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平心而论,就是现在,某个人或更高层领导送礼物于你,或者提个字写个匾的,不是也高高兴兴,裱好掛在室内或室外最显眼的地方吗,道理是一样的。

首先,虽然宝钗平时最喜淡雅,素妆,但在此时宝钗心里,元春赐的礼物是娘娘的恩赏,是一种荣耀,大家可别忘了薛宝钗可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奉者。

其次,对端午节礼物,才当是出于礼节,表示喜欢和对礼物的重视,对于宝钗这么个练达之人,这方面当然是考虑之列。

再次,才是象红学爱好者分析的那样”红麝串”,元春赐宝玉和宝钗两个人是一样的,暗喻有支持宝玉和宝钗婚姻之意。

综上,问答了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什么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谢“旺昊昙”邀请。

《红楼梦》用笔常常很含蓄隐晦,这一段就非常典型。

故事情节概括如下:

端午节元妃给大家送来了礼物,宝玉的礼物和宝钗的一样,和黛玉的有所不同。宝玉觉得奇怪,怀疑是不是弄错了,袭人强调没有弄错。宝玉把东西收起来,然后林黛玉来了。俩人之间来了一段像是口角又像是打情骂俏的对话,见宝钗来了,俩人就走开了。宝钗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到王夫人那里坐了一会又到贾母这里来。宝玉也在这里,见宝钗手腕上戴着元妃赏赐的红麝串珠,就要求看一看。宝钗肌肤丰盈,褪手串颇花了些时间。宝玉在旁边看着她雪白的手臂,再看看她的妩媚脸庞,不觉看呆了。宝钗有些不好意思,丢下手串就要走,却看见门口站着林黛玉。宝钗问黛玉怎么站在那里,黛玉说听见天上有呆雁叫,出来瞧瞧。宝钗问呆雁在哪里呢,黛玉说飞走了,一边说一边把手帕甩过来,正打在宝玉眼睛上。

很多人读这一段,把重点都放在“元妃端午赐礼,唯独宝玉跟宝钗的一样”,然后解读这是否意味着元春表明态度:她赞同宝玉和宝钗成一对。

我倒觉得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元春在此之后再没有任何对宝黛钗关系的表态,而贾府众人也从未拿这次赐礼来说事。宝黛之间感情该慢慢升温还是慢慢升温,贾母该疼爱两个玉儿还是疼爱两个玉儿,王熙凤该调侃俩人还是调侃俩人,元春却再也没有任何戏份……所以这次赐礼的用意到底是什么,权威程度有多大,都是很可以打个问号的。

那这一段故事重点在哪里呢?我觉得宝黛钗三人的明争暗斗才有意思,从中更可以看出三个人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首先是宝玉。他的心里毫无疑问,最在乎的就是黛玉。见到礼物,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怎么自己的礼物和宝钗的一样而不是和黛玉的一样,是不是弄错了?待到黛玉有意在他面前提起金玉之说,故意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比不上宝姑娘,宝玉就马上发誓:

“除了别人说什么金什么玉,我心里要有这个想头,天诛地灭,万世不得人身!”

之后又恨不得对黛玉剖白心迹:我心里除了祖母、父亲、母亲,第四个就是你了!而且,再没有第五个!

宝玉对黛玉的紧张,溢于言表。

但也是宝玉,见到宝钗年轻少女的雪白肌肤、丰美容颜,还是忍不住发了呆。这个举动,非常符合年轻男孩子见到漂亮异性的本能反应,和前面对黛玉赌咒发誓的一幕相映照,可以看出宝玉此时心性的不稳定。正如黛玉对他一针见血的评语:

“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再来说黛玉。黛玉冰雪聪明,元春赐礼的特别,连神经大条的宝玉都能看出来,黛玉怎么可能没感觉?所以她见到宝玉,字字句句都在怼他,一会说自己是草木之人比不上“金的玉的”宝姑娘,一会说宝玉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急得宝玉不停赌咒发誓自己绝不这样。

但黛玉是真的愤怒或者伤心吗?不见得。宝玉一发誓,黛玉就拦住了他:

林黛玉听他这话,便知他心里动了疑,忙又笑道:“好没意思,白白的说什么誓?管你什么金什么玉的呢!”

分明就是在乎宝玉啊,并不是真的想让他着急上火。她要的其实只是宝玉的心,所以才会语带机锋。而宝玉的表现安了她的心,对于所谓元妃赐礼的用意,她也就不放在心上了。

接着看到宝钗“羞笼红麝串”那一幕,黛玉有生气吃醋的样子吗?没有。宝玉发呆的样子看在她眼里,她用“呆雁”来形容。一条手帕甩过去,被打中眼睛的宝玉“嗳哟”一声。此情此情,分明就是两个小冤家在表演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旁人看了都会心照不宣,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在发糖啊。

但也有人在一旁会尴尬。谁呢?就是宝钗了。

最后要说的重点,就是宝钗。

题目问,平日淡雅朴素的宝钗为什么会戴上元春赏赐的红麝串。前面很多答主说,这是表示对元妃的尊重。

果真如此吗?表面看这个理由是成立的。虽然礼物大家都有,但只有宝钗一个人戴上了,说明按照礼仪来说这份赏赐不是非戴出来不可的,但依然可以解释成宝钗比别人都格外重视礼节嘛。

问题是,别人都不戴,就她戴,是不是格外显眼?题主也说了,宝钗平时可是很朴素的,从不爱什么花儿粉儿,现在这么隆而重之地把元妃的赏赐戴在手上,那就更加显眼了。再加上,人人都知道只有她和宝玉的礼物一样,也知道这样有着非同一般的含义,她还非要戴出来,那简直就是显眼得不能再显眼。

所以,不用宝钗说,大家都能看出来她是多么重视这份赐礼。但重视的理由仅仅是因为赏赐者是皇妃?恐怕不能服众。前面那么多答主都看出来了,这其实就是宝钗急于向人昭示“金玉良姻”得到元妃支持的意思。

宝钗的举动,流露出她内心对“金玉良姻”的期待和企图。

有意思的是,书里特地插了一句宝钗的心理活动:

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曾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昨儿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

宝钗真的是这么想的吗?

是不是总远着宝玉就不说了,反正书里有很多次,都是宝钗主动去找宝玉,甚至连“金玉”的说法,也是宝钗主动要看宝玉的通灵玉才惹出来的(详见之前回答的《<红楼梦>中,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是宝钗授意的吗?》)。金玉良姻的说法,薛姨妈对王夫人提了,那谁对宝玉提的呢?谁在宝玉心里种下“金玉之说”的种子?不言而喻。

见元春赐礼和宝玉的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既然这样为什么还要巴巴地戴出来?没人规定受礼者必须把首饰戴出来啊。宝玉自己不待见元春这份赐礼的安排,他对礼物的处理方式就是收起来。那同样觉得“没意思”的另一个当事人宝钗,为什么偏要戴出来呢?

戴出来,大家都看到了,你还想辩解说你觉得“金玉之说”没意思,元妃这份赐礼安排没意思,你压根没想跟宝玉拉扯在一起,大家都很难相信吧?

后面还有一个细节,可以说明宝钗戴这红麝串的原因,根本不是表示对元妃身份的尊敬。因为当宝玉对着她看“呆了”之后,宝钗觉得不好意思,“丢下串子,回身才要走”。这串子可是元妃的赐礼,如果不戴出来是对元妃不尊重,那丢下串子自己走开算什么?这么重要的赐礼可以随便丢下?

所以,宝钗根本不是重视这串红麝珠,而是希望借由这串红麝珠的展示,提醒人们注意,“金玉良姻”得到元妃支持。她更希望宝玉能够接收到这个信息,把注意力从黛玉那里移到她身上。

表面上,她也几乎成功了。宝玉果然被她的红麝串吸引住,在要求看这串珠的时候,也被她的外貌吸引住,书里甚至还写了一段宝玉的心理活动:

……宝玉在旁看着雪白一段酥臂,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正是恨没福得摸,忽然想起“金玉”一事来,再看看宝钗形容,只见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比林黛玉另具一种妩媚风流,不觉就呆了……

宝钗成功地让宝玉想起了“金玉”一说,并且伴随着这个念头,仔细地打量了在这个说法里会和自己配对的宝钗,还真打量出一丝心动……

这就是宝钗希望达到的效果或者说目的吧。为了达到这个效果,宝钗这个红麝串戴得可是相当有讲究。

先是一定要戴出来,这样才能引来宝玉的兴趣,要求观看。

还要戴得不容易褪下来,这样才能有足够时间展示那“雪白一段酥臂”,让宝玉有足够时间看到发呆,看到动心……

说实话,我是不大能想象,一串戴在手上的红麝串珠,褪下来怎么会这么费劲。就算是像手镯那样没有丝毫弹性的圈状物吧,褪下来不也是手腕那里费劲么?关手臂什么事呢?除非是一开始就箍在手臂上。但谁会那样戴手串?不又累又疼么?尤其是肌肤丰盈的宝钗,明知箍上去了就很难褪下来,更不可能戴成这个怪样子吧。

所以,只能说这一段写得含蓄隐晦,矛盾之处请读者自行脑补。假作真时真亦假,正如宝钗一边一本正经地觉得金玉之说“没意思”,一边用一种常人很难办到的方式大大地在宝玉面前展示了一把戴着红麝串的自己,哪个真哪个假?读者可以自己判断。

大部分读者看到这一段,都会自动忽略宝钗觉得“没意思”的心理活动,而判断宝钗就是对金玉良姻有意。从头到尾在旁边看了这一幕的林黛玉又会有怎样的判断呢?

她的“呆雁”是嘲笑宝玉,但嘲笑的仅仅只有宝玉吗?黛玉是何等聪明的人,宝玉在美人宝钗面前的失态,黛玉尽收眼底。而这失态的由来,难道黛玉就看不清楚吗?

试想一下,假如是黛玉戴了红麝串,宝玉想看,黛玉会是怎样的反应呢?

我觉得最有可能的就是:一边去!你自己不是有吗?要看自己回去看!

断然不会给宝玉产生“妹妹这段雪白酥臂,能否让我摸一摸”这个念头的机会。当然,身材瘦削的林黛玉,也不会因为手串褪不下而露出手臂来。

所以,对宝玉从来都不客气的林黛玉,和一向端庄稳重的宝姐姐,表现是大相径庭的。

综上所述,总结如下:

1.宝钗戴红麝串,是为了让大家知道,“金玉良姻”之说得到了元妃的认证。更希望宝玉意识到这一点,在心里和自己达成“官配”;

2.无奈宝玉和黛玉心有灵犀,两个人都不在乎元妃的表态,只在乎对方的心意。通过一个冷嘲热讽、一个赌咒发誓的互动,两个人达成默契,金玉之说被俩人抛到脑后;

3.宝钗看到了俩人的亲热,却只能装作没看见。然后默默转回来,煞费苦心让宝玉重新注意到红麝串,注意到“金玉”之说,注意到自己;

4.怎奈一切被林黛玉看穿,随后黛玉和宝玉自然流露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亲热,更让一旁的宝钗陷入难言的尴尬。

明明很在乎“金玉良姻”,却要装作不在乎;明明煞费苦心要宝玉转向自己,却要装作端庄大气不介意;明明主动到了不惜降格至生理吸引的地步,却被牙尖嘴利的“情敌”看在眼里……这让从来只有她教育人,没有人看不起她的道德典范宝姐姐情何以堪啊?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二句,写尽宝钗不饰而美……

元妃节礼,独宝玉与宝钗一样,说明元妃在宝玉婚姻上有属意于宝钗之心,只算敕赐为夫妻之意。

此回写宝玉、玉函、袭人汗巾之后,接写宝玉宝钗赐物,若论吉兆皆吉,若论凶兆皆凶。事异而兆同也。

薛姨妈入住荣国府己有攀儿女亲家之意。元妃赐物时机恰逢,宝钗戴元妃赐首饰有"招告天下"之意。

《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薛宝钗的所谓淡雅与朴素是装岀来的。红麝串,还有金锁是有象征意义的小物件,她岂有不带之理。

1.所谓宝钗的淡雅

什么是淡雅?淡雅重要的标准就是品性高洁,不慕虚荣,不爱富贵。

很显然,以上说的这些,在薛姑娘和薛家的身上都不存在。

其实薛姑娘是个可怜人,家族衰败,必然要用她的婚事去攀高枝。她很像《泰坦尼克号》中的露丝,可她还比不上露丝。人家露丝至少还有父亲留下的贵族身份,是真正的贵族小姐,她要嫁入贵族圈很容易。

可薛宝钗不行!她父亲只给她家留下了皇商的身份,薛家可以在贵族圈生活的资本,全靠她母亲薛姨妈的人脉了。

从薛宝钗待选才人、赞善一职开始,薛家就目标明确:抱权贵的大腿。有任何可能,薛家都不会放弃。

可就是给公主、郡主选伴读,宝钗都沒选上。于是,王夫人同薛姨妈马上开始金玉良缘的谋划。

对于这些,薛宝钗都是配合的。为了自己得到更好的生活,而用些手段,根本无所谓对与错。但淡雅二字,薛宝钗真的撑不起!

宝钗所谓的淡雅都是在讨好王夫人。王夫人不喜明艳的姑娘,宝钗就不爱花呀粉呀的;王夫人不喜个性鲜明的姑娘,宝钗就藏愚、守拙。

这藏和守二字,用通俗的话解释,就一个字:装。

2.所谓宝钗的朴素

薛宝钗有着商人家姑娘的鲜明特色,做事计算成本,讲究利益的最大化。

那些花儿,留着也沒什么用,不如送去荣国府的姑娘们做人情。不然浪费了!

宝钗自己不作富贵闲妆,不等于她没有。她要保持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作风来向王夫人证明她是贤妻之人选。

薛蟠从苏州带回的东西,宝钗送礼一人不落,这礼物包括了贾环的一分。这得花多少钱!

办螃蟹宴,螃蟹就值二十多两银子,够刘姥姥一家过一年的。加上酒菜,这一次,得多少钱!

在能为自己赚口杯的事上,宝钗大方着呢,也有钱着呢,这时她不装朴素了。

宝钗精明得很,湘云送她的戒子,她转送袭人;宝琴送她的衣料,她也转送袭人。她要作人情,还要不花钱。

那花儿能值价几何?沉甸甸的金锁加璎珞圈足够刘姥姥家过十年八年的。

这金锁宝钗可从未摘下过,倘若觉得金玉良缘的传言让她没意思,宝钗不带金锁便是。可她天天带着,在荣国府逛。

3.元春赏赐

元春赐下端午节礼:

独宝玉和宝钗一样:

……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和数珠儿,别的都没有……

1.可这些东西真的属于宝钗吗?凤尾罗: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直指潇湘馆;芙蓉簟:芙蓉是黛玉的花签,只有黛玉才配芙蓉。而宝钗是花王牡丹啊!

得到了与自己身份不相配的礼物,原就沒有什么好的预兆。

凤尾罗,凤尾香罗薄几重,这位深闺女人最后得到了什么?不过是他的断无消息石榴红。

芙蓉簟,冰簟银床梦不成。这两件礼物象征着宝钗悲剧的未来。

可这时的宝钗并不知道。

2.宝玉和宝钗的礼物一样,会让人联想起金玉良缘。更会让贾府众人认为,金玉良缘是元妃认可之事!

包括黛玉在内,都想到这件事。而宝钗绝对不会想不到。

这件事,却让宝玉对金玉良缘明确了态度

宝玉道:"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要有第五个人,我也说个誓……

元妃赏赐这件事,根本在宝玉心里沒荡起一丝对金玉良缘的涟漪,反而加深了宝黛间的真情。

3.薛宝钗因往日母亲对王夫人等提过"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等语,所以总远着宝玉。

若说莺儿提醒宝玉玉上的字,同宝钗金锁上的字是一对;宝钗每日脖子上挂个金锁,这些都算是含蓄的表达。

那薛姨妈等于正式把金玉良缘放到了台面上。身为女家,反而先向男方议婚,为了薛家的未来,薛姨妈算是不给宝钗留一丝脸面了!

4.宝钗一边说远着宝玉,一边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与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沒意思起来。

可另一边呢,马上戴上了元春赏的红麝串。宝钗专门爱在这些人戴的东西上用心思。

这里要划重点,这红麝串是每位都有的,并不是独宝钗才有的。

可是当宝钗戴上时,众人都会想到独她的赐物与宝玉一样,然后再想起金玉良缘,这是对金玉良缘无声的宣传。

5.宝钗既然要远着宝玉,那就在他们住的院里呆着呀。可她偏偏戴着红麝串到了贾母处。

在贾母处见到贾宝玉的可能性太大了!果然见宝玉要瞧瞧她的红麝串子。

……宝钗生的肌肤丰泽,容易褪不下来……

看来这红麝串并不适合宝钗戴,褪都不容易,她戴在左腕上得多疼呀。为了金玉良缘,宝钗真的很辛苦。

贾母和王夫人在对贾宝玉的婚事安排有着完全不同的人选。贾母心愿是宝黛配,两个玉儿都在自己身边,才合贾母的利益。王夫人和薛姨妈一手炒作岀了金玉良缘。王夫人要找符合自己利益的儿媳,薛姨妈要通过金玉良缘来使薛家有留在贵族圈的空间。宝钗是个期望夫荣妻贵的姑娘,她要嫁的男子是可以蟾宫折桂,带给她凤冠霞帔的人。很明显,宝玉不是这种人。每个生在豪门的人的婚姻,都是家族与家族的联合,或是各种利益的交换。宝钗好,宝玉也罢都会被家族推着,走进悲剧的宿命。

《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春赏了端午节的礼,宝玉得了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二串,凤尾罗二端,芙蓉簟一领。

宝玉见了自是高兴,可当他得知自己的礼物和黛玉的不同倒和宝钗的相同时,就诧异地问袭人是不是传错了,袭人说都是一份一份写着签子,怎么会错。

这里宝玉正因为礼物和黛玉的不同而烦恼,那里宝钗已经戴着红麝串从蘅芜苑穿过大观园,先到王夫人屋里坐一回,后又到了贾母房中。

薛姨妈曾经说,宝丫头素淡惯了的,从来就不爱那些花呀粉呀的,就连探春送给薛蝌未婚妻邢岫烟的一块佩玉,都被她数落了一顿。

可是,这大热天,她又为什么戴上这红麝串四处闲逛招摇过市呢?

其实,她这是在告诉贾府上下人等 ,元春已经默许了金玉良缘,她和宝玉才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书中,曹雪芹这样评价薛宝钗,寡语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这评价可谓一语中的,因为,看似与世无争的宝姐姐本就是有备而来的。

你瞧,宝玉有玉,她就有锁,而且还从丫头的口中说出这是玉和锁一对,这就是在传递出金玉良缘的信息。

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其实,她这个锁是备胎,就如贾宝玉是备胎一样,她可是有志向的,人家的第一志愿是选秀进宫。

可是,天不遂意,她没能如愿,进宫的希望破灭后,于是转而求其次,嫁给宝玉,也可以借贾家之势光大薛家门楣。

但是,宝钗知道宝黛二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长大,黛玉在宝玉心中的位置无人能取代,所以她就从那些物件上做文章。

先是传出金玉良缘一说,然后找各种机会接近宝玉,比如大中午独自守在宝玉床边绣肚兜,又比如宝玉挨打后她大暑天托着个大托盘穿过半个园子为宝主送两小粒棒疮药,等等。

综上所述,宝钗的世故圆滑可见一斑,她戴红麝串的目的自然也就昭然若揭了,就是告诉贾府上下人等,她宝钗才是宝玉的良人。

只是,虽然她最终如愿以偿,可终究是难以得到宝玉的心,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

因为,于宝玉而言,始终是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我是刘玲子c andy,希望我的回答能引起您的共鸣。

《红楼梦》一向淡雅朴素的薛宝钗,为何戴上了元春赏赐的首饰?

薛姨妈曾经说过薛宝钗不喜欢戴花儿朵儿。薛宝钗的住处,蘅芜苑也没有什么装饰,看起来雪洞一般。别人送她的礼物,她一般也是转送给别人。但是她得到了贾元春所赏赐的礼物红麝串之后,不仅仅戴上了,而且先后到王夫人和老太太那里串了串门,这是为什么呢?一,显示了对红麝串的喜欢,并且把自己的欢喜之情分享给了王夫人和老太太。这也是对赐礼人贾元春的尊重。

看到这里,可能有人会说薛宝钗为人虚伪,她本来不喜欢花儿朵儿的,现在却要对红麝串装出喜欢的样子来,不但戴在了手腕上,而且还到王夫人和老太太那里去表示一番。可见心机重。不过我要告诉朋友们,薛宝钗心机重是一定的。她对红麝串也是真的喜欢。

薛宝钗当时也不过是十五上下,还是一个青春少女,青春少女哪有不喜欢花儿朵儿的。薛姨妈说薛宝钗不喜欢花儿朵儿,其实是一句为了讨好王夫人的一句谎言。因为在第57回,薛宝钗曾经对“富丽闲装”有过一段议论,其中有一句话说明,薛宝钗小时候也是喜欢“花儿朵儿”的,原文是这样说的:

……你看我从头至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然七八年之先,我也是这样来的。如今一时比不得一时了,所以我都自己该省的就省了……

从这几句话里,可以看出,七八年前,薛宝钗也是喜欢打扮的,只不过因为薛父死了,家庭衰败,薛家要投靠贾府,薛宝钗要投王夫人之好,薛宝钗才收起那些打扮的心思,希望通过这样,能够赢得王夫人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二,薛宝钗这样做,还有一种讨好贾母和提醒贾母的意思。

薛宝钗能不能嫁给贾宝玉,顺利的成为宝二奶奶,不但需要王夫人的同意,也需要贾母的支持。这也是薛宝钗喜欢一有机会拍贾母马屁的原因之一。

第二十二回,薛宝钗生日宴,贾母让薛宝钗点菜,宝钗点贾母喜欢的软烂的食品。贾母让薛宝钗点戏,宝钗点贾母喜欢的热闹的折子。第三十五回,还借着贬低王熙凤而夸赞贾母: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她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薛宝钗用各种方法讨好贾母,贾元春是贾母引以为豪的孙女,同时,也是对贾母有很大影响的孙女。薛宝钗戴着红麝串到贾母那里坐一坐,不但表示了对贾母的尊重,也隐隐有提醒贾母的意思,让贾母想到贾元春赏赐给薛宝钗的礼物是唯一一个与贾宝玉相同的。

三,也是为了应景,取一个好兆头的意思。

贾元春的赐礼是在端午节前,也端午节的习俗,不仅仅是划龙舟,吃粽子,还有戴五色彩串来避邪。薛宝钗戴上贾元春所赐的红色串。也有应景,取一个"百毒不侵”的好兆头。

薛宝钗戴了元春赐的一串红麝串,又到太太老太太那里坐一坐,便可以起到这么多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薛宝钗对史湘云所赠的绛纹石戒指转送给一个奴婢,却要戴着元春赐的红麝串却转一转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