之间开个好头不算难,难在坚持,看一个家庭是否真的配得上待客有礼的好名声,还要看后续的表现。贾府是经得起考验的。
薛家三口在贾府一住就是几年,几年来,贾府从来不曾懈怠。每次宴饮,都将薛姨妈请于上座,自不必说,就是日常的相处,也是亲昵与客套结合的恰到好处,一点儿不含糊。
第五十回,众人在芦雪广联诗完毕,去惜春那里稍待,便至贾母房中吃饭。吃毕饭,大家正在说笑,薛姨妈来了,说要借大观园,治酒席请贾母赏雪。凤姐儿打趣,让薛姨妈交五十两银子给她,以免以后忘了。贾母也打趣说,到了下雪的日子,假装心里不痛快,混过去,然后和凤姐分那五十两银子。凤姐拍手说“妙极”,贾母笑道:
“呸!没脸的,就顺着杆子爬上来了。你不该说姨太太是客,在咱们家受委屈,我们该请姨太太才是,那里有破费姨太太的理!不这样说呢,还有脸先要五十两银子,真不害臊!”
贾母这虽说是玩笑话,说薛姨妈在家住着是受委屈,不该叫她破费,该我们请,把谦虚、热切、有礼都表达出来了。
贾府不仅是贾母等这类成年人深谙待客之道,就连宝玉这样十多岁的男孩子也懂得礼待客人。
第五十九回,莺儿和藕官、蕊官掐了一些柳枝和花儿,夏婆子看了心疼,调拨的春燕娘打了春燕。春燕跑到宝玉身边,一边哭,一边把事情始末说给宝玉听。宝玉听说里头还牵连着莺儿,越发急起来了,说:“你(春燕娘)只在这里闹也罢了,怎么连亲戚也都得罪起来?”等事情平息,宝玉叫春燕和她娘一起去给莺儿赔礼道歉,不可白得罪了她。春燕娘俩应声出去了,宝玉还不忘隔窗交代,别让宝钗知道这件事,以免莺儿受教导。贾府的人一向礼待客人,又怎能允许发生抄检客人住屋事件呢?
如果凤姐不提出免抄蘅芜苑,贾母、贾政、王夫人都会责怪她处事不当。凤姐是成年人,已经管家好几年,人情往来,大大小小的事,不知操办了多少,抄检的时候回避蘅芜苑,不需要王夫人提醒,她自己就该懂得。假如她看不透这一层,就是愚蠢,能力不足。一万个心眼子的凤姐,又怎会犯这种低级错误?
凤姐提出免抄蘅芜苑,不存在撵走宝钗的心思。有关凤姐提出不抄蘅芜苑是针对宝钗这个话题一向热门,我认为凤姐没有想这么复杂。
说凤姐针对宝钗,主要原因是凤姐怕宝钗做了宝二奶奶,夺走她的管家大权。
诚然,宝钗一旦为宝二奶奶,凤姐的管家权就得旁落,掌权已成习惯的凤姐或许会有这方面的担忧,只是,把宝钗从大观园里弄出去,并不能起到阻止金玉良缘的作用,凤姐没必要做这种无谓的事。
为什么说宝钗从大观园搬走,不影响金玉良缘配成呢?
首先,宝钗从大观园搬出去,仍然没有离开贾府。在之前,宝钗住在蘅芜苑,薛姨妈和薛蟠住在贾府东边上一所幽静的房舍里,还是贾府的房子。
第七十七回,王夫人找人参配药,遍寻不得,后来还是宝钗帮她解决了这个难题。彼时宝钗已经从大观园里搬出去了,从园子里搬出去,丝毫不影响她来王夫人这里。如果说宝钗住在园子里是为图金玉良缘,搬出园子,原计划可以照常进行,有何妨碍?
其次,结成金玉良缘的前提有两个:①王夫人与薛姨妈的姐妹情;②贾府与薛家两个豪门联姻。宝钗搬出去,并不会改变这两个既定事实,金玉良缘的潜在可能没有受到影响。
凤姐迫使宝钗搬出去、掐断金玉良缘的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机关算尽的凤姐,不会出这种拙劣的招数。
凤姐提出不抄蘅芜苑,是待客的基本礼仪,只要稍通人情礼节,就会提出来。凤姐处事一向聪明得体,深孚贾母和王夫人的信任,领会到蘅芜苑不能抄,不过是她诸多精明言行的其中一例罢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