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第三十八回的咏菊诗人们大多耳熟能详,黛玉写了三首,其中两首提到了一位古人。谁呢?陶渊明。《咏菊》中是,“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梦》中是,“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什么意思?
菊花和陶渊明有关系,但我们知道,书中的诗都是为真事服务的。黛玉写的这三首诗都和她本身有关系,那晋代的陶渊明和她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诗中的陶令并不是真指陶渊明,而是指代的贾政。我在前面讨论过柳五儿的寓意,这里不再重复。诗中的平章和盟都是指婚约。贾政原型是雍正十一年端午节前释放回金陵的,在回家之前他已和平郡王做主,定下了二玉的婚事。为了不横生枝节,这才在这年的河水结冰之前,让黛玉提前体验江南汉族人的生活习惯和各种风俗,但是两个当事人并不知道。
秦可卿打发宝玉睡觉时有一个细节:展开西施浣过的纱衾,移过红娘抱过的鸳枕。在书中,只有黛玉和她的替身晴雯被称作西施,所以,这里的西施和五美吟中的西施一样,都是指的黛玉,而红娘则指秦可卿是二玉的媒人。贾母说过,不是冤家不聚头,话中的意思二玉都细细思量,局外人都明白什么意思。所以凤姐敢于公开打趣黛玉,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不给我们家作媳妇?而兴儿的话,则表明下人们也都心知肚明。只不过如果公开挑明,两个人就要避讳,反而对建立感情不利。如此而已。
贾母说宝玉命里不该早娶,指的是客观原因,由于二玉同岁,而女孩子的生理特征决定,最佳婚龄是十六岁,那宝玉就只能等到两人十六岁这一年。
现在我们再说题目中的问题。以贾母的精明和心情的迫切,她岂能不及时明确二玉的婚约呢!刚进入乾隆四年,也就是二玉十六岁这年的二月十二日,借着探春出嫁这件事,贾母郑重宣布了二玉的婚约,同时宣布袭人为姨娘。这就是袭黛同日生日的真正含义。黛玉的葬花词有两句是,“三月香巢己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这个香巢就是新房,三月就是结婚的日期。可惜,计划赶不上变化,两人的婚没结成。这当然有原因,可再说就跑题了。再会。
《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我个人认为,《红楼梦》里为什么不早早的给宝玉定亲。单说宝玉和戴玉为什么不能走在一起?贾母也不是不喜欢戴玉也想成为贾府的媳妇儿,贾母也有她的考虑,第一,有她有政治上的考量,因戴玉已成为孤儿,没有背景。宝钗就不同了,又是金陵十二钗有是个千金小姐聪明能干,比林戴更胜一筹。第二,过去老人们都想信迷信,结婚是终身大事肯定会找算命先生算卦,合与不合,虽然小说没提到,这一关肯定是要过的。什么时候结果生子,娶什么命的媳妇儿都要找人算的。第三林戴玉是身弱女子又有病,这都是你因。
《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在封建社会,婚姻讲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贾母虽然是高高在上,也难以定宝黛婚事。
贾母无疑是支持宝黛婚姻的,这无论是从血缘关系,母女情深,还是从让宝玉和黛玉同住在自己的碧纱橱内外,让他们朝夕相处来看,贾母都是宝黛爱情的重要推手。但她毕竞只是贾宝玉的祖母,贾宝玉的婚事还轮不到她做主。
也许有人会说贾母是贾政的长辈,而且贾政非常的孝顺,如果贾母提出来与林如海联姻,贾政一定不会反对。这样说也不错,但是宝玉的婚事,不仅仅是贾政一个人做主,还有王夫人。王夫人是贾宝玉的母亲,她如果不看好宝黛姻缘,贾母无论怎么样都不能越过他去。而事实上,王夫人也确实不看好黛玉,在王夫人心中,宝玉最好的姻缘是娶她自己的外甥女薛宝钗。
还有人会说,在古代男尊女卑,女子要遵守三从四德,如果贾政同意了,王夫人又不能耐贾政何。其实你错了,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想占优势就要有条件,当时王夫人的女儿贾元春贵为皇妃,娘家兄弟王子腾稳步高升,隐隐成为四大家族的保护伞。这种情况,贾政敢休王夫人么?贾母敢拿捏王夫人吗?很明显,他们不敢。
从文中的故事情节来看,贾母其实是不敌王夫人的。在多次的婆媳斗争中,王夫人步步紧逼,和贾母步步退让,以至于王夫人把贾母所安排的晴雯赶了出去,贾母除了说几句风凉话,也是无可奈何,这种情况下,贾母怎么可能会为贾宝玉的婚姻做主,为宝黛姻缘做主?
《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贾母不能早早地把宝玉和林黛玉的婚事确定下来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林黛玉进贾府时的年龄不大,十岁左右;而且宝玉也是十岁左右。俩人都还是童年期的孩子。所以,他们俩有足够的时间相互了解和磨合对方的脾气。其次,林黛玉天生就体弱多病,一年到头,药罐子没离身,是否会童年夭折也是一个未知数。再次,薛姨妈和薛宝钗正好此时也来到荣国府安定地住下来了,后来薛宝钗后宫选秀没选上,其自身素质也不错,而且和王夫人又是姨表亲戚。所以,薛宝钗也可能是宝玉的婚配对象。最后,贾母在表面上虽然对于林黛玉和宝玉都是当做心肝宝贝儿地疼爱,似乎就要把林黛玉许配给宝玉,但是这并不能代表贾母内心的真正想法。我们知道,贾母作为这样大家族的主心骨,很多事情是她不能完全掌控得了的。就算她考虑到林黛玉未来的婚事和出路,但由于林黛玉和宝玉在血缘关系上属于姑表关系,不光如此,就综合各方面的整体素质而言,薛宝钗显得更胜一筹。贾母事实上是一个极其精明之人,在宝玉的终生大事上,他不会犯糊涂,反而会更加地理性。如果,大家阅读过120回通行本的话,可能觉得贾母的形象与前面的40回反差太大。但我倒是认为,后40的续作者才真正体察到了人性的复杂之所在。从这个角度讲,无名氏的续作反而具有不可忽视的艺术价值。
《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宝黛情投意合,自小生活在贾母身边。可以说他们的感情是贾母一手培养的,他们的感情变化也逃不出贾母的眼睛。可是宝黛因为感情几次吵闹,闹得贾母都伤怀,可是贾母不早定下宝黛的婚事呢?
1.早订婚,宝黛就不能生活在一起古时候男女大防,夫妻双方结婚前是不能见面的。这也就是为什么邢岫烟和薛蝌订婚后邢夫人想把邢岫烟接出去住,婚前是不能见婆家人的。如果宝黛早早订了婚,黛玉大概就不能住贾府。黛玉是个孤女,无父无母因无人教养才被接来贾府。真订了婚,贾母最疼爱的外孙女能住在哪里呢?
2.影响宝玉婚姻的因素比较多宝玉虽然不是长子,但因贾政长子已逝,贾府实际继承人就是宝玉。这样的身份宝玉的婚配自然是关系到贾府未来的大事。
为了贾家的将来,也有可能为家族利益与其它家族联姻。而王夫人先看中了自己的外㽒女也是考虑与薛家强强联手。贾母只是奶奶不能因为孙子的婚事与儿媳有不和谐,她只能用拖的办法拖延时间。
面对这样的情况,贾母自然得多方权衡,寻找最佳时机最佳方案。
3.宝黛联姻,还有困难为了宝黛联姻,贾母已经做了很多工作。让宝黛自小生活在一起培养感情,安排凤姐在府上为宝黛二人制造舆论。但是,黛玉这边不利因素比较明显。
第一黛玉无父无母,除了贾家没有任何依傍。可以说在贵族小姐中,这是一大劣势。如果宝黛联姻,贾家的未来就只能靠自己了。身为贾府权力顶峰的人物自然明白这个道理。第二黛玉身体不太好,并不重要。小姐娇贵些不是大事。但是黛玉和宝玉其实过于同频,从来没有劝宝玉安心仕途经济,这是一个正妻很不合格的地方。
感情很简单,你情我愿即可。贾母很放心宝黛的相处,但是说到婚姻贾母面临的困难可是一重又一重。因此,在条件适合之前贾母不能轻易为两人订婚,否则所有压力顷刻爆发。局面可能不好收拾。
《红楼梦》里老太太为什么不早早的把宝黛婚事定下来?
《红楼梦》里的贾母,作为宁荣二府的最高统治者,远不是电视中呈现的那副慈爱形象可以完全代表的,其心机手段和为贾家做出的各种决断,是难以想象甚至难以让人接受的。这其中就包括她对宝黛婚姻的态度。
贾母开始确实是赞成宝黛婚姻的。其原因却不是疼爱黛玉那么简单,还有一层却是一场交易。因为林黛玉从接入贾府那一天,林家五六代积攒起来的几百万两银子也成了贾家的囊中之物。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的家产,比起贾家只多不少,不但因为林家起家比贾家还要早,还因为林如海担任着巡盐御史,相当于江南盐业公司总经理,管着天下最有实力的商人——盐商,是那个时代最肥的官。文中交代的很清楚,贾琏代表贾家去处理林如海的后事,林家人丁稀少,没有近支的族人,远房的找起来都费劲。虽然一个字都没提家产,但全程只有贾琏一人在经办,又带走了唯一的继承人林黛玉,林家财产自然是全部入了贾府。
所以黛玉带着巨额财产进入贾府,已然成为贾府的最大股东。贾母答应将黛玉许配最得宠的宝玉,是贾家在接收这笔财产的时候不得不对黛玉做出的承诺和安排。而这必然是贾母亲口答应黛玉的。只是因为当时都两人年龄不大,没有在贾府公开挑明说罢了。
但后来贾母却犹豫了。原因一是这笔钱很快就花光了,一场元妃省亲,兴建大观园,再加上主子奴才各级人员的中饱私囊把钱用完了。如此一来黛玉的重要性就直线下降了。二是薛家靠过来了,虽然也不是很景气了,但对贾家而言总比孤身一人的林黛玉更有价值,所以贾母开始犹豫了,虽然她非常不喜欢宝钗,甚至公开谴责宝钗,但她也明白,宝玉的婚姻已然再一次成为筹码,为了贾家她毕竟开始犹豫了。
贾母的犹豫,导致迟迟不公开明确宝黛婚姻,加上王夫人薛姨妈一力促成金玉良缘,薛宝钗极力表现兴风作浪,使本就敏感脆弱的黛玉心情郁结,开始频繁生病。而她的病体又更加重了贾母对宝黛婚姻的疑虑。黛玉常常感叹没有兄弟亲人为她做主,就是针对贾家的悔婚没有人替她主持公道。
最后贾母眼见得家中的财务状况到了典当换钱周转的地步,日渐的入不敷出,再加上元春的薨逝,贾珍贾赦的获罪,终于还是放弃了宝黛婚姻,也直接摧毁了黛玉的身体健康。
贾母为了贾家昧了良心,自己死后为发送自己留下的一点棺材本,居然也成了众不孝儿孙哄抢的对象,也算是因果循环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