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目前《红楼梦》有多个版本,75年香港tvb版,77年香港佳视版,78年台湾华视版,83年台湾华视版单元剧《风雅剧集红楼梦》,87年陈晓旭、欧阳奋强主演央视版电视剧《红楼梦》,89电影版《红楼梦》,96年台湾华视版,02年梁永璋执导的越剧电视剧《红楼梦》,10年李少红导演的版本。
这么多的版本每个都有人叫好的,也有人说不好的,很难从一个方面去判定它到底好还是不好。不过87版和02年越剧版是很多人心中最为经典的版本,10年版是最新的版本,它的好与不好还有待时间的检验。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虽然在很多方面都有不足,但是也一些可取之处。
第一、对于87版红楼梦删减内容的补充
87版红楼梦非常经典,可是因为剪辑播放的原因很多原著中拍摄的情节都被删除了,这不可谓不是一大遗憾,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新版红楼梦虽然情节简单,但是对于原著中的很多情节它都会尽力去还原,比如史湘云和宝钗操办的螃蟹宴、宝玉等人如何淘制胭脂,这些细节虽然不是必须的,但这也是对87版删减内容的补充。
新版《红楼梦》的音乐虽然有一点瘆人,可是忽略这个细细看其中的剧情,还是能够发现一些值得称赞的地方,比如菜肴的讲究、场景的考究和语言的研究。对于不善于读红楼原著又想要了解红楼梦的人,结合新旧两版红楼梦电视剧一起看就很好。
两版红楼梦的色调把控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而且选的角色也相似,除了宝、黛、钗、凤四个主要角色不能相比,其他非重要的角色还是差不多能够一一对应,一起看也不会跳戏。
第二、拍摄过程艰难但是尽可能的还原书本内容
新版《红楼梦》要开拍当时基本上都没有导演愿意去接拍这部剧,李少红导演接拍也是临危受命,想要拍好实在很难。
首先《红楼梦》是家喻户晓且囊括万千的小说,如何能够拍出其中的精髓,为了达到一定的拍摄效果,拍摄内容的选择,剧中人物的选择和顾问团的寻找,拍摄周期和成本的控制,这其中的每一项都非常难做到。
其次,已经有很多经典在前,大家对《红楼梦》已经有一个根深蒂固的印象,想要超越简直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凡有一点不好,整部剧都会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指责。所以接拍这部剧李少红导演已经承受了很多压力,拍的不尽如人意也能够谅解。
新版《红楼梦》没有按照旧版的思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入适当的改编,它选择最大程度的还原书本内容,还加入了旁白。这种方式是一种创新和突破,让我们看电视的同时就能够了解书本内容。
第三、新版电视剧的时代感让新一代人比较容易接受,更易到达传播的目的
书本是固定不变的,但是电视剧却有时代性,即便是同一部剧每个时代的翻拍都是不一样的,剧本、场景和剧中人物都会带着那个时代的印记,也就只有那一代人最能够理解这部剧所表达的含义。
每一代人流行的事物都是不一样的,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不一定能够理解,新版《红楼梦》也许有很多不足,但是对于当代的人却是很不错的。其中的选景和演员都是他们熟悉的人,很容易就会有代入感,也能够理解电视剧想要传达的文化。
作者:酒馆说戏人。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名著故事。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感觉提问者就是与女导演李少红有仇,成心给那班人再次招骂似的,对不?曾经新《红》剧里那一色的铜钱头,诡异的伴奏,还有那黛比钗肥的选角,让人诟病了许久,经历了好长时间方才好不容易才被人们慢慢淡忘,原班人马尚未窃喜得味,又被你翻了出来,李少红们不在背地里咬牙切齿地问侯你多次才怪呢!
老话说罗卜青菜,各有所爱,虽说老《红》剧已深得人心,但喜欢新《红》剧的也大有人在,如此,也算是给没少挨骂的李少红们带来些许弥足珍贵的安慰吧!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李少红导演和她的团队把《红楼梦》这本代表中国最高审美水平的小说拍成了非驴非马的东西。
1.《红楼梦》是美的,无论里面的诗词歌赋,饮食家具,服饰发型,读此书时,我们获得一种非常美的享受。但李少红和她的团队把这种美的享受给破坏掉了。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我第一次看新版《红楼梦》时的感受。中间不时有一种特别鬼魅的音乐贯穿剧中,就那个声音,还以为是在看鬼片。我知道李少红导演的文学素养也不低,她大概是想表现出“万艳同悲”的底调,所以总是用一些特别让人“哀”的音乐背景,可是用的太多了,反而让人反感,让人有一种错觉,以为在看鬼片。总之,这个新版《红楼梦》中穿插的配乐,让人特别不舒服。观众看了你拍的剧,有没有为剧中女孩子们的命运感到悲哀,那要通过演员的表演来传达的,如果演员传达了这种东西,那么我们就会得到这种东西。结果倒好,演员演技三流,只好通过配乐来“强行”让观众为剧中角色感到“悲哀”。
2.其次,那个人物造型,服饰,发式简直是丑到家了。
李少红找了叶锦添这个大腕来为新版《红楼梦》做艺术指导。大众知道叶锦添是因为他参与艺术指导的《藏龙卧虎》获得了奥斯卡奖。不过,我觉得他的审美可能更迎合外国人的口味。大概是想展现他在美学上的探索,所以就拿《红楼梦》来表现他独特的审美。结果就搞得太“独特”了,独特的大家都接受不了。贴片子头是最让人诟病的。独特不是不可以,但是要尊重。在中国文化里,戏曲演员才贴铜钱头,戏曲演员是什么?从《红楼梦》中就看见看出来,元妃要回来省亲,为了接待元妃,贾家就去江南采买了十二个女孩子,组成了一个戏班子,教他们唱戏。他们的地位非常低微,没有人身自由不说,平日里被责骂,被取笑。最后贾家不需要戏班子了,就把这些女孩子或配人,或卖了,或撵出去,或赶到道观里做了尼姑。叶锦添给小姐太太们贴上戏曲演员才有的铜钱头,是在侮辱这些这些小姐太太们吧?是在侮辱我们的文化瑰宝《红楼梦》吧?
总之,李少红和她的团队,以及以后要拿中国传统文化开刀的导演演员们,你们创新可以,独特点也可以,但是千万不能愚弄观众,不能侮辱中国传统文化。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不好!
我们只谈《红楼梦》书。
里面家长里短、夫妇父子姊妹邻里亲友,人情世故, 世态炎凉,让人如见如闻。
若拍电视剧,最低得像个“故事”吧?
谁知:对白是话剧式,且又有无数原文朗诵旁白。装饰是昆剧式,无论老妪少女,一律“片子头”。且太丑!可不是一般的丑!
人家宝玉面如满月,新红里宝玉,像么?
大家吐槽“黛肥钗瘦”,不是么?
好像就“游幻境”用了些现代科技手段,听说比较出彩。
可惜一小段的精彩,掩盖不了整体的失败。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一、01版在音乐上就不如87版。
二、01版的化妆让人物识别度大减。
三、01版的鬼魅性太浓。
四、01版在演员的选择上与原著的描写有相当的差别。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新版红楼梦》拍的如何?
抛开先入为主的观念
首先,演员没有辨识度,而且由于对红楼梦了解得少,没把人物拿捏到位。
其次,服装化妆啥的差,不说的话小姐和丫鬟根本看不出来
再次,旁白太多,好多东西应该靠演员去演,观众去品味,旁白多就失去味道了。
最后,布景差,感觉房间好黑,不亮堂,不气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