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对于贾宝玉的婚姻大事,部分读者的关注点总是停留在贾母王夫人的“婆媳大战”上,却似乎完全忘记了荣国府“一把手”贾政老爷才是儿子贾宝玉婚姻大事真正的决策人。
贾政极孝顺贾母,因此贾母贾政母子就是贾府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心,在女性需要“三从四德”的封建时代王夫人和贾元春对于贾宝玉婚姻大事的愿望就只能是仅供参考而已。在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贾母贾政很可能是抱着“宝黛姻缘”的强烈愿望的。然而林如海和已经过世的夫人贾敏却显然对贾府中这个出了名的“衔玉而生、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的贾宝玉做林家未来的女婿并无兴趣。
正因为如此,贾母派人派船几个月在扬州蹲守后,才接上了林家大小姐黛玉北上。贾政对林如海所托咐的林姑娘的家教老师贾雨村复职之事积极配合,见效迅速。对于王夫人姐妹薛姨妈为女儿宝钗放出的“金玉良缘”的风声,贾母贾政是长久迟疑的,有“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意思。“元妃省亲”过后,薛家投靠借住在贾府已经三年多了,贾母这才想到了要为“稳重和平”的宝钗过第一次生日。
在林如海去世和“元妃省亲”之后,一方面林家过去拥有的社会资源已经伴随林如海去世迅速化为乌有了,另一方面贾府在修建大观园之后内部的财政空虚成为了主要问题。贾府对“宝黛姻缘”逐渐失去了兴趣,对“金玉良缘”的态度逐渐升温、此消彼长。
贾政在验收大观园时,对宝钗之后居住的蘅芜苑的评价,先是“无味得很”、后是“有趣,只是不大认识。”很有象征意义。“元妃省亲”之后,贾政看了四春和宝钗的灯谜感到忧虑烦心,正说明宝钗开始进入了贾政的视,而父母双亡的孤女黛玉命运不济却早已经是明摆着的现实。到了元妃下旨力邀宝钗与众姐妹,即贾府的“四个女孩儿”三春黛玉入住大观园之后的第二年初春,薛姨妈在潇湘馆放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正是贾薛两家对“金玉良缘”态度上的转折点。薛姨妈同情宝黛的“苦情”,也不愿意自己的女儿宝钗将来不幸福,不愿意宝钗嫁给爱上别人的宝玉,所以薛姨妈实际上是在表态退出“金玉良缘”。
可是贾母对薛姨妈的表态并无回应,一直到抄检大观园宝钗乘机搬出大观园,王夫人凤姐还在挽留宝钗。从薛姨妈提出“保媒”到宝钗搬出大观园一年半的时间里贾府都毫无反应,说明贾母贾政已经放弃了对“宝黛姻缘”的意愿。
所以通行本后40回“黛死钗嫁”的安排是合理的,宝钗嫁给宝玉的时候很无奈、无语泪流,贾薛两家形势都很严峻,贾元春已经失宠多时了,最后贾薛两家不得不抱团取暖,此时的贾府那里还顾得上一个收养多年的孤女黛玉的内心感受如何呢?封建包办婚姻本来就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未婚双方有无感情基础本来就不在考虑之列,相反婚前存在宝黛二人“儿女私情”的嫌疑会影响到整个贾府的声誉。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清虚观打醮之后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黛玉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紫鹃试玉”黛玉病宝玉发痴,宝黛二人为争取“自由爱情”所做出的这些“逼宫”行动,这些学着《西厢记》、《牡丹亭》的男女主角誓要将“生米煮成熟饭”的表态,反正更加促进了贾母贾政王夫人封建家长们一定要扼杀宝黛之间“儿女私情”嫌疑的决心。
王夫人撵走勾引坏了宝玉的“母婢”金钏儿,贾政痛打惹是生非搞基友逗戏子“调戏母婢”的宝玉,元宵节贾母的“掰谎”痛斥“私情”就是犯了王法的“贼情”,就是封建家长们对“追求自由爱情”的宝黛二人的一致行动、集体镇压。
部分读者只看到宝玉挨打,贾母教训贾政时,贾政的跪服和孝顺。却严重㡳诂了,贾母贾政母子关系的密切程度,和宝玉挨打之后贾母贾政母子二人相互勾通商议统一决策的实质,贾母贾政母子二人才是荣国府真正关系紧密不可动摇的、相互勾通统一行动的权力核心。
《红楼梦》中,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一直没有订亲,贾政两者都不看好。王夫人在金钏死后向宝钗要了两件衣裳,并说你林妹妹也三灾八难的,对林黛玉的不幸命运怜惜也是认为她无福,命运多绛。王夫人不认同,贾政那里也必有听王夫人意见。所以节日讲笑话,讲个怕妻笑话。变相认为自己做不得主,反对木石姻缘。
在猜谜时,贾政对宝钗制的谜不满意,认为小小年纪做此也是无福之人,低沉又消极。对宝钗也反对。王夫人有贾政之见,加之宝钗一贯素淡也会有此认同。袭人在宝玉挨打后见王夫人,以让宝玉搬出园子,表姐妹都大了一番话。王夫人深喜。后抄园子宝钗搬出。对宝钗也否定。赵姨娘拿宝钗送物向王夫人讨好,王夫人冷哼。赵姨娘回去蒙,基本对宝钗也不看好。
贾政意见是夫妻二人共持结果。宝玉与二人贾政不看好。
《红楼梦》中,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贾政支持木石姻缘,反对金玉良缘。
贾政从小酷爱读书,当官以后他依旧不该文人的爱好,时常和清客吟诗作对,有时还把儿子贾宝玉,贾环和孙子贾兰带出来,让他们写诗。因此贾政喜欢清贵的读书人。
贾政和林如海关系非常好,林如海要给贾雨村谋职,托付的人就是贾政。因此贾政喜欢和林如海家联姻。
贾政希望贾家的女儿嫁入书香门第,迎春和孙绍祖订婚的时候贾政就反对,贾政认为孙绍祖家是武将,不是书香门第。贾政劝贾赦几次,贾赦不听。贾政希望贾家的女儿嫁进诗礼簪缨之族,当然也喜欢娶诗礼簪缨之族的女儿。宝钗和黛玉相比,宝钗是商人的女儿,黛玉是探花的女儿;宝钗家只是世家大族,不是官宦人家。黛玉家是列侯之家,既是钟鸣鼎食人家也是诗礼簪缨之族。所以贾政的天平是倾向于黛玉的。
贾政对黛玉的才华非常赞赏,黛玉给大观园题的匾额贾政一字不该全部用。贾政喜欢这位聪慧的外甥女,希望她嫁给宝玉。
贾政看到宝钗的谜语时,更失望了。宝钗小小年纪就作此不祥之语,定是无福无寿之人,即便嫁给宝玉,两个人也不能白头偕老。宝钗的谜语里有一句“琴边衾里总无缘”,宝钗是寡妇命。如果宝玉和宝钗结婚,岂不是命不久矣?所以贾政反对宝玉娶宝钗。
至于后来宝玉娶宝钗,应该是贾政在王子腾和王夫人的压力下被迫同意的。
我是润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润杨的红楼笔记!《红楼梦》中,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贾政不能说是荣国府的一把手,贾赦是荣国府的嫡長子,荣国公爵位的继承人,有贾赦的存在,称贾政是一把手说得通吗?当然説贾政是贾宝玉婚姻的最高决策人,是有一定道理的。
《红楼梦》中,荣国府“一把手”贾政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姻缘”到底是什么态度?
不论是“宝黛姻缘”(木石前盟)还是“金玉良缘”,对于宝玉的婚事,有权做决定的人只有贾政。贾母和王夫人再争,最终还是贾政说了算。
一开始,贾政应该是看好宝黛二人的。那时候林如海盛宠正浓,林家是世家名门,书香门第,黛玉又是那般的出类拔萃,这般的好儿媳哪里找!
再后来,林如海死了,黛玉成了孤女,这样的儿媳对宝玉的将来没有任何助益,这时候的贾政开始有些犹豫了。但要让他放弃吧,有点对不起妹妹,对不起妹夫,黛玉也太可怜了,于心不忍。
就在林如海犹豫不决的时候,金玉良缘浮出了水面。贾母和王夫人两个为此展开了多次明争暗斗。贾政不可能不知道,可是,贾政至始至终没有任何表态。
贾政很欣赏黛玉,但宝钗的优秀也不遑多让。更为关键的是,宝钗的个人条件,更符合那个时代对贤妻良母的要求。宝玉不喜欢仕途经济,不求上进,这是贾政最为忧虑的。而宝钗多次劝谏宝玉要多在前途上用心,这一点无疑是最打动贾政的。
再则,元春封妃,对贾府来说,既是荣耀,也是负担。元妃省亲之后,贾府的经济已经是捉襟见肘了。薛家有钱,宝钗在管家理财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但限于宝钗是姑娘,其实很多想法是没有人去执行的),而且宝钗是个看起来能过苦日子的。这样的宝钗也由不得贾政不喜欢。但是,宝钗的出身是个硬伤。所以,贾政在黛玉和宝钗两个人之间犹豫不决,又希望能找到更好的。
再后来,贾府越来越败落,已经没有机会找到更好的了。而王子腾却是官运亨通,王夫人的话语权更高了。王子腾又是宝钗的亲舅舅,这时候的宝钗明显比黛玉更有优势了。所以,贾政的心开始偏向了金玉良缘。贾政看到宝钗的灯谜,感觉宝钗也是无福寿的,甚为惋惜。可是,这时候贾府已经没资格挑剔了,宝钗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贾政就算心有不甘,也只能默认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