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红楼梦里的刘姥姥,原本是个村老妪,因为跟贾府的一些瓜葛,最终三进荣府,不仅亲眼见证了贾府由盛转衰的全程,也是八十回后的关键人物。这其中,前八十回写到了刘姥姥两进贾府,尤其以第二次最为精彩。
读红楼读的是细节,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时,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能从贾府弄些银子钱度日,好一家人活命,最终她如愿以偿,忍耻含辱地从王熙凤手里弄到了二十两银子。
有了这二十两银子后,刘姥姥一家不仅活了命,接连的几年庄稼收成也好,不再缺衣少食的刘姥姥想着向贾府报恩,因此有了二进荣国府,她不仅给这些养尊处优的太太奶奶公子小姐们带来许多时新果蔬,还非常配合地成为一个被众人笑话的“女篾片”。
刘姥姥这一次依然没有“走空”,临走的时候拉了满满一车东西,还得了许多银子,虽然这不是她的本意,她原本送了东西就要回去的,没想到后来成了贾母的座上宾,因此有了刘姥姥嬉游大观园一回。
很多人读到这里都会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刘姥姥那么被贾母看重,但最终她走的时候,贾母只送了几件衣服,一些常吃的药,没有给银子?反而是第一次进贾府时,对刘姥姥不见的王夫人这一次很大方地给了她一百两银子?就连一向守财贪财爱财的王熙凤,也给了她八两银子?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刘姥姥和贾母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刘姥姥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太太,贾母是贾府地位最高的老太君,她见了刘姥姥,除了说些家常话,带刘姥姥体验一下贵族生活,是不大可能过问和安排具体的事情的,因为她早已不管家,所以她能给的一定都是东西,而绝不会是银子。此其一。
在贾母的心中,荣国府的管家权限在王夫人、王熙凤姑侄手里,以她们的智慧,被贾母奉为座上宾的人,她们自然不敢怠慢。刘姥姥在贾府住了几天,陪着贾母说了好些家常,讲了好些没听过的故事,以贾母的睿智,她自然也知道,刘姥姥走的时候,王夫人、王熙凤不会亏待她,一定都会做好妥当的安排,这都无需她来操心了。此其二。
其实除了刘姥姥这样的村老妪,贾府应该会有一套完整详细的待客流程的,比如餐饮接待标准,临走时送什么礼这些,应该都是有明确的规定的,原文也说,刘姥姥此前上门,都没空着手回去,而且这次刘姥姥是受到贾母亲自接待的客人,王夫人、王熙凤自然不会怠慢了她,况且刘姥姥这次也是带了礼上门的。
刘姥姥临走,众人送东西,并不是一起的,王夫人、王熙凤送的东西和银子,是在王熙凤房里,由平儿来安排的,然后刘姥姥才到贾母那里去辞行,接着是鸳鸯来安排贾母这边送她的东西。也就是说,这里有个先后的时间差。
所以,贾母极有可能是在得知王夫人、王熙凤已送了刘姥姥银子之后,觉得这些银子足够刘姥姥一家人生活,就没再送银子给她,而是送了她更实用的一些东西,包括贾母不穿的衣服,刘姥姥讨的药,以及一些面果子。此其三。
还有一个问题,王夫人、王熙凤为什么第一次对刘姥姥有些不待见,这一次却不仅转变了看法,还送银子给刘姥姥呢?原因当然不只是刘姥姥被贾母看重这么简单。
对王夫人而言,刘姥姥跟贾府的瓜葛,正在她身上,且她们此前曾见过面,所以当刘姥姥被贾母看重后,王夫人没有理由不表现出对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亲戚的亲近和友好。
更关键的是,刘姥姥说的一个“观音赐子”的故事,打动了贾母和王夫人,尤其是王夫人,因为刘姥姥说的这个故事的情节,跟王夫人的两个儿子贾珠和宝玉非常像。
当然,王夫人给刘姥姥银子,还有另一层深意,她这是在通过平儿暗示刘姥姥,以后不要再来了。这一点我在之前的文章有过分析,这里不再赘述。我们看平儿是怎么跟刘姥姥说的:
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我们知道,刘姥姥一进贾府是“求亲靠友”,她二进贾府其实是一种报恩,但在王夫人眼里,自然也是“求亲靠友”,她不想刘姥姥以后再来,所以通过赠银,其实也是一种委婉地暗示,这暗示,精明的刘姥姥自然是明白的。
王熙凤给刘姥姥银子就更好理解了,刘姥姥相当于是王熙凤推荐给贾母的,这让王熙凤在贾母跟前会更讨好,贾母会认为她更会办事,而且刘姥姥这次给巧姐起了名儿,王熙凤已经从第一次对刘姥姥的疏远和不大待见,变成了亲近,这也是她唯一积下的阴骘。
当然,王熙凤这个人一点亏都吃不得,送刘姥姥的这八两银子,后来她又通过自己生日,瞒下李纨的份子,给找补回来了,这是后话了。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这个问题是我最初的疑惑,通过再三的读书和咀嚼之后,大概找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刘姥姥第二次进府并非是来打抽风的。书中说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时,王熙凤给了她二十两银子一串钱,刘姥姥带着这些钱回去后不但过了一个好年,还修整了田地,种瓜种菜。所以第二次来的时候是大包小包带了一堆土特产来的。
原文:平儿答应着,一径出了园门,来至家内,只见凤姐儿不在房里。忽见上回来打抽丰的那刘姥姥和板儿又来了,坐在那边屋里,还有张材家的周瑞家的陪着,又有两三个丫头在地下倒口袋里的枣子倭瓜并些野菜。众人见他进来,都忙站起来了。刘姥姥因上次来过,知道平儿的身分,忙跳下地来问“姑娘好”,又说:“家里都问好。早要来请姑奶奶的安看姑娘来的,因为庄家忙。好容易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这是头一起摘下来的,并没敢卖呢,留的尖儿孝敬姑奶奶姑娘们尝尝。
看看这一段,刘姥姥可不是像上次一样来打抽丰来了。刘姥姥说“今年多打了两石粮食,瓜果菜蔬也丰盛。” 所以这是带着东西来走亲戚的,贾母作为主家的老人,辈份一样,年龄相仿,怎么好硬生生的给刘姥姥钱呢!
第二、贾母在名义上已经不管家了。贾母虽然是贾府的最高辈份,并且掌管了贾府几十年,但这个时候,贾母早已不理家事,只是一个闲居的老太君。既然已经不理家事,这些迎来送往的亲戚间的人情往来,自然就不管了。而是应该交给现任的当家人,也就是王夫人来办了。所以,即便是给钱,也得由王夫人给。
第三、刘姥姥是王夫人娘家的亲戚。在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之前,就已经交代的很清楚,她和贾府的关系。其实严格来说,应该是她的女婿王狗儿和贾府女主人王夫人的娘家的关系。
原文:方才所说的这小小之家,乃本地人氏,姓王,祖上曾作过小小的一个京官,昔年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认识。因贪王家的势利,便连了宗认作侄儿。那时只有王夫人之大兄凤姐之父与王夫人随在京中的,知有此一门连宗之族,余者皆不认识。目今其祖已故,只有一个儿子,名唤王成,因家业萧条,仍搬出城外原乡中住去了。王成新近亦因病故,只有其子,小名狗儿。狗儿亦生一子,小名板儿,嫡妻刘氏,又生一女,名唤青儿。一家四口,仍以务农为业。
这里说的很明白,刘姥姥的女婿王狗儿,他的祖父曾经和王夫人的哥哥一起在京中做官,因为都姓王,所以就认了亲戚。所以说,其实这刘姥姥女婿是和王夫人的娘家是亲戚。也就是说,刘姥姥就算要走亲戚,虽然去的是贾府,但是其实找的应该是王夫人。
所以,除了王夫人现在管理家事,要照顾人情往来之外,她还得照顾自己娘家的面子。所以,贾母也很清楚这一点,即便是要给刘姥姥钱,也必须是由王夫人给。
作为贾母,对这个年龄相仿的老亲戚刘姥姥最好的招待就是留她住几天,带她到自家的大观园游玩,给她吃一些上好的酒菜来招待。这已经是上宾的待遇了,虽然刘姥姥配合扮了两天丑,也是自愿和凤姐鸳鸯几人一起逗贾母开心。后来刘姥姥满载而归,除了亲戚的情分外,多是因为她处事圆融,善良机变,赢得了所有人的喜欢。
贾母虽然没有直接给钱,但是她的青睐令刘姥姥得到了更多,除了王夫人和凤姐的银子和大量的衣服物品之外,还有乡村野妇永远也不可能见识过的园林美景、美味珍馐。这些精神上的给与,远比一些钱财更加珍贵和难忘!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进了大观园,从表面上看上去,刘姥姥进大观园,是《红楼梦》中最欢乐、戏谑的一个部分。
可细读这一部分,又隐藏着,刘姥姥这个劳动人民的无奈与悲凉。
荣国府是钟鸣鼎食、公侯府第的时候,宴请过众多的豪门贵戚。可当荣国府真正败落之时,谁会真的出手相助?
还就只是这个最平凡的老太太!
那么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作者必然会给足这个人物铺垫……
一.倒过来想一想,王夫人真的在乎刘姥姥这个穷亲戚吗?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是因为一家人过冬的物资没有筹备齐全。
那时无可奈何的刘姥姥,只能走进荣国府去打秋风。
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在荣国府二十两银子的资助下,生活已经大有改善。
而且那一年年景看起来不错,身为农户的刘姥姥一家收获颇丰。
她是要用自家种出来的菜蔬、瓜果拔出来的尖儿,向资助过她的王熙凤和王夫人表示感谢。
所以才有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虽然没有进府的细节描写,但同样应该是周瑞家的领着,才得进荣国府的大门。
刘姥姥带着一车菜蔬,必然一大早就往荣国府赶。
但是荣国府的豪门贵妇,哪里是她一个老太太就能轻易见到的!
那个时候荣国府的人在干什么?
那一天正好是宝姐姐以史湘云的名义,请荣国府的众人赏桂花、吃螃蟹宴的日子。
而这时的刘姥姥在做什么?
没有荣国府的任何一个贵妇,会刻意招待这个农村老太太。
所以刘姥姥只能等,等到平儿回家,把自己的心意向平儿表达清楚。
那个时候的刘姥姥,并没有刻意地一定要见凤姐一面。
可刘姥姥毕竟大老远地赶来,平儿用她一颗善良的心,选择了替刘姥姥到王熙凤面前,去回这个话。
而当时的王熙凤,正在贾母身边服侍。
贾母的话,才让刘姥姥有了第二天进大观园的机会:
我原是悄悄的告诉二奶奶:‘刘姥姥要家去呢,怕晚了赶不出城去。’二奶奶说:‘大远的,难为他扛了些沉东西来。晚了,就住一夜,明儿去罢。’这可不投上二奶奶的缘了。这也罢了。偏生老太太又听见了,问刘姥姥是谁。二奶奶便回明白了。老太太说:‘我正想个积古的老人家说话儿,请了来我见一见。
①刘姥姥来荣国府,周瑞家的领着她见了平儿,然后平儿又回了王熙凤。
这时王熙凤知道刘姥姥来了,然后呢?
贾母就想找一个积古的老人说话,这才使得刘姥姥有机会见到了荣国府中的豪门贵妇和小姐。
②仔细看这段文字中,并没有任何人把刘姥姥来的这件事情汇报给王夫人。
当王熙凤知道刘姥姥来了之后,也没有把这位拐弯亲戚到来的消息汇报给王夫人。
那么此时,王夫人对刘姥姥的真正态度就可见一斑。
骨子里的王夫人,从来没有把刘姥姥一家当做自家的亲戚看待。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王夫人没有接见的意思;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擅长揣摩王夫人心意的凤姐,干脆就没有通知王夫人这尊大佛。
如果没有贾母的要求,刘姥姥就会这样悄悄地来,然后王熙凤按照她能力范围之内,给刘姥姥一些照拂,然后呢?
送刘姥姥悄悄地走,不会让荣国府的众人都知道,王家又来了这个拐弯儿的亲戚。
那么王夫人最后送给刘姥姥一百两银子,绝不是准备好的。
而是因为刘姥姥进大观园,这场特别的事件!
二.读懂史太君两宴大观园的真正内涵
大观园是什么地方?
那是为了接待贾元春这位贵妃娘娘,而修建的重宇别院。
大观园是贵妃游幸过的地方,直接使得这座花园有了皇家园林的性质。
在这样一个高规格的皇家园林,去招待一个普通老太太,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事出反常必有妖!
那贾母究竟安了什么心?
以贾母这样高贵的身份,绝不至于对刘姥姥这样的民妇起什么歹意。
那么只能认为,贾母是在向王夫人表达着什么。这句话也可以说得更浅白一些,就是贾母在同王夫人宅斗。
在刘姥姥二进荣国府这段故事中,看上去松散的节奏,实则十分紧凑!
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发生了什么?
正好就是把宝姐姐那一场螃蟹宴。
刘姥姥是这一场螃蟹宴的亲眼目击者,在刘姥姥的眼里,这一场螃蟹宴已经十分奢侈:
这样螃蟹,今年就值五分一斤,十斤五钱。五五二两五,三五一十五,再搭上酒菜,一共倒有二十多两银子。阿弥陀佛!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的了。
①刘姥姥是一个村妇,所以她会非常清楚螃蟹的价钱。
刘姥姥对螃蟹价钱的计算,会是非常准确。
②可同样因为刘姥姥是一个村妇,所以荣国府一场宴会的酒菜值多少钱,刘姥姥根本无法计算。
刘姥姥完全无法想象,荣国府去品的名酒;荣国府去吃的菜肴,会值多少钱。
也就是说这一场螃蟹宴的价值,绝不会只值二十多两银子,而是至少翻倍,大概要值五十两银子左右。
五十两银子,是荣国府小姐两年的月钱。
这笔账刘姥姥算不清楚,可贾母一眼就能看透。
那么薛宝钗为史湘云办这么一场豪华的宴会,宝钗的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贾母一定会心存疑虑。
所以第二天,贾母就忙不迭的替史湘云向薛家还席。
这才有了史太君两宴大观园,这才有的刘姥姥进大观园。
因为按照正常国人的礼数,没有第一天请客,客人第二天就还席的道理。
刘姥姥,不过是贾母为了替史湘云向薛家还席的一个道具而已。
贾母毕竟是荣国府的最高统治者,她用刘姥姥不会白用。
在逛大观园的过程中,贾母已经开始向刘姥姥赠送东西。
比如在黛玉的房中,贾母就答应送给刘姥姥两匹顶级奢侈品,青色的软烟罗。
贾母是带着宅斗的心思,走进薛宝钗的蘅芜苑的。
蘅芜苑那如雪洞一般的状态,给了贾母极好的发挥机会。
一面,她可以批评薛宝钗不懂得豪门贵族的忌讳;
另一面,她可以批评王夫人不懂得招待客人。
这两方面的批评,都是王夫人难解的局。
那么这个局如何化解?
如果没有刘姥姥,薛姨妈或者是薛宝钗,就会成为史太君两宴大观园中的那个女清客,成为贾母立规矩、说嘴的对象。
当然以贾母的本事,会说的十分内涵,让薛姨妈或者薛宝钗难堪却又无法言明。
而刘姥姥的到来,成功地化解了这个局。
在贾母的宴席上,刘姥姥耍怪、扮丑,成功的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力。
“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
所有的《红楼梦》读者,解读到这一段时,都会说刘姥姥人情练达,可刘姥姥的人情练达,究竟体现在哪里?
正是体现在,刘姥姥可以感觉出贾母与王夫人婆媳之间微妙之处。
然后努力用自己的插科打诨,来化解这份尴尬。
那么薛宝钗如雪洞一般的屋子,也就被众人所放下。
这时贾母想说的话,已经说完。她自然会给刘姥姥丰厚的回报。其实贾母只是没有直接给刘姥姥钱,但是东西,真的没有少给:
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
①众人孝敬给贾母的衣服,那一定是顶级奢侈品无疑。这两套衣服很值钱。
②贾母给刘姥姥的药不仅单有药品,还有药方子。这更值钱。
③贾母给刘姥姥的荷包里,有两个金锞子。荣国府送人的金锞子,纯金的,就是钱。
这属于补偿性的赠送。
王熙凤赠送给刘姥姥的八两银子,还有一些衣物,都是随着贾母和王夫人给的。
王熙凤是晚辈,决不能抢了长辈的风头。给她赠送刘姥姥东西,只是应个景而已。
而王夫人这位贵妇呢?
直到刘姥姥离开荣国府,也没有单独见过这位亲戚一次。
但刘姥姥应对周全的能力,还是帮王夫人解决了一个难题。
所以王夫人也给了刘姥姥丰富的馈赠,王夫人豪赠一百两银子。
这两包每包里头五十两,共是一百两,是太太给的,叫你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在刘姥姥帮王夫人解围后,王夫人才大手笔地给了一百两银子。
这一百两银子会是一个大对比。
等到荣国府败落后,刘姥姥救了凤姐的女儿巧姐儿。这份恩情,要远胜于这一百两银子。
等到荣国府败落后,贾府之人也会寻求救助,而那些曾经荣国府的座上宾,那些真正的高朋贵友,送给贾府之人的,也许只是白眼和闭门羹。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事实上,刘姥姥离开贾府时,贾母给钱了,而且给的是金子。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时,奔着打秋风来的,自觉脸上无光,言语举止也不够大方爽朗。王夫人虽作为干宗亲,也未亲自出面招待这个穷亲戚,只让侄女王熙凤看着办,王熙凤也顺水推舟,区区二十两便打发了。当然这区区也仅对于贾府来说,毕竟这二十两已经够刘姥姥一家人一年的用度了。
第二次进贾府,因缘际会使刘姥姥见到贾母,贾母过惯豪门贵族锦衣玉食的日子,一来想找个同龄人唠嗑,二来也为了在这个乡下老太太面前显摆显摆,加上刘姥姥此次进府是为了回礼,没了心理压力使得说话大方自然起来,投了贾母的缘。
经过几天游玩,贾母的虚荣心和幸福感也爆棚了;公子小姐们也见识了没见过的乡下人了;刘姥姥也终于见到比画上还好的人间仙境了,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送走刘姥姥时,丫鬟奶奶太太们都给这位幽默风趣的老太太送礼物,其中王熙凤给的纺织品、点心、御田粳米等物品装满了一大袋子。还有银子八两。此外还有王夫人的一百两银子。
到了贾母处告别时,鸳鸯负责打点给刘姥姥的礼物,一包东西都是贾母没穿过的衣物、点心、药物等等。此外鸳鸯拿出两个荷包道:
“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说着便抽系子,掏出两个笔锭如意的锞子来给他瞧,又笑道:“荷包拿去,这个留下给我罢。”这里的锞子,就是金子做成的。在此之前,王熙凤初见秦钟,又是欣喜又是夸赞不绝,跟着的妈子看出她对秦钟的喜爱后来跟平儿汇报,平儿便做主拿出一匹尺头和两个"状元及第"的金锞子作为秦钟的见面礼,书中道:
凤姐犹笑说太简薄等语。可知这礼物已算贵重。
再有一次是元春赏赐贾母礼物时,里面也有紫金的“笔靛如意"锞十锭。
那么,这些金锞子相当于多少钱呢?贾府除夕时,宁国府丫头捧了一茶盘押岁锞子进来,回尤氏说:
“兴儿回奶奶,前儿那一包碎金子共是一百五十三两六钱七分,里头成色不等,共总倾了二百二十个锞子。”倾,就是重新熔炼的意思,古人的碎金子大多来自一些断裂的金首饰,脱落的镶嵌装饰等,比如筷子上,珠钗上等等。这些零星散碎的金子会被重新熔炼,制作成小巧的锞子,多见富贵人家打赏下人之用。类似宫里常见的金瓜子。
按丫头所说,一个锞子应该是七钱的重量。那么七钱金子等于多少钱呢?
也是除夕节前夜,贾珍曾说过元春的赏赐: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
也就是说一两金子等同十两银子,那么七钱金锞子,大概就是七两银子了。所以,贾母给的两个金锞子值14两银子。比王熙凤给的八两还要高出六两。
其实便是贾母不给礼物,也是情有可原的,毕竟贾母一来不是管家人,对于古代王公贵族,自然有一套待客规格,刘姥姥离开时会有标准规格的礼物想送,这事也是有王夫人姑侄操办;二来,贾母深知,刘姥姥在贾府这几天被自己青睐,底下人自然委屈不了刘姥姥;然而,开心一刻值千金,刘姥姥给自己带来这几天难忘的日子,额外聊表心意也是出于内心罢了。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贾母不可能给刘姥姥钱。
贾母的性格,有一点平儿说得很清楚,“我们老太太最是惜老怜贫的,比不得那个狂三诈四的那些人。”所以从这一点判断,老太太对刘姥姥必定有怜惜之心,照拂之意。
但是贾母为什么不给刘姥姥钱呢?从之前一个例子可以看出端倪。管家的王熙凤一时周转不过来,于是和贾母的心腹丫鬟鸳鸯商量,把老太太暂时用不着的金银家伙弄一箱子出来,先押几千银子急用。这本来是件说不得的事,后来传出去了,王熙凤担心带累了鸳鸯受老太太责问。平儿宽慰她说,鸳鸯是回过老太太的,“老太太因怕孙男弟女多,这个也借,那个也要,到跟前撒个娇儿,和谁要去?”
刘姥姥是贾府的穷亲戚,但是贾府的穷亲戚又不只一个刘姥姥,比如邢夫人娘家、侄女岫烟,还有尤氏娘家、尤老娘以及尤二姐和尤三姐等等。别说这些外戚,就是正经姓贾的穷亲也不少,比如后廊下的云儿之类。老太太要是都管肯定管不过来,估计也并不是哪个都能入老太太的眼,也不见得都想管。
如果老太太管了一个刘姥姥,又给钱什么的,这就成了例,也成了话柄,那么那些人就都可以拿着这个例子来放心大胆地求告。到时候贾母都管管不过来,不管又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管刘姥姥不管别人。所以当然不能给钱。
没给钱不表示没照顾。所谓“惜”也好,“怜”也好,是种体恤,体恤就要考虑别人的处境和心境。如果真接给钱,当然好处很多,但是会不会让人有被施舍的感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刘姥姥的言行举止也是见过世面的人,不是没有自尊心的,如果这么公然施舍,固然刘姥姥得到了好处会高兴,但心里未必真的感激。这个道理贾母当然心里更明白。
贾母确实没明着给钱给银子,但是贾母对刘姥姥的态度就是对刘姥姥的最好照顾。正因为贾母的重视,王夫人和王熙凤给银子,给东西确实有不少实惠。记得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的时候连王夫人都没见到,只见到凤姐,凤姐的态度和第二次见面大不一样。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第二次投了贾母的缘,老太太喜欢刘姥姥,所以王夫人和凤姐才格外照顾。贾母哪儿还用得着自己出钱?她的态度比银子有用得多。
刘姥姥第二次进贾府,王夫人和凤姐都给了钱,为何贾母没有给?
刘姥姥在前八十回中共有两次进贾府的经历。
第一次是因家中艰难,因与女婿狗儿与王夫人娘家有些瓜葛,而狗儿又死要面子不肯出头,刘姥姥便只能自己舍了老脸去贾府讨点花销,果不虚此行,凤姐给了刘姥姥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钱,这对于家徒四壁的刘姥姥一家无异于天降横财啊。因此上,指着这些银子,日子便好过起来了。这才引出了第二次进贾府。
刘姥姥虽然家境贫寒,但知恩图报,因此上地里一收了庄稼便赶着给贾府送来尝尝鲜,东西不值什么钱,但是是一番心意。正巧二进贾府时被贾母听到,送的东西也合了贾母的意,因此留她多玩了两天,走的时候合家上下又送了不少东西让她带着。
王夫人送了一百两银子,并嘱咐拿去或者作个小本买卖,或者置几亩地,以后再别求亲靠友的。
王熙凤送了八两银子,另有一些绸子、点心、粳米和各样的干果。
王夫人和王熙凤为什么要送银子呢?
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时,是冲着王夫人的关系来的,纯粹是为了“打秋风”而来,所以王夫人把这件事交给凤姐处理,凤姐知道她的来意,便给了二十两银子并一吊钱,打发这个穷亲戚。二十两银子与贾府而言不过是给丫头们做衣裳的用度,九牛一毛。
二进贾府的刘姥姥因偶得了贾母的欢心,成了座上宾。但是,王夫人和凤姐是深知她家的底细的,依然是穷苦人家,因此临走时,又分别送了银子,算是帮她最终脱贫致富吧,谁让她合了贾母的意呢。
贾母送了什么呢?
这是老太太的几件衣服,都是往年间生日节下众人孝敬的,老太太从不穿人家做的,收着也可惜,却是一次也没穿过的。昨日叫我拿出两套儿送你带去,或是送人,或是自己家里穿罢,别见笑。这盒子里是你要的面果子。这包子里是你前儿说的药:梅花点舌丹也有,紫金锭也有,活络丹也有,催生保命丹也有。每一样是一张方子包着,总包在里头了。这是两个荷包,带着顽罢。
鸳鸯代贾母交待了送的东西,贾母没有送银子,按说贾母与刘姥姥如此投缘应该多送银两才是啊。为什么没有送银子呢?其实这正是贾母为人之高。
- 送的衣服是众人孝敬贾母的,必然是好的,还让刘姥姥别见笑,这是自谦的话,一个候门公府的老祖宗给一个穷乡僻壤的老妪东西,算是赏赐了,但是贾母却并没有流露出居高临下的优越感,这是给刘姥姥最大的尊重了,这是贾母宽厚待人风格的体现。
- 送了几味丸药所括药方,这是刘姥姥提过的,贫苦之家缺医少药是必然的,而上了年岁的人肯定又免不了病病歪歪。贾母此举可谓心细,不仅给药,并且给了药方,这些药不同于市井药铺里的药,都是太医们经过斟酌配制的,想必是在外面花钱也不一定买到的。
- 贾母深知王夫人和凤姐也是惯会看人下菜碟的,她此番招待刘姥姥,必会给刘姥姥带来极大的利益。而贾母做为同刘姥姥同样年岁的老人家,如果也跟风送银子,必然会带给刘姥姥更大的心里压力,银子是可以量化的,给多少都像是债,而贾母更看重的是刘姥姥带给自己的快乐,她更愿意将这看做是一种珍贵的情谊,而不是刘姥姥借此”打秋风”的筹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