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宝钗其实并没有刻意讨好别人,她只是遵循封建道德规矩做的,本本分分做了,在贾府那样的环境,能这样做人做事,确实难能可贵,难怪人们会认为“宝钗藏奸”。
一、识人性,会说话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红楼梦》第三十五回中具体描写表现薛宝钗力图讨好贾母和凤丫头的话语。
第四十二回: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亏她想得倒也快”。
二、孝敬体贴长辈
宝钗对长辈敬之以顺从体贴。对母亲、对姨妈王夫人,对老祖宗贾母,都是如此。
薛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之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物,便总依贾母素日喜者说了出来”。第二天点戏时,薛宝钗便点了贾母喜欢的《西游记》和《鲁智深醉闹五台山》,贾母“更加欢悦”。
贾母说“提起姊妹,不是我当着姨太太的面奉承,千真万真,从我们家四个女孩儿算起,全不如宝丫头。”
三、友爱尊重平辈
宝钗家中敬爱哥哥,关心哥哥的事务,为哥哥的品性操心,为母亲分忧;在贾府,她友爱姊妹们。
史湘云说:“这些姐姐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
林黛玉在与宝钗雨夜闺房夜谈,“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对宝钗说:“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
元春省亲,要求宝玉和众姐妹题诗,宝钗让宝玉改诗,体现了她观察的细致入微和敏捷才思。
三、体谅关心弱小
宝钗尊重对方,因此“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第六十七回里,薛蟠从外面游艺回来,带了不少小玩意儿,宝钗就一份分一份分配妥当,然后一家不落地往各处去送。赵姨娘看到宝钗送了贾环些东西,心中甚是喜欢,想道:怨不得别人都说那宝丫头好,会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来果然不错……连我们这样没时运的,他都想到了。于是跑到王夫人那里,当着王夫人的面说:“这是宝姑娘才刚给环哥儿的。难为宝姑娘这么年轻的人,想的这么周到……”
她是在讨好所有人吗?其实不是。我认为,宝钗是个有心人。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宝钗对荣国府的大部分人都好,就是大家看不上眼的赵姨娘和贾环,她也多有照顾。但却不是所有人,其中的邢夫人与王熙凤,她就没有放在眼里。第三十回:
宝钗一旁笑道:“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宝钗不仅为了捧贾母而拿王熙凤作筏子,而且还为了赞黛玉而吐槽过凤姐没文化,让凤姐为黛玉垫了喘儿。第四十二回:
宝钗笑道:“世上的话,到了凤丫头嘴里也就尽了。幸而凤丫头不认得字,不大通,不过一概是市俗取笑。更有颦儿这促狭嘴……亏她想得倒也快”。薛宝钗如此圆融,为何对王熙凤如此不感冒呢?主要原因出在金玉良缘身上。如果金玉良缘能成功,以宝钗的实力,以及与王夫人的关系,王夫人一定会把王熙凤的管家权剥夺去,然后交给薛宝钗。
王熙凤是荣国府大房的儿媳妇,却帮着二房管家,地位其实也很尴尬,为了能够保住自己的管家地位,她在金玉良缘与木石姻缘的选择上,坚定不移的站在了木石姻缘方面。
而宝钗也同样明白这其中的利害,无论她对王熙凤怎样友好,王熙凤都不会改变立场。因此,薛宝钗与王熙凤这对表姐妹,关系非常疏远,以至于前八十回中,二人竟然没有什么来往。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谢悟空邀。余以为并不尽然,凤姐的识人之语一针见血,她对宝钗的评价是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的确,从宝钗来贾府之后,所言所行均循规蹈矩,很有眼力见儿,给人的印象是成熟、沉稳、八面玲珑。
本来这些都是优点,也是她在生活中的感悟,人们据此论证她是一位有内涵有分寸的淑女。然而,判别一个人如何却是长久的事,特别是要看这个人的最终目标方能肯定,细心的人在心直口快的晴雯那里,得到了答案。是的,的确不能要求一个人十全十美,而就她常跑怡红院这最主要的一点,恐怕就能说明一切了。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宝钗的人际交往,其实就是成人世界的处世原则:跟任何人都保持合适的距离,不远不近,不亲不疏!
比如帮湘云办的螃蟹宴,这其实也是对贾母为自己做生日的回请!
借着湘云为由头,一是解了湘云经济之难:即便她像黛玉探春等人,只备几碟果子和素酒,手头也是很紧张的!身为贵族小姐,办诗会大概什么规格,她应该是大致明了的!况且怡红院奴婢传话时说“听说你们办诗会,云姑娘急得不得了”,既然心里渴望,估计也会详细咨询,津津有味的听听各个细节!身为奴婢能说什么,无非是吃的玩的场合人物!那么贾府诗会的规格,湘云心里也肯定有点儿数的!
如果肯定办不到,这小姑娘也不会豪爽的开口便要做东了!湘云看似咋咋呼呼,但何时真正让自己陷入过困境呢?她应该还没有详细的安排,当晚便被宝钗请入蘅芜苑了。所以宝钗一提,她便“为难”起来!
在她的模糊意识里,她大概就是想请几位作诗的姐妹吧!但这就很显小家子气了!她跟黛玉还不同,黛玉长住贾府,算自家小姐——“从我们家四个女孩算起...”,这四个女孩里,明显是有黛玉的!
但湘云再频繁光顾,也是客人!估计她是以自己的名义,第一次请客吧!肯定是把贾府众人都请上,才更合适!宝钗的安排,明显考虑到了她的方方面面,且都替她打理周全了!湘云虽然豪爽,却也是敏锐通透的!这场宴会,对湘云应该算是有利无害,所以湘云才感动非常,从此一厢情愿的要为宝钗“肝胆相照”“两肋插刀”!
但于宝钗来说,这场宴会,完全是“双赢”的:首先,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侄孙女,娘家人请婆家人的宴会风光体面周全,这其实也是贾母的面子!而且,宝钗资助湘云,贾母明显是知道的,否则也不会在湘云邀请时欣然赴约——“她有这心,须扰她这雅兴”!湘云的经济情况,贾母能不知道吗?
如果没有宝钗的帮忙,估计贾母也就暗里资助了吧!但肯定没有宝钗大大方方的帮忙更好看!这个人情,贾母是要承的——“我说这个孩子办事周全”!而且,这也在人前展示了宝钗的办事能力——“这是宝姐姐帮我准备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场螃蟹宴,其实是湘云贾母宝钗三方都得了方便和实惠。于物质上来说,是三方共赢的!于宝钗来说,如果没有这场螃蟹宴,可能就要由薛姨妈出头——“借一两日园子,摆酒请客”,作为贾母为宝钗做生日的回请!这个,算不上讨好谁吧!只能说宝钗对人情世故的把握很好!
除了这个,其实也说明了宝钗心地善良,她经历了世态人情,便由己渡人,体会到了身边人的经济困窘,并在能力范围内伸手相助!比如给黛玉的燕窝,比如给岫烟的资助,这份情怀,放在成人的世界里,我认为是很可贵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就是社会,对每一个普通人道德和爱心上的至高要求了吧!而红楼梦开篇,便把这一群红楼女子定性为“普通人”了——“不过是几个异样女子,亦无...”
之后,湘云热情似火的跟在了宝钗身后,宝钗,接受的却是有分寸有距离的!湘云是“家常话犯难事尽情告诉”,宝钗对之,应该像对黛玉说的那般吧——“我在一日,且与你开解一日”。
但湘云认为的那种“生死相依”的年少时期的闺密情——“我若有这样一个亲姐姐,即便没了父母也是无碍的”,却始终是一厢情愿的!在湘云的心里,宝姐姐是超越了人情欲望的菩萨似的存在吧——“宝姐姐,你那样说,恰有人那样想呢”!宝钗“整哭了一夜”的那份委屈和心酸,“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那份艰难的攀登,湘云,始终是不明了的!
所以,抄捡大观园的第二日,宝钗便不声不响的安排湘云别处居住,擅自清空了蘅芜苑!那一日,湘云彻底安静下来,安静的就像不在场!这算是少年世界里的狂热赤诚的心,触碰了成人世界里冰冷坚硬的墙吧!
但整个过程,我认为宝钗都没有讨好湘云的动作!只能算是两人用各自的方式,去相伴吧!只是,湘云在相交,而宝钗,在相处!
不光是湘云,对同辈的公子小姐们,感觉宝钗遵循的,都是成人世界的处世之道,不远不近,不亲不疏!从湘黛到环兰,送的礼物不分彼此,连赵姨娘都感叹“我们这样没时运的...”!我觉得,宝钗的依据,就是当时社会的划分标准吧!贾环再没时运没品格,他也是贾府的庶出公子,贵族送礼,自有一套阶级标准,宝钗是在严格遵守!她不曾去找贾环玩,但贾环找上门来,她便按照标准来接待——“宝兄弟,快别这么说...”!送礼,严格按照标准来,“不露谁厚谁薄”!这个,说不上是讨好吧!只是她的处世原则!
但是,黛玉是唯一的例外!记得哪位红友写过的一篇文章“宝钗何曾让过黛玉啊”!最初,两人是摩擦不断的:黛玉明嘲,宝钗暗讽!后来,黛玉丧父失了依靠,宝钗婚姻处处碰壁,宝黛爱情明确!两人开始惺惺相惜!黛玉葬父归来分发礼物,宝钗是第一个!
那么宝钗送燕窝,我觉得主要还是真情真意,不算讨好!品品那段话——“看你的药里,人参肉桂太多...”,宝玉也是杂学旁收的,有没有替黛玉想到这一点?而且,宝钗资助燕窝是“悄悄的”,若不是紫鹃告诉了宝玉,贾母根本不知道的!燕窝的物质价值,黛玉是看不到眼里的,她感动的,是宝钗这份心——“东西是小,难得你多情至此”!这跟凤姐儿对黛玉的讨好是不一样的!黛玉冰雪聪明,焉能不知真心假意?
宝钗是孤独的呀!同是寄人篱墙下,黛玉对宝钗来说是不同的!只有在黛玉面前,她才会说起自己的苦楚:“我和你是一样的”“我虽有个哥哥,你也是知道的,只有个母亲,比你略强些...”,这些心酸,只有在黛玉面前,才略可倾诉!也只有在黛玉面前,宝钗才会无所顾忌的开那些没有分寸的玩笑——“别听她的,她耍你呢”......人是群居的,是需要伴儿的!这个,无关讨好!
而黛玉,也是唯一能跟她平等的辨理疏导,不是完全被她教育的!比如做香菱的老师,比如对宝琴《十美吟》的守护......黛玉是聪慧的,她的心,只能用真心换...如果说与世俗的妥协是黛玉的成熟,那么与自己心灵的和解便是宝钗的成长!
至于长辈,细思来话就长了!或许有讨好的成分吧!但绝不是全部!若说完全的讨好,就是对当时社会的礼教吧!只有讨好了当时的礼教,宝钗才能赢得好名声,“送我上青云”!
就像现代的孩子,他们的理想是清华北大!对老师同学,他们也会送礼物送祝福,也许为讨好师长同学,也许为感谢他们素日的帮助,也许是表达素日的情谊......但他们要达成理想,还是要靠自身的努力和提高
宝钗也是一样的!她要攀上青云,主要是要靠自身的优秀!那么,在当时“女子无才便有德”的社会要求下,怎样才算“优秀”呢?也就是恪守封建礼教吧!成为一位标准的封建淑女,这才是她“上青云”的基本!聪慧如她,自然不会“舍本逐末”的去讨好所有人!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讨好二字未免诛心。如果说宝钗帮湘云办螃蟹宴,送黛玉眼窝还有收买人心的嫌疑,她善待邢岫烟又是什么目的呢?邢岫烟是邢夫人的侄女没错,但是邢夫人本身对这个侄女都不怎么感兴趣,邢岫烟的处境是非常边缘的,宝钗每次援助她,都是悄悄的,并不想让邢夫人知道。
宝钗的确对每个人都是无差别的友善,她自己也不讳言这点,给黛玉送燕窝那回,黛玉向她表示感谢,宝钗说,这有什么,只可惜我人人面前失于应候。也就是说,她的理想是,能够照顾到每一个人,并不择人高下。
宝钗为什么有这么一种理想,这跟她对于未来的预知有关,她不止一次说,我们家不像以前那样了,她知道明天不会像现在这样顺当。
作为一个女子,她又能怎么办,除了衣食住行的俭省之外,就是善待比自己境遇差的人。一方面滴水之恩,常得涌泉相报是其一,另一方面,就像现在,最贫困族群过好了,中产才能安心,知道即使有天自己生活下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宝钗的行善,差不多就是这样一种未雨绸缪。
《红楼梦》中,宝钗是在讨好所有人吗?你怎么看?
讨好一词实不该用在宝钗身上,唐突了我们的山中高士晶莹雪!
记得我在自己的一篇文章中专门解析了宝钗这个人,有兴趣的友友可以关注本人并阅读!
讨好这个词本就是那些心怀不可告人目的之人才会干的事,为了自己的利益勉强而为之,而大家细读红楼可曾发现宝钗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或她是想刻意结交讨好某人?可曾为了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都没有,一丝一毫都没有。
那么为什么宝钗会被人如此怀疑呢?那是因为宝钗的这种处处设身处地,不计回报的做法和常人不一样,她被曹公冠以牡丹之称,花中之王,时时处处如女王一般呵护着她的子民们,她小心翼翼地看护着林妹妹,设身处地为史湘云考虑,又特别善待刑岫烟,香菱等,又安慰过王夫人,甚至连那不堪入目的贾环,赵姨娘等她也照顾到了,宝钗是如此善待他人,反倒让一些读者迷糊了,甚至怀疑她,这都是大错而太错的!
宝钗实实是个真正的好人,她是个爱博之人,但你如果觉的她把你当成挚友,知己,那你又错了,她恰恰又是无心的,也许因此才被称为无情之人,不过你尽可把自己的烦恼和困难说给宝钗,她必会把你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帮你走出困境的,宝钗她就是这种高风亮节之人,所以曹公用山中高士晶莹雪来赞美她,实属恰当!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