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贾琏和贾宝玉都是贾母的孙子,也都是相貌堂堂的大帅哥,为什么贾母待宝玉之心胜过待贾琏之心呢?

一是身份不同。贾宝玉是王夫人之子,是嫡出的少爷;而在原著中并没有明确说贾琏是嫡出还是庶出,但是在出生顺序上,贾琏显然不占优势。

农村有这样一句俗语:老大疼、老小娇、挨打挨骂正中腰.“正中腰”就是中间出生的孩子。贾琏就是“正中腰”出生的孩子,而宝玉则是最小的“幺儿子”。

况且,宝玉出生是含着一块玉出生的,“玉”的寓意是美好吉祥的,预示着会给家庭带来好运气,宝玉一出生便成了“吉祥宝宝”了。所以,封建迷信色彩加上隔代亲,贾母当然更待见宝玉这个衔玉而生的“吉祥宝宝”了。

二是长相差异。贾琏和贾宝玉的长相皆是风流倜傥、一表人才,但是隔代遗传的规律,却使宝玉像极了爷爷贾代善年轻时的模样,这更有理由使贾母偏爱几分。

在红楼梦第二十九回荣国府人众齐赴清虚观中,张道士与贾母的两句对话中看出:

张道士说: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说着两眼流下泪来。贾母听说,也由不得满脸泪痕,说道:“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三是人品孝心。贾琏虽相貌堂堂,但是却是一个花心大萝卜,家里凤姐、平儿两个标致人物还不够,“成日家偷鸡摸狗,脏的臭的,都拉了屋里去”,偷娶尤二姐,与贾珍贾蓉调戏尤三姐,偷腥鲍二媳妇、多姑娘,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

在凤姐泼醋时,竟持剑砍杀凤姐,被贾母怒骂:下流东西,灌了黄汤,不说安分守己的挺尸去,倒打起老婆来了!这样的形象、人品如何能引起贾母的疼爱。相比起来,宝玉虽无意仕途,但是却是学识过人、品行善良的“欧巴暖男”。

看到大观园中的桂花开了,竟然亲自摘来,灌水插好了,叫个人拿着,亲自送一瓶进老太太,连房中的丫鬟秋纹也感叹:我们宝二爷说声孝心一动,也孝敬到二十分。贾母呢,更是“喜的无可无不可,见人就说:‘到底是宝玉孝顺我,连一枝花儿也想的到。别人还只抱怨我疼他。”

既能在大观园与群儒对额,又能在祖母怀里撒娇卖萌,更能把孝顺体现在点点滴滴处,这样的宝贝孙子自然让贾母喜欢的不得了呢。

四是爱屋及乌。贾母一共有两个儿子,一个是贾赦,一个是贾政。贾赦自身不争气,“放着身子不保养,官也不好生做去,成日家和小老婆喝酒”,花甲之年还要强纳母亲的贴身丫鬟鸳鸯为妾。而贾政酷爱读书,当年荣国公在世时就非常喜欢贾政,贾母也与贾政一起住在正房。

日常伺候贾母、陪在贾母身边的也是王夫人王熙凤,而贾赦和邢夫人在贾母面前根本不得脸。爱屋及乌,加上宝玉从小就跟在贾母身边,形成了牢固自然的亲密关系,也是贾母偏爱的理由。

作者:温暖前行。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红楼梦》中贾母是这个家庭辈份最大的长者,长子贾赦,次子贾政,下面又添了几个孙子,其中出场次数最多人物便是贾政的儿子——贾宝玉,而贾赦的儿子贾琏,同为孙辈,却较宝玉的戏份次一层,这是全书结构的需要,让故事更有层次感,突出主要矛盾。

贾宝玉在贾府的身份自不必言说,自小落草时因含了一块玉,便成了传奇,家里人更是如众星捧月般的呵护着。

贾琏与宝玉相比虽逊一筹,但是我们细品一下,其实贾琏同样是贾母的心头肉,是受到宠爱的孙辈,这在书中都是有迹可循的。

贾母疼孙子,因年龄不同,方法不同。宝玉年幼,万分呵护;贾琏成年,历练长成。

贾母决不是只会一味溺爱孩子的无知老者,她懂得在不同的时间段给孩子最需要的东西。

宝玉年不过十二三岁,正是爱玩的年纪,她尽最大的能力为他提供释放天性的机会,不让他被束缚,宝玉在祖母的庇护下,着实过了几年快活日子。

贾琏已经娶妻,是成年人了,除了吃喝玩乐,他的肩上还担着家族的责任。

贾母深知贾赦年岁已高,且无知昏聩,有个邢夫人更是唯贾赦之命是从,不堪重任;贾政只一味知道读书,家中事务一概不懂,王夫人又整天吃斋念佛。因此,管家的重任便交到了贾琏夫妻手中。

有人会问,不是王熙凤管家吗?而且是王夫人授意的啊。我们不要忘了,贾母还是这个家的老祖宗,名义上她是不管事的,但是像谁来管家这样的决策性大事,会由王夫人一个儿媳妇自做主张吗?显然不会。充其量也是王夫人提议,由贾母点头才行。

单凭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侄女这个身份是不足以让贾母信任的,她更相信的是自己的亲孙子贾琏,因此,才会乐得将这个差事交给他们两个。

后来,贾家日渐衰败之际,贾琏因手头拮据,向贾母的贴身大丫头鸳鸯央求,让她偷着将贾母查不着的金银家伙偷着运出一箱子来,暂押千数两银子支应过去。读来令人震惊,贾琏竟然打起了贾母的主意,但是更意想不到的是鸳鸯这个丫头竟丝毫不畏惧,也真的替贾琏做到了。

有人认为是鸳鸯爱着贾琏,因此愿意为他铤而走险,其实我看来,鸳鸯之所以听闻此事毫不惊讶,而且顺利的办成,都是因为有贾母的指示,一个丫头便可私挪千数银子来用?显然不合逻辑。皆因,贾母心疼贾琏当家艰难,明着不好伸手相助,暗地里使丫头出头,以免落个偏袒贾琏的名声。

对贾琏,贾母一半是在历练, 一半又不忘扶持,这不是对小孩子的溺爱,而是望子成龙般深沉的爱。

对于贾琏,贾母也护短

贾母对于贾宝玉无条件的溺爱是众人皆知的。其实,对于贾琏,贾母同样是护短的。

贾琏浪荡好色是出了名的,因此也惹出了不少事端。凤姐生日这天便闹的尽人皆知,捅到了贾母面前,我们看贾母是如何处理的。

凤姐生日这天吃醉了酒,平儿扶她回房歇息,正好撞见贾琏与鲍二家的在家里私会,凤姐借着酒劲与贾琏泼闹了起来,把尤氏等都引了来,贾琏觉得没脸,便耍起威风举剑要杀凤姐。凤姐见众人来了,便做出委屈样子向贾母处跑去。

到了贾母面前,凤姐又一味的哭诉,贾琏呢,举着剑,仗着贾母素习疼他们,连母亲和婶母也不放在眼里,只吵着要杀了凤姐。且看贾母此时,只跟贾琏说了两句话,便将贾琏打发了出去。

我知道你也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叫人把他老子叫来!

贾琏听见这话,自己便出去了。

贾琏去了,安抚王熙凤的工作自然也落到贾母的身上,只见贾母笑道:“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都是我的不是,叫你多吃了两口酒,又吃起醋来。”

真是精明如贾母,将一件丑事化于无形,没有责怪贾琏的意味,反而是一边劝凤姐,一边怪凤姐。

  1. 贾琏偷吃,不是要紧的事,世家子弟都是这样,做为妻子这样大张旗鼓的闹腾失了大家风范。
  2. 明里说是自己的不是,不应该劝凤姐吃酒。其实是在说凤姐酒后吃醋撒疯不应该。

第二天,这件事便在贾母的主持下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了。

贾母看重贾琏,对于贾琏的一些缺点毛病她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再如后来的尤二姐进贾府,贾母明知是国孝家孝期间不能娶亲,还允许尤二姐进府居住,虽嘱咐一句:一年后方可圆得房。可是谁又不是心知肚明呢?

贾母疼爱孙辈,不会因为宝玉听话,而贾琏浪荡就厚此薄彼,在她眼里各有各的好处,宝玉年幼,自然溺爱些,贾琏年长,虽然坏毛病一大堆,但是还是委以管家重任,以期他能有所成长,只可惜贾母的一片苦心未能如愿。

《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在《红楼梦》一书中,贾母的确是很宠爱贾宝玉的,相比较而言,对她的大孙子贾琏就没这么重视了,但是也绝不至于说贾母不待见贾琏。其中的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宝玉是含着玉出生的,贾琏没有

古人都是很迷信的,出生时的异常景象,都会被认作是孩子将来能有大作为的征兆。你看古代的开国皇帝,一般都会给自己的出生的时候,编一些奇异的现象出来,以证明自己的“君权神授”。那宝玉的“含玉而诞”,在小说里可不是编的,而是真事儿,贾母怎么能不把宝玉视为珍宝呢?

贾琏可没有这事儿,自然要往后靠一靠了。

二、宝玉是一个女性化的小孩子,而贾琏早已成家了

贾母是喜欢女孩子的,不管是自己家的,还是亲戚家的,只要贾母看着喜欢,全都想放到自己身边养着。而宝玉正好又是一个无论从长相,还是从脾气秉性,都极具女孩气质的小男孩儿,自然更会得到贾母的宠爱。

贾琏从小说一开始,就已经是个结了婚的人了,而且还是一个负责荣国府在外面的事务的当家人,这种情况下,你让贾母怎么能像宠爱宝玉一样宠爱贾琏啊。

贾母对于贾琏,更多的是信任。黛玉的两次出远门,都是贾母派贾琏跟随的。

三、 贾母更喜欢二儿子贾政,不喜欢大儿子贾赦

对于贾母的两个儿子,贾母是更喜欢她的二儿子贾政的,她也是和二儿子一家住在一起的,大儿子贾赦反而要分房另住。为了这个,她的大儿子贾赦还经常抱怨贾母偏心呢。那么在对待他们的儿子的态度上,也多少有些爱屋及乌吧。

四、 因为元春的关系

宝玉的亲姐姐元春是皇妃,而元春入宫前,是极疼爱她的弟弟宝玉的,这一点也会增加贾母更疼爱宝玉的筹码。

五、和宝玉像荣国公有关

宝玉的长相很像他的爷爷荣国公,张道士就曾说过,宝玉的长相和当日的荣国公是“一个稿子”,贾母也认为在她的后代中,只有宝玉长得像他爷爷。一般情况下,长辈们都更喜欢那些看起来继承了他们的基因的孩子。

《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贾母对晚辈的爱溢于言表,除了贾环之外,贾母对任何一个孙子都充满了怜爱,首当其冲的就是宝玉,这个毋庸置疑。但是对于贾琏这个大孙子,贾母更多地予以器重。

贾母偏爱宝玉,当然有很多理由,但是这并不代表她不待见贾琏。《红楼梦》赋予了宝玉主角光环,当然也享受了更多人的宠爱,而且小说主要讲叙的是闺阁之事,贾琏这位已婚男士自然描述得更少,这样就让大家有一种错觉:贾母不喜欢贾琏!

一、身份地位不同

封建社会时期的人都比较崇尚迷信,宝玉衔玉而生为他加持了一层光环,再加上贾珠早逝,宝玉就成了贾政的嫡长子,直接成了荣府第一继承人。与此同时,贾母信赖贾政甚于贾赦,常年与贾政宝玉他们住在一起,对自己最爱儿子的嫡子,贾母没有理由不疼爱。

除此之外,贾宝玉还有一个当了皇妃的姐姐,名正言顺的皇亲国戚,这么多荣誉和体面聚集在宝玉身上,贾母当然对他爱不释手了。

关于贾琏的生母一直以来是个谜,但是可以肯定他绝对是贾赦嫡子,不然金陵王家的凤姐也不会嫁给他。贾赦承袭了爵位,贾琏是当之无愧的继承者,只是依着贾府逐渐败落的轨迹,等到贾琏可以接任时,这个国公之位还能不能承袭都是个大问题。

同时,贾赦只是在外徒有国公虚名,荣府内部依然以贾政为首。贾母不喜贾赦、偏爱贾政,自然爱屋及乌,更偏爱贾政的儿子宝玉了。

二、性格特点不同

宝玉是出了名的懂礼知礼,对下人丫头都温和谦逊,又生得一副好皮囊,俨然一副人见人爱的暖男模样,这样的晚辈哪个长辈不爱呢?况且,宝玉还有一颗爱献殷勤的心,看到院子里的花儿开了,立马摘了两支送到母亲和祖母的房里,这种暖心的小举动更能宽慰老人家的心。

反观贾琏的撒泼,贾母对他的评价只有好色,什么脏的臭的都往屋子里拉,大大破坏了贾琏在贾母心中的印象,觉得贾琏和贾赦一个德行。

三、宝玉有当年荣国公的风范

贾府一行人去清虚观打醮,张道士一句:“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动,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就让贾母滴下泪来。

作为一位年迈老者,虽然享受了一生的荣华富贵,现在也是含饴弄孙,但是寡居的日子依然有一丝悲凉。所以贾母听到张道士这么一说,立马就回忆起从前与荣国公的点滴,对宝玉的疼爱又多了一分。

四、大的疼,小的娇,中间夹个受气包

农村还有句老话跟这个接近:“老大疼、老小娇、挨打挨骂正中腰!”说来说去,无非就是老二是最不受待见的,相信这种情形,在很多家庭中都很常见!对于贾母而言,早逝的贾珠是老大,衔玉而生的宝玉就是老幺,贾琏就是中间那个不痛不痒的孩子。

贾母对老大有多疼爱,这个已经无从考究,但是贾母给寡居的李纨同自己一样的月银、还分给她额外的田地、宅子,对贾兰更是照顾周到。在贾母的心中,很显然贾珠始终占有一定的分量。

对于宝玉这个老幺,贾母的疼爱就不用多说了,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里怕摔了。不仅贾母,就连贾府其他人都对宝玉疼爱有加。

最后,剩下贾琏这么个二爷,既没了亲娘、爹又不闻不问,孙子辈中上有贾珠的光环、下有宝玉的锋芒,相比较之下,贾琏就成了贾母眼中不痛不痒的那个孙子。

五、贾母最疼的是宝玉,最器重的却是贾琏

综上所述,贾母对后生晚辈都会疼爱,但是这个爱的份额却有所不同,宝玉无疑是占尽了贾母绝大多数的爱。

从凤姐生日贾琏的内心独白也可以看出,如果不是仗着素日里贾母对他的疼爱,贾琏也不会撒泼至此,可见贾母平日里也疼爱这位二孙子。还有贾琏护送黛玉回姑苏、出使平安州、铸建大观园,贾母都是安排贾琏负责,可见贾母对这位二爷的器重。

因此,未婚的宝玉可以随时随地在贾母身边献欢乐,已婚的贾琏却经常身兼大任处理府外事,最终才会造成一个错觉,贾母并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这种说法不对,不是贾母不喜欢贾琏,实际上贾母也非常喜欢贾琏,只不过表现得不够明显罢了。

贾琏深受贾母重视与信任,在贾母心中有一定的地位

贾母对贾琏这个大孙子是十分喜欢的,而且这种喜欢不是单纯的喜欢,还带着重视与信任。

  • 遇到要紧的事情,贾母交待贾琏去办

林如海病重,写信接林黛玉回去,贾母指派送她回去的人就是贾琏。贾母非常宠爱林黛玉,送黛玉回去的人必须让她满意才行。贾母选的人是贾琏,固然有贾琏能力强的缘故在里面,但同时也表现出了贾母对贾琏的重视与信任。《红楼梦》原文中这样写:

于是贾母定要贾琏送他去,仍叫带回来。

这里用了一个“定要”,说明送林黛玉回去的人必须是贾琏,如果是其他人贾母不满意。而如果贾母不喜欢贾琏的话,就不会把自己最喜欢的外孙女托付给他了。

  • 贾母爱屋及乌,喜欢王熙凤

《红楼梦》中,王熙凤非常讨贾母的喜欢,固然是她能说会且能力又强,非常符合老太太的喜好且又懂得讨老太太欢心的缘故,但其中也有贾琏的原因。如果贾母讨厌贾琏的话,试问王熙凤还会这么容易讨得贾母的喜欢么?

第七十三回《痴丫头误拾绣春囊 懦小姐不问累金凤》中,迎春的累金凤被乳母拿去换了钱,却不敢过问此事。邢夫人嫌迎春太懦弱,教训迎春时,说了这样的话:

总是你那好哥哥好嫂子,一对儿赫赫扬扬,琏二爷凤奶奶,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竟通共这一个妹子,全不在意。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谁讨得她的欢心,谁在贾府中的地位就高一些。贾赦不讨贾母的喜欢,他的儿子儿媳妇却“赫赫扬扬”,“两口子遮天盖日,百事周到”,在贾府里出尽了风头。这样的风头正是贾母给的,否则的话,贾琏和王熙凤怎会如此风光。

  • 贾琏犯错,贾母的态度十分宽容

王熙凤过生日的时候,贾琏与鲍二家的私通被王熙凤发现了,两人当即就闹了起来。贾琏一气之下拿着剑要杀王熙凤,吓得王熙凤赶紧跑到贾母这里主持公道。贾母知道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虽然骂了贾琏,但同时也说:

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儿世人都打这么过的。

在封建社会,贵族男子朝三妻四妾稀松平常。贾母说这样的话,固然是觉得此事见怪不怪了,但同时也有对贾琏的宽容在里面。要知道贾琏这是与有夫之妇偷情,比一般的拈花惹草性质要严重多了,贾母却不觉得有什么。

而接下来在贾母的安排下,贾琏向王熙凤道了歉,贾母就要王熙凤原谅贾琏,“凤丫头,不许恼了,再恼我就恼了。”然而犯错误的是贾琏,到头来贾母却要王熙凤宽容,可见在关键时刻贾母还是更向着贾琏一些。

这些无不说明贾母对贾琏的宽容之心,如果贾母不喜欢贾琏的话,就不会这么宽容了,更不会在他犯错误之后,只是象征性的教训一下她,就轻轻地给放过了。

贾琏已经成年,贾母对贾琏的喜欢不能表现得太明显

《红楼梦》中,贾母与贾琏之间像贾母与贾宝玉之间这样,表现出祖母对孙子宠爱的情节非常少,因此很容易造成贾母不喜欢贾琏的假象。然而这并不是贾母不喜欢贾琏,而是贾琏已经成年,贾母不能把自己的爱表现得这么明显。

第六回的回目是《贾宝玉初试云雨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这一回先写的是贾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接着又写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刘姥姥来到贾府找到周瑞家的后,周瑞家的说现在贾府是王熙凤在管家,刘姥姥说:

这凤姑娘今年大还不过二十岁罢了,就这等有本事,当这样的家,可是难得的。

一般来说,男女成亲,男的要比女的大。这时王熙凤已经二十岁了,因此贾琏怎么说也得二十多岁了。贾宝玉与袭人初试云雨的时候,不到十二岁的样子。所以说,贾琏至少要比贾宝玉大十岁。而且贾琏已经娶妻生女,按传统来说,已经当家立事了,早是成年人了。

所以说,在《红楼梦》的正文当中,贾琏一直是个二十多岁的已婚有女的成年男人的形象。成年男人就要有成年男人的样子,需要表现自己稳重、知礼的样子,如果再在祖母怀中撒娇就太不成样子了。而贾母也不好将自己的爱明显地表达出来,而是将这份爱深沉地埋在心底,平时用自己的信任与器重去表达,再在关键时刻表现出来。

贾母喜欢贾琏,但更宠爱贾宝玉

贾母虽然喜欢贾琏,心里十分重视与信任他,但更喜欢的还是贾宝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贾宝玉是衔玉而生,先天带着一种光环。因为这种光环,贾宝玉在外面都有很大的名气。而在家里,许多人将贾宝玉的衔玉而生看作是一种异象。贾母自然也不例外,因为这种异象和光环,对比别人更喜欢贾宝玉。而贾琏却没有这种光环,自然不够贾宝玉讨老太太的喜欢了。

其次,贾宝玉和祖父长得非常相似,贾母能在宝玉身上找到丈夫的影子。第二十九回《享福人福深还祷福 痴情女情重愈斟情》中,贾母带着众人去清虚观打醮,贾宝玉祖父贾代化的替身张道士见到贾宝玉时,说宝玉的形容身段,言谈举动非常像自己的祖父。贾母也满脸泪痕地说道:

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在贾母的众多儿孙中,最像贾代化的就是贾宝玉了。而贾母提起丈夫时,直到现在还“满脸泪痕”,由此可见贾代化生前与贾母的感情非常深厚,可是贾代化早早地就去世了。现在她看到贾宝玉与贾代化长得如此相像,便在贾宝玉身上看到了丈夫当年的影子,把感情移到了宝玉身上。而贾琏则没有这种光环,自然就不会这种待遇了。

再次,贾宝玉天生长得风采飘逸,性情灵秀聪慧,是个懂得美也会欣赏美的人,与富有生活情趣的贾母是一类人。而贾琏虽然也算优秀,但本质上是个俗人,他的审美一点儿也入不了贾母的眼。

比如两人都喜欢在女人堆里,但是宝玉是从骨子里带着对美好女性的欣赏与赞美与女子来往的。凡是他欣赏的女子,都是钟灵毓秀的女子,他对她们完全没有亵渎之心,用警幻仙姑的话来说是“意淫”。

贾琏他本质上是因为好色,才喜欢在女人身上下功夫,与他发生关系的都是鲍二家的,多姑娘这些人,用警幻仙姑的话来说是“皮肤滥淫”。对于他这种审美和行径,贾母自然看不上,说他“脏的臭的”往屋里拉。这样的贾琏自然不如贾宝玉讨贾母喜欢了。

最后,贾宝玉从小就养在贾母身边,祖孙二人在漫长的岁月里培养了深厚的感情。但是原著中连与贾琏年龄相仿的元春从小养在贾母身边都说了,就没说明白贾琏是否从小也养在贾母身边。

所以,贾琏从小大概率并没有养在贾母身边,而是养在父母身边,否则他就不会养成这样俗的性格。也正因为如此,贾琏与贾母也无法培养起贾母与贾宝玉之间这样深厚的感情来,也就无法与贾母和贾宝玉的感情相提并论了。

结语

贾母对贾琏与对贾宝玉一样,也喜欢自己这个大孙子。但由于贾琏已经成年,贾母不便把自己深沉的爱表达出来。尽管如此,她还是给予了贾琏最大的信任和重视,将他视为心底重要的人。

只不过,贾琏没有衔玉而生的先天光环,不如贾宝玉长得像爷爷,审美情趣也比不上宝玉,再加上贾琏也不是贾母养大的,所以也就不如贾宝玉受贾母的喜欢了。但贾母对贾琏的爱与宽容,是毋庸置疑的,更不需要去怀疑。

《红楼梦》贾母将贾宝玉视为珍宝,却为何不待见大孙子贾琏?

贾母溺爱宝玉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说不待见贾琏,也是不能苟同的。

首先,我们说一说贾母这么多儿孙,为什么独独视宝玉为珍宝呢?在清虚观打醮那一回,张道士说:“我看见哥儿的这个形容身段,言谈举止,怎么就同当日国公爷一个稿子。”对此,贾母的原话是——

正是呢,我养这些儿子、孙子,也没有一个像他爷爷的,就只这玉儿像他爷爷。

文本中这段话,说的两个人都是流泪的。张道士流泪未必是真,但是贾母在丈夫故去多年后,听人提起时,仍满面泪痕,至少可以说明,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还是深厚的。所以爱屋及乌,又是自己的血脉,贾母在这一众儿孙中,自然是更偏爱宝玉一些。

那么她对贾琏呢?从文中看,虽然没有宝玉这样溺爱,但是也不能说是不待见的。

四十四回变身不测凤姐泼醋,贾琏在凤姐生日当天,居然和鲍二家的在家里鬼混。对面这样的羞辱,凤姐自然是大闹了一场,甚至闹到了贾母面前。在这个情节里,文本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我们看一下原文——

一语未完,只见贾琏拿着剑赶来,后面许多人跟着。贾琏明仗着贾母素习疼他们,连母亲婶母也无碍,故逞强闹了来。

我们且不论这里的他们指的还有谁,但是贾琏在其中是无疑的。后面的事情,熟悉红楼梦的人都知道,面对这样妄为的孙子,贾母也只是呵斥了出去,劝凤姐说,什么要紧的事情,小孩子们年轻,馋嘴猫似的,世人都是这么过来的。言语之间还是维护了贾琏,包括第二日贾琏来赔罪,她也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了结了这件事。

而在林如海去世黛玉回乡奔丧时,贾母安排的就是贾琏陪同护送。我们都知道贾母对黛玉是十分爱护的,这一趟回去,贾母点明是要再带黛玉回来的。那么要处理的事情是非常多的,所以这个时候贾母安排跟着去的人,必然是十分信任的人。

所以说贾母溺爱宝玉是真,但是说不待见贾琏也是不准确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