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红楼梦》中宝钗与黛玉的原生家庭有差别,薜宝钗商贾千金。林黛玉探花林如海之女生活方式、思维决定其言行。

宝钗,处事淡然稳重,说话圆滑隐忍,顾全大局。对上恭顺有礼,对下体恤周到。彼得贾府中人欣赏。贾母评价薛宝钗: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老太太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假。看看长辈们的评价,宝钗满分胜出。

再说黛玉,书香门第,自幼博览群书,才华深得探花父亲真传。其乃诗人才女,高傲任性,个人气质爆棚。自幼寄居贾府,离亲别故,性格难免过分自卑忧虑,养成孤僻,寡言之性。她曾毒舌刘姥姥是"母蝗虫"见宝玉欲转赠北静王手珠骂道:"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才不要"足见常乘口舌之快,从来不计后果。

论嘴乖,宝钗略高过黛玉,论才华,黛玉远胜宝钗。总之,人如草芥微尘,世事更迭无常,难逃脱命运的安排。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以世俗的观点而言,宝钗的嘴乖些。宝钗能从普通人的利害得失角度观察思考问题,从心理上物质上贴心帮助窘困之人,给他人容留生存的时空,且语言上不尖酸刻薄,行为上宽厚容忍,给他人留面子,系入世之人,所以劝宝玉博取功名!而黛玉则不同。黛玉以在庐山之外看庐山真面目的姿态观察思考问题,与她(他)人保持距离,虽然也给人时空,但却给人清高孤傲的印象,且语言上不饶人,行为上动不动以自我为中心,要贾府围着宝玉转,宝玉得围着自己转,不信人,不理人,不饶人,不亲人,终致孤寂失宠,系出世之人,所以暗附宝玉漠视功名。总之,乖与不乖,以是否讨人喜欢的角度看,宝钗应更乖些。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黛玉啦,有个性~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在《红楼梦》原著第三十五回 宝玉挨打之后,凤姐陪着贾母、邢夫人、王夫人等一起去怡红院探望宝玉,正好遇见了正在怡红院探望宝玉的薛姨妈和宝钗母女二人。

原文:“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二嫂子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贾母听说,便答道:“我如今老了,那里还巧什么?当日我像风凤丫头这么大年纪,比他还来得呢。他如今虽说不如我,也就算好了,比你姨娘强远了。你姨娘可怜见的,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儿。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宝玉笑道:“若这么说,不大说话的就不疼了?”贾母道:“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宗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宝玉笑道:“这就是了。我说大嫂子倒不大说话呢,老太太也是和凤姐姐的一样看待。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贾母道:“提起姊妺,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薛姨妈听说忙笑道:“这话老太太是说偏了。”王夫人忙又笑道:“老太太时常背地里和我说宝丫头好,这倒不是假话。”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便看着宝钗一笑。宝钗早扭过头去和袭人说话去了。”
第三十五回整回的故事情节,在87版电视剧中完全被删掉了。在62越剧电影中,上面的一段贾母与宝钗“互赞”的对话,被移植在贾母王夫人薛姨妈凤姐宝钗等人大观园春游的情节中,并且没有贾宝玉和袭人在场。

这一段原文比较长、也很重要,信息相当大。单从评论姊妹们“嘴乖”的角度看有三次转折。

第一、以贾母的角度来看“凤儿嘴乖,怎么怨得人疼他。”,贾府说话嘴最乖的当然第一首推凤姐,黛玉认为凤姐是专为讨好贾母、王夫人“打花胡哨”的。凤姐善于揣摩贾母的心思,对王夫人的内心想法更是心知肚明,观察能力强、反映快、语言幽默、善于化解尴尬气氛,凤姐说话往往都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可是贾母在宝玉发问之后又来了一个转折,“不大说话的,又有不大说话的可疼之处。嘴乖的也有一处可嫌的,倒不如不说话的好。”

第二、以贾宝玉的角度来看“若是单是会说话的可疼,这些姊妹里头也就只是凤姐姐和林妹妹可疼了。”,宝玉的目的是想由贾母赞凤姐嘴乖,引得贾母来赞黛玉。

第三、贾母又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都不如宝丫头。”,此时贾母又一次将贾宝玉的话头转换了“宝玉勾着贾母原为要赞黛玉,不想反赞起宝钗来,倒也意出望外。”黛玉初进贾府第一天就表现得“嘴乖”了,黛玉听了贾母说姑娘上学“不过是为了认得两个字,不是当睁眼的瞎子就罢了。”之后,马上对刚见面的宝玉改口说自己“不曾读(书),只上了一年学,些许认得几个字。”,立即将自己刚才对贾母和姐妹说的“只刚念了四书”给隐去了,当然这不是黛玉“虚伪”而是情商高“嘴乖”的表现。

黛玉初进贾府当天,宝玉就为她摔了玉。晚上袭人姐姐说要把玉拿给黛玉看看,黛玉马上拒绝说“今天晚了,明儿再说吧。”如此委婉的表态,黛玉当然是刻意在压抑着自己的好奇心,一个六、七岁的小姑娘就能如此的克制力。

虽然宝黛小表兄妹两人在一起长大,黛玉常常与宝玉吵吵闹闹的吃醋含酸,但在宝玉最在意的事情上却委婉含蓄,顶多是蜻蜓点水般的轻一点为止,绝对不会纠缠不休惹得宝玉不开心。 宝玉爱跟丫头们厮混“吃红”、在外面逗引“王的男宠”惹祸上身、不读书进取、不在意俗务,黛玉心中分明不以为然,但嘴上却是尽量少说、甚至于根本不说所谓“混帐话”,弄得宝玉认定黛玉是唯一的“知己”,这当得益于黛玉的“嘴乖”能忍耐呀!

入住大观园之后,宝黛二人从“共读西厢”到“赠帕题帕”,宝黛之间的爱情从萌芽到成熟。黛玉为了宝玉能安心读书甚至于硬是自己“装病”,停掉了自己刚刚新起的《桃花诗社》,黛玉的忍耐和行为上顺应现实的能力也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黛玉是贾母的宠儿,除了忧心爱情之外,在贾府中黛玉活得是很爽快的,林大姑娘一不高兴起来怼李嬷嬷、怼周瑞家的,贾府里有头有脸的这些个妈妈们在“林姐儿”眼里面也就那么回事儿,单就这一点林妹妹的确也是率真的人。薛大姑娘宝钗举家进京都举投在姨父贾政这里,那才真是“寄人篱下”,宝姐姐对贾府上上下下都要讨好。 然而,宝钗对黛玉的过份“小性儿”也会抓住机会“一针见血”的回怼,在贾府中唯一公开怼过黛玉好几次的也只有宝钗了,就单这一点宝姐姐也称得上很率真了呀!

宝钗进贾府时已经是十二、三岁的大姑娘了,宝玉一来梨香院刚进到宝钗屋里,宝姐姐就主动说要想看玉。“元妃省亲”主动教宝玉“绿蜡”的典故,过十五岁生日当众主动给宝玉讲《醉打山门》中的“寄生草”,元妃赐下端午节礼的当就戴上红麝串去贾母王夫人处请安,雷打不动的劝说宝玉“仕途经济学问”。

尤其是宝玉挨打之后,宝钗大大咧咧捧着棒疮药往怡红院里送,当众赞扬说“凤丫头再巧也巧不过老太太”,又叫莺儿“不如打络子把玉络上”、又当场亲自配了络玉的金线。之后宝玉还情不自禁的坐在午睡的宝玉床边,为宝玉绣起了鸳鸯肚兜,宝钗在感情上所表现出来的主动和直白比黛玉更甚一筹。

黛玉被宝钗“审”时,宝钗坦白承认自己七、八岁上就看过“牡丹琵琶、元人百种”这些杂书的行为感动了黛玉,相比之下黛玉终于明白是自己“小性儿”了。 其实,宝钗和黛玉本质上都是内心真实、不虚伪的美好少女,这才是她们能够身在他乡、寄人篱下的共同处境中结为金兰的基础。宝钗是大观园中最实话实说的人,只是宝钗极少直来直的对他人当众讥讽嘲笑,但是也会一针见血的对过份得意傲娇的宝黛一点小刺激。

宝钗总是对当事者个人私地下苦口婆心的吐真话。对宝玉,宝钗直言他的不思进取。对黛玉,宝钗坦言自己也看过“杂书”。对袭人,宝钗直接提醒她不易在王夫人面前投诉贾环。对探春,宝钗也直言对探春提出的大观园承包的实施意见。对平儿和宝玉,宝钗都是在第一时间反应自己发现的大观园中管理漏洞。对王夫人凤姐,宝钗更是直言建议财政极度空虚的贾府应该省去大观园这一项大开消。

宝钗不说过多的废话,从来不说与自己无关的闲话,宝钗的确是“真人面前不说假话”,是大观园姐妹中最实话实说与他人交流的姊妺了。

个人以为,在贾府客居的宝钗,公开场合言语相对谨慎。私下交流时,宝钗是相当真诚直来直去、一针见血。

相对来说,黛玉在公开场合与凤姐相似表现幽默诙谐、会说笑话,又比凤姐更为文雅。在个人交往中,黛玉更善于避重就轻、几乎跟任何人都从跟不纠缠实质性问题,对贾母宝玉也是一样的。黛玉顶多就是跟宝玉吵吵闹闹一下、对几个下人耍耍嘴皮子、打趣一下小姐妹们、嘲笑讥讽一下刘姥姥这样的“假亲戚”,在该“嘴乖”的时候黛玉都表现得相当“嘴乖”,正如宝玉宝钗所言黛玉“嘴乖”完全不比凤姐差,因为文雅黛玉常常还更胜一筹呢!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若说嘴乖,仅是讨好人,而且讨对了对象两个半斤八两,都差不多,若论口才,还是黛玉略胜一筹,面对宝玉的悟禅,宝钗一筹莫展,黛玉却能问住宝玉,面对怡红院的纠纷,她一句话就能让睛雯破涕而笑,化干戈为玉帛,又以三个字让袭人无地自容,在梨香院,面对李嬷嬷的禁酒,一句话驳得嬷嬷哑口无言,但是,绕是这样的口才,被宝钗拿错后,也没有自己洗白,而与宝钗义结金兰,在取笑蕉下客称号时,又给自己挣得潇湘妃子之称,在说刘姥姥为母蝗虫时,引来宝钗一阵长篇大论,所以,两个人在口才上,黛玉擅长少而精,宝钗擅长多而繁,我说,黛玉略胜一筹,是因为自己喜欢少而精,你说呢?

《红楼梦》中,宝钗和黛玉到底是谁的嘴乖些?

当然是宝钗啊。宝钗性格温和,能融入大家庭,与家庭成员保持和谐的气氛,生性活泼,做事主动,用现代话来说,情商极高,用不同的方式对待不同的人,让每个人都乐意与他相处。也不恃才傲物,谦卑,放低身段,与不同的人都能相处融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