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谢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为何黛玉从不劝宝玉立身扬名?黛玉与宝玉的前世的相伴,作者已为他俩的今生爱情作了铺垫。黛玉的今生今世活着就是要以泪水来还宝玉前世的赤霞宫神瑛待者,以甘露灌溉绛珠(黛玉前世)的滋养之恩。
因而宝黛二人,今生较为投缘,一见面二人皆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因而宝玉与黛玉的默契是与生俱来的。
所以就明白黛玉为何不劝宝玉立身扬名了。今生只有他俩才是最懂得对方的,很可惜,凡尘之人用世俗之眼光去贬低、拆散他们的纯洁的友谊和爱情。
宝玉最看不起一身铜臭味的贪官,所以就不想进入官场,但以他的聪明,最后在朝廷汇考,他也考出了个第七名的举人,不然,他又怎样能写出《红楼梦》即扩世之作的蓝本呢。
答题完成,谢谢。
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通过描写爱情来表现反封建思想题材的小说很多,比如《西厢记》、《牡丹亭》,很明显《红楼梦》也继承了这个传统题材,但是曹雪芹把男女向往爱情婚姻的自由和反封建思想的高度提高了一个档次。
《红楼梦》当然不是单纯的“言情小说”,但也不是有人认为的“政治小说”。在《红楼梦》的第一回,曹雪芹两次对野史作了否定。他在创作上摒弃了传统野史的套路,不再是郎才女貌、一见钟情。在内容上独僻蹊径,结局也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夫贵妻荣的大团圆。他把主人公的爱情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散落在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而与整个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鲜活的对立起来,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腐朽、没落,预示了它必然衰亡的历史命运。我们在《红楼梦》中看到的爱情,就像生活中那样,脱离不开社会现实,几百年来,无数人为宝黛爱情悲剧忿忿不平,正是它现实主义色彩的体现。这个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第一,贾宝玉真正的使命第二,宝黛是真正灵魂上的伴侣第三,逃不开的爱情悲剧
第一,贾宝玉真正的使命叛逆一词的解释,概括为反叛的思想、行为,与现实相反,违背正常的规律。我们现代人通常把这个词放在青少年身上,意思就是不听话的孩子。
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一对不听话的孩子,封建制度的叛逆者。他们二人思想和行为都叛逆,所以作者给他们的使命就是来颠覆封建社会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可以结合作者的描写来印证。
贾宝玉的形象本身就是叛逆的,贾雨村把他归为放浪于形骸之外的另类一族,王夫人亲妈说他是孽根祸胎“和混世魔王”,亲爹贾政说他是个暴殄轻生的祸患,将来是酒色之徒,还要弑君杀父。而奇怪的是作者也没有说他的好话。(以下为作者对宝玉的描写)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那么贾宝玉这个人物到底怎么样呢?他无视科举之路,视官宦如粪土,将“读书上进”的人称为“禄蠢”;将八股时文看作“饵名钓禄之阶”;将“仕途经济”一类的规劝斥为“混账话”。在那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在那样一个封建大家族里,出现了这样一个反判的思想和见解,能不叫人害怕吗?就连贾府的祖宗宁荣二公在九泉之下都坐不住了,都要托警幻仙子来拯救他。
问题是他还不止如此,他对腐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伦理道德也极为不满。他不愿意与那些眼里只有利益的贾雨村之流来往,无视男尊女卑,“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一句话倒乱了封建等级制度下的尊卑秩序。他还偏爱与社会下层人物交朋友,又戳破了贵贱之别。
他不以自己生在贵族之门而引以为荣,反倒为此发出深长的慨叹。可以说他被围困在封建制度的黑暗中,却想要追求自由和公平,他的思想让封建卫道者们感到恐惧和失望。所以看似处于强势地位的封建统治阶级对他实施了强力的打压。封建正统代表人物贾政对他大施挞伐,身边的众多姐妹也都规劝他。
然而,可笑的是,贾宝玉的叛逆思想,恰恰是这个正在走向没落的封建制度在矛盾中所孕育出来的时代人物。他的存在是合乎时代背景的,他处在一个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所以他不可救药的成为一个矛盾体。在反叛的路上,他是孤独的,还好林黛玉来了。
第二,宝黛是真正灵魂上的伴侣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思想上是一致的,这就更加增强了他们所处的地位和周围环境的冲突。思想上的一致,对于人生道路相同的认识和选择,是他们爱情坚实的基础。
宝黛二人“心有灵犀一点通”,心心相印,互为知己。他们的相遇并不是一见钟情,只不过是缘定三生。书中的神话故事引出了宝黛二人前世的缘份,所以他们一见面有似曾相识之感。他们之间的爱却是一步一步慢慢加深的。
林黛玉的思想确实比同时代的贵族女子高出一筹。她喜欢读书写诗,不然无法在众姐妹中脱颖而出,显示出众的才华。刘姥姥以为潇湘馆是哪位哥儿的书房,可见,在林黛玉眼中,“女子无才便是德”这样的封建道德规范,她压根没放在心上。他还跟贾宝玉一样,偏爱读被统治阶级列为禁书的《西厢记》 和《牡丹亭》。不仅爱读,而且从中呼吸到新鲜空气,以致于一些曲词烂熟于心,在日常生活自然而然地脱口而出。
她对名利场上那些官宦的厌恶之情,比贾宝玉更甚,连北静王也不放在眼里。北静王送给贾宝玉的手串,到了她手里,扔了还得说上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东西,我不要他。”这一掷,把整个封建王朝都扔出去了,她怎么可能劝贾宝玉去走那条连她自己都厌恶之极的道路呢?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想要“立身扬名”,这是他们共同的理想。
第二十八回,贾宝玉看到薛宝钗雪白的胳膊,不觉动了羡慕之心,暗暗想道:“这个膀子,要长在林妹妹身上,或者还得摸一摸,偏生长在他身上。”这一细节,体现了他和林黛玉之间的爱绝不是一见钟情,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比较和选择的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他选择恋爱的对象不仅仅停留在才华和美貌上,而是更注重女子内在的精神和思想。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劝宝玉多去应酬,学些仕途经济的学问,被宝玉下了逐客令。他说林黛玉从来不说这些混帐话。站在门外的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接着,便写了他们二人直接的爱情吐露。当两颗心灵在某一天契合时,二人怔征相望,心有千言万语却吐不出半个字,正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两个叛逆者的灵魂在那一天重叠共鸣。
第三十三回,宝玉被贾政打了,贾母、王夫人救他,随后又有一圈人过来看他。真正能够给他安慰,使他感激的人,不是救他命的贾母,也不是哭得死去活来的王夫人,不是薛宝钗也不是花袭人,而是那个外表柔弱,内心刚强的林黛玉。黛玉两眼肿得桃儿一般来探他,他倒反安慰起黛玉。一句“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肺腑之言掏给了林黛玉,也显示出了他在反叛的道路上绝不回头。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然而命运总是把两个爱得最深的人伤得最深。第三,逃不开的爱情悲剧宝黛是封建时代下的一对贵族青年男女,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他们过着寄生生活,没有自力更生的能力,这也就注定了他们在反封建的道路上不能够彻底。
他们的爱情如他们的叛逆思想一样,水乳交溶。但是在爱情婚姻问题上,他们又期待着“父母之命”。但父母、乃至整个贾府都是封建制度的产物,他们所做出的选择必定是与宝黛之愿背道而驰的。
封建思想下的婚姻,在贾府都是利益至上。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有哪个逃离了这一宗旨,再看贾府里的宗族关系,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牵扯在一起,相互利用。贾母是金陵世家史候的小姐,王夫人是王熙凤姑姑,薛姨妈和王夫人是姐妹。薛宝钗许配给贾宝玉,何止是亲上加亲,简直就是亲作一团了。贾府的子孙都是封建社会下的牺牲品,贾宝玉自也不能例外。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令贾府恐惧,这些卫道者们必须要将他从“悬崖”边上拉回来,于是他们派出了薛宝钗。她除了是四大家族的成员之一,门第相当,联姻是利益所趋。更为重要的是,薛宝钗也是封建制度的重度维护者,她的思想符合封建主义的要求和阶级利益。他们也不能保证薛宝钗能拯救贾宝玉,将他拉回封建主义的“正道”。但只要有一线希望,贾府的人就不会放弃。
所以贾府在薛林二人的选择上,亲情算不了什么,贾母也不会站在林黛玉这一边的,因为在他们的眼中,没有什么比贾府的兴衰更为重要。所以把黛玉逼死的,造成宝黛爱情悲剧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一群身分不同、地位有别却由共同的阶级利益和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的封建制度的维护者。
但是他们还是低估了宝黛二人的叛逆思想,如果黛玉饮恨而终,贾宝玉却与薛宝钗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贾宝玉就是背叛了木石同盟,背叛了宝黛的共同理想,背叛了他说过的誓言。由此不难推断,高鄂续写的后四十回对贾宝玉人物的塑造确实有些牵强。幸运的是,高鄂没有改变爱情的悲剧结局。黛玉饮恨而亡,并不代表她在这场力量悬殊的较量中失败了。相反,她以死铭志,用生命奏响了胜利的凯歌。
在反封建的道路上,林黛玉的思想比贾宝玉更加彻底。不过贾宝玉也没有让她失望,到最后,他也没有让那群人得逞,他悬崖撒手维护他们的共同理想。从而宣告了封建统治者为挽救自身而所作的努力失败了。
曹雪芹巧妙地将《红楼梦》中宝黛的叛逆思想、爱情、封建家族的衰亡,这三者密不可分的埋藏在《红楼梦》的艺术情节之中,相互映衬。这样来理解,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立身扬名,除了现实的高度,还有艺术的高度,相对单纯的理解就容易很多。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林黛玉和贾宝玉代表的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角色,她怎么会支持贾宝玉去为封建制度去卖命呢?
正如贾宝玉说:“林妹妹从不说这样的混帐话,否则我早就和她生分了。”正是这样一致的道德立场,才使他们走到一起,用我们现代的话叫志同道合,有了这个基夲的立场林黛玉是绝不会让贾宝玉去考取封建王朝的功名的!
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宝黛两个的姻缘是“木石前盟”,俩人是真心相爱。真心相爱的人在一起是因为彼此欣赏,绝不是因为看中了对方的身份,地位等等。
黛玉和宝玉都是一样的人,“是真名士自风流”。这样的人都不喜欢争名夺利,追求无拘无束,潇洒自如。所以黛玉自然不会劝宝玉立声扬名。
宝钗虽然对宝玉有情,但是她更看重宝二奶奶的身份和地位。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为她提供富贵体面的生活,而宝玉又是她心目中未来夫婿的人选,所以自然总是规劝宝玉要追求功名利禄。
黛玉和宝钗对待宝玉的态度让宝玉在心中对二人的情感界限划分清楚了。
“或如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反生起气来,只说“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这总是前人无故生事,立言竖辞,原为导后世的须眉浊物。不想我生不幸,亦且琼闺绣阁中亦染此风,真真有负天地钟灵毓秀之德!”
宝钗劝宝玉立功名,被评价为“国贼禄鬼”。“独有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语,所以深敬黛玉。”
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林黛玉从来不劝贾宝玉安身立命,科举入仕,并非她反对世人都孜孜以求的上进路,而是她了解贾宝玉志不在此。知己就该包容理解对方的思想和作为,就像俞伯牙的琴音只有钟子期懂得一样。
(第三十二回)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帐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帐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帐话。”贾宝玉不爱走读书科举路,嘲讽贾雨村等人为“禄蠹”,拒绝与他们结交。为此袭人经常劝,薛宝钗和史湘云也参与劝说,都被贾宝玉当场“打脸”。唯独林黛玉从来不说这些“混账话”。那么,林黛玉是否也与贾宝玉一样厌恶科举仕途,视功名利禄为粪土呢?答案显然是:否!
一,林黛玉绝不反对“科举仕途”林黛玉绝不反对科举仕途,她父亲林如海就是科举入仕,更成为那一届头甲第三名,高中探花郎。
林黛玉与林如海父女感情笃深,她敬爱父亲也不会反对科举仕途。何况科举仕途没什么错。
林黛玉的开蒙老师是同样进士出身的贾雨村,虽说不如林如海荣光,能金榜题名就是绝对本事。在科举考个秀才举人就光宗耀祖的时代,进士的含金量注定这些人是社会的精英。
林黛玉自小接触圣贤文章,出身书香门第,耳濡目染也不会拒绝科举。她来贾家不过七岁,已经熟读《四书》,房内藏书多有相关学问。比较贾宝玉十一二岁还被父亲操心,要学里“太爷”贾代儒督导贾宝玉背熟《四书》,两者高下正是林家与贾家的差距。
二,林黛玉为何不劝贾宝玉“科举仕途”林黛玉不劝贾宝玉在仕途功名上用功,是了解贾宝玉并非那条路上的人,也清楚贾宝玉志不在此。
林黛玉的价值观很超前。她不像贾宝玉一般针对具体事务表现喜好,更多出于对人的尊重。
贾宝玉不喜欢科举仕途,不是科举仕途不好。人生在世安身立命各取所需。林黛玉理解他不想科举,讨厌“禄蠹”们醉心名利。不劝贾宝玉,是理解包容他的追求,并不是两人追求相同。
(第三十二回)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知己,就是要了解读懂对方。心有灵犀一点通,是双方默契的互相认可。林黛玉因为了解贾宝玉而不劝,与是否应该科举无关。
三,林黛玉也劝过(第十九回)黛玉便用自己的帕子替他揩拭了,口内说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林黛玉劝过贾宝玉,脂砚斋看得清楚【庚辰双行夹批:一转,细极!这方是颦卿,不比别人一味固执死劝。】
宝黛二人自小一起长大,性格并不相同,磨合过程一定也是互相碰壁。尤其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就砸了玉,让她一生难忘,林黛玉虽说总小性,却极少碰触贾宝玉逆鳞。
贾宝玉不喜仕途,林黛玉认为没什么不对。人生在世,有管仲李斯,房微杜渐,文天祥、张居正这种家国天下为己任者,但更多人像李白、杜甫、温庭筠、柳永、秦观……做一个读书人未必要仕途好机变。
林黛玉不劝贾宝玉的原因,贾宝玉懂得。他所谓“混账话”,未必是内容混账,而是对方不理解自己,话不投机还自以为是“混账”。贾宝玉也不认为薛宝钗与史湘云错,只是对方既然不理解自己,话不投机不如不说。
现代人每天都在追求名利,却抨击薛宝钗劝贾宝玉科举功名行为,大可不必。也完全没必要恭维林黛玉,因为林黛玉只是理解包容贾宝玉,不是反对科举功名。科举功名在那个时代不到不错,还特别对。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为什么黛玉不曾劝宝玉立身扬名?
因为懂得。那场情感,是宝黛对俗世的结伴逃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