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看了这个题目,心里很不好受,说不出什么滋味。是同情?可怜?还是恨呢?想想贾母这辈子多么的不容易啊!她在辞世之前大喊黛玉,心中是多么的痛苦和自责啊!谁能理解?替她分担啊?谁都不能。只有她自己,心里最清楚。
贾母病危
贾母在贾府有血缘关系的最至亲的有两个女孩。一个是她娘家史家的内侄孙女史湘云,一个是她亲女儿贾敏的女儿,自己亲外孙女林黛玉。
贾母对这两个女孩都很关爱。尤其是对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更是疼爱有加,因为黛玉体弱多病,性情孤傲而清高,自理能力较差,所以担心她以后在贾府的地位。但对自己的内侄孙女史湘云却不一样,因为史湘云心直口快,开朗豪侠,像个假小子爱调皮,喝醉了酒还敢在院子大青石上睡大觉,有时还身着男装,风风火火,有男孩子的强势性格,贾母对史湘云的以后还是很放心的。
林黛玉7岁失去了母亲,10岁没有了父亲,被姥姥贾母接到贾府。贾母知道自己的外孙女身体孱弱,属于先天性营养缺乏。为此,贾母想尽一切办法,用人参、肉桂等配置人参养荣丸给黛玉吃,同时,又按时请大夫给黛玉看病开药。她还指使自己的亲孙子贾宝玉和林黛玉一起玩耍,使这童男童女两小无猜,形影不离。
可以说,贾母是看着林黛玉长大的,对林黛玉在贾府的表现,她都一清二楚。她听说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的事,自己不但没有去问问自己的外孙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反而还守着别人说些难听的话,黛玉听后很难过。
贾母听说了林黛玉与贾宝玉相爱的事为什么要说风凉话呢?这与她受当时封建社会婚姻关系就是利益关系的思想影响的经历有关。
贾母有四个女儿,唯有贾敏是自己的亲生女儿。由于贾母受封建婚姻利益思想教化,贾母在女儿婚嫁上是很有想法的,是比较讲究门当户对的。为此,她把两女儿嫁到两个生活环境比较好的家庭,另一个嫁给北静王朝,她这样做是为了自己的家庭利益。而她唯独把自己的亲生女儿贾敏,嫁给了很有发展前途官宦林如海。
贾母走的这条门当户对的路很成功。使她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女儿和女婿早早撒手人寰,撇下了一个女儿由她接来贾府抚养。贾母听说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事之后,心里也曾想过,是否把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自己的孙子贾宝玉,当时还比较时兴姑家姨家表姊妹的婚姻关系。只是贾母恨铁不成钢,恨自己的孙子宝玉不成才,没有男子汉敢担当的气魄。也许,只是她自己在心里想想罢了,她没有对任何人说,更没有对林黛玉讲。如果说这是贾母失误的话,那么,这是贾母最大的失误!她忽略了对外孙女林黛玉心灵的关爱,致使黛玉把贾宝玉赠给自己的东西全部烧毁,并对自己的丫鬟紫娟说,她这样做是为了还自己一个清白。贾母对林黛玉心灵关爱的缺失,心里怎么能不愧疚?临终前怎么能不呼喊林黛玉的名字呢?
贾母对林黛玉的婚事一直在想。她只想林黛玉的家庭背景,而没站在林黛玉角度去想。她认为:现在的林黛玉,在贾府中除了她,两个不争气的舅舅,她再也没有其他亲人了。她健在怎么也好说,万一不在了怎么办?可不能叫外孙女在贾府受委屈啊!再说了,自己的外孙女嫁给贾府,对贾府又有什么利益呢?什么利益也不会有的。正在贾母犹豫之时,王夫人出来放风,说是自己的女儿元春皇妃支持贾宝玉与薛宝钗的婚事。贾母一听这事,心里犯难了。按说林黛玉和贾宝玉婚事贾母就做主了,因为当时封建社会提倡,男女婚姻是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来决定的,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又是林黛玉的亲姥姥,贾宝玉的亲奶奶,这事贾母说了就算了。但是,皇妃说话了,她该怎么抉择呢?封建社会的皇妃说话,就相当于皇帝的圣旨,谁敢违抗呢?也许是因这个情况,贾母妥协了吧?这件事一直是贾母埋在心底的一块心病。
贾母
贾母就要离开人世了,她救不了贾府,也救不了自己的外孙女了。此时此刻,贾母的心中该是多么悔恨不安啊!此时此刻,她想了很多,她觉得自己对不起死去的女儿女婿和外孙女,可是,自己内心的苦衷对谁诉说呢?也许,自己大喊几声自己外孙女的名字——黛玉!心中会好受些吧?
总之,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在呐喊,是在哭诉,是在忏悔,是在恨自己。她觉得自己对不起已故的女儿女婿,更对不起自己的外孙女林黛玉。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贾母在临死前大喊黛玉,这足以意味着黛玉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如果真的有这样的结局,也算是对黛玉人生的一种慰藉。
可真的会有这样的结局吗?
小说《红楼梦》给了黛玉极不平凡的身世,她本是太虚幻境的绛珠仙子;小说的作者也一定不会浪费这份身世,作者一定会用黛玉这至纯的眼光,去看尽人世间的虚伪与无奈。
黛玉的死,会透露着整个荣国府在衰落前各种无奈的抉择;黛玉的死,会带着无奈的凄凉;黛玉的死,会死在贾母之前。
只有这样,才会尽展血淋淋的人生;也只有这样,金玉良缘才显得无比现实。
一.黛玉之死无处话凄凉
红楼未完,林黛玉是怎么死的,在每位读者的眼中,都会有不同的答案。
但不可能的却是调包计,黛死钗嫁,苦绛珠魂归离恨天。这么写对比是有了,也能赚尽读者的眼泪,可这么做根本不现实!
薛宝钗同样是世家的大小姐,绝对不可能顶着黛玉的名字出嫁。
这么做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所以根本不会有这样的结局。
黛玉这个角色,是作者对人生美好的全部寄托。所以这个角色会死得哀怨、死得凄婉,但却一定死得清清白白。
这份真情,不容亵渎。
大观园中的女儿,不会永远生活在这个风光旖旎的世界中。她们会长大,然后面对着风刀霜剑严相逼。
三春去后诸芳尽
这句话本来就是一句谶语,也许会指迎、探、惜三人;也许会指三个美好的春天。
但无论如何,当迎春被中山狼折磨致死后,大观园中的姑娘们,都将会走进她们人生宿命的悲剧中。
抄检大观园,意味着这个腐朽的大家族失去了最后一块遮羞布。这个大家族,会直接进入极速衰落的过程。
荣国府早已风光不再,所以贾家需要利用各种关系去攀高枝。
探春被选中和亲,会是荣国府最后的高光时刻。
公主琵琶幽怨多,任谁都知道,和亲公主没有一个有好结局。
如果是鼎盛时期的荣国府,没有人敢选他们家的女儿去和亲;而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的荣国府,只能无奈地接受。
然后呢?
一帆风雨路三千,这么长的路,探春不可能一个人去。
于是谁去送亲?
自然是贾琏和贾宝玉,这些荣国府的男人最合适。
千万别把贾宝玉总是当成小孩子,在那个时间段他大概有十八岁左右了。
当宝玉前脚一走,黛玉的婚事、和金玉良缘会同时被提上荣国府的日程。
探春和亲,会让荣国府为了这个虚热闹花上一大笔银子,就像当年的元妃省亲一样。
此时的荣国府将彻底入不敷出!
而那时的荣国府将怎么办?
如果撑不住一个国公府的架子,整个贾家将会彻底倒塌。
那个时候贾母也很无奈,她无奈地发现,宝黛的婚事她再也护不住了。
荣国府大量亏空,这时最需要需要钱,而且是大笔的钱。
出身书香门第的林黛玉,堵不上这个窟窿。
此时用来堵这个窟窿的,只能是贾宝玉。
荣国府这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成就金玉良缘,用贾宝玉高贵的出身,来换钱。
而薛家呢?
用薛宝钗带来的大比陪嫁,换可以留在贵族圈中的入场券。
此时没有感情,更没有第三者,婚姻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利益交换。
而那时的黛玉呢?
荣国府连自己的女儿都要舍出去,林黛玉作为一个亲戚,她的婚姻更是直接,必然是同权贵做利益上的交换。
而这位痴情的姑娘能怎么办?
在那个婚姻是长辈做主的时代,她毫无办法。于是这个痴情的姑娘,只能默默的流干自己最后一滴相思泪。
当黛玉流血泪的时候,就意味着她生命的终结。哪怕是她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会等来宝玉归来的消息。
杜宇一声春去,树头无数青山。
黛玉之死也许会比第97回还要惨,那时探春已经出嫁,没有人会在身边守着她;那是荣国府所有的人,都会紧张而忙碌地张罗着金玉良缘……
那时的黛玉身边,也许只有紫鹃与雪雁,会为了主人而悲鸣,声声泣血……
而等来的,也只是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亲情这东西,在豪门公府中是不存在的。
二.并不对等的亲情
在荣国府内,真正疼爱黛玉的,也只有她的外祖母贾母了。
其余的人对黛玉,最多是同辈间有几分友情。根本不能上升到,挚爱亲情的那种高度。
黛玉的两位舅母,邢夫人对黛玉无感;王夫人则一心支持金玉良缘。
没有人真心疼爱于她。
所以在荣国府内,在黛玉的眼里,贾母是她唯一的亲人。
可在贾母的眼里呢?
贾母首先是这个公侯府第的最高统治者;然后是贾赦、贾政的母亲;她还有众多的孙辈,和重孙辈……
贾母能给黛玉的爱,其实非常有限。
贾母是一个历过风雨、看过人生之人,这直接导致了,这位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极为现实!
贾母真真正正地经历过生死,她最疼爱的小女儿贾敏死了,又怎么样?
对贾母来说,贾敏可比黛玉亲多了。
贾母依然享尽繁华,她不会哭哭啼啼地过日子。
其实贾母一直支持宝黛婚姻,因为黛玉与她至亲的血脉,符合她的核心利益。
而金玉良缘,则会使王夫人拿到荣国府控制权,那必是贾母所不允许的。
而此一时,彼一时。
当荣国府已经衰落到,需要用大笔银子堵窟窿时,那时候银子最重要,什么门第、挚爱、亲情全都不可靠。
为了支撑荣国府的架子不倒,那时的贾母也会妥协,金玉良缘的婚姻会进入倒计时。
而林黛玉呢?
那时这个无助的小姑娘会发现,她已经被亲情挚爱全部抛弃。
贾母绝不会为了林黛玉这个小姑娘,去放弃整个荣国府;
贾宝玉呢?就算他回来了,也没有对抗整个家族的能力与勇气。
如果能利用林黛玉去攀附权贵,那么这姑娘还算有几分利用价值。
可至情至性的林黛玉,无法容忍这样事情的发生。等到她生命中的最后的一段日子,她几乎只求速死。
质本洁来还洁去,最后的林黛玉,也只是黄土垄中的白骨,却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黛玉生命的最后,她的外祖母、舅舅、舅母,的心思全不会花在她的身上。无人会给她,任何的照顾与安慰。
在黛玉生命的最后,会看尽人世间一切的虚伪,污浊的人间,真的容不下这颗世外仙姝。
于是她走了,终究是为作者的心灵留下了一方美好的净土。
而那时荣国府的人,会把全部的力量用在家族内斗上,越是衰败的家族,对钱财就越贪婪,哪有人会给黛玉半分怜悯。
而当时的贾母呢?
她的心思、忧虑同样会花在整个荣国府身上。她的死也是因为年龄大了,受不起因为抄家从云端落到泥土中的巨大打击。
也许贾母承受的还不止是这些,她会在整个抄家的过程中看到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
那时为了一己私欲,亲情是可以出卖的;
那时为了自己不受罪,至亲是可以攻击的;
那时为了干净的吃食,名节可以是可以用来交换的……
贾母死前会惦记着黛玉吗?
那真是太高估人性了。不会的。
她为之惊惧而忧虑的,只会是渺茫的未来。
黛玉的人生,只有花落人亡两不知。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在高鹗续的版本里,贾母联合凤姐使用掉包计,让宝玉迎娶了宝钗。
而正在宝玉新婚之际,黛玉吐血泪尽而身亡。
黛玉曾经是贾母的心头肉,更是贾母最疼爱的女儿,贾敏的后代。贾母身为长辈,不仅没能够让黛玉有一个好归宿,更是让宝玉娶了别人,而加速了黛玉的死亡。要说贾母不内疚,那还真是枉为长辈了。
再者,贾母死时,正好是贾家落魄之时。她除了对宝钗感到叹息之外,是否也为黛玉感到些庆幸呢?庆幸黛玉不用在贾家落魄的时候落入泥沼中。
就如同贾母死前对宝钗的叹息一样,叹息宝钗争了这么多年的二奶奶之位,最终却让她薄命至此。若如此,还不如嫁给别人家。若王夫人和薛姨妈不坚持,或许黛玉就能嫁给宝玉,从而了却一桩黛玉的心事。
而之前也听说过其他样式的红楼结局,说的是,黛玉知道自己即将死去,就把宝玉托付给宝钗,让他俩成亲,以此来了却和成全。
比起高鹗续的结局,可能后面这个另一版本的结局与前八十回的情节衔接得更加顺畅。
而这个“成全”也让我想起来射雕英雄传里的黄蓉。黄蓉以为自己要死了,就嘱咐郭靖,让他在她死后娶华筝,因为她知道,华筝是真心爱他的,不会骗他。
黛玉对宝、钗的成全,是否也有这一层含义,也是成全两个家族,成全许多人多年以来对金玉姻缘的用心。黛玉与宝钗在结为金兰闺蜜之后,说不定也如临死的夏紫薇一样,把最亲近的人留给自己心目中最完美的男人。
欢迎关注我-不做惆怅客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因为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愧疚难安。原著只有前八十回,这是续书中的情节,我们就按照程本续书的思路来分析。
续书中的贾母是高鹗的败笔,尤其是在宝黛婚事的处理上,简直就是个智商掉线的狼外婆,不仅害了黛玉,也害了宝玉,甚至辱没了贾府的门风,影响了子孙后代的科举仕途,让贾家在抄家后更加声名狼藉。
如果让前八十回的贾母来点评后四十回的贾母,她可能都忍不住要骂自己一声“老糊涂”。
对待宝黛姻缘:后四十回中的贾母和前八十回判若两人贾母,是保龄侯尚书令史侯家的嫡女,嫁给第二代荣国公贾代善为妻,受封一品诰命夫人。
她自十五六岁结婚,从重孙媳妇做起,相夫教子,侍奉公婆,太公婆。经历了丈夫早逝,她以守节寡妇的身份承担起荣国府几十年风风雨雨,养育儿女成人,安排他们成婚生育。
自己当了老太太还不放松,亲自抚养大年初一“娘娘命”的嫡长孙女入宫,果然后来靠“贤孝才德”做了贵妃,给家族带来了末世的荣耀。
前八十回的贾母虽然看上去总是在吃喝玩乐,说说笑笑,还自嘲是个“老废物”,实际上她精明睿智,依然是荣国府说一不二的当家人,只不过她只管自己想管的人想管的事儿而已。
其中,贾母一直在做的一件大事就是支持宝黛姻缘。因为贾家一直想走武荫转科举清流的路线,所以贾母才把金尊玉贵的爱女贾敏嫁给探花郎林如海。
可没想到贾敏早逝,只留下一个孤苦无依,体弱多病的幼女林黛玉。贾母就亲自把林黛玉接过来抚养,和宝贝孙子贾宝玉一起养在身边,想要让这一对小儿女培养感情。就算以后林如海虚线,贾府依然可以借助林如海在朝堂强大的助力。
结果林黛玉在贾家几年,和宝玉的感情是培养起来了,可是林如海又死了。贾母真的没办法了,失去父亲的孤女林黛玉嫁给宝玉,对宝玉和贾家的好处微乎其微。
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从林如海活着就厌恶林黛玉的,还弄来了薛家母女搞出个“金玉良缘”故意恶心贾母。
贾母虽然对宝玉的婚事有话语权,也能让贾政支持她,可是她不得不考虑王夫人的态度。
一方面因为王家强大起来,王子腾成为“四大家族”的新领袖,贾府的很多事儿都要靠王子腾出面摆平,就连贾府提拔起来的贾雨村也投靠了王子腾。
另一方面,如果想让林黛玉嫁给宝玉,将来王夫人就是她婆婆,拿捏着黛玉的生死,贾母不敢和王夫人闹僵了。
可是,在林黛玉和贾宝玉各自找到更好的对象之前,贾母认为他们是最般配的,亲上加亲,知根知底,情投意合,林黛玉的清贵出身也远比薛宝钗强多了。
所以,贾母一直在明里暗里对抗打击王夫人和薛家母女,支持宝黛姻缘。
黛玉初进贾府,她安排宝黛在碧纱橱内外住着,一桌吃饭,一床睡觉;
宝玉说好像见过这个妹妹,贾母乐呵呵的表示:这样就更和睦了;
黛玉对宝玉耍小脾气,贾母也总是笑呵呵的看着,在她眼里这都是小儿女情态;
黛玉因为“金玉良缘”伤心,和宝玉闹别扭,贾母就拿了二十两银子给薛宝钗做成年生日,又在清虚观打醮公开表明宝玉不该早娶,都是为了暗示薛家姑娘成年了,该找婆家了,别打宝玉的主意了;
宝玉和黛玉大吵大闹,再次摔玉,贾母哭着说他们是小冤家,不是冤家不聚头,点醒了宝黛二人,面对内心的情爱;
黛玉在宴会上给宝玉喂酒,贾母忙说“掰慌记”,一边给黛玉打掩护,说我们家的儿女没有那种私情,一面又暗示薛家要用金锁陪宝玉,“鬼不成鬼,贼不成贼”;
贾母见薛家母女常年不走,对“金玉良缘”不肯死心,利用给薛宝琴提亲再次暗示薛家,宝钗没戏……
总之前八十回的贾母是宝黛姻缘的支持者,她十分的疼爱“两个玉儿”,但是到了八十回之后,贾母的性情就极其诡异的变了。
当黛玉因为听说宝玉婚事病了的时候,贾母的表现是这样的:
贾母心里只是纳闷,因说:“孩子们从小儿在一处儿玩,好些是有的。如今大了,懂的人事,就该要分别些,才是做女孩儿的本分,我才心里疼他。若是他心里有别的想头,成了什么人了呢,我可是白疼了他了。你们说了,我倒有些不放心。”
“我方才看他却还不至糊涂。这个理我就不明白了!咱们这种人家,别的事自然没有的,这心病也是断断有 不得的。林丫头若不是这个病呢,我凭着花多少钱都使得;就是这个病,不但治不好,我也没心肠了。”
别说林黛玉心里委屈,就是读者也是一脸懵。从小撮合宝黛的人是您老人家,溺爱宝玉厮混内帏,不懂本分的也是您老人家,宝黛心中有情您老人家比谁都清楚,比谁都支持。
怎么说翻脸就翻脸了呢?跟换了个人一样,前八十回那个开明豁达,对宝黛和蔼疼爱的老祖母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典型的封建卫道士,冷漠的老太太。
她还跟王夫人着这样说林黛玉和宝玉:
贾母道:“我正要告诉你们,宝玉和林丫头是从小儿在一处的,我只说小孩子们,怕什么?以后时常听得林丫头忽然病,忽然好,都为有了些知觉了。所以我想他们若尽着搁在一块儿,毕竟不成体统。你们怎么说?”
这简直就是滑稽了,现在才想起来不成体统?早干什么去了呢?按照后八十回贾母对宝黛的这个态度,从黛玉进贾府就不该让她和宝玉一起长大,男女七岁不同席,更不该纵容十六七的宝玉还在内帏和姐妹们厮混,别说贵族,就是皇帝家里也不敢这么玩儿的。
前八十回贾母对宝黛的刻意撮合和维护有多暖,后四十回贾母的翻脸无情就有多令人寒心,别说体弱多病的林黛玉,就是读者也要忍不住跟着吐一口老血出来。
后四十回的贾母智商掉线同意掉包计,害死林黛玉,也害了贾家和宝玉后四十回的贾母,因为发觉林黛玉对宝玉有男女之情,就不再疼爱她了。
最离谱的就是她在给宝玉说亲事的时候,明明王夫人试探着提出了宝玉和黛玉,可是贾母竟然张口就否决了:
“林丫头的乖僻,虽也是他的好处,我的心里不把林丫头配他,也是为这点子。况且林丫头这样虚弱,恐不是有寿的。只有宝丫头最妥。”
这绝不是那个把黛玉搂在怀里叫着心肝儿肉的贾母,要知道王夫人的原话相当恶心,她是这么说的:
“林姑娘是个有心计儿的.至于宝玉,呆头呆恼,不避嫌疑是有的,看起外面,却还都是个小孩儿形象.此时若忽然或把那一个分出园外,不是倒露了什么痕迹了么.古来说的:男大须婚,女大须嫁。老太太想,倒是赶着把他们的事办办也罢了。”
王夫人直接把责任全推到黛玉身上,把宝玉撇得一干二净。一边嫌恶的说林黛玉有心机,有相思病,还假模假式的让贾母给宝黛办婚事。贾母居然没有为黛玉辩解半句,还主动要舍弃黛玉,让宝玉娶宝钗。
这就离谱,按照前八十回中贾母对宝黛的支持,对薛家的厌恶,就算宝玉的新娘不是黛玉,也绝不可能是宝钗。
要知道宝钗本就是商贾之女,哥哥已经两次犯下人命案子,目前还在大狱里。她的出身和家事简直就是污浊不堪了。别说是贾府这样的贵族世家,就是柳湘莲那样的破落户子弟也不愿意沾惹这样的麻烦。
而且宝钗已经二十多岁了,贾母如果真的中意宝钗,能接受“金玉良缘”何必等到现在才提出来,之前还各种暗示让薛家离开,对宝钗没有流露过喜爱,还曾严厉批评过宝钗雪洞般的屋子,处处都显示自己瞧不上她。
贾府这时候元春刚死了没多久,贾府还没有抄家,还希望宝玉继续读书科举,中兴家业,就是财政出现危机,也没有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于情于理贾母、贾政都不应该同意给宝玉娶薛宝钗这样一个身家不清白的商贾之女为妻,就算王夫人也不该这么眼皮子浅,这么糊涂。
贾家和薛家结亲,意味着自降身价,自毁长城。百年勋贵的嫡系和金陵一霸商贾薛家联姻,在京城贵族圈子里看来就是天大的笑话,大家只会议论,贵妃一死,贾府就完了,贾母给孙子找媳妇都不顾体面了,荣国府几百口人大概要等着皇商薛家女儿的嫁妆救急吃饭了。
可惜,薛家的钱都被拿去打点关系给薛蟠救命了,宝钗的嫁妆也没多少东西。所以贾母她图什么呢?图薛家名声不好?图宝钗年纪大?在薛蟠又进了大狱里?
贾母还拿薛宝钗和林黛玉做对比:“要赌灵性儿,也和宝丫头不差什么,要赌宽厚待人里头,却不济他宝姐姐有耽待,有尽让了。”
感情贾母让宝玉娶宝钗就是为了个宝钗会宽厚待人?别闹了!续书作者高鹗不仅忘了柳五儿在前面死了,还忘了宝钗曾在贾母面前讥讽宝黛负荆请罪,骂宝玉说自己没有好哥哥好兄弟做杨国忠,还凶巴巴的把找扇子的小丫头给骂哭了。
贾母这不仅是老糊涂,还老健忘啊!
要不然她也不会在贾政以薛蟠还有命案为由拒绝让宝玉娶宝钗的时候,自己倚老卖老,用孝道逼着贾政答应,完全不顾薛家恶劣名声会给贾家的门风,给宝玉、贾兰等人未来前途带来的负面影响。
她不会在袭人说出宝黛相互钟情的事情之后,表示:“别的事都好说。林丫头倒没有什么,若宝玉真是这样,这可叫人作了难了。”难道忘了紫鹃试玉的时候,宝玉如何死了一半?
她也不会在王熙凤提出掉包计的时候欣然同意,还表示:“这么着也好,可就只忒苦了宝丫头了。”
听听吧,一口一个宝丫头叫的这个亲,再不是曾经生疏的“薛姑娘”了。只看后四十回,不知道的人哪里能想得到贾母是宝玉的祖母,是黛玉的外婆,只认为她是薛宝钗的亲奶奶了。
因为贾母这一系列的反常操作,薛宝钗在元春孝期内嫁给傻了的贾宝玉冲喜,结婚仪式和娶个妾差不多,冷冷清清悄悄的进行,连世交权贵一概没有邀请,大概也是怕丢人。过礼的东西寒酸的很,和土财主西门庆嫁闺女差不多。
在薛宝钗的委屈,贾宝玉的昏厥,以及林黛玉焚稿魂归之后,终于结束了这一场狗血的闹剧。
后来贾府抄家,宝玉性情大变,贾母临终前祭天求告祖宗保佑,又把多年的积蓄分散给众儿孙生活。
贾母在临终前大喊黛玉,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良心发现,愧疚不安,不知道一会儿下去见了林如海贾敏林黛玉一家三口如何交代。
只能说高鹗不懂贾母,他也不能体会这种贵族老太太的内心格局。他把贾母硬生生的改成了一个冷漠无情,糊涂不讲理的封建老太太,实在是太失败了。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林黛玉在母亲故去后,贾母就让她投奔到贾府,因林黛玉母亲是贾母唯一的宝贝女儿,所以贾母待林黛玉更加疼爱有加。但诺大一个贾府人多事杂,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很难得到正果,黛玉一直感觉寄人篱下,贾母也年老不能事事再为黛玉周全,长时间的郁郁寡欢使黛玉每日身体况下,终于宝钗和宝玉结婚成为压倒黛玉的最后一根稻草,黛玉也去世了。黛玉的死是贾母的一块心病,一直藏在她的内心,她愧疚难受但是无法与人述说,只能在死前大喊黛玉的名字想说出内心的愧疚来。
贾母死前大喊黛玉是什么意思?
贾母死前见的几个人并有所嘱托,只有对宝钗叹了口气
我看的红楼梦没有这样的场景,在贾母临终前先后见的人第一是贾宝玉,对宝玉说的话是,“我的儿,你要争气才好!”但宝玉是争了一半的气,考上了举人但很快就消失了,考上举人就是说我行,我不是一般的人,也大概就是为了证明下自己的学识,贾府的后来之事就与我无关了。
第二是贾兰,对贾兰也说了“你母亲是要孝顺的。将来你成了人,也叫你母亲风光风光!贾兰是做到了让自己的妈妈凤冠霞帔的荣耀,虽然他考的名次与宝玉相比很靠后,但也算是走上了仕途之路,这也就是绝大部分过去和现在望子成龙的家长希望自己孩子应该走的一条康庄大道。
而且那个年代考取功名几乎就是一个人生飞黄腾达的一条捷径,黛玉的爸爸考上的是第三名探花,加上林如海品德优良皇帝给的职位是一个肥缺和可以监察官员之职,并且一年一换,但廉洁奉公的林如海连任了好几届,如果你考取的是第一状元那么皇帝的妹妹或者女儿都可以嫁给你,
就像戏里唱的骏马高坐,金锣开道,衣锦还乡,皇亲国戚,高朋满座,金枝玉叶,选占花魁,东床驸马,乘龙快婿,花好月圆。如果考不上嘿嘿,那么店家就可能拼命的催缴房费,还可能赶你上大街。走你,破落穷酸书生,一路向西,再也不见。这些都是在戏里和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第三是对王熙凤说的话是,我的儿,你是太聪明了,将来修修福罢!太聪明还不好吗。还要修什么福,贾母对王熙凤的了解是很透彻的,因为太聪明,年轻气盛,争强好胜,大权在握。导致王熙凤目空一切,干了不少的坏事或者过分的事,所以要叫她修修福,忏悔自己的过错,西方的教才会忏悔吧,中国的菩萨更喜欢听的是一部老电影抓壮丁里的王保长的说的,我悔过,我悔过,对吧。
贾母还惦念着一个人就是史湘云,最可恶的是史丫头没良心,怎么总不来瞧我!贾母还不知道湘云的丈夫生了暴病但还没有亡在治疗,最后贾母贾母又瞧了一瞧宝钗,叹了口气,这叹气包含了无限的无奈和遗憾,本来由王熙凤和贾母还有王夫人,薛姨妈精心设计的掉包计给宝玉冲喜,
当然主要策划人是王熙凤,到头来这个喜冲得有点猛,把宝玉冲到了不知道哪个庙子里去了,各种寻人启事,街头巷尾像电影地道战里的日本兵找游击队的地道口一样挖地三尺搜寻均无果,宝玉人间蒸发,北斗卫星都找不到,扫描整个地球包括地幔也是查无此人,因为宝玉是神瑛侍者是上了天又回到了灵河岸边。
当然扫描地球也是徒劳的。就是扫描月球也是徒劳的,因为灵河在地球的上方。当然扫描月球很可能扫描到嫦娥姐姐,小白兔妹妹还有吴刚叔叔在三人斗地主。那么等待着宝钗的将很有可能的是又一个贞洁牌坊的建立的后果。
要知道这个冲喜的设想是宝钗精心设计的可以说近乎完美的方案,这个冲喜的构思和王熙凤无关,而且王熙凤也被宝钗考虑进了这个方案,我们现在乘贾母还刚刚吃了药安睡了的机会来仔细的看看宝钗设计的思路和来龙去脉。
宝钗的金锁计划开始并不顺利我们来看宝钗和丫鬟莺儿的一唱一和将宝钗非常有可能早就知道宝玉这个顽童有个神奇的玉石,有玉石也不奇怪,奇怪的是还有八个字,更奇的是衔在口中来到这个世界,那么宝钗就打造了一个金锁,金锁也不奇怪 但上面也有八个字,有八个字也不奇怪,
奇怪的是这八个字和宝玉的玉石就是天生的一对。宝玉的玉石的八个字是,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宝钗金锁的八个字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发现玉石和金锁的字义是一对的并说出来的不是贾府文化泰斗级别宝钗,也不是文化水准相当不错的宝玉,
而是一个可以肯定文化水准不可能高于宝钗和宝玉的宝钗的丫鬟莺儿,宝玉还是细读的念了金锁两遍,又念自己玉石两遍才发现真的字义是一对说明什么,说明不细心的读很可能就根本看不出是一对,这又说明莺儿的文化悟性和水准可能比宝玉还要高,
各位看客可能吗?这做戏的痕迹太明显了吧,而且莺儿早就应该知道了这两句话的意思,那么谁告诉她的,只能是宝钗。还有一个细节宝玉落座莺儿就应该忙着倒茶然后退下,当然不退下也可以,想想还是应该退下,因为我看电视剧黛玉有一次来看宝钗也就是莺儿倒茶然后马上就退下了符合正常的接待客人丫鬟应该有的程序。
莺儿一直没去倒茶而且一直在听主人和宝玉对话,那么莺儿不去倒茶在等什么,直到宝钗看着宝玉的玉石上面的字并念出来,好了莺儿等的就是这个时刻,并加入这个时候必须有的宝钗最希望出现的台词,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这是莺儿今天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把宝玉引导向宝钗的金锁上面的八个字,故意的成分太明显了。
这就是莺儿一直不去倒茶并且要等到这个时候到来完成预先设计好的台词。这样的推断合理合情吧,要不一个丫鬟见客人来不马上去倒茶就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如果你倒了茶不离开在一旁做什么听主人和客人聊天中间插一句也都还说得过去,
而是就在一边拿个盘子不去倒茶等着主人和宝玉聊天太说不过去了,恰恰是弄巧成拙。宝玉和宝钗也没有聊什么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比如美国的几艘航母遭到外星人攻击被击沉三艘,并缴获三艘送给中国,再就是火星外星人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就是攻击美国航母那波外星人。
还有月球的背面发现有生命的人,原来是地球最早相当进步的地球人的后裔,是大冰川时期跑到月球上去的。他们现在生活在月球的几千米深的地方。等等这些新闻才可以让莺儿听得目瞪口呆忘记倒茶了。
但宝玉和宝钗也就是平常的聊天,还有个就是宝钗的金锁什么时候让宝玉看到如果是没有什么用意的话都无所谓,但急急忙忙想方设法让宝玉尽快知道自己金锁的用意就不正常了,所以种种情况表明宝钗的金锁出现得很蹊跷,
金锁不蹊跷主要是上面的八个字十分的巧,而还要让宝玉早知道,还要用丫鬟之口都令人看到宝钗一个清晰的思路。当然金锁在宝玉面前没有起到预想的效果,宝玉也就是惊奇了下下就没有了其他的表示这令宝钗极度的失望。这个时候宝钗才发现攻破宝玉是个世界级难题,这就是非常聪明的宝钗的大脑。
宝钗的计划在不断的修改,王夫人才是关键所在攻击方向有误马上及时调整,她准确的发现在这场较量中关键的人物第一不是贾母,这个判断是要有极高的智商才能认识到的,因为贾母是贾府的唯一最高长官,按照常理打通贾母这一环一切都迎刃而解了,但恰恰宝玉的婚事不属于这个常理范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才是那个社会儿女婚事的决断人物,宝钗很准确的发现了要害。
第二也不是宝玉,这个情况也试了试行不通,宝玉对自己没有丝毫的那个意思。第三更不是黛玉,黛玉不可能拱手相让。那么最关键的人到底是谁?就是贾政和王夫人,但作为一个女孩子接近和获得王夫人的好感要更自然和可行性更高。后来宝钗在王夫人面前的表现大获成功也证明宝钗改选进攻的方向选对了。
发现黛玉的致命弱点随着对事态的进一步观察,宝钗又惊喜的发现了一个对自己和宝玉的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点,她发现了黛玉的身体健康状况严重低下的致命弱点,可以说当她感觉到黛玉身体极其糟糕的状况后她已经看到了自己获胜的曙光,以宝钗的绝顶聪明不可能对黛玉的天天吃药身体每况愈下对黛玉和自己将意味着什么有所察觉。全贾府的人都知道黛玉是个多愁多病的身,
所以宝钗后来对黛玉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关怀备至送人参啊,和黛玉交心的交谈就很自然了,这点不光是宝钗察觉到了,贾母,王夫人都有可能察觉到了,你看开始王夫人对黛玉的急切的介绍自己的混世魔王的宝贝儿子以后慢慢的就淡出对黛玉的关心了,先还问问黛玉吃了药怎么样,后来就决口不提了。可能黛玉自己也或多或少认识到了,但这是一个无力回天的世界难题黛玉也奈何不了的。
攻破贾母最后的堡垒那么怎么才能攻破贾母这关,让贾母站在自己这边才是一个最好的办法,因为贾母后来对黛玉也失去了信心,宝钗又想到了一个和王熙凤一模一样的绝招,王熙凤就是用这招打败了秋桐,什么绝招?算命,王熙凤让算命先生算出秋桐的属相克尤二姐所以导致了贾琏对秋桐的避讳。
那么宝钗很可能找的算命先生,应该有什么样的说词,这难不倒睿智的宝钗,当时的情况是宝玉的玉石丢了,整天就无精打采疯疯癫癫,痴呆症状明显,针对这个情况算命先生的说词就有了。这先生算得好灵:说要娶了金命的人帮扶他,必要冲冲喜才好;不然,只怕保不住。这是贾母说给贾政的话,贾政又去见了宝玉,贾政见他脸面很瘦,目光无神,大有疯傻之状也就同意了。
居然算命的说要金命的人给宝玉冲喜,我们是不是有看到了宝钗金锁的影子。天下哪有有如此巧合的事情,从最早的金锁现身到最后的金锁冲喜,宝钗在不断的修改自己的宏伟蓝图的,在不断修改自己的进功方向,在不断的弥补计划中的不足,最后圆满的完成一个绝杀的完美计划。包括拿下贾母也就等于拿下了王熙凤的构思都成功了。
而且算命先生的结论给了贾母一个最好的台阶下,可以说也就是黛玉的健康状况直线下降让贾母左右为难,算命说就完全怪不得贾母了,宝玉要改变现状就只有冲喜,冲喜也必须找金命的人,和黛玉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自己亲孙子的前途远远高于黛玉这个看似嫡亲孙女实际是外孙女之上了,不过话真说回来这也是贾母无奈之举,黛玉担负不起贾府延续未来的责任,贾母也不可能冒贾府血脉后继无人的风险,这个风险不是潜在的风险是眼睛看得着的风险。
贾母最后喊没有喊黛玉的名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天意难违而贾母在最后关头没有喊黛玉的名字我看的红楼梦版本就是如此,其实喊没有喊对黛玉有愧疚贾母是肯定的,当然没有照顾好黛玉也不完全是贾母的责任,如果黛玉的身体很健康鹿死谁手还不一定,首先如果黛玉的正常的女孩贾母,王夫人,还有贾母的跟屁虫王熙凤也不可能改变对黛玉的原来的看法,
所以天命难违,有些事情不是人力可为的。最关键的可能黛玉还有一笔非常可观的财富,而宝钗家基本是走下坡路,哥哥被抓,基本就没人打理生意,也处于艰难时刻,所以才想靠上贾府抱团取暖,黛玉的家产足够黛玉这辈子花费应该是绰绰有余的,甚至和宝玉一起生活都不是问题。
黛玉的出局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她的身体病入膏肓状况导致的,打败自己的是她自己。宝钗虽然赢了,费尽心机的赢了,前面的讲述宝钗不可谓机关算尽很聪明,但换来的是活罪难受。受到的痛苦和折磨并不比黛玉一走了之好多少,甚至还有过之而无不及,那是要面对一辈子守寡的生活,那是还有一个据说已经有了小宝玉的抚养长大还要成材的非常艰难的现实难题。这个洞房花烛的代价是一个天价。谢谢大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