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

曹雪芹对林黛玉容貌的描写,实在不能太详了,只是观众看不懂而已!

宝黛初见的时候,宝玉眼中的黛玉是这样:

细看形容,【甲戌眉批:又从宝玉目中细写一黛玉,直画一美人图。】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甲戌侧批:奇眉妙眉,奇想妙想。】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甲戌侧批:奇目妙目,奇想妙想。】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甲戌侧批:至此八句是宝玉眼中。】心较比干多一窍,【甲戌侧批:此一句是宝玉心中。甲戌眉批:更奇妙之至!多一窍固是好事,然未免偏僻了,所谓“过犹不及”也。】病如西子胜三分。【甲戌侧批:此十句定评,直抵一赋。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对于黛玉的容貌气质,《红楼梦》写得实在是太详细太认真了,为什么不写衣裙妆饰?正如脂砚斋评价的那样,这些东西是宝玉眼中的不屑之物!这说明,宝玉第一眼注意到的,不是黛玉的衣着服饰,而是黛玉这个人!

什么样的人能够让人忘记她的衣着服饰而着眼于这个人呢?

毫无疑问,有着特殊气质的人!

有些人,即使衣衫褴褛,也能让人看出其内在的不凡,黛玉,就是这样有着与众不同气质的人!

这也说明了,宝玉对于黛玉的喜欢,不是建立在外在物质上的喜欢,而是一种气质灵魂上的喜欢!仿佛一眼就确认了眼神:嗯,这个妹妹就是我梦中的模样!

在这种情况下,读者尽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把黛玉想象成自己梦中情人的样子!没错,如果你觉得谁谁演的林黛玉不合适,是因为她不是你理想中林黛玉的样子!

黛玉的外貌描写是富于写意性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事实上,只有林黛玉才配得上这样的描写!一则因为她是绝对女主,二则因为她具有诗画一般的气质,三则她是曹公的梦中情人。如果落到实处,反倒容易让人“着相”,故而这“不写之写”正是为了调动读者的想象力,想象中,才会有理想出现!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眉毛里面藏画意,眼睛里面有星星,多愁善感,爱哭)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身体不好,爱哭,多愁善感,呼吸系统有问题)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明艳动人,瘦弱高挑)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多心,聪明,多病)

前面有了铺垫,后面再写黛玉的种种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因为后面印证了前面!

对于薛宝钗的描写,表面上好像很详细,其实是另一种写法了。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纂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甲戌双行夹批:这方是宝卿正传。与前写黛玉之传一齐参看,各极其妙,各不相犯,使其人难其左右于毫末。甲戌眉批:画神鬼易,画人物难。写宝卿正是写人之笔,若与黛玉并写更难。今作者写得一毫难处不见,且得二人真体实传,非神助而何?】

如果对黛玉的描写是写意画的话,那对宝钗的描写,就是写实画了。

即将服饰容貌说尽,使人一眼而知,从而也少了一份神秘之感。这就像黛钗二人的性格一样,一个是“世外仙姝”,美在骨而不在皮;一个是“山中高士”,美在相而不在骨。各有侧重,各有千秋。

同时,对于宝钗“半新不旧”衣着的描写,也是为了突出她的“藏愚守拙”的低调性格。

作者之所以这样写,说明宝玉第一眼其实对于薛宝钗是没有什么感觉的,只是在逐渐的相处中,才慢慢经过别人的发现以及自己的留意,发掘出了她的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这是标准的俗人审美中的美人啊!只因这种美是可以说得出来做得出来的,就如同宝钗的行为是按照封建闺范的模子套出来的一样,缺乏个性,了无生气)

怎么说呢?黛玉是一种自带闪光灯的美,一出场就已经惊艳了世界;宝钗是一种自带消音器的美,一出场就不想引起过多的关注。但美是无法隐藏的,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宝钗亦是如此。

只是,这凡夫俗子,都只能着相,只看外表,却难以理解她们的内心。

黛玉是幸运的,她遇到了自己的灵魂知己宝玉;

宝钗是不幸的,过于低调的她只换来了封建家长的认同。

欲知更多《红楼梦》详情,欢迎关注头条号:半瓣花上阅乾坤。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林黛玉的容貌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薛宝钗的容貌描写: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鬓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一个虚写,一个实写。虚写黛玉的美,给读者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有多美她就有多美。真正的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宝钗的“脸若银盆”,其实就是大饼子脸。谁美,一目了然。对黛玉没有一句是直写她的容貌,那是真正的美貌难描画。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红楼梦》里,有两个杰出女孩。一个是林黛玉,一个是薛宝钗。

薛宝钗的容貌。

宝玉掀帘一步进去,先就看见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黑漆油光的鬓儿,蜜合色的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线的坎肩儿,葱黄绫子棉裙,一色儿半新不旧的,看去不见奢华,惟觉雅淡。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林黛玉的容貌。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作者详细描绘了薛宝钗的容貌,却不写林黛玉的容貌。对林黛玉的描写非常抽象,非常有诗意。为什么呢?

第一、林黛玉是绛珠仙子转世,她的容貌难描难画。

林黛玉本是天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后来在神瑛侍者的帮助下,修炼成绛珠仙子。

天上的神仙的仙姿,仙容,自然不是凡人可以比拟的。因此作者在描写林黛玉的容貌时,用的都不是素描画法,而是用水墨画的意境画法。让人去想象林黛玉到底是什么样的。

薛宝钗是凡俗女子,因此作者用素描,或者工笔画法,对薛宝钗的眉眼,服饰细致入微地描绘。

第二、说明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吸引贾宝玉的是灵魂和外貌。

宝黛初见的时候,没写黛玉的衣裙服饰,描绘的是宝玉眼里,心里,对黛玉的感觉。【甲戌眉批:不写衣裙妆饰,正是宝玉眼中不屑之物,故不曾看见。黛玉之举止容貌,亦是宝玉眼中看、心中评。若不是宝玉,断不能知黛玉是何等品貌。】

宝玉对黛玉的喜欢不是因为容貌,服饰。而是源于来自灵魂深处的默契,源于精神上的相互吸引。

宝钗吸引宝玉的是衣着,是容貌,是雪白的膀子。因此书中详细描写了薛宝钗的容貌。在宝玉眼里看到的只是宝钗的容貌和服饰,他们之间没有心灵的吸引。

唯独林黛玉和贾宝玉才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他们仿佛是远别重逢的朋友,彼此一眼万年,从此他们的眼睛里,再也没有别人。贾宝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贾宝玉出生以后,就在人世间寻寻觅觅,兜兜转转,寻找人世间唯一之灵魂伴侣。在见到林黛玉的那一刻,他突然觉得:这个妹妹我见过!他觉得自己寻找的那个人出现了。因此宝玉看到的黛玉不是容貌,不是服饰,而是气质,是似曾相识的风流婉转和熟悉感。

第三、薛宝钗留住宝玉的是金锁,林黛玉留住宝玉的是灵魂。

作者着重描写了薛宝钗的美丽动人,也描写了宝钗天天带着的饰物金锁。以此说明薛宝钗利用金锁等外力来留住宝玉。利用美色和身外之物,来控制贾宝玉。

林黛玉什么都没有。书中没有写林黛玉带什么样的饰物,什么样的金钗,林黛玉仿佛什么都没有。可是林黛玉仿佛什么都有。她让宝玉着迷的完全不是什么饰物,什么金锁,只有心。她懂得宝玉的所思所想,她是宝玉的知音。他们心心相印,他们不需要什么东西来捆住自己。

薛宝钗想通过金锁来困住贾宝玉,想通过金玉良缘,来达到嫁给宝玉的目的。贾宝玉不想被薛宝钗控制,所以贾宝玉总想把玉砸碎。

贾宝玉什么不要,不要美貌如花,不要衣衫华贵,不要金玉良缘。

贾宝玉只要两个人心有灵犀,他只要两个人的灵魂可以对话,他只要两个人一眼万年。

因此,贾宝玉看林黛玉只看见气质神态,看宝钗只看到美貌和服饰,以及雪白的臂膀。

人的容貌总有衰老的一天,人的精神永存。

宝玉对于宝钗只是一时被吸引,宝玉对黛玉是生生世世的追寻……

我是润杨,欢迎转发,关注@润杨的红楼笔记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来看看书中最为人熟知的关于二人的外貌描写。

写黛玉的这一段是在第三回,黛玉进入贾府,宝黛初会的时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写宝钗的这一句是在第二十八回,宝玉缠着宝钗要看她手臂上的红麝串,宝钗褪下来的过程中,宝玉近距离观察到的宝钗:

脸若银盆,眼似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比较二者,有什么不同?其实要说细,显然第一段描写更细,所以题主说作者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这个说法不大准确。

只不过,作者对两个人外貌的描写侧重点不同,暗中引领读者关注两个人一些本质上的区别:

1.一个侧重气质,一个侧重容颜。

读者普遍都有黛玉瘦、宝钗肥的印象,以上两段描写也带出了这层意思。宝钗“脸若银盘”,那就是圆脸嘛。黛玉呢,“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一个“风一吹就倒了”的瘦美人形态活灵活现。

写宝钗,脸怎样,眼怎样,唇怎样,眉怎样,清晰明了,大家可以想象出一张清晰的美人脸,所以感觉这就是实写容貌。

写黛玉呢,你会觉得文句很美,令人向往。但是细读,又说不出具体是怎样的形态。“似蹙非蹙罥烟眉”是怎么样的,细长还是平展,颜色是深是浅?说不清。“似喜非喜含露目”又是什么样子,凤眼杏眼还是桃花眼?也不清楚。“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就更天马行空了,这是看外表能看出来的吗?

这其实写的就是气质,所谓“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气质。

宝钗美吗?美,唇红齿白的。黛玉美吗?美,虽然说不清长什么样,但是用今天的话说,“气质这一块拿捏得死死的”。我们都知道气质美人更胜一筹,所以黛玉既然以气质取胜,容貌就没必要强调了。

2.一个是世外仙姝,一个是凡间美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塑造的两个人物是两种类型。黛玉有气质,气质这种东西本来就不是寻常人能有的,所以黛玉不是常人。根据书中的说法,她本来就是绛珠仙子下凡,世外仙姝一名,自然是仙子气质十足。

而宝钗呢,书中并没有明确地给她赋予一个不同凡响的来历,所以她就是凡间女子的代表。她的容貌固然好看,但也就是普通凡间女子的美貌。

一个仙,一个俗,这样的描写,其实就隐含了暗中的比较和褒贬。

3.一个属于性灵,一个实用主义。

黛玉是性情中人,不仅前世属于仙界,这一生也是妥妥地与周围的俗人俗世“格格不入”。她的精神世界很丰富,拥有典型的诗人心灵和视角,短暂的一生都是在俗世中进行性灵的高蹈,实在无法再和光同尘了,也就完成了今生的使命,泪尽而亡。

宝钗则是典型的尘俗中人,恪守当时社会的“妇德”规则,却又不能掩盖“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野心。对尘世中的名利虚荣她是主动拥抱的,而且是在主动遵守框架约束的前提下。这是一种放在任何社会都会被肯定的“进取”姿态,而且由于站在“主流”一边,是安全的。但这也恰好证明宝钗不过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很普通,并不特别。

物以稀为贵,人也因个性而闪亮。黛玉是普通人不能企及的超脱世俗,宝钗则是普通人触手可及的“努力就可拥有”的高度,谁更有价值,不言而喻。

所以,作者对黛玉的外表进行虚描,对宝钗却进行实写,反映的是一个灵魂飘在天上,一个追求尽在世间,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和属性。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海阔天空随便聊。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虚实结合

为什么曹雪芹不写林黛玉却细写薛宝钗的容貌?

因为林是仙女,薛是俗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