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红楼梦里,抄检大观园之后,王夫人回禀贾母撵晴雯之事,又夸袭人的好,贾母对宝玉与女孩之间的种种,曾说过这么一段话“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耽心,每每的冷眼查看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他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
贾母为什么说宝玉不知男女之事呢?她对晴雯被逐的真相是知情呢?贾母对王夫人这么说,其实大有深意。
第一、为晴雯鸣不平,洗刷她被王夫人冤枉为“狐狸精”的冤屈。
贾母知道晴雯心高气傲,性格刚烈,珍惜情感,看不上袭人等人自荐枕席以获得看重的法子,虽爱慕宝玉,却并未与宝玉有男女之事。
王夫人时时担心宝玉因男女之事而“被勾引坏”(打金钏儿时语),故对美貌又伶俐的女子向来如临大敌,防之又防;又兼袭人在她跟前表贤良,示忠心,说宝玉年纪渐长,须得注重男女大妨,是否是打小报告此文先不论;又被王善保家的等婆子们进谗言说晴雯轻浮孟浪,趁机在她病的“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恹恹弱息”的情况下将她逐出大观园,还给她安上一个“狐狸精”引诱宝玉的名头,使她“有冤无处诉”,含恨去世。贾母知道晴雯冤枉,这也是为她洗冤之语。
第二、警告王夫人掌控宝玉,架空自己的行动要适可而止。
抄检大观园后,被逐出的贴身大丫鬟有晴雯、司棋、入画三个,司棋和入画确实被查出违禁之物和不妥之处是真,是否该被逐出此文先不论。只说晴雯并未有任何私弊之物,她被逐出,实非有何罪过所致,而是王夫人间接对贾母权力的削弱和架空。
从第六十三回林之孝家的说,老太太和太太们的丫鬟,即使是已经派去服侍年轻主子的,也是不能被直呼名字的,须得加上“姐姐”二字才行,否则便是“眼里没有长辈”,这是当时侯门公府里的规矩,可见这些贴身大丫鬟的地位是很高的。
而王夫人心知肚明晴雯本是贾母的丫鬟,被派去照顾宝玉,其去留本只有贾母才能决定;她更是贾母内定的宝玉将来的妾室,贾母曾说“将来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可见她的位置是贾母所定。
王夫人却不经贾母同意,先将晴雯逐出,才回禀贾母,贾母便知道,这不仅是王夫人对宝玉个人的掌控的加强,故在宝玉房里清除贾母的安排;更是王夫人为了掌控整个荣国府而进行的对贾母权力的削弱和架空。故这话也是警告王夫人,她的手段太过残忍激烈,应适可而止。
第三、作者借贾母之口明写宝玉不会沉湎此等格调卑下之事。
贾母这里还有一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她深知宝玉虽向来在女孩子们跟前做小伏低,温柔体贴,但他自己主意大的很,对精神境界的陪伴和交流的要求亦极高,不是轻易能被浪荡轻浮之辈引诱得动的,不负警幻仙子对他“天分高明,性情颖悟”,“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的评价。
抄检大观园后,晴雯、司棋、入画、芳官、四儿等人被逐,宝钗主动避嫌搬出,迎春开始议亲,园中众人成渐散之势,宝玉对于这些人世变化,心灰意懒,感叹“天地间竟有这样无情的事”,打算日后还是与黛玉相伴,怡红院内还是“和袭人厮混”,他那时以为只有这二三人“只怕还是同死同归的”,可见宝玉和袭人的肉体关系并不完全是宝玉对皮肤滥淫和床笫之欢的迷恋,更多是对温暖人情的贪恋和对日常陪伴的追求。
此处也可见贾母境界之高和她对宝玉的了解,更可见王夫人袭人之流眼界、思维、境界、格调的有限,与宝玉所求不可同日而语,白费了几年心思。
作者:浓淡各宜。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这是明显的断章取义,贾母并没有说宝玉不知男女之事,而是以为宝玉亲近闺阁女子是为了男女之事,“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这里的“此”,否定了贾母前半句所言,“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了,所以爱亲近她们。”
换句话说,贾母冷眼旁观之后发现,宝玉亲近丫头们,并不是为了男女之事,而非否定宝玉“知道男女的事”了。既然不是为男女之事亲近闺阁女子,贾母自然深感诧异,所以还对王夫人笑道,“岂不奇怪!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贾母关于宝玉的这几句认知,并非是为了敲打王夫人,以此来宣泄对晴雯被撵的不满。如此其乐融融的婆媳谈话,被当成尔虞我诈的宫斗剧解读,未免狭隘。贾母之所以要对王夫人说出自己对宝玉的见解,也是出于以下考虑:
表明对王夫人选择袭人为未过明路“屋里人”的支持
贾母关于宝玉亲近丫头的这番见解,是承接王夫人默许袭人准姨娘一事而来。王夫人看着贾母高兴,汇报了晴雯被撵与优伶遣散之事,趁机将之前袭人准姨娘待遇之事说给贾母听。贾母得知王夫人只是从自己月钱里拿出二两一吊钱,并未公开,甚是赞同。
晴雯被撵,贾母略感意外,但也没有纠结过多。尤其王夫人夸赞袭人如何沉稳大方而被提前默认为姨娘之后,贾母立刻赞同道,“原来这样。如此更好了。”在贾母看来,王夫人这“这不明与宝玉的主意更好”,因为她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如此一来,贾母趁机发表了对宝玉喜欢在闺阁中厮混之事的思考。这番言论,是为王夫人作出的决定表示支持,而非含沙射影地敲打。毕竟,绣春囊引发的抄检大观园之事,王夫人并未向贾母禀告。即使略有耳闻,贾母也明白王夫人这是爱子心切,合情合理。
流露对宝玉远非好色之徒的宽慰和乖张性格的不解
作为祖母的贾母,尚且懂得冷眼观察,判断一下宝玉是否为了男女之事亲近闺阁女子,王夫人的爱子心切自然也就更好理解。贾母对宝玉这番性格的解读,其实与王夫人的出发点一致,都是担心宝玉做出有伤风化和违背礼教的事情。
发现宝玉不是因为好色接近闺阁女子之后,贾母深感宽慰。与贾政希望宝玉光宗耀祖不同,贾母与王夫人只希望看到宝玉平安顺遂,只要不做出越轨之举。在这一点上,贾母与王夫人能达成共识,但王夫人没有贾母通透,能冷眼观察再做定论。
当然,关心则乱,身为母亲王夫人自然担心的东西要比贾母更多。贾母在为宝玉不是好色之徒而宽慰之余,还是不懂宝玉如此乖张,是为哪般。贾母也不想深入研究,只能以“想必原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而聊以自慰。
隐含了贾母对抄检大观园事件的不知情和安享晚年的夙愿
她与王夫人的这番笑谈,像极了只想颐养天年而不问家事的淡然处之。对于抄检大观园一事,都是连夜私底里调查,并未告知贾母。贾母倘若对抄检大观园之事心知肚明,也不会再笑着对王夫人说,宝玉亲近女子并非为了男女之事了。
绣春囊之事毕竟攸关贾府体面,贾母倘若真的知晓,也会追查到底。到了那个时候,恐怕就没有撵走一个晴雯那么简单。贾母的不知情,是人到老年之后的放权与释然。贾母只想儿孙承欢膝下,自己安享晚年。至于家事,交给凤姐和王夫人打理就好了。
总之,贾母并没有说宝玉不知男女之事,也没有以此敲打王夫人的意图。晴雯再怎么风流灵巧,也不过是贾母眼中的一个丫鬟而已。“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就连宝玉的正妻人选贾母或许都没有最终的决定权,又怎么会干涉一个尚未定论的姨娘人选呢?尤其事关宝玉清誉与贾府体面,贾母不会狭隘到为了一个丫鬟与王夫人争个高低,分个对错。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我深知宝玉将来也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我也解不过来,也从未见过这样的孩子。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冷眼查看他(宝玉),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这是晴雯被逐被逼死之后,王夫人向贾母说明,并且由说明挑中了袭人为宝玉日后的妾室。
贾母这段话看着平和温婉,但是字字句句都是在反驳王夫人。指责她这件事情做错了。
王夫人撵晴雯的说辞是晴雯色色比人强,就是不如袭人沉重知大礼。
贾母后面就说,先只疑心宝玉是知道男女的事情了,才跟女孩子们亲近,后来细看竟然又不是,莫不是个丫头错投了胎不成?
这一段话是告诉王夫人,你不要疑心疑鬼,以男女粗俗之情看宝玉对丫头们的好。这一段其实也可以看出贾母是比较了解宝玉的。至少比做为母亲的王夫人还要懂宝玉。
虽然宝玉此时确实已经和袭人有了成人之事,但是他却并不以此为念。正如警幻所言,并非皮肤滥淫之蠢物也。
而王夫人眼里的宝玉对丫头们好,正是属于后者的范畴。所以从精神领域来说,王夫人不如贾母懂宝玉。
这也是王夫人断然容不下晴雯的原因。
王夫人骂晴雯“狐狸精”似的东西,怡红院就宝玉一个男性。晴雯若是狐狸精,那么勾引的对象就是宝玉了。可是贾母说宝玉竟然还不知男女之事,那么就是你王夫人自惊自怪了。
所以这番话,是针对王夫人撵晴雯的理由所说的。
贾母又说,自己看见宝玉和丫头们那样好,她也曾悬心,也曾派人查看,这就是在告诉王夫人:
你看到了的问题,我早就看到了,也认真派人查看过,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再来,就是第一句亦尤为重要:
我也深知宝玉日后,是个不听妻妾劝的。
这是在否定袭人作为妾室的价值。
王夫人选中袭人的理由是什么?
这些年,从未随着宝玉淘气,宝玉淘气时,她只有死劝的。意思是袭人是时常规劝宝玉之人,但是贾母却说宝玉日后是个不听妻妾劝的。既然宝玉不听妻妾劝,只会死劝的袭人还有什么价值可言?所以,贾母这段话,第一句是在否定王夫人挑中的袭人,对宝玉并无什么特别珍贵的价值。
后面几句则是直接告诉王夫人:
晴雯和宝玉没有你想象得那么不堪,你错怪他们了。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清理怡红院撵走晴雯芳官和所有小戏子们闹得沸沸扬扬,那么大的动静精明如贾母事后能不知道吗?
王夫人为什么敢于撵走了贾母亲自指派给宝玉的丫头晴雯后,再来先斩后奏向贾母汇报呢?
在贾宝玉的婚事上面,王夫人当然是要“三从四德”听贾政的安排,贾政又极孝顺一定会听贾母的话。贾政老爷连儿子贾宝玉和贾环收屋里人都要亲自来挑选人、安排时候,说明贾政对儿子贾宝玉的读书和生活都十分关心在意的。
那么贾母为什么会在王夫人向她汇报撵走晴雯的事情后说宝玉不知道“男女的事”是“丫头托生的”,很明显贾母说这话是在“揣着明白装糊涂”、“睁着眼睛说瞎话”替贾宝玉辩白。贾母无非是想说明贾宝玉是“无知”的,所以贾宝玉也就是幼稚和“无辜”的。贾母其实很明显的意示到了王夫人撵走“林妹妹模样”的丫头晴雯,背后的用意有针对宝黛“私情”。贾母“掰谎”痛斥“私情”是犯了王法的“贼情,贾母还怎么可能去支持成全宝黛“私情”呢?
晴雯虽说是贾母指派给宝玉的,但晴雯一个丫头教㖫宝玉“装病”逃避贾政问书,贾府上下贾母王夫人等也都被晴雯的“装病”计策哄骗了。王善保家的和婆子们集体投诉晴雯,俗话说是众怒难犯。王夫人清理怡红院撵走晴雯芳官等不规矩的丫头们,贾母当然知道,贾母也不可能出面力保坏了规矩、犯了众怒的晴雯。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精神领袖,维护封建道德观念本应是贾母的一贯宗旨,对“越礼”坏规矩的宝黛“私情”和王夫人所说的晴雯的“不大沉重”的严重欺上瞒下行为,贾母自然和王夫人都是一致反对的。
难道贾母真的是贾府中带头支持坏了规矩的丫头晴雯,和带领宝黛二人“反封建”追求“自由爱情”的最高领袖吗?这怎么可能呢!
甚少在宝黛“私情”越来越无法掩盖的情况下,贾母是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公开支持宝黛“私情”的,贾母可能公开支持她老人家自己在“掰谎”中定义的贾府内部的犯了王法的“贼情”吗?同理,晴雯是贾母亲自挑选的,贾母也不可能在犯众怒的情况去包庇晴雯的“严重犯规”行为。
贾母在王夫人汇报撵走晴雯时说宝玉不知道“男女的事”是“丫头托生的”,就是在把宝玉与“犯规矩”的晴雯“做切割”,更是把宝玉与引得他两次摔玉砸玉、还自己剪了玉上的穗子的黛玉,跟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有重大“私情”嫌疑的黛玉“做切割”。
贾母始终最爱的人是宝玉,“护短”宝玉才是第一位的。贾母会为了贾府和宝玉的前途命运,也是为贾府的道德颜面决择宝玉的婚事,和贾母为了保护“通灵宝玉”这个贾府的“命根子”,亲自替宝玉请求宝钗叫莺儿来打络子,宝钗配金线络玉是一样的。
贾母心疼自己的亲外孙女儿黛玉,可是贾母能够为贾府和宝玉的前途命运不惜放弃父母双亡失去社会支持、先天不足且与宝玉有“私情”嫌疑的黛玉。
贾宝玉“装病”欺骗父亲贾政逃避问书,贾母为维护宝玉的名声颜面牺牲一个犯了规矩、惹了众怒的丫头晴雯更是不在话下。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贾母的这番论调不是无聊的时候说的,当时王夫人查抄大观园,轰走了晴雯,晴雯不是普通的小丫鬟,她是贾母赏赐给贾宝玉的,王夫人自然要向贾母说明情况,为什么晴雯必须轰出去。
王夫人为了避免正面和贾母发生冲突,就只能从宝玉身上找到问题,唯一强有力的说辞就是男女问题,恰晴雯同学生的好看,有几分林黛玉的姿色。
为了宝玉的健康生长,必须把晴雯赶出去。
其实王夫人这一招就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为了自己那一点小手段,牺牲了贾宝玉的名声,贾宝玉本就名声不好,天天和姐妹们混在一起,而且还有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外姓的姐妹。
当然说实话,贾宝玉早就和袭人有了云雨之事,而且怡红院的碧痕等丫鬟都已经和贾宝玉做了事。
但是贾宝玉不是随便的人,在晴雯弥留之际,贾宝玉亲自去晴雯家,险些被晴雯的嫂子玷污了。
可见贾宝玉是洁身自爱的,也有自己的原则。
但是贾宝玉的亲妈却并不在乎他的名节。
可是贾母不能和王夫人一般见识呀。你不在乎宝玉的脸面,我在乎。
所以贾母就说:
【别的淘气都是应该的,只他这种和丫头们好却是难懂。我为此也担心,每每冷眼查看他(宝玉),他只和丫头们闹,必是人大心大,知道男女的事,所以爱亲近她们。既细细查试,究竟不是为此,岂不奇怪。想必是个丫头投错了胎不成?】
贾母表面态度,宝玉我也很重视,特别是男女问题,不过我暗中查访没有发现问题,我怀疑宝玉是投错胎,可能是个女孩子。
贾母还是有大局观的,不像王夫人目光短浅。
贾母也知道贾宝玉和丫鬟的事情,但是自己知道就可以了,一旦说出来,贾宝玉就成了花花公子,名声就毁了。
可是王夫人就看不到这一点,为了阻止林黛玉嫁给贾宝玉,王夫人可谓是费劲心机,处处作对,好好的一对恋人被她拆散,一个死了,一个出家。
王夫人最后又得到了什么。
欢迎大家留言,一起讨论。
王夫人抄检大观园后,贾母为何说贾宝玉不知男女之事?
王夫人向贾母汇报撵走晴雯等众人的事时,贾母言下之意:宝玉当时还不懂男女之事。大家读到此文,就总会觉得此时的宝玉,明显已变成了另外一人。
贾母早就清楚宝玉已懂男女之事,所以,才将自己的丫头珍珠给宝玉放在屋里享受。否则的话,袭人根本不具备那样的胆量敢越礼与宝玉偷试云雨情。
原文:袭人素知贾母已将自己与了宝玉的,今便如此,亦不为越礼,遂和宝玉偷试一番,幸得无人撞见。
除了袭人与宝玉偷试云雨情外,碧痕等丫头也曾和宝玉偷试过云雨情。宝玉与丫头们偷试云雨情的事,不仅只有袭人、碧痕、晴雯三人知道,贾母和王夫人等主子早就了如指掌。
原文:睛雯摇手笑道:“罢,罢,我不敢惹爷。还记得碧痕打发你洗澡,足有两三个时辰,也不知道做什么呢。我们也不好进去的。后来洗完澡进去瞧瞧,地下的水淹到床腿,连床子上都洼着水,也不知是怎么洗了,笑了几天。……”(第31回)
宝玉与袭人等丫头偷试云雨情之事,贾母等上层不是不清楚这些事情,是因宝玉早已到该在屋里放几个丫头的年纪了。贾母甚至还认为,象宝玉、贾琏等这几个馋嘴猫,打小就是这么过来的,即便就在府里偷了几个丫头、媳妇,均属正常之事,也不值得大惊小怪。
原文: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呆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他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第44回)
贾母认为贾琏偷鲍二媳妇,是一件正常的事情。贾母也可能清楚宝玉跑出去常与锦香院的妓女云儿等人厮混。贾母可能认为,宝玉偶尔出去与妓女厮混几次也正常,也不值大惊小怪的。
贾母就宝玉对男女之事方面的态度问题,前后文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并不是贾母的态度在后发生了转变,是因宝玉在当时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变化。
宝玉扮演着顺治皇帝和康熙皇帝的两个角色,本人称其为大宝玉和小宝玉。因作品所叙之事不同,宝玉的两个角色经常会出现变化变化。
大宝玉初见黛玉时,头戴紫金冠,脚穿小朝靴,是一位年轻的公子,而不是未冠少年。
晴雯的原型死于康熙五年,晴雯被撵之文所叙的事件发生在康熙五年以前,小宝玉当时的年纪应该还不到十岁,还不知男女之事。所以,贾母说宝玉还不懂男女的事,指的不是大宝玉(福临),是指小宝玉(玄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