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三国演义》中的这段故事是用来自《三国志》里陈寿引用的《云别传》的故事改编的。这个故事发生在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的战役中。原文如下:
夏侯渊败,曹公争汉中地,运米北山下,数千万囊。黄忠以为可取,云兵随忠取米。忠过期不还,云将数十骑轻行出围,迎视忠等。值曹公扬兵大出,云为公前锋所击,方战,其大众至,势偪,遂前突其陈,且斗且卻。公军败,已复合,云陷敌,还趣围。将张著被创,云复驰马还营迎著。公军追至围,此时沔阳长张翼在云围内,翼欲闭门拒守,而云入营,更大开门,偃旗息鼓。公军疑云有伏兵,引去。云雷鼓震天,惟以戎弩於后射公军,公军惊骇,自相蹂践,堕汉水中死者甚多。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作乐饮宴至暝,军中号云为虎威将军。
这个故事是空城计的原形。赵云在危急关头,不畏惧敌军的紧逼,敢于以少敌众,和敌人缠斗,救出自己的战友。在敌人进攻营垒的情况下,大开营门,显示大无畏的精神。使敌人折服退兵。赵云因而趁势反击,反败为胜。因赵云的战斗表现,刘备称赞“子龙一身都是胆”。
《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这时在曹刘汉中之战时,黄忠刀斩了夏侯渊。这时曹操亲率大军来到了前线。
一次,曹操的运粮车队路过北山下,黄忠前去劫粮,因去时间过久,赵云带少数兵卒前去接应。赵云见黄忠被围,两次杀入重围,救出黄忠极其部将张著。
曹操在高处看到赵云前后突击,犹如无人之境。赵云且战且退,曹操命令大军追赶。赵云军寨见曹军杀来连忙关闭营寨大门。赵云却让将大门打开,偃旗息鼓。自己单枪匹马立在大营门口。曹军见赵云立马横枪,知其英勇,不敢近前。又担心赵云身后有伏兵,随即回马撤兵了,赵云带兵趁势以弓箭射杀曹军,曹军大败而逃。
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大营,知其作为,赞扬赵云“真一身都是胆矣”。后来赵云被称为“虎胆将军”!
《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赵云,字子龙,他是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他跟随刘备虽然没有关羽、张飞早,但是和其他人比却还是早的,他也算是追随刘备于危难之时,赵云对刘备忠心耿耿,深受刘备的信任,曾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等。
在《三国演义》中,武艺高强、忠肝义胆,曾长坂坡显威名声大震,同时在《三国演义》中,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五人被称为五虎大将。而曾经刘备则赞叹赵云“子龙一身是胆也”,因此赵云也被称为是虎威将军。
那刘备为什么称“子龙(赵云)一身是胆呢”?
其实,刘备之所以称赵云一身是胆,主要是说赵云不仅武艺超群,而且他胆气也过人,他对刘备忠心,从而不论局势多么危险,他也不惧,并且敢于来回冲杀敌人的重重包围,而且还能安全返回,这不仅体现出赵云的武艺,更能体现出赵云的胆气,毕竟面对敌人重重包围,赵云不仅没有后退,而且还敢于冲杀。真可谓是一身是胆也。
比较熟悉的就是《三国演义》中赵云长坂坡救阿斗这段。
而刘备之所以称赞赵云一身是胆,是在汉水之战的时候。
开始的时候,刘备进攻汉中,汉中守将是曹操账下的名将夏侯渊,但是夏侯渊却被黄忠斩杀,曹操听闻夏侯渊被杀,于是就亲自带大军来抢夺汉中,同时曹操来的时候还带了很多的粮食到北山下。
粮食是打仗时非常重要的,于是赵云就给了黄忠一些兵力让他去攻打北山,但是之后黄忠很长时间还没有回来,赵云担心黄忠,于是就带着数十骑去查看黄忠的情况。然而不巧的是赵云却遇到了曹操的大军。
故而赵云只得接连的冲杀曹军,因为实力悬殊太大,他一边战斗,一边撤退,最终得以退到汉军自己的军营。但这时赵云的手下部将受伤正被曹军包围,赵云于是又冲进曹军中把部将救出,并且带回军营。
而这时曹操大军也紧随其后,蜀汉其他将军见曹军已经杀到,本想闭关拒守,但这时赵云却下令打开军营大门,曹军认为里面一定有埋伏,于是就下令撤兵。当曹军撤退时,赵云又突然下令出击,从而曹军惊怕,被射杀死的、自相践踏死的、坠落汉水中淹死的不计其数。
第二天,刘备来到赵云昨天战斗的地方,赵云面对曹军包围而能冲杀,退入军营后为了救人再次冲杀曹军。当曹军快杀到军营时,赵云又下令大开营门,这些都体现出赵云有过人得胆气,再加上他武艺高强,所以刘备就赞叹赵云一身是胆,赵云也因此被称为了虎威将军。
《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这主要是指赵云一生当中最精彩的“汉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赵云创造性的发明了“空城计”,后来的诸葛亮不过是“拾人牙慧”,子龙将军早就尝试过了。
首先,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曹操为报夏侯渊之仇,和刘备争夺汉中。由于老将黄忠虎老雄心在,想再拿下米仓山,结果轻敌冒进,被困重围。本来作为策应的赵云,却充当起了主力。他先救出黄忠,然后偃旗息鼓,大开营寨,吓得曹操大军不敢冒进,以为赵云早有准备,只能撤退。
其次,后来刘备观看前后地形,和听说赵云此举,真乃神来之笔,不由叹服。从此汉水之战留下了两个成语,一个是“偃旗息鼓”,另一个就是“一身是胆”。可以这么说,赵云由于常年作为刘备心腹充当中央警卫团长,处理家事和考核提拔官员,很少有机会像关张马黄四大将独当一面的机会。
但是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值得推崇的。后来随诸葛亮北伐,各路损失都比较大,唯独赵云邓芝一路损失最小,即是明证。
所以说,陈寿在《三国志》里把赵云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一起列传,是有道理的。
《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五虎上将之一。汉末军阀混战,赵云受本郡推举,率领义从加入白马将军公孙瓒。期间结识了汉室皇亲刘备,但不久之后,赵云因为兄长去世而离开。赵云离开公孙瓒大约七年左右的时间,在邺城与刘备相见,从此追随刘备。赵云跟随刘备将近三十年,先后参加过博望坡之战、长坂坡之战、江南平定战,独自指挥过入川之战、汉水之战、箕谷之战,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战果。
在《三国演义》七十一回——《占对山黄忠逸代劳 据汉水赵云寡胜众》,也就是演义的高潮,定军山战役中,黄忠刚击破夏侯渊,赵云三千兵马在曹操二十万追兵中突围,回到寨后,大开寨门,站在门前匹马单枪,威震敌军,胜利后刘备就欣然对孔明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于是刘备号子龙为虎威将军。
后人有诗赞曰: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
突阵显英雄,破围施勇敢。
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
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三国演义》小说里,刘备为什么称赞“子龙(赵云)一身都是胆”?
这个故事,在《三国演义》中有,在《三国志·蜀书·赵云传》中也有记载,就是刘备夸奖赵云的,其实刘备说赵云一身是胆,笔者感觉是刘备对赵云勇猛和智慧的赞扬。
这一幕发生在刘备和曹操在汉水交战的时候。根据史书记载,刘备和曹操商议诸葛亮的退军之计。
此时,诸葛亮对刘备说,现在的曹军粮草不足,曹军不敢轻易进军,如果我们抓住这次机会向曹操发动攻击,曹军的锋芒一定会减小。
此时老将黄忠请战,诸葛亮让黄忠和赵云一起去对抗曹军,黄忠作为前锋攻打曹军,可是曹操事先有准备,和黄忠陷入僵持状态,黄州此时面临被包围的危险。
赵云眼看黄忠被围困,于是率领几十匹骑兵前去营救黄忠,曹操亲自带兵攻打赵云。
赵云也打不过曹军,于是率领士兵退回到了汉中军营之中。但是,此时赵云是抵抗不了曹操大军的。
于是这时候赵云想出一个计策,他直接让士兵打开城门,让城内的士兵埋伏起来,然后将军旗砍刀,停止进攻,赵云自己单骑站在营门之外对抗曹军。
随后曹军达到赵云的驻地,曹操一看赵云营中偃旗息鼓,没有任何动静,于是便起了疑心,曹操认为赵云军中必有埋伏,于是立即撤退。
可是,这时候已经是傍晚了,曹操撤退的时候,天黑了,赵云趁着天黑追杀撤退的曹军,杀声大震,曹操也分辨不清赵云部队多少。吓得曹操是匆匆撤退。
曹军大败,死伤无数,赵云也由败转胜。刘备知道这件事情后,亲自前往营地慰问赵云:“先主明旦自来,至云营围视昨战处,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看了这个故事,我们就知道刘备为什么说赵云一身是胆了,这是刘备对赵云的赞赏,更是刘备对赵云智慧的一种认同和夸赞。
赵云在三国中确实是非常厉害的一位人物,和关羽、张飞相比,赵云行事缜密,而且有胆量,诸葛亮一旦遇到紧要的事情,他都是想的赵云。
关羽和张飞最后都是悲剧,而唯独赵云能够善终,这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还有刘备让关羽镇守荆州的时候,笔者感觉诸葛亮是有自己人选的,他的最佳人选应该是赵云。
赵云的故事虽然在中国不如关公关老爷,但是,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赵云被评为三国第一将军。刘备对赵云“一身是胆”的评价,不仅仅是勇猛,更有对其智慧的赞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