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黛玉是贾母唯一的外孙女,宝玉是贾母的心头肉,她总想木石姻缘成事。

然而,中途却出来了“金玉良缘”的谣言,她不得不想法子表明她的态度,可是,说得太明显又会得罪儿媳妇家的亲戚,更怕黛玉成了出头鸟,折中之说就是扯别的来拒绝“金玉良缘”。

薛家甚是可笑,宝钗入宫待选不成,他们一家子便长住贾府。金玉良缘不过是备胎。

宝钗戴的金锁须得有玉来配,这等拙劣的谣言明眼人一看就透,何况贾母是经历了几代风雨的人。她看穿了薛家和王夫人的目的

张道士说:“前日在一个人家儿,看见位小姐,今年十五岁了,长的倒也好个模样儿。我想着哥儿也该提亲了。要论这小姐的模样儿,聪明智慧,根基家当,倒也配的过。但不知老太太怎么样?小道也不敢造次,等请了示下,才敢提去呢。”贾母道:“上回有个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点儿再定罢。你如今也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来告诉我。就是那家子穷,也不过帮他几两银子就完了。只是模样儿性格儿难得好的。”

张道士难道不熟知贾府的规矩?冒然提亲,是谁的指使?不过是探底贾母之意罢了。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细问他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薛姨妈心中固也遂意,只是已许过梅家了,因贾母尚未明说……

贾府大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难道贾母不清楚缘由就要提亲?

言下之意不过是为了告诉薛家母女,她看上宝琴,没有宝钗的份,你们别打错了主意。

谢谢邀请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关于贾母支持宝黛爱情还是金玉良姻的问题有过多次讨论,我的结论是贾母最初支持宝黛姻缘,反对宝黛爱情,对金玉良姻持反对态度。这从贾母两次当众谈起贾宝玉的姻缘表达的很清楚。

二十九回,贾母打醮清虚观,遇到张道士要给贾宝玉提亲。说到一个家世不错的小姐,十五岁,模样性格都匹配贾宝玉。从话中这位小姐很像薛宝钗,不管是不是,立即引起了贾母的警觉,当即回绝:和尚说了不宜早娶!当着道士说和尚,很有点当众打脸,也表明贾母态度坚决。随后贾母又说:

“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得上就好了,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贾母当众让张道士帮忙查看,是当着薛宝钗、林黛玉的面。她如此说,难免让人觉得贾母之心并不一定属意钗黛二人,事实上,这次贾母的态度非常明确就是针对薛宝钗而来,封住了金玉良姻的风头。贾母说不管根基富贵,说的就是有钱有根基贾母并不在意,贾家也有钱。既然不差钱,薛家就失去了优势。贾母说:只是模样性格难得好。模样性格薛宝钗都不差,但主要是合适的性格。要知道,贾母不止一次当面说过,不喜欢木木的,老实,不说话的人。贾母喜欢的像晴雯、王熙凤、林黛玉等言语爽利,性格活泼之人。清虚观一段话显然是贾母当众贬薛扬林的话。等于直说不同意薛宝钗!

第五十回,贾母看见薛宝琴和贾宝玉一起雪中红梅的画面,就动了心思,询问薛姨妈,宝琴的生辰八字。

贾母因又说及宝琴雪下折梅比画儿上还好,因又仔细问她的年庚八字并家内景况。薛姨妈度其意思,又约是要与宝玉求配。

贾母到底为谁求聘不重要,重要的是薛姨妈以为要为贾宝玉求聘。宝琴到来,本为成亲而来,还住在贾母房中,就算贾母不知道,一屋子丫鬟婆子不可能不知道。知道了也不可能不在贾母面前说道,大家族的礼仪很重要,这么重要的事贾母没可能不知道。贾母却还是当着薛姨妈的面询问薛宝琴的生辰八字,是否求聘不重要,重要的是贾母再一次亮明态度。既然要给贾宝玉求聘,放着现成的姐姐不问,却问了妹妹,就表明对薛宝钗不满意。

贾母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态度很复杂。很难用支持来说。从私心来说。贾母属意林黛玉,一来亲上加亲,二来林黛玉出身对于贾宝玉今后的安身立命大有好处。古人重出身,贾母作为老人家,自然懂得妻子的出身对丈夫的重要性。林黛玉合适,薛宝钗却不合适。商人出身,对于士大夫安身立命影响很大,有个商人女儿做妻子,今后在社会上会成很多人讥诮甚至疏远。这是贾母甚至贾政都不同意薛宝钗的主要原因。

贾母两次当众说到贾宝玉姻缘,就是亮明态度,反对金玉良姻。至于宝黛姻缘,贾母的心情更复杂,之前聊过多次,这里就不多说了。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谢邀。

个人认为,贾母是否支持宝黛姻缘,态度并不像大家说的那么明朗。我以前回答过一个类似的问题《有些人认为<红楼梦>中贾母支持宝黛姻缘,那么为什么不让贾政、林如海为宝黛定亲,而让宝黛从小培养感情?你有何看法?》,大致观点就是:贾母从未对宝黛姻缘明确表态,她是疼爱黛玉不假,但不排除她有可能把黛玉当成自家孙女一样看待,那就未必是要跟宝玉结为连理。当然,也有可能她一开始是打算让宝黛二人联姻的,但这件事尚未提上日程时,已经出现了一些变故,其中最出人意料的一个变故,恰恰是宝黛爱情的发生,超出了贾母的预料。

我在回答《你认为<红楼梦>中贾母真的疼爱林黛玉吗?为什么?》时说过,我不认为贾母本人很懂得爱情。毕竟她也是那个环境的过来人,太过追求灵性自由的话,不大可能当上大家长。她或许是一个活泼的“老顽童”,但是涉及家族利益的大事件,她是不会含糊的。所以,平时疼爱跟她个性相投的黛玉这样的小辈,很正常。关键时刻如果要给不懂事的小辈一些惩戒,也很正常。

不懂事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宝黛爱情发展到后来,有点众人皆知的味道,这在那个环境就属于“不懂事”了,这可能也是贾母后来的态度越来越暧昧不明的原因。她本来或许是支持宝黛姻缘的,但她不见得支持宝黛爱情。恰恰相反,因为爱情,使黛玉显得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大家闺秀要求,有失端庄,更有可能有“带坏宝玉”的嫌疑——这是王夫人极力反对的深层原因,如果坐实了,恐怕贾母也无法反驳。从贾母看戏“掰谎”的一节就可以看出,贾母是明确表态反对这种“才子佳人”私自定情的戏码的,这既可以看成是她本人的真实态度,也可以看成是她对宝黛的暗中提醒:你们两个小冤家别做得那么明显,这样我很难替你们说话的!

怎奈,宝玉和黛玉都是性情中人,要他们压抑自己的情感估计很难。大概贾母后来也意识到,宝黛二人的儿女痴情,犹如一枚不好控制的定时炸弹。倒不是像王夫人那样担心所谓婚前的“不才”之事,而是知道这两个对周围不管不顾的孩子,会招致王夫人一方的激烈反对,从大家族的角度来说,将来大家庭的和谐发展难以保证。

书中贾母在场时的两次“提亲”,一次是在第29回,清虚观打醮的时候。一次已经到了第50回,宝琴进府之后。对比两次的情况,就可以看出贾母态度变化的一些端倪。

清虚观打醮那回,先是张道士对贾母说,日前看见一个年貌相当的女孩子,想起宝玉也到了该定亲的年纪了,就想问问贾母的意见。虽然这话说得没头没脑,但是正常来说,一般人都会礼貌地问一下那个女孩的情况,说声谢谢啊,有心啊,之类。但是贾母一口回绝了。来看看她是怎么回绝的:

贾母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儿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这很明显就是敷衍之辞。问都不问一下对方的情况,就一口拒绝了。之后虽然很客气地说请张道士帮忙留意着,但不问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好的极简条件,谁都知道是不可能的,摆明就是随口说说而已。

这就表明,此时的贾母,对宝玉的姻缘有着自己的想法,很可能她已经看中本来就在府中的或自己熟识的女孩,所以不需要去外面寻觅。但具体是谁,不方便说。

最大的可能,就是黛玉了。但不说出来,有可能是贾母已经感觉到此事有阻力,王夫人应该会极力反对,贾母需要好好琢磨怎么促成这事。

然而,紧接着宝玉和黛玉就因为张道士提亲这件事闹别扭了,弄出摔玉剪穗子的激烈“事件”。贾母抱怨他们“不是冤家不聚头”,自己也气哭了。估计那时也开始觉得这俩孩子不懂事,不让她老人家省心。

第二次“提亲”,是在第50回。贾母无意中看见了宝琴披着凫靥裘站在山坡上的样子,觉得比画里的还美,就仔细向薛姨妈问了宝琴的年庚八字、家庭情况等信息,薛姨妈心里揣度贾母可能是想替宝玉提亲,就婉转地告诉贾母,宝琴已经许了人,贾母这才作罢。

这一回的确是贾母自己开的口,但是,书里始终没有明说贾母是不是有意让宝玉娶宝琴,这只是薛姨妈和读者的猜测,说不定贾母另有打算呢?毕竟一听说宝琴许了人,她也没再说啥,连表示一下遗憾都没有。

但是,这次“提亲”确实让人有些猜疑:贾母是否放弃黛玉了呢?我觉得如果替代者是宝琴的话,也不无可能的。毕竟,宝琴一进府,就被描述成天上有地下无的完美女孩,贾母也是一见她就喜欢得不得了。客观地说,宝琴身上没有宝钗的城府,也没有黛玉的孤高,徘徊于钗黛之间难以取舍的贾母,见到一个可以完美解决难题的第三方,想要以此作为新选择,不是没有可能的。

需要注意的是,第29回和第50回之间,发生了不少事。包括金钏投井、宝玉挨打、贾琏偷腥、凤姐撒泼、贾赦讨鸳鸯等事件,贾母一一处理过来,估计也很是心力交瘁。大概在潜意识里,对小辈们安分守己、懂事不惹事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对宝黛二人“不懂事”可能会惹出的事端会越来越担忧。所以这一回“提亲”,她看似已经放弃了首选的黛玉。但同时,她还是没有提宝钗。只能说,贾母并不属意宝钗,她曾经看好的是黛玉,只是后来已经有心无力。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贾母是个有阅历,有大智慧的人,一般人还真看不出她真正的意思,本人才疏学浅,一直对贾母心存疑虑,提出这个问题,也是想抛砖引玉,让红学爱好者们一同来探讨这个问题,我自己也歪说几句!

首先呢,我确定贾母是深知宝黛之爱的,也支持两人结成夫妻的。

那次清虚观打醮,是发生在元春赏了宝玉,宝钗二人相同的礼物,黛玉的不一样,被世人解读为元妃有赐婚之意,但又没点明后的。宝,黛二人正心里大不自在呢!贾母专门通知王夫人,薛姨妈,宝钗必须去,王夫人原不想去无奈贾母执意只有同去,到了观后,就有了张道士提亲一事,贾母这么说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罢。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儿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你一定会心生疑虑,这贾母是不是老糊涂了,刚说了不能早娶,又接着让打听,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其实贾母精明着呢,她先说宝玉不该早娶,那是因为张道士提的人不是自己中意的,不是黛玉,所以坚决回绝,张道士提的不知是哪位千金,但那个人是别人家的小姐,和宝钗的条件相似,十五岁,生的好模样,根基家当也配的上宝玉,聪明智慧。总之绝不会是黛玉,贾母一口拒绝,彼时王夫人,薜姨妈,王熙凤正在旁边。气氛已经略显尴尬,凤姐赶紧打圆场:“张爷爷,我们丫头的寄名符儿你也不换去……”,叉开了话题,凤姐是多聪明的人儿,肯定当即猜出贾母的意思,免得大家难看,一顿插话打科,把提亲之事滑了过去!

如果你觉的我是在猜测,也许是我理解错了的,那接下来宝,黛为提亲之事烦恼,大吵大闹起来,宝玉甚至摔了玉,并且要砸了它,众丫环死命相劝,袭人才将玉夺了去,闹的不知如何收场,贾母将紫鹃,袭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最后硬把宝玉带出了,方才平服。第二天,贾母想趁看戏时和好两人,谁知都不去,贾母急的边哭边抱怨:“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话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这番话将贾母的内心表的多明了,其实就是让宝黛二人听:我为你们的事操碎了心,两个不懂事的孩子还彼此误会,真是糊涂啊。自此章后,贾府上上下下都明白了贾母之心,宝黛之情,所以就有王熙凤时常会当着众人面打趣两人的描述,连那个小厮兴儿对尤二姐介绍府内之事时,也是这么说的:“只是宝二爷已有了,只未露形,将来准是林姑娘定了的,因林姑娘多病,二则都还小,故尚未及此,再过二,三年,老太太一开口,那是再无不准的了。”

所以可以确定的说,贾母是明了宝黛之心思的,也完全支持宝黛两人的婚姻,那高鹗所叙之后几十回,将这全盘否定是大错太错的,也正是这透出后几十回非曹雪芹之原著!

至于欲与宝琴提亲之事,我还真不懂贾母之意了,或许是宝琴太好,让贾母一时失去理智,还是其它用意?本人总是想不通!遗憾啊!红楼未完,真真是人生一大恨也!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提亲,贾母有三个反应透露出她对贾宝玉婚姻的态度。

第一、元妃赐下端午节礼中独宝玉与宝钗相同,似乎有试探“金玉良缘”之意。贾母回答张道士提亲道:“上回有和尚说了,这孩子命里不该早娶,等再大一大再定罢。”,明确了贾母对“金玉良缘”的迟疑态度。

第二、贾母接下来对张道士说:“你可如今打听着,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表明了贾母对“宝二奶奶的选择标准。在贾母的这个标准之下湘云和之后进贾府的宝琴都是合格的人选。

第三、张道士献上贺礼时,贾母特别为宝玉指出了其中的“金麒麟”,引发黛玉当场吃醋。

清虚观中贾母的这三个反应表示明对宝钗类似条件的女孩子的迟疑,对湘云类似条件的女孩子的中意,却并没有对“宝黛姻缘”的意向。

清虚观张道士提亲,引发了宝黛二人对“宝黛姻缘”前途无望的焦虑,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然而之后贾母的一句“不是冤家不聚头”又促使宝黛迅速和好了。第五十回贾母问宝琴八字更是“宝黛姻缘”迈不过去的坎,在表明贾母认为宝钗做“宝二奶奶”不够理想的同时,也明确了贾母不支持“宝黛姻缘”了。

贾母独宠宝琴详问八字的后果是:

a引发黛玉的情绪冲动,在元宵节家宴上给宝玉“喂酒”。

b引发凤姐提醒宝玉“别吃冷酒”,又一次让“宝黛私情”的苗头在贾府中引人注目。紧接着贾母“掰谎”痛斥“私情”。

c贾母明确了薛家女儿可以做“宝二奶奶”人选的态度,王夫人大受鼓舞让宝钗协理大观园。

d黛玉郁闷病了,紫鹃急出“试玉”了,宝玉发痴病了。

e薛姨妈为薛蝌求了贾母保媒,投挑报李愿意为“宝黛姻缘”保媒,贾母沉默了。

f宝琴作怀古诗感念《牡丹亭》中梅花观,本来读西厢、听牡丹亭的黛玉却作“五美吟”羡慕“私奔”的侍妾红拂了。表明黛玉内心对获得“正配”姻缘的绝望,宝黛二人此刻相对无言而泣。

薛姨妈之前有“金玉良缘”的心思,也只能放放风看看贾府的反映。之后薛姨妈见宝玉为了黛玉发痴病,产生了为“宝黛姻缘”保媒的慈爱之心,可是也只能先放个风。

贾宝玉的婚姻大事,当然要贾府来决策娶那家的女儿,正如柳湘莲所说“那有女家赶着男家要定的”。部分读者却因此认为薛姨妈“虚伪”,薛姨妈客居贾府怎么可能成为“宝黛姻缘”的决策人呢?不过是在男女双方家长都有意愿的前提下“保媒”而已,“宝黛姻缘”决策权在贾母贾政母子,王夫人都未必说得上话。部分读者怪薛姨妈“虚伪”的想法真的非常可笑呀!

薛姨妈是长期借住客居在贾府的亲戚,和贾母每天都是低头不见抬头见的,主人家的意愿不明确,客人怎好开口?最起码要等主人家有了明确暗示之后,客人才能提呀!贾母问宝琴八字就是明确暗示,薛姨妈率先放风愿意保媒“宝黛姻缘”已经很主动了,潇湘馆不仅是紫鹃连婆子们都积极回应了薛姨妈。贾府中关于薛姨妈愿意保媒宝玉婚事这样如此重大的消息会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传到贾母的耳朵里的,整个贾府人尽皆知,没有回应只能是贾府贾母贾政母子之后一直都没有意愿。

如果贾母一旦向薛姨妈明示,因为薛姨妈已经放风以贾母之尊根本不再需要“暗示”了,贾母直接提出请薛姨妈保媒,全家长期客居在贾府的薛姨妈就根本不可能“口是心非”对贾母当场反悔说自己其实是开玩笑的其实并没有真想为“宝黛姻缘”保媒,如果这样亲戚都不能再做了。所以薛姨妈放风,就是给了贾母请薛姨妈保媒的绝对把握,不然曹翁的第五十七回回目为什么会白纸黑字的写着“慈姨妈”?

清虚观打醮和详问宝琴八字,贾母在这两次提亲中的指向都是一样的,对宝钗迟疑、但也非属意黛玉,结果两次都引发了宝黛二人的激烈反应。

第一次清虚观提亲之后,宝玉摔玉、黛玉剪了玉上的穗子。宝黛和好之后,黛玉又因为宝玉得了“金麒麟”,而尾随湘云到怡红院窗外偷听宝玉和湘云的谈话。

第二次贾母详问宝琴八字后,黛玉做出了在元宵节家宴上当众给宝玉“喂酒”的越礼行为,贾母随后“掰谎”。接着又发现了“紫鹃试玉”,宝玉发痴病。

这两次给贾宝玉提亲的后果,一步一步的坐实了贾母对“金玉良缘”的迟疑态度,同时也坐实了贾母已经无意于“宝黛姻缘”。

贾母支持宝黛的爱情吗?为何两次要给宝玉提亲,她意欲何为?

感谢邀请。红楼梦是将真事隐,是自传类型的,考校一下原型,贾母对应的是曹雪芹的祖母李氏,李氏是曹寅的妻子,曹寅死后儿子没继承几年江宁织造又去世了。后面康熙又为李氏过继了一个儿子就是曹雪芹的父亲曹頫,也就是贾政的原型。那么回到红楼梦里,那么林黛玉其实是贾家里和贾母血缘关系最密切的,贾母当然是支持宝黛姻缘,这符合贾母的实际利益,还有贾母的真情实感。两次的提亲貌似是提亲,实际是贾母借机表明立场,你说有和尚说金玉良缘,我就说和尚说了不宜早议婚。其实我个人觉得金玉良缘只是王夫人一厢情愿,贾政也未必支持。个人一家之言,见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