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小说《红楼梦》中,对宝姐姐的描写几乎都是正面的!她是所谓山中高士,是富贵的牡丹花。

宝钗几乎是封建道德的楷模,她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女,却老成持重、沉默寡言、端庄守拙,不止这些,她还善于理家,且极有才华!

若从字面上,几乎找不到薛宝钗的任何缺点。

可薛宝钗,又是一个特别遭黑的人!因为读者分析一个人物,不会只看字面上,而是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读者批评黛玉,一般是批评她刻薄、小性,这些都是性格方面的问题。真的想要去黑黛玉是黑不起来的。

而宝钗不一样,并不是读者去黑她。她遭黑真的是有实锤!

我将举三个有实锤的例子,一个比一个更遭黑……

一.珍重芳姿昼掩门的少女,永远不会给外男绣肚兜

珍重芳姿昼掩门,是薛宝钗自己的诗作。这么做,符合一个旧时少女的行为准则。

薛宝钗是这么说的,可是她真的这么做了吗?

宝钗便顺着游廊来至房中,只见外间床上横三竖四,都是丫头们睡觉。转过十锦槅 子,来至宝玉的房内。宝玉在床上睡着了,袭人坐在身傍,手里做针线,……

说着,一面又瞧他手里的针线。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宝钗道:“嗳哟,好鲜亮活计!这是谁的,也值的费这么大工夫?”……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所在;因又见那活计实在可爱,由不得拿起针来,替他代刺。

①薛宝钗来怡红院的时间是中午,她已经看到了丫鬟们都在午睡。那个时候作为一个体面的淑女,自己就应当退了出去。

薛宝钗呢?不仅没有退出去,反而走进了贾宝玉的屋子。

这根本不符合一个淑女的教养。

②薛宝钗走进了怡红院里面不说,还直接走进了贾宝玉的卧室。

而这个时候贾宝玉在干什么?在睡觉。

如果薛宝钗还有一丝的道德底线,那么此时她也应该告辞了。

可惜宝钗没有,她找了个借口同袭人说话,自己留了下来。

③那个时候袭人在干什么?

她在做针线活,给宝玉绣肚兜!此时的袭人受到了王夫人的重视,王夫人给了她准姨娘的地位。

换句话说,此时的袭人算是贾宝玉的女人。那么袭人为贾宝玉绣肚兜,算是一件正常的事情。

这件事情,放到薛宝钗身上就绝对不正常!

薛宝钗是谁?

此时的她不过是贾宝玉的表姐,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

一位旧时的未嫁少女,一定要保持自己的清誉。绝对不可以做出有失身份的事情。

肚兜这种物品,是贴身之物,太过暧昧。

绝对不是一位少女,可以为男子去做的!

而肚兜上绣的东西更过分,是鸳鸯。以薛宝钗的博学多才,她绝对不会不知道鸳鸯象征着夫妻和谐。

此时形成了一个怎样的画面?

薛宝钗这位待字闺中的贵族少女,坐在了一个男子床边,给这位男子绣鸳鸯肚兜。

此事若是被传了出去,绝对是荣国府惊天地、泣鬼神的丑闻。

这件事情是薛宝钗自己的选择,且伤害不到别人。所以级别比较低,排在前面。

因为薛宝钗还有比这更遭黑的事情……

二.洗不白的滴翠亭事件

丫鬟小红同坠儿,一同研究怎么与外男贾芸私相授受。而这些话正好被在滴翠亭外面的薛宝钗听了进去……

我们看此时的薛宝钗会这么做:

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犹未想完,只听咯吱一声,宝钗便故意放重了脚步,笑说道:“颦儿,我看你往那里藏!”……

①因为滴翠亭事件的评论太多了,我不想分析滴翠亭事件的对与错。

我只分析薛宝钗的想法,她自己想金蝉脱壳,却把矛盾引到林黛玉的头上,此事绝非君子的作风。

②滴翠亭中的小红和坠儿,毕竟只是两个丫鬟。她们不可能对林黛玉造成什么伤害,而我也就姑且不把宝钗往坏里去想……

可之后,我们看宝钗又干了什么?

宝钗反向他二人笑道:“你们把林姑娘藏在那里了?”坠儿道:“何曾见林姑娘了。”宝钗道:“我才在河那边看着林姑娘在这里蹲着弄水儿的。我要悄悄的吓他一跳,还没有走到跟前,他倒看见我了,朝东一绕,就不见了。别是藏在里头了。”一面说,一面故意进去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①此时,我依旧不评论宝钗的对与错。只是说宝钗的反应太快,太腹黑了!

毋庸置疑,此时薛宝钗在撒谎。

薛宝钗撒谎,都不用打草稿。而且逻辑严密,用词严谨。这样的人实在太可怕了!

②一般人撒谎会避免去谈细节,因为言多有失。而薛宝钗完全相反,直接把所有的细节都编排好。

这只能说明,薛宝钗是一个撒谎的行家!

而薛家和薛宝钗,得撒了多少谎,才能成为此刻的说谎精呢!

滴翠亭事件,薛宝钗在撒谎。

那么所谓的选秀呢,癞头和尚呢,金玉良缘呢?也许全都是谎言。

③薛宝钗她骗人也就罢了,最后还诅咒林黛玉被蛇咬。

要知道林黛玉就是一个无助的小女孩,这是和林黛玉有多大的仇啊?

此生林黛玉最大的不幸,就是遇到了薛宝钗和贾宝玉。

这第二个例子,薛宝钗虽然有着主观的恶意,但是毕竟也没有真的伤害到谁。

而我要举的第三个例子,薛宝钗就伤害到做人的底线了……

三.配药时足可以看出,薛宝钗毫无悲悯之心

王熙凤生病了,药里面需要人参来配,于是有了王夫人与薛宝钗的如下对话:

宝钗因在座,乃笑道:“姨娘且住。如今外头卖的人参都没好的。虽有一支全的,他们也必截做两三段,镶嵌上芦泡须枝,搀匀了好卖,看不得粗细。我们铺子里常和参行交易,如今我去和妈妈说了,叫哥哥去托个伙计过去,和参行商议说明,叫他把未作的原枝好参兑二两来。不妨咱们多使几两银子,也得了好的。

①此时明显的看出薛宝钗的能干,她懂得药理,也懂得人参方面的猫腻儿。

②此话若仔细分析,便会得出完全不一样的答案。

薛宝钗精通药理,那么也就是说她早就知道贾府的人参根本不能用!

贾府的人参都是什么样子的?

王夫人没法,只得亲身过来请问贾母。贾母忙命鸳鸯取出当日所馀的来,竟还有一大包,皆是手指头粗细的,遂称了二两与王夫人……

令小厮送与医生家去……命医生认了……但这一包人参固然是上好的,如今就连三十换也不能得这样的了,但年代太陈了。这东西比别的不同,凭是怎样好的,只过一百年后,自己就成了灰了……

①贾母的人参早就不能用了,这样的人参看上去漂亮却毫无药性。

而此时的贾母根本毫不知情。

②贾母自己配药用的一定就是这些人参,而且以后还会用。

③贾母给林黛玉配人参养荣丸用的人参,应该也就是这种已成灰的人参,根本毫无药效。

④配药是人生的大事,与生命有着牵连。可此时的薛宝钗,真的毫无一点悲悯之心。

她根本毫无把药已成灰,没有药性之事告诉贾母的想法。

其他的事情只是在道德的层面,没有人可以要求宝钗一定要做一个完人。

可配药这种事情,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底线。

薛宝钗可以对贾母和林黛玉的生死毫不在乎,此人心之冷酷令人发指!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前一天晚上大观园被抄检,第二天一早宝钗就找到了李纨,说因为母亲生病,所以想要搬出去住。李纨和尤氏听罢,相视而笑。

宝钗想要避嫌的心思可以理解,但如此匆忙,即使算不上招黑,也可以说是她的无情之处了。

李纨很客气地说:“你好歹住一两天再进来,别叫我落不是。”宝钗的回应更妙:“……你又不曾放了贼。依我的主意,也不必添什么人过去,竟把云丫头请了来,你和他住一两日,岂不省事?”

前面只说是母亲身体不自在,这里才透露出真实原因:不想因为沾惹上放贼的嫌疑。以往和她最为要好,经常跟她一起住的湘云,则被她安排到和李纨一起住,大小事宜早已安排得明明白白。

不知道一向对宝姐姐信任有加的湘云,如果得知了这一层利害关系,会不会心中咯噔一下。

宝钗的“无情”并不是在此处突然显露的,在之前的回目中,她在“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一回,抽到的花签上就写着“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美则美矣,唯独少了一份真情在。

在金钏儿投井一回,她宽慰王夫人:“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到各出去玩玩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足为惜。”一桩跳井自尽的悲剧,就这样被轻描淡写地带过,看得人着实有些心惊。

至于在协助探春和李纨理家的过程中,她的做法基本上是“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在分配大观园的花草树木时,平儿提出把蘅芜苑、怡红院的花草,交给莺儿的母亲管理。宝钗一听,马上拒绝道:“断断使不得!”然后推荐了茗烟的母亲老叶妈,实际上莺儿已经认了老叶妈做干娘。

这样一来,宝钗既没有安插自己的身边人做肥差,不会受人指摘,间接地也让莺儿母女得到了好处,毕竟两家关系亲厚得很,真真是一箭双雕的主意。

在《红楼梦》中,关于薛宝钗的“黑点”其实不止这些,比如在滴翠亭扑碟时,她故意喊黛玉,让小红和坠儿误以为黛玉听到了她们的秘密。平儿找她要金疮药的时候,她假装不知贾琏挨打一事,其实早已心知肚明。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薛宝钗所谓的“招黑”,是她性格中的一个侧面。

她在很多场合,也展现出对黛玉、湘云等近乎姐妹般的关心,她的才华和为人处事上也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

在她身上,“好”与“坏”是并存的,这是曹雪芹笔下的人物魅力之一,她们不是扁平化、非黑即白的,而是真实写出人性的多重本质。

就像宝钗拿到的那支花笺,纵然有无情一面,但也有动人的时刻。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既然是招黑,那就说明不是黑,而是被冤。

宝钗被冤的事不少,金钏事件,尤柳事件,香菱学诗事件,都格外招黑。其中,首推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里的滴翠亭偷听和嫁祸事件——连红学大家蒋勋都说宝钗嫁祸黛玉,因为是情敌关系,所以心里下意识地恨黛玉。

这两件事都非同小可,它可不像黛玉身上那种小性刻薄的毛病,而是直指人品。所以慎重起见,还是应该回到文本上去,看看曹公的意思。

滴翠亭一章原本是书中甚为经典的一回,这一回中出现了两个多年来为人津津乐道的经典美景:宝钗扑蝶和黛玉葬花。

宝钗素日一个安静恬淡的女子,扑蝶这个情节,她少见地表现出了史湘云式的活泼和调皮,给我们展现了宝钗性格中纯真的一面,也让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然而扑蝶本是个意外。宝钗那天无意去滴翠亭,而是要去找黛玉,在原著中,这天正好是芒种节,各姐妹都在园中玩耍,独不见黛玉。

宝钗本来是要找黛玉,谁知在潇湘馆门口碰见宝玉也正好去找黛玉,她为了避嫌,就折回来了。

转回途中,宝钗被蝴蝶吸引,为了捕蝶玩耍,宝钗兴致大发,走走停停,忘却了路径,不知不觉追上了亭子,赶到了故事的核心位置。

如此,在这个入夏无风天气清和的时节,看到四门关闭的亭子,然后走过去偷听——如果不是蝴蝶惹的祸,按照宝钗非己事不care的人设,绝不会。

宝钗听到了亭子里的对话,这时还不知道是谁,按说应该避嫌,然而宝钗还是忍不住驻足细听——这就是曹公要呈现的,宝 钗 其实 是一 个 处处 都用 心思 的 女孩子, 贾 家 大大小小 的 事情, 她都清清楚楚,全凭平日 里小心搜集,事无巨细,处处留心。在贾府这样一个生存环境中,仅仅凭着“行为豁达,随分从时”是不够的,必须“深得下人之心”,才让自己在贾府中站稳脚跟,这一切的付出和忍耐都不会是“浑然不觉”的状态,背地里应该是做了不少功夫,克服了不知多少困难。

不知道 说话 的 是 谁, 可是 却 听得 这么 完整。 她不 但 从头到尾 听完, 而且 判断 出了 这个 丫头 是 谁, 这都 说明 宝 钗 是有 心机 的。

平日里做出一副什么都不想知道的样子,其实好奇心很强,什么事都想知道。停下脚步倾听滴翠亭里面小红和坠儿的说话,也可以说是宝钗下意识的行为。

宝钗听到了什么信息呢?

不巧,这一次听到的居然是“小红与贾芸互相传递信物”不得了的大事(两个丫鬟私下里谈贾芸的事,在今天看是寻常八卦,在彼时是“逾矩僭越”。在古代,这种男女私自传递信物的事情是被主流社会所唾弃的,哪怕是丫头,消息一旦泄露,小红名誉尽失,而且会被赶出大观园),参考后边司棋被撵的结果。

其实我们读者深知小红的目的,她只是要坠儿传递手帕——一切情愫尚未开始。但宝钗并不知道其中原委,一听就是板上钉钉的私情,所以宝钗有一个明显震惊与惊诧的表情,用 了“ 奸淫 狗 盗” 这么 严 重的 词 来 形容 小 红 和 贾 芸 的 恋情。

突然窥见了奴才“不可告人的秘密”,主子接下来该怎么做呢?

规规矩,该避让、该心虚的,不是宝钗这个小姐,而是那两个丫鬟。无论是含蓄留面地咳嗽示警,还是主动发声斥问: 是谁在那里说人是非呢?都是敞亮的闺秀范儿,(参照宝玉在宁府警告茗烟和丫头私会)

宝钗却不是,这个时候,她先想到的就是躲是非。

这太符合宝钗“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的个性了,和她无关,装作不知;不愿麻烦,下意识推脱。加上小红很不好惹,偏偏又是宝玉的丫鬟。

所以,以宝钗谨慎的个性,她应该这个时候就想撤退了——本回就是表现宝钗虽然端正从时,仍然有自己的天真烂漫。但这只是一瞬,一旦涉及现实,她又是一个滴水不漏的宝姐姐。

没想到,这个时候小红竟然要开窗看看有没有人在外面偷听(真太巧了!),宝钗当然不想在这个时候被小红碰到,情急之下,宝钗使出了那“颇有争议”的金蝉脱壳之计,脱口而出,叫出了“颦儿”(黛玉)。

脱口而出叫黛玉,是宝钗情急之下的本能反应。

在这个地方,争论最大的就是宝钗为什么偏偏选择黛玉。其实关键点不在这里,而是,为了让小红相信,宝钗必须给自己出现在这里虚拟一个非常合理的情景,这就要假装这里有个人,她来此是跟别人玩闹的——必须要找另一个人出现,因为一个人的可信度不大。这就是所谓的“金蝉脱壳”,最重要的是个“脱”字,至于那个“壳”是谁,其实并不重要。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宝钗很明显是为了自保,将自己从尴尬的处境里择出来。为此将并不知情的黛玉(或者随便什么别的人)抛出去——

但是,说宝钗是情急之下拿颦儿当借口,专门要陷害她,就明显有点阴谋论了。

尽管细思起来,这里边也有缜密成熟的成分:首先,黛玉是老太太的心肝,是客居,平日从不插手贾府的事,小红事后又不可能跟林姑娘对质……黛玉这个幌子真的很好使,可能是各类理由中最没有挂碍和后顾之忧的一种。

所以宝钗说出黛玉,就像信手拈来一样,似乎是无意识的,似乎又不是完全出于下意识。

然而无论如何,原作写得很明白。

当宝钗看到宝玉去了潇湘馆的时候,短短时间内,有一段关于“进与不进”逻辑清晰的思索和分析:

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

从这段分析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宝钗,其实是没有要参与到宝黛之间感情纠葛当中的意思,她知道宝玉喜欢黛玉,也知道黛玉“爱使小性儿”,她采取的是一种回避的态度,尽量远离麻烦和误会。

既然除了避嫌而外,丝毫没有什么嫉妒之心。宝钗犯得着去为自己都觉得没意思的金玉良缘,为总远着的宝玉去嫁祸黛玉吗?说“嫁祸”确实有点夸张了,即使毕竟不是光明磊落的行为。

接下来宝钗是一段滔滔不绝的讲话,我觉得宝钗这时候其实有点慌了,她平时明明不是话多的人,这时候为了唬住小红和坠儿,反而把“黛玉蹲在那里弄水”说的有鼻子有眼的,最后还加上一句“一定又钻在山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反应确实也敏锐,演技确实也到位,表示举动说起来都合理且无恶意。可这是平时稳重温雅的宝钗会说的话吗?

这是宝钗自己急着脱身,故意用夸张的语言唬住小红和坠儿,然后趁着她们被转移注意力,自己好快点溜走。

——只要脱了身,不管小红信不信她的话,都无所谓,反正事后的小红,也绝不可能蠢到要去找人主动提起此事。

所以宝钗这段话的重点从来就不在黛玉,而是在于要让小红相信“我和林姑娘在玩闹,无暇留心别的事”,也就根本没有听到亭中二人谈话的内容。

作者把宝钗的精明机智以及内心的小自私小阴暗真是写绝了。

宝钗一面说,一面走,心中又好笑:“这件事总算遮过去了。不知他二人怎么样?”

成功脱身,事后并不对此行为产生不安、内疚,反倒“好笑”。这可能是许多人对宝钗反感之处吧,最初我读到此处,也总是多多少少有点不适。

但是,现在回过来细想,如果宝钗只是当下脱身,无所谓小红是否相信自己,那么她的目的已然达到,这种反应就非常正常。

再说,事情本来就是极其可笑的,不是吗,主子居然担心惊吓了奴才?还要演戏让奴才相信自己?到底是谁心虚谁有错啊?

逻辑上,欺骗小红都谈不上,让小红相信黛玉听到,或故意害黛玉,自然更谈不上。从头至尾,根本就无“祸”需要转嫁,仅仅是一个客人对亲戚家的仆人做错事“睁只眼闭只眼”罢了。

不过,连宝钗自个儿也没想到,自己随口的几句推脱,小红会信以为真。

小红听到宝钗的话以后,首先相信是黛玉,接着担心黛玉爱刻薄人走露了风声。这里曹雪芹还特意加上“谁知”二字,说谁知小红听了想到万一林黛玉知道了如何如何……

这些全是小红自己脑补,根本不是宝钗能想到的,也就是说,宝钗根本没想到自己这么说了之后,小红会往黛玉这一个发展方向去联想,然后自己吓自己。小红之所以把思绪转向了黛玉,不是因为宝钗存心“嫁祸”奸计得逞,而是因为小红相信了宝钗确实与人在玩耍,对自己的事一无所知。

而“谁知”二字是曹雪芹的客观叙述,不会有假。再加上宝钗自己的心理活动也是“不知他二人是怎样”,相互印证,可见宝钗根本没有嫁祸之心。

——宝钗并没有引导小红去联想“林姑娘一定听到了”,只是小红自己心心念念在担心别人知情,才会往最坏的结果想。

综上所述,事实就是事实。

所以应该把宝钗在滴翠亭的表现看作是她性格的一部分——戏蝴蝶让少女心活泛起来,让这个饯别花神的日子,重现了宝钗的少女之心,这是书中难得一见的宝钗天性流露的神来一笔,然而,戏蝶之后的滴翠亭,宝钗又恢复了她“珍重芳姿掩重门”的克己的状态。

没有人是完美的。曹公的目的也不是写出一个完美的角色。从作者的心情上来说,更不可能这样去刻画他笔下的人物,对于一个卑劣奸诈之徒,在揭发她之前,先为她写一段美丽的抒情文字来美化她 ……这是难以理解的。

所以我认为,这一回曹公就是在写私底下没人看见时的宝钗是什么样——若非蝴蝶翩翩飞来,谁能知道宝钗有这一面?写一个真实的而非别人眼里的宝钗,仅此而已。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要我说呢,薛宝钗招黑的事情简直一抓一大把,我竟不知道哪一件排个“最”才合适。

薛宝钗艳冠群芳“任是无情也动人”,又知识广博、圆滑世故、行为豁达,随份守时,贾府上上下下没有人能挑的出她的毛病。

就是这个看似完美的女子,却在很多读者心里自带招黑体质,而且说起她黑料还见仁见智,如今我且从书中查找一番,桩桩件件分析开来:

薛宝钗招黑事件大盘点,TOP10榜首您来选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1 和宝玉不避嫌疑互看金玉

金玉良缘是策划出来的一个阴谋,这个基本可以肯定的,最大的佐证就是书中浓墨重彩的这一章节。

《红楼梦》 第八回 贾宝玉奇缘识金锁 薛宝钗巧合认通灵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块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过,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宝玉亦凑过去,便从项上摘下来,递在宝钗手内。

宝钗主动要通灵宝玉一看,其实这也不算啥,通灵宝玉本来就是个稀罕物,北静王和张道士也要过。

但是薛宝钗和他们不同的是,她不仅看了,还把玉上的字念了出来,这就引来了丫鬟莺儿的神助攻。

莺儿也嘻嘻的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

薛家借莺儿之口点破金玉良缘,套路实在是高。

一点也不冤枉宝钗,连莺儿都知道她金锁上刻的吉利话,她自己不可能不知道,那么她故意念出来是几个意思?宝玉也由此被诱发了好奇心,吵着要看金锁,宝钗接下来的表现更加不符合礼制。

宝钗被他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錾上了,所以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儿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摘出来。

当着年轻公子的面,解了扣子,把贴身的物件拿出给人家看,面前只有一个丫鬟。这不正是贾母掰谎记中说的,那些风月传奇的私相授受的才子佳人吗?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2 在怡红院坐到半夜才走

自从和宝玉互看金玉之后,已经光明正大的引出了“金玉良缘”。而且此时黛玉尚且年幼,宝钗估计也没有认为她和宝玉之间是有男女之情的。此时元春、贾母和宝玉自己的意思她都尚不明确。

可是既然选秀无望,自己母亲和王夫人的意思都是让她嫁给宝玉,宝钗自己可能也默认顺从长辈之命,准备嫁给宝玉,所以她就有事没事去怡红院坐坐,一来和宝玉培养一下感情,二来熟悉一下宝玉身边的人事关系。

可是她来的实在是有点频繁,而且这一次因为宝玉吃了薛蟠的请,宝钗又来闲聊,甚至坐到三更半夜才走,确实是失态了。连晴雯都忍不住埋怨:

“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我们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

偏偏这一回黛玉忧心宝玉来敲门,晴雯又没好气的不给开,气的黛玉哭了一场委屈巴巴的走了,过了几天就写出了名篇《葬花词》。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3 冷漠点评金钏之死

金钏不堪受辱,刚烈跳井自杀,薛宝钗的冷漠点评,说她是个“糊涂人”来宽慰王夫人,这还不算,她在说话间还连续笑了三次,这件事可以说是公认宝钗最招黑事件之一。

《红楼梦》第三十二回原文:

宝钗见说,道:“怎么好好儿的投井?这也奇了。”

宝钗笑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失了脚掉下去的。……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宝钗笑道:“姨娘也不劳关心。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了主仆之情了。”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日倒做了两套,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的时候儿也穿过我的旧衣裳,身量也相对。”

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

宝钗这件事的确表现得异乎寻常的冷漠,面对前几天还在一起玩闹说笑的丫鬟死讯,她只是有些惊讶,并无半点悲伤。

而且宝钗亲口说金钏活着的时候也穿过她的旧衣裳,可见金钏作为王夫人昔日的大丫鬟也是薛宝钗重点笼络打点的对象之一。

可宝钗与金钏交好的目的也仅限于利用而已,并没有什么真情。至于她不顾忌讳把自己的新衣服给死去的金钏,也是为了讨好王夫人罢了,就好像金钏活着的时候给她一些旧衣服一个目的。

宝钗对金钏固然是冷漠无情的,可是金钏之死的罪魁祸首贾宝玉又做了什么呢?

王夫人是午睡,不是昏迷,也不是死了,贾宝玉就敢和金钏调情,实在孟浪,也怪金钏自己也轻浮。被王夫人发现后,金钏被当场扇耳光责骂,“宝玉见王夫人起来,早一溜烟跑了。”可以说是丝毫不顾金钏死活了。

站在家长的立场上看,王夫人处理金钏,除了骂的难听了些,她并没有做错,事后还把金钏的月例给了她妹妹玉钏,可以说面子工作做得很到位了。

且说金钏敢当着主母的面就敢和少爷调情,还教唆少爷去捉奸,这简直就是自己作死啊,别说封建老顽固王夫人了,哪个母亲也不会希望让儿子和这样的女人在一起。

王夫人打了金钏一巴掌,骂了一顿,撵了出去,已经算是很轻的处罚。这要落到王熙凤手里,金钏可能会被当场活活打死。

可谁能想到金钏竟然和尤三姐一样,虽然行为有些轻浮,但性情却极为刚烈,她或许受得了身体上的惩罚,却难堪言语上的侮辱,竟一气之下投井自杀,可悲可叹。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4 滴翠亭甩锅林黛玉

滴翠亭事件薛宝钗偷听墙角,被发现了光速甩锅给林黛玉,这件事真的没得洗。

这是宝钗短时间内做出的应急反应,她自己不想承担的后果,果断嫁祸给黛玉遮掩,除了她的潜意识好像也没有别的解释了吧。

话说那一日,宝钗难得展现真性情,如小女孩一般追蝴蝶一路追到了滴翠亭,听到了有人在里面说悄悄话,她没有走开,而是选择偷听,这一举动就挺不光明磊落。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宝钗在亭外听见说话,便煞住脚往里细听。

按照宝钗素日里对贾府下人的了解,尤其是宝玉房中丫头的熟悉度,她一早就听出了里面说话的声音有一个是小红,不但如此,她连小红的性情都一清二楚,咱们都知道怡红院主人贾宝玉都不认识边缘丫头小红,薛宝钗却了如指掌,可见她平日里多么的留心:

宝钗外面听见这话,心中吃惊,想道:“……见我在这里,他们岂不臊了?况且说话的语音,大似宝玉房里的小红。他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的丫头,今儿我听了他的短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但生事,而且我还没趣。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

金蝉脱壳固然可以用,可为什么偏偏要拿黛玉来顶缸,原因很简单,大家都知道黛玉身份特殊,是贾母心尖上的人,而且伶牙俐齿,没人敢惹。

所以黛玉在贾府是日常背锅侠,不仅是宝钗,王熙凤也曾甩锅给黛玉,就是贾赦要娶鸳鸯做小老婆拿回,为了敷衍邢夫人,丰儿配合王熙凤扯谎,说平儿被黛玉请去了。贾宝玉也曾在藕官私自烧纸钱被婆子发现要惩罚的时候,谎称说黛玉让她烧的,果然轻松打发。

其实若是只有嫁祸黛玉一事,也算寻常了,但是宝钗在这一回中表现出的精湛演技可谓奥斯卡也欠她一座小金人,完美的骗过了精明的小红,临走了她还说了这样一句话,难免又给自己添了许多恶毒的骂名:

寻了一寻,抽身就走,口内说道:“一定又钻在山子洞里去了。遇见蛇,咬一口也罢了!”

至于这一句真的是恶毒诅咒还是随口玩笑,就不得而知咯。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5 带上意味非凡的红麝串

前有送宫花一回,薛姨妈就公开对王夫人表示:宝丫头不爱这些花儿粉儿的。

后有贾母带着刘姥姥逛大观园,看见宝钗房中如“雪洞”一般,可以得知宝钗是一个端庄典雅,衣饰朴素,不喜奢华的女孩子,她不喜欢这些富丽闲装,或者是她想在贾府人面前树立一个这样的形象。

但是在《红楼梦》第二十八回中元妃赏赐了带有赐婚意味的端午节礼,偏宝钗和宝玉的一样,宝玉困惑之余拿了去给黛玉,又被退了回来。

宝钗心里可是明镜一般,她知道这意味着元妃同意了她和宝玉的婚事,所以尽管她觉得“昨日见元春所赐的东西,独他和宝玉一样,心里越发没意思起来。”一面立刻就把那一串红麝香珠炫耀似的戴在了手腕上,这样想一套做一套真的挺矛盾的。

而且同样都是皇宫的东西,宫花就被宝钗嫌弃的送了出去,一朵不留,红麝香珠就立刻成了喜爱的物件,喜恶对比过于明显。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6 打络子莺儿又助攻,“金镶玉”设计难避嫌

宝钗这个人物之所以招黑不讨喜,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她自相矛盾。一会心里想着“金玉良缘”,想要故意躲着宝玉,一会儿又闲着没事往宝玉面前凑。

比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本来是莺儿这个神助攻的主场。

宝玉一面看莺儿打络子,一面说闲话。宝玉笑道:“我常常和你花大姐姐说,明儿也不知那一个有造化的消受你们主儿两个呢。”莺儿笑道:“你还不知我们姑娘,有几样世上的人没有的好处呢,模样儿还在其次。”宝玉见莺儿娇腔婉转,语笑如痴,早不胜其情了,那堪更提起宝钗来?便问道:“什么好处?你细细儿的告诉我听。”

还不等莺儿发挥全部功力,宝钗又踩着点来了,这可不是白来的,她来就提了一个建议,让莺儿打个络子把宝玉的通灵宝玉络上,且看她亲自出马设计的配色:

宝钗道:“用鸦色断然使不得,大红又犯了色。黄的又不起眼,黑的太暗。依我说,竟把你的金线拿来配着黑珠儿线,一根一根的拈上,打成络子,那才好看。”

按照宝钗的意思,通灵宝玉与大红色犯色,配金线最合适。

其中红为“绛”,暗喻绛珠仙子林黛玉;“金”为金锁,暗喻薛宝钗,由宝钗口中说出这一番话来,我们可以理解为在宝钗心里,她也是最适合作宝玉妻子的人选。

注意,此时已经经过了第二十九回清虚观打醮,张道士说亲一事,宝钗这样聪明的人,不会不懂贾母的意思,在贾母不赞成金玉良缘的情况下,她并没有放弃。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7 坐在宝玉午睡的床边绣肚兜

绣肚兜事件是宝钗饱受诟病的一件大事,未婚闺秀坐在年轻公子午睡床边做针线,绣的还是公子的贴身衣物,这可是妻子给丈夫做的事情呀!

宝钗这次失态,实在是违背了薛宝钗平日里随份守时,恪守礼教的人设。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宝钗大概是不睡午觉的,所以就顺路来了怡红院找宝玉聊天打发午后困倦。但是宝玉正睡午觉呢,按理说宝钗这时候正确的做法是转身就走才对。

但是她没有走,反而和床边做针线的袭人聊起来了,这时候袭人已经投靠了王夫人,乐的给金玉良缘创造机会,所以干脆就躲了出去。

这时候宝钗就更应该走了,孤男寡女共处一室,实在是暧昧不明,影响名声。

但是她还没有走,不但没走,还做了一件奇怪的事情:

宝钗只顾看着活计便不留心,一蹲身,刚刚的也坐在袭人方才坐的那个所在。因又见那个活计实在可爱,不由的拿起针来,就替他作。

怪不得黛玉从窗户里瞧见这一副景象呆了,叫谁看见都会觉得很反常了。

可怜宝钗此时情不自禁,真情流露,却无意听到了宝玉的梦话,得知了宝玉对于“金玉良缘”的态度,好比兜头被泼了一盆冷水,也是十分可悲了。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8 故意在黛玉面前跟母亲撒娇

就我个人认为,全书中宝钗做的最过分的就是这件事了。

《红楼梦》第五十七回 宝钗和薛姨妈一前一后都来瞧黛玉。薛姨妈借邢岫烟婚事试探黛玉,且看宝钗的表现:

宝钗道:“惟有妈妈说动话拉上我们!”一面说,一面伏在母亲怀里,笑说:“咱们走罢。”

我的天呐,当着黛玉一个孤儿的面表演母慈女娇,简直是扎心了。黛玉果断表示看不下去:

黛玉笑道:“你瞧瞧!这么大了,离了姨妈,他就是个最老道的,见了姨妈他就撒娇儿。”

林怼怼回击的可谓漂亮又辛酸。

本来嘛,不管薛宝钗在外面如何成熟稳重,她终有在母亲面前撒娇的小女儿情态,这也没毛病,问题是你在家咋样都没问题,千不该万不该来潇湘馆表演这一幕。

人家黛玉不仅没爹没娘,连家也没有了你们不知道吗?你们娘俩专门在别人面前显摆别人没有的东西有意思吗?黛玉多么敏感多思,体弱多病你们都忘了吗?

不说了,这件事也没得洗,百分百纯属故意的。

再加上后来,薛姨妈安慰黛玉,黛玉要认薛姨妈做娘,宝钗又表达了让黛玉匹配薛蟠的意思,就更加越描越黑了。你自己真喜欢宝玉也罢,无奈选择金玉良缘也罢,你凭啥拿薛蟠来侮辱黛玉呢?你哥哥什么货色你心里没点AC数吗?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9 红香圃射覆,偏偏说宝玉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 适逢宝玉、宝琴、平儿、岫烟一起过生日,大家在红香圃三间小敞厅内设宴玩乐,玩起了“射覆”的酒令。

底下宝玉可巧和宝钗对了点子,宝钗便覆了一个“宝”字,宝玉想了一想,便知是宝钗作戏,指着自己的通灵玉说的,便笑道:“姐姐拿我作雅谑,我却射着了。说出来姐姐别恼,就是姐姐的讳——‘钗’字就是了。”

宝钗博学多闻,堪称“宝钗一下,你就知道”大观园活百科,她怎么偏偏射宝玉呢?而且这时候当着这么多姐妹的面儿,一向端庄自持的她不可能失态,也不会有什么真情流露,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她故意的。

这时候她不仅确定了薛姨妈、王夫人、王子腾、元春的对金玉良缘的支持,也明白贾母反对态度,更知道宝玉和黛玉两情相悦的事实。但是她还是决定争取“宝二奶奶”的位置。

很多人考证说宝钗不喜欢宝玉,看不上他一事无成,其实她喜不喜欢宝玉都不打紧。

宝钗心里的丘壑又何止儿女私情,她是站在家族利益的角度考量婚姻的。

薛宝钗招黑事件Top 10 冷静面对尤三姐柳湘莲悲剧

《红楼梦》第六十七回 听闻尤三姐自刎,柳湘莲殉情的事情宝钗的反应可以说非常冷静了:

宝钗听了并不在意,便说道:“俗语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前儿妈妈为他救了哥哥,商量着替他料理,如今已经死的死了,走的走了,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自从哥哥打江南回来了一二十日,贩了来的货物想来也该发完了。那同伴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的回来几个月了,妈妈合哥哥商议商议,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别叫人家看着无理似的。”

其实这里作为一个正常人的话也不过是感叹一句,或者陪着落几滴眼泪罢了,宝钗作为一个十来岁的小女孩,面对自己兄长救命恩人的惨剧,竟然如此看淡,可以说冷静的不正常,这话要是薛宝钗的父亲还在世,从他口中说出来,可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但是我们好像都忽略了,薛宝钗之所以这样成熟稳重,正是因为她过早的承担了薛家主心骨职责的缘故。

薛姨妈庸懦,薛蟠混账,薛宝钗谁也指望不上,自父亲死后,她其实已经承担起薛家幕后的当家人的角色。母亲依靠她,薛蟠听她的话,就连泼妇夏金桂嫁入薛家后,也立刻认识到了薛家是薛宝钗说了算。

再说回尤三姐和柳湘莲的爱情悲剧,虽然感人,但是站在薛宝钗的立场来看可能看到的不只是这一面。

她必然知道尤三姐之前行为不检点,柳湘莲也是个纨绔子弟,作为封建礼教的代言人之一,薛宝钗不待见他们很正常,而且她心里装的都是家族事务,在为尤柳逝者伤怀和请伙计吃饭之间,对薛宝钗来说的确是后者更重要,也更有现实意义。

关于宝钗的其它黑料诸如初入贾府就各种笼络人心,称呼袭人为“袭姑娘”等等细节就不再一一赘述了,反正很多就是了。

年少只爱林黛玉,长大方懂薛宝钗

明人不说暗话,读红楼多年,我喜欢的人物有率真可爱林黛玉,铿锵玫瑰贾探春、脂粉枭雄王熙凤,唯独不喜欢薛宝钗。

可是尽管薛宝钗做出了这么多招黑的事情,我却仍旧不能狠下心去彻底的厌恶她,批判她。

私以为薛宝钗的人设在红楼梦中是最为复杂的一个,没有之一。

她稳重老成不让王夫人,精明才干堪比王熙凤,八面玲珑好比秦可卿,却又偏偏生的杨冠群芳、才华横溢,学识广博,旁学杂收,无所不通,简直堪称完美。

如果她是个男子,凭才学可以入仕为官,凭手腕可以商海搏击。不但薛家大概率可以中兴家族,光宗耀祖,可能四大家族都要跟着沾光,可是她偏偏又是个困于闺阁的女孩儿,空有凌云之志,无处施展,怀才不遇。

薛宝钗的一生充满了伪装、妥协、挣扎、失去,她冷静理性的像一个木得感情的机器人,她好像从没有真正为自己活过。

她未必有多喜欢宝玉,但她为了家族利益可以牺牲自己,只可惜她的牺牲,到头来却没有任何意义,实在是彻底的悲剧。

她之所被很多读者厌恶,无非是因为她过于圆滑世故,成熟理性、理智到了冷漠无情的地步。说到底就是不够可爱,不像青春年少的小姑娘,反而像个久经世事的中年人。

唯有偶尔忘情,她才会放下架子,放飞一下自我,展现些许本属于她的真性情,比如宝钗扑蝶,比如咏絮词。

也不知道薛宝钗究竟经历了什么,才会小小年纪,变得如此老成?

滚滚红尘,碌碌世人,谁不曾有过年少轻狂的最美好时光,如同大观园里的贾宝玉、林黛玉一般无忧无虑,率性而为的年纪是多么的美好。

可是大观园的乌托邦不过三五年风流云散,宝黛的美好也不能久长,人总是要长大的,终将走向社会,承担起自己的人生责任。

人到中年,往往不得不面对如同薛宝钗一般的境地,父母靠不上,亲朋也不了,兄弟也不能指望,说不定还要添乱,一切的一切都要靠自己扛起来。

又有多少人与薛宝钗一般在现实中隐藏了自己的本性,学会了妥协、伪装、圆滑世故,八面玲珑,“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事不关己,一问摇头三不知”,终究是在劳碌奔忙中迷失了初心和曾经最单纯美好的样子。

思及此,大概也可以理解薛宝钗了。

她讨好贾母也罢,笼络下人也罢,争取金玉良缘也罢,她也不过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为自己,为母亲,为自己的家族尽最大的努力博得最好前途,她又有什么错呢?

她没有更好的选择了,一个没落皇商之女,能攀上国公府的嫡子做正妻,已经是最好的姻缘了,要不是贾府没落,这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如果家族兴盛,父亲在世,兄长得力,相信薛宝钗也愿意做一个真正不问世事的“山中高士晶莹雪”吧!

【参考资料】程乙本,一百二十回《红楼梦》,曹雪芹撰,高鹗续。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在《红楼梦》里,薛宝钗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女子,许多人喜欢她,则有喜欢她的理由;许多人讨厌她,亦有讨厌她的理由;如果从孝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应该尊敬她,毕竟,为了薛家,她甘愿放弃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参加选妃,还是一直坚持着“金玉良缘”,以同贾府的联姻来拯救日渐衰败的薛家。

在《红楼梦》前八十回中,薛宝钗从十二岁进贾府一直在这里度过了八九年的光景,把一个女子最珍贵的时光奉献在了追求“金玉良缘”这件事上了,在这个过程中,她为了拉拢人心做出了许多不光彩的事,而这些事,便是最让人黑她的。

下面,小白主要说说她做过的五件让人不耻的事:

滴翠亭事件

薛宝钗因扑碟而来到了滴翠亭附近,无意中听到了怡红院里的小红和坠儿在说手帕的事,其中,包含着小红与贾芸见不得人的情愫,薛宝钗听了,震惊不已。

不想,这二人说着说着,担心他人听见,特意想打开四周的窗户。薛宝钗,为了洗去自己的嫌疑,便想出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故意装着寻找黛玉,而躲过了一劫,林黛玉这个无辜的女子,无形之中成为了她的替罪羊。

金钏儿跳井事件

金钏儿因同贾宝玉调情,被王夫人发现,随后被撵出了贾府,没几天便跳井死了,薛宝钗得知后,急着来到了王夫人处,正看着王夫人在哭泣。

于是,薛宝钗安慰了王夫人一番,说金钏儿也许并不是跳井死的,也许,只是因为在井边玩,失足掉下去的;随后还说,即使她是自己跳下去的,她也不过是一个丫鬟,姑妈多给她几两银子也就完了。

在此,薛宝钗表现出的对奴才丫鬟生命轻视的态度,让人反感。

尤三姐自杀、柳湘莲出家事件

薛蟠因调戏柳湘莲,被他毒打了一回,因此,薛蟠觉得无颜面对亲朋好友,特意出去了大半年。

不曾想,在归来的途中,遇上了强盗,不仅将他的货物抢了去,性命都差点不保。柳湘莲,便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不仅拿回了他的货物,还拯救了他的性命。

因此,薛蟠同柳湘莲成为了最好的朋友,而又在贾琏的三言两语下,柳湘莲同尤三姐定下了亲事,但最终因为柳湘莲的反悔,在尤三姐处要回家传宝剑时,尤三姐绝望自尽,柳湘莲也最终出家。

薛蟠、薛姨妈得知后,悲痛不已,但薛宝钗却不同,完全没有一丝对这二人的同情,只说到,别管他们的事了,想着请请那些陪你运送货物的伙计吧。薛宝钗对生死的态度,对人情的冷漠,让人很难理解。

薛宝钗对史湘云的态度

在《红楼梦》里,史湘云无疑是一个简单的人,性格直爽,因为螃蟹宴事件,她成了薛宝钗最忠实的小根班。

她不仅当着贾宝玉、袭人的面夸奖过薛宝钗,当着林黛玉的面亦是如此,要知道,史湘云曾经同林黛玉的关心,也是非常好的。

然而,王夫人发动抄检大观园时,因王熙凤等人没有抄检蘅芜苑,因此,薛宝钗第二天就搬离了大观园;而对此时同她一起居住的史湘云,毫无安排。

薛宝钗离开大观园后,再无主动找过史湘云,一直到中秋节,亦是如此,连史湘云同林黛玉都不满的说道,宝姐姐真无情,早先说好的大家一起过中秋做诗社,如今独自在家过节了。

薛宝钗在贾府住了八九年,离开之时,既没有对贾母告别,亦没有对自己的姑妈王夫人告别,这一份毫无礼节的行为,似乎才是她的真面目。

人参事件

同样是发生在抄检大观园后,王夫人因为王熙凤病未好而特意为她陪药。因缺少二两人参而四处寻找,最终,在贾母处找到了二两好的;只是,拿给大夫看时,大夫说,人参是好人参,只是因为年代久远,已经失去了药性。王夫人无法,只得叫人出去买二两。

此时的薛宝钗正好在王夫人处,听她这么说,赶紧接话说道,姑妈让人去买,肯定买不到好的,不如我让我们家的伙计去联系,买没用掺假的人参,虽然多花点银子,但东西肯定是好的,王夫人听了,高兴地答应了。

随后,薛宝钗又同王夫人说道,这些东西,原应该济众散人的,我们比不得那没有过世面的人,珍藏蜜典似的。

薛宝钗的这番话,无疑说的是贾母了,想曾经贾母为她过生日时,她特意挑选着老人喜欢看的戏曲、食物,再联系如今她对贾母的态度,这一种脱下伪装的虚伪让人反感。

小结

其实,薛宝钗做出的让人反感的事还有不少,比如她看见邢妯烟大冬天穿着单薄的衣服时,明知道邢妯烟是因为邢夫人的原因,而将自己一个月二两的银子拿出一两给了母亲,因此导致钱不够用,才将自己的外套典当了;但薛宝钗还是一口一个凤丫头的指责王熙凤。

比如,她离开大观园时,特意让王夫人将东北角的门锁了,要知道,那可是林黛玉同贾宝玉二人要见面必须经过的路,她的心思,不言而喻。

也正是因为她这样虚伪的随时从分,才让人反感,才让人黑她。

薛宝钗最招黑的是哪件事?

人物简介:薛宝钗,《红楼梦》女主之一, 男主的姨表妹、妻子。金陵十二钗之一,判词与女主林黛玉合而为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意思是: 有着令人称赞的高尚品德,有着如此有才情的女子,她的命运是值得同情的,玉带在林中挂着,金簪子在雪地里埋着。由此可见,曹公对宝钗也是相当厚爱的。

薛宝钗第一次来到荣国府的时候,人们对她的印象非常深刻,书中写道,年纪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书中还写道,林黛玉也不及她,而且她又没有林黛玉的清高,即便是底层的小丫头,也爱好和薛宝钗来往。薛宝钗还抓住荣国府上层人物的心理。平时轻言寡语,端庄凝重,而且甘于淡泊,不爱花儿粉儿的,连屋子的布置也非常简朴。让贾母看见也赞叹说,这孩子太老实了。加上薛宝钗平时还很爱看书,多才博学,让人感到是一个很完美的人。

"……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一尘,故比黛玉大得人心。便是那些小丫头子,亦多喜与宝钗去顽。"

这在崇尚儒家正统观念的人们眼里,薛宝钗正是大家所梦想的那种女子。

但是在完美的表象下,是她精致的利己。这正是她被人们所厌恶的地方。

一、陷害他人于无形

滴翠亭扑蝶:薛宝钗追赶一只蝴蝶,来到了滴翠亭。无意中听到了小红和坠儿在那里谈私心话,薛宝钗听完之后,忽然想起,今儿我听了她儿,人急造反,狗急跳墙,不单生事,而且我还没。如今变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生个金蝉脱壳的法子。于是,薛宝钗就故意放重了脚步,笑着叫道,颦儿,我看你往哪里藏!这哪里是金蝉脱壳,分明是杀人于无形!

等她走远以后,小红就拉着坠儿说,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就这样,无事家中坐,祸从天上来。林黛玉不明不白背了个黑锅。

二、对待人命无情

金钏死亡:金钏和宝玉在王夫人面前举止不当,惹恼王夫人被撵,性子烈的金钏百般求告无果后跳井身亡。王夫人两眼垂泪:“我只说气她两天,还叫她上来,谁知她气性那么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却不以为然:“依我看来,她不过是下去住着,或在井边玩掉下去,岂有这样大气的理?若是这样,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值得可惜”。平素深得底下人喜欢的宝钗对金钏之死竟是如此无情。

柳湘莲失踪:在“冷郎君一冷入空门”一回中,宝钗对柳湘莲的失踪也显得毫不在意,只说“这也是他们前生命定……依我说,也只好由他罢了。妈妈也不必为他们伤感了。倒是……那同去的伙计们辛辛苦苦,也该请一请,酬谢酬谢才是。”要知道,此时湘莲已跟薛蟠结拜,可在宝钗心中,湘莲的失踪远不如酬谢伙计来得重要。在对待柳湘莲的态度上,薛蟠要比宝钗可爱多了。

三、拉拢奉承似奸

拉拢袭人:众所周知,袭人是宝玉的首席大丫鬟,是他的“屋里人”,宝钗带着“金玉良缘”而来,自然是要实现自己或者说是家族的愿望。

薛宝钗和袭人聊天,套袭人的家乡年纪喜好,做出了结论,这姑娘言语志量,深可敬爱,这就是说,二人有得聊,能找到共同语言。

第三十四回,贾宝玉挨打之后,薛宝钗拿了家里的治棒疮的药,送到怡红院。闲话之间,薛宝钗道:“……就是我哥哥说话不妨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二则他原不理论这些防隙消失。袭姑娘从小儿只见宝兄弟这么样细心的人,你何尝见过天不怕,地不怕,心里有什么,口里就说什么的人!”

“姑娘”在贾府中可不是随便称呼的。一则用来称呼主子小姐,二则用来称呼青年男主子们的妾室,比如平儿被称为“平姑娘”;三则是低级的小丫头或者下人,称呼主子房里的大丫头们,比如篆儿曾经问晴雯“姑娘作什么?”四则是对自己家大小姑子的称呼,比如晴雯的嫂子,称呼晴雯“我们姑娘”。这一称呼,把袭人美得飘飘然。

种种手腕,让袭人从此成了她的铁杆粉丝,并且对她俯首帖耳,百般为宝钗制造机会,接近宝玉。

宝钗的花语是“任是无情也动人”,但无情却并非她的本意。她与年龄不相符的冷静,不过是严酷生活的馈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