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这个很简单,这和接触到的文化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

比如早些年,人们起名字都是建军、建国、援朝、卫东……为什么?因为那时人们接触到的只有这些,你让那时家长给孩子起个什么梦瑶、安娜之类的,你觉得可能吗?

古人在《诗经》、《楚辞》里面取名字,是因为古人只能接触到四书五经里这些东西,古代文人士大夫们,要靠四书五经吃饭,他们天天接触这个,给孩子起名字自然要从这些典籍里面选取。而且古人的名字也不是都从典籍里选取,那些接触不到典籍的人,自然会根据习俗给孩子起名“狗剩、二蛋、王二麻子”。这样古人的名字很有内涵吗?很有学问吗?

对了,周公旦原名叫姬旦、唐朝有个诗人叫刘昚(shen)虚,三国姜维的父亲叫姜囧……这样的名字,现在有人敢给孩子起吗?孩子长大了分分钟和家长断绝关系。

咱们现代人,很少接触四书五经,接触最多的除了工作,可能就是网络。所以起名字时,难免有些网络化。从没看过四书五经的人,怎么可能从典籍里选取名字?

让一对长期只看韩剧的家长给孩子起名,他们甚至可能给孩子起名“朴人勇、朴一生、张欧巴”。

而且你现在觉得梓萱、梦涵这些名字可能俗气,可放到古代,说不定古人还会觉得,这名字怎么这么好听,这么有文化、有内涵。

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名字也是如此,解放初期,很多人取名建国,抗美援朝起名爱国,文革时期,又有卫东,文革新的名字产生,所以都有时代的烙印,前些年起名以两个字为主,同姓同名的太多了遭到质疑,三个字的名字陆续就多了,随着时代的发展名字会不断的变化。也许某一天,复古思潮泛滥,名字都会带有复古之嫌。

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琼瑶的小说和电视剧、港台和现在很多当红明星影视作品,影响了很多人,也影响了孩子取名。这可能是原因之一吧。

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因为 有文凭确没文化。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时间去阅读。所谓碎片化时间阅读都是自欺欺人。

现代人忙,没时间休息,所谓的休息就是刷刷手机打打游戏,熟不知,这些“休息”都需要精神高度集中,根本无法休息,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越休息越累,工作之外根本不想干任何事情,尤其是读书。

不读书,文就不能化人。

文化人,文化人,我理解为,你读过的书,经过你本人的加工最终变成你思想状态的一部分而呈现。

文不能化人,人就没文化。

自然由“落霞与孤雁齐飞”变成“卧槽,6啊”。

如果说名字由“朱自清”变为“朱建军”是当时社会环境影响的话。

由“朱建军”变为“朱伟/超/红”就是某10年浩劫造成的文化匮乏。

由“朱伟”变为“朱紫(梓/子)轩(辰/昊/皓)凯威/俊凯/俊熙/恩俊”则是电视剧中毒的完美体现了。

自清到建军是社会因素。

建军到伟是没文化。

伟到子/梓/紫涵真的是假装自己有文化。

三百千到四书五经到唐诗宋词这些书籍现在被称为古典文学其实并不太贴切,称为经典文学才正确,毕竟是经过千百年一代一代总结/增添/摒弃下来的。流传至今也算是取其精华了吧。

可是,三字经除了人之初这几句,会背的很少了吧。百家姓除了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楚卫蒋沈韩杨在下去就困难了吧。

没有积累哪有输出啊,起名是长辈对晚辈的期许,鞭策。

名字的同质化,体现了现代人精神文明的惨白。

哦,别张口就喷,国外也是如此,叫leo的绝对比叫tim的显得高级。Adelaide绝对比lucy更令人印象深刻。

“有文凭,没文化。”

“没文化,真可怕。”

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谢邀。中国人从古到今取名是最有讲究的,一言以蔽之,“与时俱进”。所以现代人取名,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风雅颂”。关于取名,恰好前些日子看了一份资料,现今中国同名同姓最多的5个名字,第一个有29万人,可能你就在其中,这五个名字是“张伟、王伟、李伟、王芳、李秀英”,“张伟”冠军29万人。“李秀英”24.6万。研究表明,历史越往前移,就会发现取名字越讲究,汉朝时,父亲给孩子取名流行单字,直到明朝时,单字才逐渐冷落,明朝16帝中仅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名字。魏晋南北朝,人名尾巴好有个“之”字,如王羲之等等,宋朝出现“五行八字”配合取名。新中国成立后人名与历史联系,50年代叫“建国”、“国庆”的较普遍,60一70年代,取“援朝”、“红”、“兵”、“军”等见多,特别是文革时期,改名“反修”、“造反”、“文革”、“卫东”等也不少见,俗不可耐,令人窒息。改革开放以后,起名字虽涣然一新且“五花八门”,但诸如梓萱、梦涵、诗文之类的亦有赶时髦附庸风雅之嫌,更有甚者取四字名洋洋得意,晦涩难懂,特立独行,出尽风头,以博人眼球……。其实名字新颖奇特和人的本性和品质没有必然联系,人品平庸无内涵,取再高雅的名字未必就是高尚。应该说,时代发展进步,移风易俗取好名字追求个性化并不为错,应是人们共同追求的美好愿望,但愿名符其实,人品如名,与时俱进。

为何现代人取名都是梓萱、梦涵之类的,不能像古人一样在《诗经》、《楚辞》、《论语》、《周易》里面取?

这是现代人的一种悲哀,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一种衰退体现。在上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华传统文化在战火、动乱、贫穷、愚昧的蹂躏下,受到了很大冲击,到现在,也没有恢复过来。

取名字,是一门学问。一个名字,体现出了这家人的文化境界和思想向往。简单的说,一个人的名字要顺口、稳当、吉祥、昌盛。往深里说一点,要用周易里面的阴阳、八卦、命理,还有属相、时辰,再找相生相克之关系,再去找什么样的字,很麻烦。

给孩子取个好名字,叫着响亮,听着顺耳,用着吉祥……这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名字应该让谁取,是能取到一个好名字的关键。当今社会,为什么那么多的重名,这是个很重要的问题。这说明我们取名字的渠道出了问题。现在,有些专门取名字的人,号称什么大师什么的。实际上,其人真没什么大学问,纯粹是糊弄人。他真有学问,就不会有这么多的浮浅又俗气的名字了。我们可以仔细看看,这些大师们有几个象有学问的样子?不用说研读《诗经》《楚辞》《易经》《道德经》《论语》《周易》这些书,恐怕连这些书的影子他们有人也没见过。

现在的名字,也有取的很好的。只是少罢了。我个人认为给孩子取名字,让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取就行了,他们不知为孙子们想了多少名字了。再说,年龄大的人有阅历,有知识,比年轻人强。还有,男孩子取名,最好是按祖谱规定的排辈用字。这些字,是经过了家族的筛选而定的,很好。名字中有个辈字,很容易就能找到同宗同祖的人!

不要再相信什么天格、地格、人格、命格,什么字多少划,是什么格了。中国字都改了多少次了,还用那个方式,能准吗?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