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史湘云的金麒麟是另一个“金玉良缘”么?至少从木石前盟的支持者来说,史湘云的金麒麟是阻击金玉良姻的一个重要武器,二十九回金麒麟的出现,也将史湘云拉进了宝黛钗的三人乱局,从三缺一变成四人碰!
《红楼梦》的语言艺术让人叹为观止。主要是很多话经过咀嚼从人性的角度看都大有嚼头!金麒麟出现的时候恰是张道士要给贾宝玉提亲。对象是一个模样家事匹配贾宝玉,年方十五岁的少女。这人是薛宝钗么?从元春端午节赐节礼猜测有极大可能。可贾母一句:和尚说了宝玉不能早婚,“当着和尚骂秃子”直接怼了张道士。贾母也第一次对“金玉良姻”亮剑!
张道士被王熙凤解围后请了贾宝玉的通灵宝玉出去,就引回来一堆金银玩意。其中就有一件金麒麟。
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个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她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她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这一段五个人出场,立场各有不同。
贾母突然对金麒麟感兴趣显然不是无的放矢。老人家虽然对很多事记不大清楚,但史湘云从小在她身边,贾母年纪并不甚老,能恍惚记得就表示记得。毕竟贵族家庭不像农村串门子,贾母想见别人家孩子也难。其他人都在,只有史湘云不在,自然就是她了。我虽不觉得贾母这句话是有意为之。但效果却是绝对好,宝黛钗三人就都注了意!
薛宝钗接这一句话有点入瓮的意思。作者刻意安排宝钗说话,有意点出金玉良姻的另一种说法。也给读者另一重暗示,让故事咀嚼起来更有味道。
贾宝玉就纯属惊喜了。三个表姐妹,林黛玉和薛宝钗都与贾宝玉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优秀如史湘云,却独独与他无关。乍闻史湘云有金麒麟,贾宝玉的反应很有他“天下第一淫人”的猪哥相,所以他偷偷藏起了金麒麟也许初心没有他想,但与他的性格特别贴切!
探春纯属凑趣,不想好心办了坏事。本想称赞一下薛宝钗,恰恰给了林黛玉接话的台阶,早知道后边会发生宝黛二人大战,探春一定会闭嘴不言语。但正因探春接口这一句话,引出林黛玉的讥讽,才让大家突然发现原来还有一种“金玉良姻”是另一种表现!
林黛玉明显表现出她的醋意,这也是林黛玉性格的缺点。而她的讽刺有三重用意。第一针对张道士提亲,第二针对“金玉良姻”,第三针对贾宝玉的态度。自然对于始作俑者薛宝钗没有好话!而后边宝黛大战,也是这三个原因的放大和爆发!
至于薛宝钗为什么记得史湘云有金麒麟,探春说的对:“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她都记得。”如此而已。只是金麒麟背后的众人态度才是耐人寻味,也是最让人津津乐道。曹雪芹将语言文字运用到如此地步,真真让人叹为观止!
君笺雅侃红楼,多歧为贵。你的关注将是我写作的最大动力,动动手指,关注一下,欢迎收藏转发。非常感谢 !
《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知道史湘云有金麒麟一定不只宝钗一人——因为她这麒麟是戴在衣服外面的。第二十九回贾母、宝钗几人关于金麒麟的的对话特别有意思,须细嚼。
贾母说她记得“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后经宝钗提醒,她便也确认了“是云儿有这个。”这里有两种可能,一说明贾母对谁戴金配玉啥的不甚关心的,她所以又能记起有人戴过,是因为湘云小时曾在贾府长住、后来也常来,她对麒麟有印象;第二,她明知湘云有金麒麟,但又想借此一问,加深宝钗这样的印像:有“金”的女孩多了去了,不是只有“金锁”。
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可見宝钗不但记得,而且观察仔细,大小模样都记得的。其实探春说她“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并不确,她也并非什么都记得,只不过像黛玉说的那样“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五十七回,她与岫烟聊天,也很快就发现岫烟衣裙上的碧玉珮。
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宝玉的意思也是说湘云常来我们家,并住着,但我没看见她的金麒麟。宝玉是真的不留心谁戴了啥。 也可見证,黛玉动辄拿“金锁”来怼宝玉,真是怨枉了宝哥哥。
其实,大观园乃至贾府的很多人都見过湘云的麒麟,比如黛玉、探春姊妹,但都不像宝钗那么心有戚戚焉——特意“留心”。因为湘云的麒麟不是贴身配戴的,而是戴在衣服外面的,也是哈,作为饰物,倘若不戴在外面、展示于他人与不戴何异?请看,第四十九回,大观园女孩们最充满青春活力的一次诗会,即“琉璃世界白雪红梅”那回:
正说着,只见李婶也走来看热闹,因问李纨道:“怎么一个带玉的哥儿和那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那样干净清秀,又不少吃的,他两个在那里商议着要吃生肉呢,……皑皑白雪的冬季,李婶尚能看到湘云挂的金麒麟,那其他季节、大观园的一众哥儿、姐儿乃至贾府的那些主子奴婢更可看到她的这黄灿灿的饰物了。所以,湘云的金麒麟贾府几乎众人都見识过,只是宝钗更擅长“留心人带的东西”。
《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史湘云的“金麒麟”是一件大谜案。
首先有版本的回目是“因麒麟伏白首双星”,当然也有“拾麒麟侍儿论阴阳”。
不管怎样最主要的就是清虚观打醮,因为贾母的提醒“金麒麟”也配成了“一对儿”。
原文:“宝玉听见史湘云有这件东西他就留这件,自己便将那麒麟忙拿起来揣在怀里。一面心里又想到怕人看见他听见史湘云有了他就留这件,因此手里揣着却拿眼睛瞟人。只见众人倒不理论,惟有黛玉瞅着他点头儿,似有赞叹之意。”
别人貌似都不在意,唯有宝黛二人对“金麒麟”都在意了。经过宝玉与宝钗的“金玉初识”,发现了“不弃不离,芳龄永继”和“莫失莫忘,仙寿恒昌”是“一对儿”。
如今这“金麒麟”又是被贾宝玉自己收起来了,又是“一对儿”。黛玉的心中旧刺未去,又添新堵呀!
原文:“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宝钗知道?
个人以为,三春和黛玉未必不知道。迎春、惜春习惯了在公共场合比较低调,知道也未必会说出口。搬入大观园之前黛玉和湘云就经常同住最应该知道,可是以黛玉的心态避之唯恐不及,知道了恐怕也是最不愿意说出来的那一个人吧?
然后才有了宝钗稳稳当当、大大方方的说出来,回答老祖宗贾母的问话。探春跟着赞美宝姐姐有心、记性好,黛玉撑不住当众尖酸起来。
史太君贾母本为史家人,史湘云的“金麒麟”应是史家的旧物,贾母应该心里最清楚了,老太太的一项专业技能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呀!
贾母一提点“金麒麟”,宝钗答了、探春赞了、黛玉酸了,最后宝玉居然“怕人看见”却还是收了。然而此事还没完,端午节刚过等二天湘云就来了。
合府都知道了,湘云已经有人家来相看,就要有婆家了。
饶是这么着黛玉还是疑心湘云和宝玉会有什么事故,貌似最超凡脱俗的黛玉小姐居然尾随着史湘云到了怡红院窗外偷听………
原文:“今忽见宝玉亦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如果读者能跳脱各自的“带入感”以所谓“上帝的视角”来看这场“金麒麟”事件,你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清虚观打醮,贾母以“宝玉不易早婚”为由明确拒绝了张道士的提亲,却说出了自己心中“宝二奶奶”的标准“模样性格儿都难得好的”,之后贾母果然非常用心的去宠爱了符合她自己心中“宝二奶奶”标准的薛宝琴。
并且贾母也毫不在意的提醒了宝玉和大家看“金麒麟”,在“金麒麟”和凤姐要为宝琴“做媒”这两件事情上,贾母和凤姐都根本没有关照过老祖宗最心疼的外孙女儿黛玉那颗敏感而脆弱的小心脏呀!
宝琴已经许了梅家,可是贾母和凤姐的态度让紫鹃焦虑到出“试玉”的险招。宝黛钗三人行中,宝钗戴着她癞头和尚给的“不离不弃”金锁,宝玉看红麝香串时宝钗羞了。宝玉说“杨妃”那一回宝钗真急了,说出“负荆请罪”的话来羞了宝黛。听到宝玉梦呓“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宝钗怔了。在其余的时间,宝钗稳稳的。宝钗要看“玉”也是大大方方说出来,看到“金麒麟”也是大大方方说出来,送棒疮药大大方方来去,让莺儿打络子“把玉络上”也大大方方说,绣肚兜也大大方方坐在宝玉床前,还坦荡荡对黛玉说了自己七、八岁就看过西厢记、牡丹亭,连说宝琴也那么大大方方的“我就不信,我哪儿不如你。”。然而黛玉除了对宝玉和宝钗泛酸,就是独自悄悄站在怡红院门口的花荫之下守望落泪,“爱你在心口难开”吵吵闹闹却死也不承认自己的心事儿,对紫鹃、对宝玉本人都从来没有真正开口承认过对宝玉有“私情”。
黛玉唯一一次公开“越礼”,立即招来凤姐的调侃、贾母的“掰谎”。“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两百多年前的封建时代,有个“金玉良缘”、有对儿“金麒麟”是光明正大的“机缘巧合”命中注定,有了“私情”却是绝对见不得光的“丑事”。
无怪宝玉挨打的第二天,黛玉站在怡红院门口花荫下,撞上了头一天被哥哥薛蟠气得哭了一晚的宝钗,头一天自己哭肿了眼睛怕被人看见的黛玉却直对着宝钗说出了最刻薄的一句话……
原文:黛玉见他(宝钗)无精打采的去了,又见眼上好似有哭泣之状,大非往日可比,便在后面笑道:“姐姐也自己保重些儿。就是哭出两缸眼泪来也医不好捧疮!”(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呀!和你有“金玉良缘”的男人挨打了,像你这样哭出两缸眼泪来也是治不好的哦。姐姐你照顾你“未来老公”辛苦了,自己也要好好保重才行哦。)
这是什么话?这不是现在我们许多读者理解的“两小无猜青梅竹马”的女朋友对中途来插足的第三者说的话。
这是两百多年前一个内心充满了不可告人的哀怨“私情”的少女,对那个堂堂正正的“未婚妻”发出的怨怼愤恨与攻击(哟!你这就为了你的“未来老公”忙成这样、哭成这样了?自己也要保重身体呀!)
只有理解了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宝钗、黛玉在当时社会环境下的不同处境和不同心态,我们才能真正明白理解红楼中人呀!
《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谢邀,这个问题的确显得蹊跷。
与史湘云最亲密的贾母、宝玉竟然都不确切的知晓史湘云身上有金麒麟,为何薛宝钗就知道了?
01
金麒麟,是张道士的道友们给贾宝玉的贺礼之一,贾母在满盘金璜玉块中,发现有个物件眼熟,那就是金麒麟。
原文写道:
且说宝玉在楼上,坐在贾母旁边,因叫个小丫头子捧着方才那一盘子贺物,将自己的玉带上,用手翻弄寻拨,一件一件的挑与贾母看。贾母因看见有个赤金点翠的麒麟,便伸手拿了起来,笑道:“这件东西好像我看见谁家的孩子也带着这么一个的。”宝钗笑道:“史大妹妹有一个,比这个小些。”贾母道:“是云儿有这个。”宝玉道:“他这么往我们家去住着,我也没看见。”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林黛玉冷笑道:“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宝钗听说,便回头装没听见。
史湘云有块类似的金麒麟,贾母疼爱湘云,也只是感觉眼熟而已,而与湘云青梅竹马、感情深厚的贾宝玉竟然不知道,这是为何呢?
首先,金麒麟乃是史湘云随身佩戴之物,平时系挂在宫绦之上。富家公子小姐身上佩戴金玉之物太常见了,贾宝玉作为浑浑噩噩的少年不留心,而贾母平生中奇珍异宝见的多了,又上了年纪,恍惚觉得见过也是寻常。
二人的不认识与记不清,实属正常情况。
02
为何唯独薛宝钗记得呢?
很多人认为是史湘云与薛宝钗同住的关系,其实并不尽然。金麒麟出现在清虚观,是在第二十九回,而史湘云受邀去蘅芜苑,是在第三十七回。湘云正式与宝钗同住,是在第四十九回。
薛宝钗识别金麒麟时,史湘云并未与宝钗同住,那时薛宝钗就已然留心了。为何如此,其实精明的探春、黛玉都了解宝钗的为人,二人的评点算是中肯,只是黛玉对着一分醋意罢了。
探春笑道:“宝姐姐有心,不管什么他都记得。”
薛宝钗的确是个有心的人,贾府内细枝末节的小事他都洞若神明了如指掌,贾母的喜乐好恶他了解,怡红院的粗使丫头红玉宝玉凤姐都不认识,她仅凭声音可辨,大观园家反宅乱的大小事件她也门清,而这都因为薛宝钗有着爱揣测的心、会观察的眼睛。
林黛玉语带揶揄的说:“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带的东西上越发留心。”
这句话明显带刺,但是这和薛蟠所说的话如出一辙,金玉之说虽说不是薛宝钗可左右的,但舆论哗然,搅乱了三颗年轻的心,宝玉黛玉忌惮反感,而薛宝钗心中也是暗起波澜,不由自己的关注和宝玉相关的人事物,而史湘云和金麒麟是仅次于林黛玉的存在,有心的宝钗必然会注意到了。
《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史湘云有金麒麟,肯定不只薛宝钗一人知道,贾母也知道,一时脑子转不过来,没想起来,指不定其他人也知道,只是作者安排了薛宝钗说出来,作者用意现如何,就只能靠每位读者来解读,“金玉良缘”“木石前盟”是书中主角的感情线,麒麟是金的,红楼梦也有版本叫金玉缘,涉及到金玉类的东西,估计很多读者都比较敏感,是不是作者本意就靠各自解读了,薛宝钗也是有金锁的,所以作者特意安排她来说,说出来后,又突出林黛玉的反映,这段描述是人物形象刻画的深入描写和对比。都是金麒麟,史湘云小些,小就巧,就是这么巧,无巧不成书。麒麟是中国传统瑞兽,性情温和,传说能活两千年。古人认为,麒麟出没处,必有祥瑞。自然,暗示着有麒麟的就意味着活久一些。80回后,贾宝玉和史湘云,很多红学家根据脂砚斋批语透漏的原作剧情,史湘云是嫁给卫若兰的,贾家落败之后,卫若兰在秘密军事行动中死去,行动前把身上的这个大金麒麟,叫人托付给宝玉。红楼梦中有回目叫:因麒麟伏白首双星,有学者认为就是指宝玉和湘云在贾家落败后的相依为命、相濡以沫。
《红楼梦》的二十九回,史湘云有金麒麟为什么只有薛宝钗一人知道?
首先,大观园里女孩众多,大多数可能都是会佩戴一两件的!书上说到邢岫烟的玉佩时,宝钗说的是“她见人人都有,独你没有”。可见,诸如此类的小饰品,在大观园里太多了!若不是有心,谁能记得清别人都戴的什么呢?
那时候,湘云跟黛玉同住,黛玉肯定也见过吧!但肯定也没有留心细看过,我觉得主要的,是黛玉不怎么看重这些物质类的物件,(她要有渴望,贾母或宝玉还是能给弄一件的吧),她更看重精神爱好是否契合!所以,估计黛玉的印象也如贾母一般“恍惚见谁家孩子也戴着一个”!
宝玉,就如黛玉一般,在这些人佩戴的物件上一贯不留心!初见黛玉时,是“两弯似戚非戚罥烟眉,一双……”;看呆了宝钗时,是“脸似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对岫烟的印象是“超然如野鹤闲云”,他若能看出岫烟旧衣薄袄,也肯定会接济一二吧。只能说,富贵限制了他的想象力!在他眼里,衣裳配饰大多视而不见!所以宝钗的金锁要莺儿引着才注意到,看了那两句“一对儿”的话儿也反应平平,反而被宝钗本身的“香”吸引了!
至于三春姊妹,迎春多半没有这份观察的闲心。惜春就算见过,但性子懒怠,未必会开口多说一句。李纨更是不会多开口的!
也就探春爽朗,素日又有心留心,所以才能笑着给出结论“宝姐姐有心,不论什么都记得”!这话应该是中肯的!
宝钗从接过薛家重担那一刻,应该就开始处处有心了。十来岁的女孩子,没有心,也做不成事啊!以薛姨妈的能力,能教导多少管理之道?大多还是宝钗自己处处有心,才能学以致用吧!再加上薛蟠那惹祸的性子,处处留心,才能及时制止,如借宝玉挨打时的规劝!处处留心,也才能及时为薛蟠善后,如做生意回来宴请伙计等事宜。也说明了宝钗大事小事一把抓,事事亲恭的办事方法吧!她手下没有将才,莺儿不过是个跑腿说嘴儿的,跟紫鹃的职责两別!
进入贾府后,更是不得不处处有心啊!拖家带口寄人篱下,同时有求于贾府!先是入宫,失败后又谋求“金玉良缘”,都是有求于贾府的!贾府又有多方主子大奴:贾母,邢王夫人,凤姐儿李纨……哪个不是各有打算各有心思,这种境遇,也唯有处处留心时时理智,不能任一点性子!
这跟黛玉是不一样的,黛玉孤身一人,有贾母全心的呵护;宝钗是一家三口,王夫人的爱重是有条件的!所以黛玉不必太过心重太过伪饰,况且本性纯真,涉及到了自己最在意的事,自然也就感性居上“她在别的事上还有限,在这些人佩戴的东西上,愈发留心”!这话是针对薛姨妈传出的“金玉良缘”吧!
其实黛玉还是片面了,宝钗有心的可不光是金玉配饰!她拖到十八九岁,“上青云”的理想一直未改!单靠一把金锁,哪里能营造出需要的“好风”来?哪怕是自觉薄如柳絮,也要努力飞上青云,这是要何等严格完美的自身条件,才能达到啊!
所以她必须处处有心,时时冷静!小到怡红院的小红和茗烟的娘,大到贾政赞学问,贾母赞“都不如宝丫头”……所以单是她知道湘云的玉麒麟,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岫烟戴上玉佩的第一天,宝钗不也就发现了吗?所以黛玉说的也完全没错——“在人佩戴的东西上,益发留心”!在宝钗心里,这些配饰是富贵的象征吧!就像她教导岫烟时所说的“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的小姐,你看我浑身上下,可有这些富丽闲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