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薛宝钗?
薛宝钗是《红楼梦》里和黛玉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的女子,可是人们对她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她是稳重和平的大家闺秀;有人说她理智藏奸,城府极深;有人说她自私伪善,冷酷无情……那么如何客观地评价薛宝钗呢?
薛宝钗身上的确有很多缺点,比如扑蝶时有意无意嫁祸给黛玉;面对金钏的死和柳湘莲出家的事表现得完全不在意,让人觉得她冷漠的可怕;贾母问她爱吃什么她说的都是贾母喜欢的甜食,让人觉得她太过于奉承迎合;最让人诟病的应该是她明知道宝黛之间的爱情,还要屡屡“插足”。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宝钗身上还是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的。
一、宝钗的孝顺
宝钗自从父亲死后,面对无能的母亲和不成器的哥哥,她主动退出了诗人的世界,抛头露面地处理薛家的生意,为母亲分忧。书中多处情节可以看出无论大事还是小事,薛姨妈几乎都找宝钗商量。
或许无论是父亲还是母亲,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宝钗身上,第四回中"近因今上崇诗尚礼,征采才能,......除聘选妃嫔外,......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可见薛家进京首先是为了宝钗待选的。
二、宝钗的博学多才
大观园中,林黛玉是出了名的“女诗人”。《葬花吟》《秋窗风雨夕》甚至菊花诗三首夺冠,可以证明黛玉的才华横溢。但相比之下,宝钗无论是诗词,绘画,医学还是佛学等都无所不通。所以,诗社里她经常夺冠。
她能清晰地列出惜春作画时需要准备的工具;宝钗在点了《鲁智深醉闹五台山》之后为宝玉解说了一段《寄生草》,令宝玉“喜的拍膝画圈,称赏不已”;黛玉的病情她也能清楚地说出“昨儿我看你那『药』方上,人参肉桂觉得太多了。虽然益气补神,也不宜太热。依我说,先以平肝健胃为要。肝火一平,不能克土,胃气无病,饮食就可以养人了。每日早起,拿上等燕窝一两,冰糖五钱,用银铫子熬出粥来。若吃惯了,比『药』还强,最是滋阴补气的”……
其实宝钗的学识不仅不在黛玉之下,甚至是高过黛玉的。
三、宝钗的宽厚豁达
有人说,宝钗太会伪装了,所谓的对别人好都只不过为了笼络人心,对黛玉则是表面上笑脸相迎实际脚下使绊子,其实有些过度解读了。
宝钗会在黛玉病重甚至心病难解的时候,给予姐妹般的关怀,甚至雨天还不忘记送燕窝,这能是假的吗?面对黛玉一次次的故意针对,宝钗都是选择装作不知道的,因为她知道黛玉的心事,自己并不真的在意。
她不是没有争取宝玉的念头,但她也清楚宝玉心里只有黛玉,所以也不过分奢求得到宝玉的过多关注。宝钗甚至在送礼物的时候,连赵姨娘和贾环都顾及到了,除了怕得罪小人之外,其实她是懂得与所有人为善的。
四、宝钗的精明
无论是惜春作画还是探春理家时宝钗一旁的协助,都足可见宝钗的精明。惜春要完成大观园图,有了宝钗的进一步指点才得以进行;探春的开源节流固然可以起到减小“出的多入的少”的问题,但宝钗却不忘记园中的老嬷嬷们一年到头的辛苦,认为她们也该“分内沾带些”,这样一来园中的老嬷嬷就不太好意思继续以权谋私。
所以,宝钗是当之无愧和黛玉并列十二钗之首甚至“花王”的地位的,尽管她为了家族为了适应环境,性格中有不被喜欢的一面,总体来说她是一个不仅才华横溢,甚至孝顺体贴又精明能干,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作者:芙蓉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如何评价薛宝钗?
大家闺秀的典型、心态最健康的美女——薛宝钗。
一、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最会处理人际关系的贵族小姐
在社会上,宝钗人缘好:从不做一件妨碍别人的事儿,说一句刺激别人的话。大观园人事复杂,疾弊日多,危机四伏,宝钗看得清清楚楚,但从不指责什么。宝钗才智高:在杨絮诗写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表现出她的才思敏捷。宝钗具有优秀的人事组织管理能力:跟见多识广、才能非凡、心狠手辣的女管家王熙凤相处是最难的。王熙凤病了,探春代管家务,王夫人派宝钗参加管理,她意识到这是个难题,因此他消极应付,并不积极协助。只做大家都满意的事,探春决定把大观园的花果交给几个老婆子来管,宝钗趁机提出普惠的主张。生产收入除供应头油香粉外,其盈余不必再交到账房。而做为经管人的补贴,而且也应当分给其他婆子,这样,公家虽然省了钱,却不显得太吝啬。其他未经手的人们得到了利益,也不能抱怨和暗中破坏,各方面都高兴佩服,特别是对王熙凤来说,既省了钱,又干了事儿,还得了好处,自然高兴。曹雪芹不仅占道:“小惠全大体!
二、宝钗是红楼梦所有人物中心态最健康的殉道美女。
在心理上,宝钗是属于具有很强社会环境适应能力的理性型人,具有良好的自我心态调整能力。金钏死后,王夫人当时对于金钏坠井感到十分自责,她对王夫人说:“怎知不是在井边傻玩失足掉下去的?”打开了王夫人的心结,然后对于金钏不珍惜生命做法作出评价“不过是个糊涂人”来进一步减缓王夫人内心的内疚感;最后提出赏银子和新衣裳来发送金钏的解决办法。宝钗安慰的对象并不是金钗的母亲,而是金钏的老板——王夫人,一个年过半百笃信佛教的老太太,毕竟王夫人的年纪大了,经不起这样的心理负担,因此宝钗这样劝解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宝钗从未压抑过自己和任何人的人性和正常的欲望,很会调节自己的心态,他适时的撒娇耍赖,在姐妹面前淘气调皮,打闹拌嘴,甚至于在花间扑捉彩蝶,用来释放自己属于孩子的活泼天性,在“讽和螃蟹咏”中,也适时宣泄了对生活的一些不满。
薛宝钗,这位才貌双全的美女。你却成了封建社会的殉道者,实在令人惋惜。
如何评价薛宝钗?
薛宝钗就是富贵的化身。大家闺秀,才貌双全,能诗会画,为人处事随和,又深得贾母王夫人的喜爱。所以薛宝钗是封建大家族子女的理想化身。
贾宝玉是不会喜欢薛宝钗的。不是薛宝钗不美丽,也不是不富有,而是贾宝玉对仕途不感兴趣,厌恶道貌岸然士大夫之流。所以也就对处在富贵生活中的薛宝钗不感兴趣。
薛宝钗也是非常可怜的,虽比林黛玉处境强多了,深得贾母王夫人喜爱,众亲戚喜欢,下人尊重。但贾宝玉不爱,最大胆最叛逆的是掉包计穿包时刻,大叫林妹妹,而宝钗说林妹妹死了仍不回心转意,把宝钗真真地凉在了一边。这就是薛宝钗的悲剧所在。
诚然,封建家族需要薛宝钗似的人物,听话,乘巧,顺和。当封建家族哀败的时候,薛宝钗成了封建社会的殉葬品。
如何评价薛宝钗?
“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薛宝钗很适合这句话,就是现在,放在职场上也是招人喜欢的。
领导喜欢什么样的人呢,自然是能干,业务能力强,人情世故通透的,能想领导所不及的,随时随地可以给领导解决问题的人。
薛宝钗业务能力自然是没话说的,就是才干,薛宝钗可以说是十分博学的,从小独得父亲宠爱教养的,才学跟林黛玉不相上下的。就拿惜春画大观园时,布局控制,画具布置竟没有谁能比过她的,几乎没有她不懂的,无论是才学的,还是人情世故的。就连邢蚰烟的当票也是认得的,随时能补充领导所不足,不至于出现尴尬局面,这样的人如何不招领导喜欢,是一定要留在身边重用的。
业务能力更是出色,领导给与支持了,升职了,作为一个领导绝对做的圆满出色,毕竟薛宝钗在父亲去世后,母兄不给力的基础上,她已经锻炼的极为出色,管家那是一定的,就是外面的家业也能处理的了,不然怎认得了当票。眼界高远,在薛蟠入狱后,薛宝钗成了薛家的主心骨,料理并救回哥哥。
对于同事及下属,没有一个不信服,不说好的,凝聚力之强,前所未有啊。拿史湘云来说,可以说有些盲目的崇拜着薛宝钗,断不肯说一句薛宝钗的不是,十分的信任并与之交心掏肺的,就是下人,没有一个说薛宝钗不好的,就连刻薄的赵姨娘都念着薛宝钗的情呢。
当然这样有能力的下属,容易遭领导的忌惮,是不是想篡位啊,这需要小心处理。薛宝钗能体贴到领导的每一个需求,并标明自己没有野心,跟贾母看戏,只肯点贾母喜欢的戏,吃食也只说贾母喜欢的吃食。自己的住处清冷肃静,自己更是个素净的性格,连绢花都是不怎么带的。充分化解了自己的危机,并对于王夫人的难处及时给与解决,一是给金钏儿自己的衣服,以来全王夫人的面子,二是拿出自己家的人参及时给与王夫人以应急。这样用心的下属,怎能不成功呢?
如何评价薛宝钗?
谢谢邀请!
《红楼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薛宝钗抽到的花签是牡丹花,她的花词是“任是无情也动人”,无情和动人这俩词放在她一个人身上,充分展现了宝钗本人是一个矛盾体。
一、宝钗的无情。宝钗的无情表现在三件事上。一是金钏跳井,宝钗安慰王夫人说她是憨玩掉下去的,并不是赌气。如果真要是赌气的话,也说明是她糊涂,不为可惜。这样说虽然安慰了王夫人,但是对金钏来说却是极为不公平的,因为我们都知道金钏究竟是为何跳井的,金钏被从府里撵出去后就没了活路。二是柳湘莲远遁。按理说这也碍不着宝钗什么事。但是,我们却从中看到了薛蟠兄妹的对比。那个呆霸王薛蟠为找柳湘莲,城里到处找了好几天,也哭了好几天。到了宝钗这里呢,好书觉得应该好好犒劳跟着薛蟠外出的那些下人了。在宝钗眼里,无关痛痒的柳湘莲自是比不上薛家下人的,因为他们是薛家生意的保障。三是宝钗扑蝶那一回,不管她是有意还是急中生智时的无意,结果都是嫁祸于黛玉的,都是让人无法接受的。
二、宝钗的动人。宝钗的动人也表现在很多方面。她在心冷的一面之外,还有心热的一面。知道史湘云花钱不自由,主动出了螃蟹让史湘云请客办螃蟹宴。给黛玉燕窝补身子,带了礼物来连赵姨娘这样府里人人都不屑一顾的人,她也照顾齐全,不漏她一个,以至于赵姨娘主动到王夫人面前卖好夸宝钗。宝钗到贾府不久,府里上上下下都夸她为人周到:“人都谓黛玉不及”。凤姐更是说她:“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宝钗的长相也动人,那一段雪白的膀子,让年少的宝玉恨自己无福一摸。
三、宝钗的无奈。宝钗的心冷,所以作者座为她需要用“冷香丸”来治一治。可是,这胎里带来的毛病显然不是药可以治好的。我们忍不住想问,宝钗小小年纪,为何如此矛盾?
如果我们说林黛玉活得率性的话,她活在这世上只需要对她自己一个人负责,而宝钗身上却肩负着沉重的家庭甚至是家族责任。她本是好读书的,父亲去世后她就不把读书当成自己主要的事了,而是做起了女红,替母亲分忧,担起了家庭的责任。母亲年迈,需要她安慰,哥哥不争气,需要她提醒,甚至是堂弟堂妹投奔而来,也成了她的负担。他们一大家子借居在贾家,同样跟黛玉一样寄人篱下,不可能活得率性,只好勤勉做人,方方面面照顾周到。
宝钗小小年纪,身上承担了太多的东西,所以她与可爱无缘。或许,换一种环境或者出身,她便不必如此,但是,在现实面前,她过早的成熟了,也变得无情人,即使天性里还有一份动人,那动人的成份也会越来越少,少到整天劝宝玉去读书惹宝玉极度生厌的程度。
不免为她一声叹息!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并转发分享!如何评价薛宝钗?
雪宝钗是一个乖僻灵性的女孩子,花容月貌,要姿色有姿色,要贤德,有贤德,按现今时髦的说法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然而,在曹雪芹《红楼梦》中,通过宝黛、宝钗两个对立典型,也就是“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对立。三人之间围绕婚姻恋爱产生的矛盾纠葛中,曹雪芹的立场和观点是标竿立见的。在他的描述中,薛宝钗几近完美,上自贾母、王夫人,下至那些姨娘、丫鬟内外人等都喜欢她。而写林黛玉则是与其周遭人员关系不是特别热乎,有时话语非刻薄而略显尖酸,但曹雪芹他历来都是“贾”作“真”来“真亦“假”。现在就让我们来膲瞧曹雪芹拟贾宝玉的口吻咏叹薛宝钗的曲子《终身误》: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曹雪芹先生至所以将薛宝钗抬举到高处不胜寒的“山中晶莹高士雪”的高度,但对这位“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的“冷美人”,能按贾母的“既定方针”成就了“金玉良缘”,表示“意难平。
“雪”即“薛”,说明了她的“冷”,薛宝钗的遇事冷静,对人冷淡甚至冷漠这是出了名的,另一方面又说明她的城府颇深,“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深怕越“礼”,不跨雷池半步。他只愿宝玉好好听贾政训导,认认真真读书,不然会连“赵、钱、孙、李……百家姓”都不知为何事。她更想宝玉成天混迹于谈“仕途经济”人模狗样的人群中。以便混出人样来。由此,好应验癞头和尚的“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的金玉良缘。为此,她深得贾母、王夫人的欢心。不惜摧毁自己亲孙子、亲外甥女的“木石前盟”,成就其“金玉良缘”。以至后来贾氏诸人对于黛玉似太嫌冷酷了,尤以贾母为甚(第82、96、97、98回)。第96回,写凤姐设谋,贾母道:“别的事,都好说!林Y头倒没什么。”第九十七回,鸳鸯测度贾母近日疼黛玉的心差了些,不见黛玉的信儿,也不大提起,又说:黛玉见贾府中上下人等都不过来,连一个问的人都没有。又说:紫鹃想道,这些人怎么竟这样狠毒冷淡?”第九十八回,宝、钗在王熙风设局速婚时,王夫人也不免哭了一场:贾母说“是我弄坏了她了!但只是这个丫头也儍气。”可见贾母因受宝钗“冷、美”的迷惑,在自己亲外甥女临尸一恸之时,还如此没心肝,还要责备她傻气,简直铁石心肠。
不妨,我们再来看看宝钗的“冷”。在三十回,宝玉摘金钏儿的坠子,撩金钏儿。并将带来的香雪润津丹塞往金钏儿嘴中,金钏儿眼末睁只管噙了。宝玉道“明日和太太讨你,咱们在一处罢”。“……我只守着你”,金钏儿笑道:“金簪子掉在井里头,有你的只是有你的”,宝、金撩情的话被装睡的王夫人听见,翻身起来照金钏儿脸上就打了个嘴巴子,指着骂道:“下作小娼妇,好好的爷们,都叫你教坏了。”王夫人便叫玉钏儿:“把你妈叫来,带你姐姐去。”尽管金钏儿如何哀求,无奈还是含羞忍辱地被白老媳妇带走了。
一天,一老婆子忙忙叫道:“这是从那里说起,金钏儿姑娘好好的,自顾投井死了”袭人唬了一跳,忙问“那个金钏儿?”那老婆子道:那里还有两个金钏儿呢?就是太太屋里的……”王夫人听说后,见宝钗哭着告知:你可知道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宝钗听后,异常冷静,道:“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一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她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她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如此说,到底我心不安”。宝钗叹道:“姨娘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她几两银子发送她,也就尽主仆之情了。”是可忍,孰不可忍,人命关天的大事,在薛宝钗眼里,如些许小事一桩,这是何等的冷酷而毫无血性啊!
无独有偶,贾琏在尤二姐家,深念二姐之徳,将路遇柳湘莲一事说了,并给尤三姐带来湘莲定情之物,两把合体的鸳鸯宝剑,三姐喜出望外,连忙收了,掛在自己绣房床上,,每日望着剑,自喜终身有靠。后柳湘莲为此追悔莫及,道:“你们东府里除了那两个石头狮子干净,只怕连猫儿狗儿都不干净。我不做这剩王八。”宝玉听说,当时满脸通红。那尤三姐在房明明听见。好容易等了他来,今忽反悔,便知他在贾府得了消息,嫌自己淫奔无耻之流,不屑为妻。连忙摘下剑来便说:“你们不必出去再议,还你的定礼。”一面泪如雨下,左手将剑并鞘送于湘莲,右手回肘只往项上一横。可怜“揉碎桃花红满地,玉山倾倒再难扶”湘莲见状泣道:“我并不知道是这等刚烈贤妻,可敬,可敬。”扶尸大哭,原来尤三姐这样标致,又这等刚烈,自悔不及。于是便昏昏默默,似梦非梦地来到一座破庙,旁边坐着一个跏腿道士在那里捕虱,便与道士彼此招呼,不觉冷然如寒冰侵骨,掣出那股雄剑,将万根烦恼丝一挥而尽,便随那道士飘然而去。当薛姨妈听见尤三姐自刎,湘莲出走,也由大喜转为大悲,她告诉宝钗道:“你珍大嫂子的妹妹三姑娘,她不是已经许给你哥哥的义弟柳湘莲了么,不知为什么自刎了。那柳湘莲也不知往哪里去了。真正奇怪的事,叫人意想不到。”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得好,‘天有不测风云 ,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日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难怪被曹雪芹“誉”为“晶莹雪”,也是冷酷得够可以了。
薛宝钗的为人处世哲学与她那样的环境、社会绝无冲突,相反倒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机会。所谓“金玉良缘”之说虽是出于癞头和尚冥冥之中的安排,实则反应出贾府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翰墨诗书之族”为迫使宝玉尽心“正务”,上进读书,以便继承祖业而在婚姻问题上作出的决择,书中多次以“冷香丸”、“冷美人”“任是无情也动人”等隐喻来强调她性格的这一特点,不难发现她是超乎寻常人的冷静与冷酷。她对贾宝玉并非全无感情,但是他们的生活态度和人生理想却大相径庭。因此,“金玉良缘”对他们来说,只是一杯没有爱情的苦酒。尽管薛宝钗能克尽妇道,象传说中的孟光那样“举案齐眉”,几近完美,但贾宝玉仍不能忘情于悲戚而逝的林黛玉,最后怀着不平之意撒手出家,而薛宝钗也不免在孤寂冷落中抱恨终身。薛宝钗的悲剧很难引起人们的同情,却自有其发人深思之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