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作为贾母眼中最美丽的丫头,本来晴雯配与宝玉,就有日后作姨娘的意思。

可是在王夫人眼里,美就成了一种罪过,将晴雯和其他女孩撵出园子,以为只剩下笨笨的,就能让心尖尖宝玉,从此后安心学业了。

可怜晴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临终前见了宝玉时,想到自己无辜,被王夫人以狐惑媚主的理由撵走,不免呜咽道:

有什么可说的!……只是一件,我死也不甘心的:我虽生的比别人略好,并没有私情密意勾引你怎样,如何咬定了我是狐狸精!我太不服!今日既已担了虚名,不是我说句后悔的话,早知如此,我当日另有个道理。……

过去正经的女孩子,绝不敢讲这样的话,意思是:早知道还不如真跟你亲热了!晴雯觉得自己太不值了,为人骄傲清白,看不起袭人偷偷摸摸,麝月碧痕往宝玉身上贴。

也许会有人觉得,言中所说"当日之事”,应是指冬夜宝玉和晴雯共被暖和那回。也许宝玉有过想法,但晴雯拒绝了。宝玉之所以选择袭人初试云雨,应该看中她的柔顺年长。

晴雯此番话,不外乎说她是爱宝玉的,二人是清白的,现在要死了也希望能完成心愿,生不成爱人死也要为鬼侣。

但元元认为,宝玉和晴雯并不仅仅是爱人关系,而更多的是宝玉对青春美丽的生命,横遭践踏的疼惜和不忍。

眼见病恹恹的女孩,如刚抽出嫩箭来的兰花送到猪窝里去,又受了天大的委曲,怕活不长,才有了全书中最动人的告别。

宝玉给了她最后的怜爱,细心的洗碗倒茶,又紧攥着她的手,一手轻轻捶着,这些都是晴雯过去为他做的,宝玉是在回报在一起,五六年的情义。

晴雯觉得死也值了,只因宝玉赞了她的指甲好,便铰下来放在他手心里。指甲是女孩身体的一部份,这么做也算以身相许了。

然后晴雯又脱下贴身的红绫袄,与宝玉交换内衣。因为病得坐不起来,宝玉只好把内衣盖在晴雯身上。但晴雯强撑着,伸上袖子穿上后倒在床上。

或这是晴雯愿意死后与宝玉同穴的意思,"石椁成灾,愧逮同灰之诮”在日后的诔文中,宝玉也说自己讲过,要与女孩子们死在一起。

一个十六岁的女子孤独死去,心中定是惶恐不安,感到害怕,穿着亲(情)人的衣物能安心。(有些地方风俗:要剪下亲人贴身衣物一角,放在逝者身上,也是这个意思)

后来晴雯的嫂嫂多姑娘的乱入,这是作者把世俗的,非常强烈的肉体欲望,和纯洁深情放在一起对比,清浊自现。

所以两人交换内衣,并不是定情,而是相当于晴雯的入殓仪式,她已在向宝玉绝别。之后宝玉听小丫头说,晴雯梗着脖子叫了一夜的娘,而不是叫他名字,心生失望,也是说明晴雯的不甘,对青春生命的渴望。

可怜这小小心愿亦不得,晴雯哥嫂在她死后得了四五百金,也不肯让她入土为安,草草送去火化场了,只应了那句"红消香殒有谁怜?!"

(一花🌸一世界,金沙江的小闲鱼🐠元元,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早知担个虚名”,大多会理解成晴雯这个人有名无实,没有什么地位和权力之意,其实作者暗中表达的是红楼梦的特殊结构。“早知(智)”,就是中华民族较早的文化智慧或文化思想,就是尚女尚母尚“女良”的仓颉尊一重一(一人为大)之无为而治古道文化思想,这样的思想文化理念就是红楼梦的真或实;而红楼梦外在的人物性情故事就是假,就是虚名;是红楼梦的真承担着假,构成了真假为邻为伴(就像实物与其影子)的特殊结构,这就是“早知担个虚名”的原因。“虚名”是被担者,可知是累赘,所以具有大危害性。

其危害性可从“打个正经主意”看出。“正经主意”指的是指导导引整个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文化思想,就是无为而治促进中华民族制造技术发展提高的文化思想,就是龙纲之龙文化思想,就是天为雄,人为雌,天人合一的文化思想,就是“载营魄抱一”的文化思想。“一”就是前所未有的前无古人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只有这样的正经主意,即正经文化思想才能真正促进中华民族的前进发展和壮大。而反对、打压正经主意或思想的就是不正经主意。“打”字就是对“正经主意”的否定。

是谁“打正经”?正是“虚名”这个假,由此可见,真假水火不容的尖锐对抗性。这个“虚名”文化就是以孔孟之道为代表的,以孔子春秋司马迁史记为引领的儒学文化及儒学史笔文化思想。

中华民族的“正经”“正纲”就是“一纲”,也即以前所未有的、超前的生产制造技术创新为纲为经;而两千多年来,儒学执政文化所灌输的是严重脱离偏离“一纲”,也即严重脱离技术创新的“三纲五常”的文化思想,这种腐朽落后的文化思想与技术创新“一”没有半毛钱关系,这就是其“打个正经主意”的真实写照,就是造成中华民族近代技术落后国民贫弱的真正原因。

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晴雯是宝玉最喜爱的丫鬟,她聪明灵巧,模样儿以及针线活儿又胜过旁人,但是性情刚烈,嫉恶如仇,所以无意中得罪了很多人却不自知,以至于后来王夫人在“抄检大观园”行动中,第一个撵走的就是她。

但晴雯临终前却说“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可知晴雯跟宝玉之间从未有过越矩的行为,她可以说是怡红院里最洁身自好的丫头了。那么她到底在恨什么呢?

一、长得比别人标致,就被认定为狐狸精

王夫人是真的很厌恶漂亮的女孩子,不要说容貌出众的晴雯了,就连四儿这样“却有几分水秀”的小丫鬟都被王夫人寻了个“正当缘由”赶了出去,甚至贾兰一个新奶妈都被她嫌弃“十分的妖俏”。

在王夫人眼里,只有袭人麝月这样“粗粗笨笨”的,不会有问题,更不会勾引她的宝贝儿子,所以王夫人才会在王善保家的进谗言的时候,恶毒地说出“好好的宝玉,叫这蹄子勾坏了,还了得!”

当她看到病中的晴雯不作任何装饰的自然美时,竟然也会心生怨恨地吐出“好个美人,真像个病西施了”“谁许你打扮得这样花红柳绿”,从那一刻起,晴雯的悲剧竟然只因为长得过于漂亮而注定了。

二、虽然被贾母定下做宝玉的侍妾,却从未和宝玉发生“不才之事”

书中其实明确交代过的,晴雯本来是赖嬷嬷的丫头,因为贾母喜欢她风流灵巧,性情爽利,针线活别人又不及她,所以把她送给了宝玉。

王夫人在贾母面前谎称晴雯得了“女儿痨”的时候,贾母就坦言“将来就只她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但十分注重自身清誉的晴雯,却从没有因此而勾引宝玉做不光彩的事,所以她非常鄙视花袭人和宝玉“鬼鬼祟祟的那些事”。

宝玉邀请她一起洗澡时她明确拒绝;甚至连小红都被她讽刺“长长远远在高枝上才算得”……讽刺的是,真正和宝玉发生“不才之事”的,恰恰是王夫人最信任的花袭人。贾母虽然也把她拨给宝玉,但其实为了让她照顾宝玉的生活而已,她却自以为贾母把她赐给了宝玉。

在第六回和宝玉“偷试了一番”,以为不为越礼。更可悲的是,袭人最后被王夫人破格提升为准姨娘,可晴雯却被永远赶出了大观园,当夜就孤独地死去。

在最后的时刻,她或许才明白人心的险恶吧!无论是底下的婆子们的谗言还是袭人似有似无的陷害,她始终“死也不服”,她确实没想到有人竟真的做出了这种龌龊的事,所以她才会说,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有人说,晴雯临终前最后悔的是没像袭人一样,早点为自己的姨娘之位铺路,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晴雯愤极之语罢了,即便还可以重来一次,以晴雯的心性和清白,她仍然不会去做自己最讨厌的事,她最恨的只不过是自己清白之身,却被以“莫须有”的罪名赶出了她当成家一般的怡红院。

作者:芙蓉雨。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谢谢邀请回答,

《红楼梦》中,晴雯是大观园中的一个野性不驯的了头。

这晴雯原是贾府管家赖大买的,只是生的“十分伶俐标致“,贾母见了喜欢,就被赖嬷嬷当做件小玩艺孝敬贾母。但是这个身为下贱的晴雯,却是一个敢怒敢言的泼辣性格的了头。

但是,就是这个清白的少女,和贾宝玉并无私情,只因为模样十分标致,眉眼儿长得象林黛玉,却枉担了虚名,被王夫人视为眼中钉,骂成狐狸精,受尽摧残,会冤而死。

晴雯临死前,宝玉去看晴雯,晴雯哭诉与宝玉说,与其背这黑锅,倒不如和你好上,勉得背狐狸精的名勾引你,而被赶出来,说完含冤而死。

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许多人评价晴雯“洁身自好”,证据是她曾拒绝过宝玉邀她一起洗澡,最终保持了女儿身。而晴雯临死前也对前去探望她的宝玉说"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意思是她后悔没有仗着长相,行勾引宝玉之实,把"狐狸精”三字落在实处。但晴雯保持清白就等同于没有勾引过宝玉吗?这实在对"勾引”一词理解的不到位。

所谓勾引,落实在男女关系方面,应该是指对异性引诱迷惑,从而吸引异性的注意力,而不单单指皮肤滥淫。落实在宝玉与晴雯身上,是指晴雯故意用一些言语或动作等手段,挑逗宝玉而获得宝玉的关注。而晴雯除却不可改变的容貌外吸引外,其实也是用过一些手段的。

第八回,晴雯把宝玉写的字贴在门斗上,宝玉回来问起时,晴雯撒娇:“……我生怕别人贴坏了。我亲自爬高上梯的贴上,这会子还冻的手冰冷的呢。”果然,宝玉听说,心疼的不得了,急忙伸手把晴雯的手握住,为她“渥着”。晴雯这样的行为,虽不似袭人的云雨之亲,却也暗含勾引之意。

第三十一回,晴雯与宝玉袭人闹了别扭以后,晚间回来时却见有人躺在乘凉枕榻,原以为是袭人,走近却发现是晴雯,见宝玉问晴雯既知道不配,为什么又睡那儿时,晴雯没话说,便强词夺理:

“你不来便使得,你来了就不配了。起来,让我洗澡去。袭人麝月都洗了澡。我叫他们来。”

读到这里,是不是很奇怪,如果真不待见宝玉,为何在这里躺着,别人都洗了澡,为何她没有?并要在宝玉面前提起,虽然她并没有与宝玉洗澡,但言语上未必没有挑逗之意。

第五十二回,贾母赏赐宝玉的雀金裘坏了,晴雯强撑病体为他补裘,还不让宝玉陪夜,怕他把眼睛抠搂了,这种关怀体贴也会让人感动。

虽然晴雯没有做到最后,但不改她"勾引″的事实。只不过她"心比天高”,又有贾母的支持,想要在宝玉心目中占有更重要的位置,所以便一直坚持不见兔子不撒鹰,没有与宝玉更进一步罢了,谁和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落个“命如纸薄”。

红楼梦中,晴雯说的“早知担个虚名,也就打个正经主意了,是什么意思?

《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曾坚信黄药师杀了他的师父,黄药师脾气就上来了,你说是我杀的那我就承认是我杀的,不能让你白冤枉我了。

晴雯的字面意思是,早知要背上这个罪名,还不如把这个罪名坐实了算了,不做白不做,虽然为礼教所不容,毕竟不存在损人利己伤天害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